?

談古論今話齊村

2021-08-05 08:21李世許
時代報告·中國報告文學 2021年4期
關鍵詞:郟縣泥塑

李世許

滿樹和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

陽春三月,齊村北面的4A級景區郟縣三蘇園前,三千畝桃園里桃花朵朵,春光融融。

三蘇園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蘇轍兄弟的墓地。元朝至正年間,郟縣縣尹楊允在蘇軾兄弟的墳墓中間又增加了其父蘇洵的衣冠冢,故曰三蘇園,齊村距三蘇園不到3里,和三蘇園所在的蘇墳村一樣,都是國家級傳統村落。兩個傳統村落隔著一片桃林彼此觀望、默默相守。

齊村歷史悠久,古跡甚多,文化底蘊深厚,村里有市級重點保護文物——崇慶古堡藏兵洞,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齊村胡二刀具制造技術,還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鈞臺泥塑,以及眾多的古街老房和人文故事,構成了齊村傳統村落的文化要素。

齊村有個包公廟,位于村南高疙瘩上,所以又稱為高廟。村以廟名為名,古時便叫作高廟村。明代齊姓遷此居住后,漸成村中大族,因此又改村名為齊村。清代中晚期,村民沿村子周圍建了一圈土寨墻,設了一個石寨門,并把寨子取名為崇慶寨,故而村子又被叫作崇慶寨。

齊村最早的居民姓楊,據說是北宋楊家將的后代。楊家將在北宋中期逐漸沒落,后來有一支流落到這里,以養馬為生,成為負責供應朝廷驛站馬匹的官員,村人稱其為楊驛馬。

齊村現在的居民以齊姓和胡姓為主。齊姓在明代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胡姓遷來的時間大約也是那個時期。齊姓遷來后,楊姓開始逐漸式微,人口越來越少,到現在已經沒有了楊姓。村人說這是犯了地名:楊就是“羊”,“齊”在當地的方言中就是刀切的意思,齊楊、楊齊,就是“刀切羊”和“羊被切”。由于齊姓占了村民中的多數,高廟村也就改成了齊村。

齊村的下面有地道,地道四通八達,連著全村各家小戶,并能通到村外,村民稱為藏兵洞,也叫躲金洞。地道據說是當年楊姓的祖先開挖的。歷史上,楊家將最興盛的時代是北宋初年的抗遼時期,到了北宋末年,由金代替遼成為北宋主要邊患的時候,楊家已走上了末路。到了金滅北宋前,楊家很可能已經遠離了朝廷,來此定居了。

齊村位于洛陽到京都汴梁的古官道上。想當年,楊姓人當著古道驛站的馬匹總管,也許就在金兵南侵前,身為將門之后的楊家,就從驛站中了解到一些真實的情況,從而敏銳地意識到了危險,就開始在這里挖洞“藏兵”“躲金”了。

齊村的東西兩面被兩條深達數丈的大溝夾持,村中的地洞外口就開在大溝的半崖壁上。這里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洞門一關、萬無一失。而村中連通各家的地道里,機關重重,有的地方還挖有陷阱,有的地方只容一人斜躺著身子才能進去,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地道里通水通氣,大室小室完備,有的地方寬敞得如同廳堂,能磨面做飯,可供人們長期避難居住。

這樣結構復雜、構造巧妙的地下防御工事,如果沒有一個有一定軍事才能的人來指導,是很難開挖出來的。而楊家由于是將門之后,軍事防御知識應該比一般人更多一些,加上當時楊家遠離戰場的時間并不長,一些軍事技能可能還在后代中有所保留和傳承,因此“躲金洞”才能有這樣高的建造水平。

大量的實物可以證明,齊村在北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村南有祭祀北宋賢臣包拯的包公廟,村內有躲避金兵的“躲金洞”,還有古馬道和楊驛馬的傳說。這些遺存和傳說的時間均指向北宋。以此推理,齊村的建村歷史至少應在北宋中期以前,距今已1000余年,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千年古村。

“躲金洞”不僅在古代為村民們提供過庇護,在近代的抗日戰爭和匪亂橫行時期也有力地保護了這里的村民。1944年日軍占領郟縣后,許多村子里財產被搶,姑娘、媳婦被日軍禍害,但齊村沒有。凡外敵一來,全村人就躲進地道并堅壁清野,外人不知虛實,不敢輕易進洞,從而使村民的生命財產得以保全。

郟縣、寶豐、禹州一帶的人誰要是想買菜刀,大家一般都會說:“買胡二刀吧!”

胡家從明朝初期來到齊村,就一直以打鐵為生,父子相傳,世代傳承,號稱“胡二刀”。

“燒熟鍛打成薄片兒,重錘捶打去鐵渣兒。反復折疊增韌性,錘煉淬火成好鐵兒?!焙胰藬蛋倌昕趥餍氖?,傳承著祖傳的百煉鋼工藝。

抗戰時期,胡家為當地的抗日武裝及守衛各村寨的民兵督造大刀、鐵矛和土槍管等。郟縣城西太樸寨的寨墻上就有記載胡家義舉的碑刻。而胡家人所鍛打的剪刀、斧頭、鐮刀和菜刀等日常刀具及農具更是一絕,為當地群眾所喜愛。

胡家打制的鐮刀能剃頭刮臉,他家到集上賣斧子、鐮刀,從來不讓人挑揀,經常是把物件裝到袋子里,客人付完錢,就讓其把手伸進袋子里去摸,摸住哪個是哪個。

1956年,郟縣茨芭鎮成立鐵業社,聘請“胡二刀”傳人胡海濱為組長,在當地建了20余盤打鐵的紅爐,很多年輕人跟著他學習鐵匠手工技藝。1978年后,周邊村莊也都紛紛效仿建紅爐,僅齊村就有紅爐22盤。1983年,胡海濱成為茨芭鎮第一批萬元戶,還被選為郟縣人大代表。

隨著時代的變遷,昔日的鐵匠紛紛進工廠當了機械工人,風箱變成了鼓風機,手錘變成了夾板錘、空氣錘,手工鐵匠越來越少。手工打鐵的工藝比較復雜,價格上沒有競爭優勢,農村大量的鐵匠鋪紛紛關閉。但胡海濱的大兒子胡橋定卻接下父親手中的鐵錘,創立“胡二甲”名號,并教導兒子胡陽杰專心研習家傳鐵藝。2006年,胡陽杰大學畢業后回鄉創業,把家庭作坊申請注冊,創立郟縣胡二刀具廠。2013年,郟縣胡二刀具鍛造技藝被平頂山市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21年,又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齊村在宋時屬鈞臺鄉。鈞臺之名得之于數里外的黃帝鈞天臺遺址。因此,齊村的泥塑藝術也被稱為鈞臺泥塑,是平頂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齊春光是鈞臺泥塑——郟縣泥塑彩繪技藝的傳承人。他自幼跟隨父親學習泥塑,初中畢業后又隨著父親天南海北包工程、塑泥像,至今已經40多年。從齊春光父親這一輩算起,齊家已有三代人從事泥塑事業,可以稱得上是泥塑世家了。

齊春光的父親叫齊大成,別號嵩山農夫,從小跟著村里的老秀才齊從先讀私塾,后來又在郟縣黃道鎮跟隨華南派著名畫家趙慶的后人學習繪畫和雕塑,是一位有著深厚學養的民間藝人。齊大成對泥塑藝術悟性極高,凡看過的塑像,他都能憑記憶復制下來。出師后,他四處游歷,先后到過江西、福建、陜西、寧夏、甘肅等地,其泥塑技藝漸趨佳境。他的作品制作細膩,栩栩如生,雅俗共賞,深受各界人士喜愛。新中國成立后,齊大成還擔任過郟縣陶瓷廠的藝術工程師,負責產品設計,他是這個家族的第一代泥塑藝人。

在父親的言傳身教和耳提面命下,齊春光學會了調色彩繪原理,積累了深厚的文化素養,練就了一身技藝,也成了手藝高超的泥塑藝人。

齊春光對塑像不僅追求形似,更追求神似。他常常對所塑對象的背景進行詳細了解,把握其性格,揣摩其神態,想象其面貌,再用手藝把人物的風采傳神地表現出來,從而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效果。

現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齊家父子的作品:延安清涼山萬佛洞殘缺的神像是他們修復的;清涼山上藥王廟的塑像和臥佛像,以及延安火車站對面杜甫祠內的杜甫像是他們制作的;陜西榆林市道教圣地白云山的祖始像、河北滄州老君殿內的老君像、山西呂梁北武當山祖始殿內的祖始像、寧夏靈武市東塔寺的佛菩薩像等,也都是他們制作的。

1994年,郟縣進行三蘇園開發建設,縣領導指名要他們制做三蘇園內廣慶寺的神像?,F在,他們所制作的作品,得到了無數來三蘇園參觀的中外游客的高度贊揚。

齊村還有一位人物,就是曲劇藝術家胡定。他是早期曲劇表演藝術家和曲劇創始人之一,生于1911年,卒于1984年。他生、旦、丑都能演,戲路很寬,尤其在旦角行當很有造詣。他在《游龜山》中飾演的胡鳳蓮,唱腔委婉,表演細膩,很有獨到之處。當時民間有“寧挨三扁擔,也要看胡定《游龜山》”之說。

胡定14歲開始學高蹺,并成為其中最出色的演員。過去,郟縣周邊地區民間流行一種高蹺戲。每年春節或者農閑時候,一些農民就會踩著高蹺,哼唱著當地的民間小曲兒,在銅器鑼鼓的伴隨下邊走、邊舞、邊唱。人們把這種類似于現代秧歌舞之類的大眾娛樂表演形式,叫作高蹺故事。

在漫長的演藝生涯中,胡定博取眾家之長,融匯群藝精華,不斷把流行于郟縣周邊的民間高蹺故事進行改進和演繹,在使高蹺故事演變成曲劇的過程中,做出了巨大貢獻。齊村高蹺故事隊的哼唱節目比其他村多,而且演出效果也好,所以在周邊鄉村迅速地火了起來。1926年前后,有一次他們被邀請到附近的薛店鎮唐村演出。由于剛下過雨,地面濕滑,高蹺踩不成,村里人便用幾塊土板(即棺材板),臨時拼搭成一個小舞臺。即便如此,他們的表演也吸引了上千名群眾前來觀看。

在一次次的演出中,胡定逐漸豐富故事的內容,并在唱腔和配器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進,使高蹺故事的表現方式更多樣化,表演更具觀賞性,初步形成了具有郟縣周邊地區方言特色的一整套唱腔表演體系,具備了后來曲劇的雛形。

再后來,經過胡定等人的藝術實踐和不斷推廣,高蹺故事最終演變成為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齊村應該是曲劇的發源地,至少應該是發源地之一。

胡定后來離家出走,輾轉漂泊于各地演藝劇團,先后到過禹州、許昌、汝州、江西、武漢等地。在四處漂泊中,不斷將自己家鄉的高蹺故事曲子發揚光大,時刻都在琢磨提高和改進高蹺故事的表現形式。

有一天,胡定所在劇團到湖北漢口演出,在渡漢江的船上,他聽到有個婦女在岸上哭墳。那腔調細膩委婉、如泣如訴,令人肝腸寸斷。胡定覺得這個腔調可以用在戲中表現人物的情感,于是就仔細傾聽、細心揣摩、反復研究,并由同行記譜,創作出了《大漢江》和《小漢江》兩個唱腔調式。后來《大漢江》和《小漢江》便成了曲劇中的兩個基本調式。

胡定后來成了曲劇界泰斗級人物。在許昌西關的一個戲院里,胡定的名字標在戲院的門頭上,曾一度形成“沒有胡定不開戲”的定例。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鼓勵發展文藝事業,齊村人為了辦好村劇團,便請他回來為村劇團教戲?;氐酱謇锖?,胡定對村里的學員悉心指導,后來這些學員都成了村里劇團的臺柱子。

1957年,臨汝縣(即現在的汝州市)成立了曲劇團,就派人來請胡定擔任業務團長。胡定在臨汝劇團里入黨,從臨汝劇團退休,直到1984年去世后,才由臨汝劇團送回齊村。當時前來送葬的車隊有半里地長。

如果說胡定是齊村的老一代曲劇藝術家的話,那么齊選杰就是齊村的新一代曲劇新秀。這個30多歲的年輕人,把父母、姐妹、女兒以及幾個親戚組織起來,組成了一個曲劇小團隊,辦起了一個名叫麥田鄉音的直播間,通過網絡直播曲劇小品及唱段,竟然擁有粉絲230余萬。

齊選杰出身于梨園世家,父母都是唱曲劇的,年輕時都是臺柱子。在這樣的家庭里,齊選杰耳濡目染也成了曲劇名角,吹、拉、彈、唱樣樣精通。2020年2月,齊選杰買了二胡等樂器,及錄音、錄像等設備,開起了以戲曲為主要內容的麥田鄉音直播間,每天晚上直播三四個小時。有傳統戲劇選段,也有他自編、自導、自演的戲曲小品。每到直播時間,街坊鄰居、附近的戲曲愛好者紛紛來觀看,甚至連安徽阜陽的戲迷也會開車遠道而來。他的麥田鄉音在當地掀起了一場民間戲劇熱潮。2020年6月,齊選杰90歲的父親和76歲的母親還到鄭州參加了《梨園春》戲迷擂臺賽。一段《雙孝廉》獲得了滿堂喝彩,兩位老人成了《梨園春》擂臺賽中年齡最大的擂主。

歲月荏苒,世事滄桑。歷經千年的古村溫厚而淳潤,生活在繼續,齊村的故事也在繼續。就如三蘇園前桃園里的桃花一樣,年年相似,歲歲不同,生生不息,歷久彌新。

責任編輯/董海燕

猜你喜歡
郟縣泥塑
郟縣紅牛長成知名品牌
民間美術——泥塑
看,“泥塑”多快樂
宋志浩作品賞析
2019第二屆中國郟縣美食文化周盛大開幕
龍江粗陶泥塑大師王琦:從“醉心”到“匠心”
泥塑作業
巾幗心向黨,建功新時代
寫好郟縣如詩的景象
大型泥塑《收租院》版權屬于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