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褶子之美
——當代建筑的形態解構與審美意蘊

2021-08-09 00:43
集美大學學報(哲社版) 2021年3期
關鍵詞:褶子建筑

鄒 喆

(集美大學 美術與設計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當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建筑創作開拓了廣闊的天地。地理信息系統、三維可視化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虛擬仿真技術等新興的互聯網數字科技不僅讓先鋒設計師的奇思妙想由概念轉化為現實,而且為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方式和生活體驗。西方建筑師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弗蘭克·蓋里(Frank Owen Gehry)、丹尼爾·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等運用非線性的“混沌”設計思維,解構了西方建筑界以結構主義為“正統”的建筑規則和審美標準,詮釋了錯位、混亂、分裂、游戲的“混沌”建筑表象背后所蘊含的深層復雜理性,其影響波及世界各地。大量設計實踐表明,信息時代的“后工業建筑美學范式”已經濫觴,并隨著社會和技術的發展處于生生不息的流變狀態之中。

一、“褶子”理論中的“混沌”思維

“褶子”是德勒茲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和實踐方式,它使思想和文化生存實踐之間不斷地產生交互影響,最初由哲學家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提出。他對巴洛克時期的藝術十分感興趣,從中發現無數個極小的單元體在持續不斷的重復和連續運動中形成了復雜多變的褶皺結構。褶子既指物質形態的扭折,又指生命的起源。德勒茲以去中心、差異性、流變性、多元化、非整體的觀念解讀藝術,將藝術作品視為“哲學概念的生成器,通過新的概念哲學不斷更新著人類認知世界的范式”[1],從而詮釋自己的“生命哲學理念”。在對巴洛克藝術中的褶子、曲線形式及連續變化的差異的研究中,他將這種蜿蜒曲折的褶子結構延展到空間的層面,建構了一個復雜多維、身心折疊的雙重世界。在他看來,空間不僅僅是一個承載著人物和事件的實體容器,而且是一個虛實相生、充滿著流動性和不確定性的抽象場域。在《褶子:萊布尼茨與巴羅克風格》(Thefold:LeibnizandtheBaroque)一書中,他將“褶子”定義為一種擁有幾乎無限的概念力量的形象和形式,將世界視作一個沖突與和諧共存、“美麗而浩瀚的褶子”[2]12。他用“重重褶子”的概念解讀萊布尼茨的單子哲學,即“一種新的通感或者彼此的表現,一種相互的表現,褶子接著褶子”[3]12。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在不斷地折疊—展開—再折疊的迭代過程中周而復始地運動。物質間的差異和流動激發了混沌世界中褶子之間的對話、碰撞、裂變、新生、交融,在看似無規律的深層規律中創造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榜拮印彼枷霂в袕娏业慕鈽嬛髁x色彩。作為一種“工具”,“褶子”引發了對系統的全面重新評估[4]。其思想精髓從形而上層面解釋了世界的“混沌”表象?!盎煦纭笔亲匀唤绲谋举|,其間任何物質的運動都是看似隨機的生命發展過程,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生物類型正是由不穩定性引起的[5]?;煦缡欠蔷€性科學中的重要概念,意味著復雜的非線性結構系統中具有分形性質的和不穩定性的動態平衡關系。作為一種深刻的哲學理念,“混沌”思維否定“人類中心說”,強調物質之間的關聯性,代表著一種新的“美學價值”和“生態智慧”。

20世紀90年代,埃森曼和格雷戈·林恩(Greg Lean)最早將后結構主義哲學中的“褶子”理論引入建筑設計?!督ㄖ械鸟拮印贰蹲呦蛐陆ㄖ厚拮印返戎鲝睦碚撋咸接懥私ㄖI域“差異中的褶子”[6]觀念。埃森曼運用拓撲幾何學(Topology)和麥卡托網絡(Mercator Grid)等方法,開展了大量建筑折疊(foldings)實驗。消解了傳統建筑的笛卡爾空間體系,創造了一系列異形的、拆解的、突變的抽象幾何建筑形式?!斑@種復雜的理性表現是一種有節制的混亂和混沌,一種‘隱晦’的理性”[7]。他還借用解構主義哲學中演變而來的非建筑、之間、反記憶、挖掘、比喻表達、消解模仿等哲學概念探索建筑的內部結構。眾多先鋒設計師通過建筑“折疊”分離大面積同性質表皮,以連續性的混合整合了孤立元素,走向了當代的“褶子”美學范式。

二、“褶子”形態的解構特征

埃森曼將分層作為一種設計工具,來定義空間和組織層。他將建筑分解為各個層次來理解空間的構成,不同的層被組織起來以生成“之間”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層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體的,同在一個系統中不斷地疊加而生成各種不同的關系和形式[8]。具有拓撲幾何特征的折疊建筑以形態為切入點,使建筑的功能更加多樣且具有可變性,并衍生出新的建筑意義或情感因素[9]。德勒茲指出:“物體本質上沒有內外之分,空間與時間共存于物質的折疊中,外觀就是物體自組織的體現?!盵10]建筑的褶子在連續不斷地展開—折疊—再展開的時空變換過程中消解了建筑的結構重心、整合了場地的環境要素、模糊了建筑的既定意義、創造了新的形式美學?;谖谋菊Z言和形式建造兩個層面,埃森曼從解構的視角為當代建筑的多元化發展另辟蹊徑,不僅重塑了建筑的“知識話語”,而且為當代人的精神解放開辟了新的道路。

在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學阿倫諾夫設計與藝術中心項目中(見圖1),埃森曼將現有的三棟建筑以樓梯塔的形式串聯起來,使每棟樓的高層相對獨立。在500米標高處設置3棟建筑唯一的共同平面,以一條8米寬的鋸齒狀走廊貫穿建筑周邊道路和景觀。在建筑平面中,3棟現有的長方體建筑上疊合了一條鋸齒狀的地形曲面,現有建筑的輪廓線經過3次位移和旋轉后,將復制疊合的痕跡重描而形成曲狀體,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改造后的現有建筑與新增建筑在平面上相疊合,而在空間中形成高差,組成了書店、餐廳、藝廊、圖書館等功能空間。埃森曼在該項目中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折疊”操作形成了復雜的“褶子”,消解了原有建筑的可識別性并創造了融于環境的空間形態。

圖1 阿倫諾夫設計與藝術中心[11]

蓋里設計的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見圖2)是解構主義建筑的典型代表。該建筑從外形上看,宛如一件時尚前衛的抽象派雕塑作品。蓋里運用計算機技術生成各種不規則的流線型多面體,用穿插疊加的方式將各種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塑性體塊進行組合。由石建筑、覆以鈦鋼和玻璃墻的弧形體構成的“褶子”,形成了一種混亂、無序、沖突、對抗的視覺張力。3.3萬塊鈦金屬片組成的屋頂、磚砌支架、混凝土墻面等不同材料的肌理增添了建筑的荒誕色彩。該建筑顛覆了經典的建筑美學法則,消解了建筑內外的界限,創造了一個秩序與無序、和諧與沖突并存的微觀宇宙。

圖2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12]

里伯斯金設計的柏林猶太人博物館(見圖3)以“虛空之虛空”為設計理念,創作了“線狀的狹窄空間”以展示猶太人在德國被迫害和屠殺的歷史。他運用反復連續的“Z”字型折線和幅寬被壓縮的長方體塑造了褶皺的建筑外形,建筑表皮上不規則的剛毅折線宛如被刀砍過的傷疤,傳遞著痛苦、不安、反抗的情緒,暗含著強烈的批判、象征和隱喻意味。無數破碎的直線脈絡和無限連續的曲線脈絡相互游離而又互相溝通,在博物館建筑形式上無限延展,隱喻了柏林新舊歷史文化之間的內在關聯。建筑內部的地面和墻面均為斜面,墻面開口透進的微弱光亮仿佛黑暗中閃過的一絲希望,充滿了矛盾、對抗、沖突和無助,蘊含著深刻的哲學內涵?;舴蚵▓@延續了建筑中的矛盾和沖突,與建筑隔空呼應,營造出一種厚重的歷史感和存在主義的悲劇感,成為猶太人悲慘命運的歷史封印。該作品展現出一種超乎純粹的建筑之上的玄學思辨,建筑形態及其結構所創造的情感體驗深深地觸及了觀眾靈魂深處最刻骨銘心的歷史記憶。

圖3 柏林猶太人博物館(鄒喆 攝)

以上3個建筑盡管設計的方式截然不同,但其共性在于借助計算機技術并運用混沌思維方法,塑造了突破傳統美學法則、具有強烈視覺張力的非線性建筑。各種碎片、傾斜、突變、分裂的形態之間充斥著不同的人、物質、能量和信息,在相互交錯、重疊、碰撞和結合中形成強大的“力場”。通過不斷地分層和變異產生具有復雜結構的建筑褶皺,使其與周邊環境展開的對話創造出新的文脈和語言內涵。美國著名評論家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將其譽為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三座建筑,代表著未來建筑的發展趨向。

三、“褶子”的審美意蘊和文化精神

在《???褶子》一書中,德勒茲展開了對褶子和折疊的狂想,來表達對主體化和存在的褶皺性的思考。他用“褶子”的概念顛覆了傳統哲學的既有觀念,將世界視為一個流變的開放整體。褶子空間使思想在其中得以發生,持續折疊的過程即是主體化的過程,主體在不斷地差異和重合中感知變化。作為事件的“褶子”是“靈魂的褶子”,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內部的外部之中。他聲稱有四個褶子,即“身體的褶子”“力量關系的褶子”“知識的褶子”和“外部本身的褶子”[3]12。這種主體化的形象能夠制止從屬性關系,并對先驗圖示進行分裂,形成了“特定的本體論結構和哲學場域”。他認為空間在折疊的過程中不斷地交織重復,形成了新的有差異的空間。褶子(相當于粒子)之間的緊密聯系構成了交錯復雜的空間結構?!榜拮印钡谋举|在于重復與差異,棲身于建筑中的褶子具有高度的復雜性、自由性、含混性、流變性、延展性、敘事性和差異性特征[13]92。

“褶子”理論顛覆了西方傳統哲學中的“邏各斯中心主義”觀念,消解了結構主義哲學中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結構,昭示了一個復雜多元、異質共生、充滿各種未知和可能的社會景象。它所蘊含的差異與流變的美學思想對當代設計產生了深遠影響。長期以來被視為真理的絕對抽象的審美標準被消解了,形成了一種“非美之美”的審美訴求。建筑的意義也逐漸趨于含混和模糊,意義的深度“更多地是在一種闡釋模式下進行的精神建構”[13]92。人與建筑和環境和諧共生,在不斷回歸自然的過程中尋求一種動態的平衡。

隨著信息時代科技的發展和塑性材料的出現,建筑表皮的褶皺及其變種逐漸成為消費社會的一種流行時尚。從埃森曼在德國雷布斯多克公園規劃(1991)、麥克斯萊恩哈特大樓(The Max Reinhardt House,1992)、西班牙加利西亞文化中心(2011)等項目中的探索,到NOX的迪拜“三女神”(2008)、UNStudio的印度班加羅爾卡爾鎮中心區(2019)、OMA的韓國Gwanggyo環球免稅店(2020)、MVRDV的深圳騰訊新辦公總部(2020)等建筑事務所也通過異常大膽的建筑實驗證明了參數化技術在建筑形式探索方面的無限潛能。哈迪德受到至上主義繪畫的影響,采用撕裂、錯位、拼貼、蒙太奇等方式打破“層”與“層”之間的線性關系,用大量折疊的異形盒子或優美流暢的雙曲線塑造了時空的“四維連續”,給人以前所未有的新奇、刺激、游戲的情感體驗。這些建筑的“折疊”外形即是在形而下層面對“褶子理論”的直觀詮釋。它表明當代建筑先鋒建筑師在不斷地解構和重構實驗中重塑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重新定義著設計的本質。建筑的“褶子”形態不僅是當代復雜社會問題的物態表征,而且象征著人類重新審視自然,不斷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回歸自我的人文精神,無處不在的“褶子”創造了一個異彩紛呈的多元世界。

四、結 語

隨著后疫情時代的到來,人類更加切身地體會到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是息息相關的,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德勒茲的“褶子”理論的核心思想就在于肯定物質之間的差異性及相互依存的關聯性,以動態發展的眼光審視未來生成和流變的可能性。由“褶子”理論生發的“褶子”美學取向呈現出向自然美學回歸的態勢,融入城市的建筑形式可以激發新的生活方式和內容?!榜拮印泵缹W范式側重于各種要素和作用力的錯綜復雜的相互影響,側重于“之間”的空間,側重于動態變化的過程,并逐步由單一向多元、精英向大眾、明確向含混、靜態向動態轉變。它不僅為人們提供了各種標新立異的視覺信息和步移景異的建筑體驗,更重要的是拓展了一個全新的景觀社會。人作為“褶子”的一部分,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中心、意義、價值被消解的語境中,不斷地與建筑和環境互動和博弈,并創造出多元化的意義和價值。這種審美價值取向是當代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多元文化精神嬗變的真實寫照。

猜你喜歡
褶子建筑
基于CLO3D技術的戲服裝扮虛擬仿真研究
《北方建筑》征稿簡則
褶子的迭奏:德勒茲論巴洛克藝術
關于建筑的非專業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回憶之旅》可愛老人的日常遛彎
自動美顏
獨特而偉大的建筑
如果生命如同一件藝術作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