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江口外陸架海域表層沉積物重金屬潛在生態風險評價及來源分析

2021-08-17 05:17尹曉娜姜廣甲盧楚謙鐘煜宏肖瑜璋葉建萍呂向立
應用海洋學學報 2021年3期
關鍵詞:站位表層沉積物

陳 斌,尹曉娜,姜廣甲,盧楚謙,鐘煜宏,肖瑜璋,葉建萍,呂向立*

(1.國家海洋局南海環境監測中心,廣東 廣州 510300; 2.中海油研究總院,北京 100028)

珠江口外陸架海域因其水溫高、水系復雜等特點,漁業資源物種多樣性極高,重要經濟魚類產卵場密集,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倍受關注[1-2]。近年來,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珠江口及毗鄰海域生態環境污染嚴重[3]。沉積物中的重金屬是生態風險較大的潛在危害污染物[4],可通過海水懸浮顆粒物的吸附和沉降作用富集到海洋沉積物中[5]。因此,全面評價珠江口外海表層沉積物中重金屬污染程度及潛在生態風險,可更好地掌握區域海洋環境質量。

單因子標準指數是最常用的評價海洋沉積物重金屬污染程度的方法[6]。地累積指數(Igeo)則利用沉積物中某一種重金屬元素的總含量與其地球化學背景值的關系,充分考慮沉積物的粒度、物質組成等因素[7-8],定量評價沉積物中重金屬污染[9-11]。此外,重金屬元素毒性水平不同,海洋生物對不同重金屬的敏感和富集程度也不同[12-13]。為綜合評價重金屬污染水平,H?kanson等(1980)提出了利用潛在生態風險指數評價重金屬污染程度,充分考慮了重金屬的毒性水平和海洋生物對該重金屬的敏感程度,全面反映重金屬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的風險[14],是目前常用的海洋表層沉積物質量評價方法之一[15-17]。

在海洋沉積物污染因子的來源分析研究方面,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受到廣泛應用[18-19],國內外已開展湖泊[20]、河流[21]、海灣[22-24]等重金屬來源分析的相關研究。該法通過降維的統計模式,將多個重金屬指標重新組合成一組新的綜合指標來進行評價。

本研究以珠江口外大陸架海域為研究區,利用單因子標準指數、地累積指數對表層沉積物中的重金屬水平進行評價;并根據不同重金屬的特性對沉積物中重金屬的潛在生態風險進行評估;通過主成分分析,探討了研究海域表層沉積物重金屬來源,以期為珠江口毗鄰海域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數據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樣品采集與分析

于2017年11月在珠江口外陸架東部、中部和西部海域分別布設了23、10和19個站位(圖1),采集表層沉積物樣品。

圖1 珠江口外陸架海域采樣站位分布

表層沉積物樣品的采集、保存和運輸均嚴格按照《海洋監測規范》[25]執行。沉積物粒度分析采用激光法[26],沉積物干樣中Zn、Cu、Pb、Cd、Cr含量分析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5],Hg和As含量采用原子熒光法[25]進行分析測定。

1.2 數據分析方法

利用單因子標準指數評價方法計算單項污染物的環境質量指數,采用《海洋沉積物質量》[27]中規定的第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對研究海域表層沉積物中的重金屬水平進行評價。

地累積指數評價計算公式如下:

(1)

潛在生態風險指數法計算公式如下:

(2)

(3)

(4)

表1 表層沉積物重金屬污染評價參數

表2 表層沉積物重金屬潛在生態風險指標分級標準

以表層沉積物中重金屬元素Cu、Pb、Zn、Cr、Cd、Hg和As的含量為變量,在SPSS 19.0數據統計軟件中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

2 結果與討論

2.1 粒度分析結果

海洋沉積物的粒度特征與水動力關系密切,對沉積物的重金屬含量具有一定的影響[29],粒度分析結果統計見表3,結果表明研究海域西部表層沉積物粘土含量相對較高,沉積物粒徑相對較小。

2.2 研究海域表層沉積物中重金屬含量變化特征

圖2給出研究海域表層沉積物中重金屬元素含量的空間分布,研究海域東部、中部和西部沉積物Hg含量均值分別為0.017×10-6(質量分數,下同)、0.020×10-6和0.018×10-6(表3);沉積物As含量東部和中部差別不大,均值分別為2.83×10-6和2.92×10-6,而西部均值達7.79×10-6;沉積物Cu含量以東部均值最高,其次是西部,中部均值最低;沉積物Pb含量西部均值最高,東部和中部相差不大;沉積物Cr含量均值自東到西依次為25.2×10-6、16.0×10-6、14.8×10-6。整體來說,Hg和Pb空間變化規律不明顯;Cu、Zn、Cr呈現東部高于西部的分布特征,高值區大多分布于海域東部;而Cd和As呈現西部高于東部的分布趨勢,高值區多分布于海域西部。

圖2 表層沉積物中重金屬元素含量空間分布

表3 研究海域表層沉積物粒度及重金屬含量統計結果

2.3 表層沉積物重金屬單因子指數評價結果

利用單因子指數評價表層沉積物的環境質量,結果發現7種重金屬元素Cu、Pb、Zn、Cr、Cd、Hg和As的污染物環境質量指數均小于1,說明研究海域表層沉積物質量狀況良好。

2.4 地累積指數評價結果

利用地累積指數評價時,所有站位表層沉積物中Hg、Cu、Pb、Zn、Cr的Igeo值均小于0.00,屬于清潔水平;As的Igeo值范圍介于-2.55~0.52之間,均值為-1.35,W1、W2和W3站位Igeo值介于0.00到1.00之間,屬于輕度污染,均位于研究海域西部,其他站位As的Igeo值均小于0.00,屬于清潔水平;Cd的Igeo值范圍介于-4.23~0.39之間,均值為-1.45,西部海域有9個站位Igeo值介于0.00到1.00之間, 占總站位數的17.3%,屬于輕度污染,其余站位Cd的Igeo值均小于0.00,屬于清潔水平??傮w上,研究海域沉積物整體處于清潔狀態,As和Cd部分站位受到輕度污染,且均位于西部海域。

2.5 潛在生態風險評價結果

通過計算表層沉積物中重金屬的污染系數,結果發現研究海域東部僅有E23站As污染系數大于1.00(1.75),屬于低污染,其余重金屬元素污染系數均小于1.00;中部海域僅有M6站Pb污染系數大于1.00(1.09),屬于低污染,其余各站位沉積物中各重金屬元素污染系數均小于1.00;西部海域沉積物中重金屬Hg、Cu、Zn、Cr污染系數均小于1.00,As污染系數均值為1.18,有14個站位(占西部海域站位總數的73.7%)大于1.00,最大值為2.16,出現在西部W1站;Pb污染系數均值為0.69,有3個站位(占西部海域站位總數的15.8%)大于1.00,最大值為1.18,出現在西部海域W17站;Cd污染系數平均值為1.38,有16個站位(占西部海域站位總數的84.2%)大于1.00,最大值為1.96,出現在W9站,均為低污染水平,研究海域西部Cd污染系數相對較高。

從表4可以看出,研究海域東部和中部表層沉積物中Hg、As、Cu、Pb、Cd、Zn、Cr單項重金屬元素E<40.00,7種重金屬均屬于低潛在生態風險。研究海域西部表層沉積物Cd元素E均值為41.31,達到中等潛在生態風險水平,其中有11個站位Cd元素E<40.00,最大值出現在W11站和W18站(均為57.60),其他6種重金屬(Cu、Pb、Zn、Cr、Hg、As)的E<40.00,屬于低潛在生態風險。

表4 研究海域表層沉積物中重金屬的潛在生態風險指數(E)和綜合潛在生態風險指數(RI)統計結果

研究海域所有站位的RI值均小于150.00,范圍在18.83~86.96之間,平均值為46.67,均屬低潛在生態風險范疇,最大值出現在西部的W8站。整體上來說,空間分布(圖3)呈現出研究海域西部RI值整體較東部高的規律,西部各站位RI均值為70.63,東部各站位RI均值為30.67。

圖3 表層沉積物中重金屬RI值空間分布

2.6 討論

2.6.1 重金屬污染物來源分析 Bartlett球形檢驗觀測值為117.77,相伴概率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1,KMO檢驗值為0.640,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各重金屬污染物之間并非完全獨立,部分重金屬之間具有較強的相關性,例如Cr和Cu(r=0.702)、Cr和Zn(r=0.600)、As與Cd(r=0.527)。對研究海域表層沉積物中7種重金屬含量進行主成分分析(圖4、表5),發現前3個主成分(PC1、PC2、PC3)累積綜合了原始數據矩陣74.263%的信息,可分析表層沉積物中重金屬的可能來源。

圖4 各重金屬元素的三維因子載荷

表5 不同重金屬含量的主成分分析計算結果

PC1方差貢獻率為41.059%,其特點表現為Cr具有最高正載荷(0.924),正載荷較高的還有Cu和Zn,各因子間的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Cr和Cu(r=0.702)、Cr和Zn(r=0.600)、Cu和Zn(r=0.481)元素在0.01水平雙側顯著相關,即這些重金屬元素可能具有相同的來源。具體來說,Cr主要來源于采礦活動和工業污染物,經陸源排污隨著河流輸入海洋[30],Cu和Zn主要來源包括工業污染、冶金、陸地土壤或巖石風化產物[31]。因此,方差貢獻率最高的PC1可以說明工業污染物、陸源排污產生的外源污染對沉積物中重金屬來源的貢獻。

PC2方差貢獻率為18.804%,其中Pb正載荷最高。海洋中的鉛主要有火山爆發、森林火災等自然現象,及人類活動產生的鉛排放后經大氣沉降進入水體[32-33]。因本研究圍繞工業污染嚴重的珠江口外海進行,除此之外海域沉積物Pb含量的高值區位于珠江口航線以南,該航線海上交通運輸頻繁,來源于海上交通排污的可能性較大。在PC2中處于正載荷的還有As和Cd,相關性分析顯示Pb與As(r=0.323)、As與Cd(r=0.527)、Pb與Cd(r=0.283)在0.01或0.05水平上雙側顯著相關,As在自然環境中極少存在,受煤渣排污、農藥、化肥等影響較大,Cd也是礦物復合肥如磷肥的主要成分,說明PC2除了來源于海上交通運輸,陸源工業、農業污染經大氣沉降也是研究海域表層沉積物中重金屬的重要來源。

PC3的方差貢獻率為14.400%,其中Hg正載荷最高,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Hg與其他6項重金屬因子無顯著相關性,說明Hg的主要來源不同于其它重金屬。Hg易與有機質發生絡合反應,生成沉積物中的有機絡合物[34],鄭江鵬等(2017)發現Hg與有機質TOC在0.01的水平上存在顯著相關性[35],李玉等(2006)研究顯示有機質降解而伴隨的金屬離子的釋放是海水表層沉積物中重金屬Hg的來源[24],說明PC3主要表征有機質降解的內源污染對研究海域表層沉積物的影響。

2.6.2 Cd潛在生態風險分析 根據H?kanson(1980)對多個研究海域7種重金屬毒性的綜合評價,重金屬元素毒性大小依次為Hg>Cd>As>Pb=Cu>Cr>Zn[14],本研究結果與之基本一致,表現為Cd>Hg>As>Pb>Cu>Cr>Zn,但本研究中Cd的潛在生態風險高于Hg。Cd元素的毒性僅次于Hg,是一種生物非必需的毒副作用很強的元素。研究表明,Cd在海洋中極易富集于生物體內,進而通過海洋食物鏈進入人體影響人類健康,對海洋生物生長和人類都存在嚴重威脅[36-37]。本研究中Cd的潛在生態風險大體呈現自東向西遞增的趨勢,研究海域西部Cd的潛在生態風險系數均值達到中等潛在生態風險,此外有研究顯示我國多處海域均存在類似Cd潛在生態風險偏高的情況[38-39]。因此有必要加強珠江口外海陸架海域尤其是研究海域西部沉積物中Cd的監測頻率和預警,以避免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更大危害。

3 結論

通過對珠江口外陸架海域表層沉積物重金屬潛在生態風險評價及來源分析研究,獲得如下結論:

(1)研究海域表層沉積物中7種重金屬含量以單因子指數評價均符合海洋沉積物質量一類標準;采用地累積指數評價結果則顯示研究海域西部As和Cd部分站位受到輕微污染;RI分析結果顯示所有站位均屬低潛在生態風險,但西部RI值高于東部;研究海域表層沉積物重金屬單因子潛在生態風險由高到低為Cd>Hg>As>Pb>Cu>Cr>Zn,西部表層沉積物Cd含量達到中等潛在生態風險水平,且西部表層沉積物粘土含量相對較高。

(2)表層沉積物重金屬含量受人類生產活動影響較大,Cr、Cu和Zn具有相近來源,主要為工業污染物、陸源排污產生的外源污染,Pb、As和Cd元素來源相似,來源于海上交通及陸源工業、農業污染經大氣沉降產生的污染,Hg來源不同于其它重金屬元素,可能源于有機質降解產生的內源污染,實際來源有待進一步調查與驗證。

猜你喜歡
站位表層沉積物
晚更新世以來南黃海陸架沉積物源分析
提高政治站位 對標國內一流
渤海油田某FPSO污水艙沉積物的分散處理
半潛式平臺表層卡套管處理與認識
建黨百年說“站位”
水體表層沉積物對磷的吸收及釋放研究進展
提升站位講政治 創新擔當爭出彩
提高政治站位 勇于擔當作為 以從嚴要求開創人大工作新局面
討論用ICP-AES測定土壤和沉積物時鈦對鈷的干擾
氬弧熔覆原位合成Ti(C,N)-WC增強鎳基表層復合材料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