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胃消萎方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效果

2021-08-25 02:04吳自強
中國當代醫藥 2021年20期
關鍵詞:皮化生萎縮性胃炎

周 盈 吳自強

廣東省韶關市中醫院脾胃科,廣東韶關 512026

慢性萎縮性胃炎系消化科的常見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上腹痛或脹、噯氣、反酸、納差、消瘦、貧血等,目前病理上認為是多種因素作用于胃黏膜上皮導致其反復炎癥損傷,固有腺體減少或消失,若進一步發展至腸上皮化生甚至上皮內瘤變,則被認為是癌前病變[1]。西醫藥在如何抑制和逆轉萎縮及腸化等病理方面,始終無確切的手段,鑒于本病病程纏綿,復發率高,西醫藥物的不良反應多,其治療仍是消化界亟待解決的難題。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于祖國醫學“胃脘痛”“胃痞”等范疇,本病的基本病機多為脾胃氣虛、濁瘀阻絡,治療當以健脾益胃、活血解毒為關鍵,故博覽古方化裁而成健胃消萎方。本研究將探討健胃消萎方用于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9月韶關市中醫院收治的80 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韶關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例)

1.2 入選標準

1.2.1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的標準:參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年,上海)》[2],所有患者經Olmypus 290 胃鏡及病理學檢查均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

中醫診斷的標準:①參照《中醫內科學》[3],符合“胃脘痛”或“胃痞”的診斷;②中醫辨證則依據《慢性胃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4],辨證屬脾胃氣虛、濁瘀阻絡者。

1.2.2 納入標準 ①符合以上中西醫診斷標準;②中醫辨證屬脾胃氣虛、濁瘀阻絡證型;③年齡18~65 歲;④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⑤依從性好,可配合相關試驗用藥及檢查。

1.2.3 排除標準 ①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食管、胃、十二指腸等潰瘍、重度異型增生或疑似腫瘤惡變者;②既往有胃部手術史者;③近半月內服用過任何與本病治療相關的藥物(如保護胃黏膜、制酸藥物等);④伴有嚴重心腦血管、呼吸、泌尿及血液系統疾病患者;⑤合并語言障礙、精神疾病患者;⑥準備懷孕、妊娠或哺乳期的婦女;⑦近期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胃復春片(杭州胡慶堂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20040003,生產批號:2006687)治療,每次4 片,每天3 次,餐后口服。

治療組給予口服健胃消萎方(方藥組成:五指毛桃30 g,黨參15 g,白術12 g,石斛10 g,茯苓15 g,白花蛇舌草15 g,薏苡仁15 g,莪術12 g,三七10 g,白芍15 g,雞內金15 g,白芨12 g,陳皮10 g,甘草6 g),統一由韶關市中醫院煎藥室提供,煎藥機煎煮后用無菌塑料袋包裝成每袋100 mL,每一劑藥代煎復煎至兩袋,早、晚餐后30 min 溫服。

兩組患者均治療3 個月,服藥期間囑患者暢情志,調飲食,禁煙酒,禁辛辣刺激、腌熏及生冷之物,并禁止服用其他影響本研究結果的藥物。

1.4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4.1 中醫證候療效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和《慢性胃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4]制定中醫證候量表,所有中醫臨床癥狀按無、輕、中、重4 個等級分別記0、2、4、6 分,舌脈象各計1 分,于治療前后進行詳細記錄。中醫證候臨床療效評定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結合臨床癥狀判斷,療效指數=(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表2);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表2 中醫證候臨床療效評定標準

1.4.2 胃黏膜病理積分按照《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6]中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理診斷分級的標準,規范選取胃竇大小彎、胃體大小彎以及胃角等部位的5 塊胃黏膜標本,其中胃黏膜炎癥程度、炎癥活動性按無、輕、中、重4 個級別,積分各記0、1、2、3 分;萎縮及腸上皮化生則按無、輕、中、重4 個級別,積分各記0、3、6、9 分,分別于治療前后進行記錄,分數越低癥狀越輕。

1.4.3 胃鏡及病理療效標準參考《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5],比較患者治療前后胃鏡下胃黏膜形態改變程度以評估胃鏡療效,比較治療前后胃黏膜組織萎縮、腸化、炎癥等分布情況以評估病理療效。痊愈:內鏡檢查見胃黏膜炎癥消失或降至輕度,病理檢查示萎縮、腸上皮化生消失;顯效:內鏡檢查見胃黏膜病變范圍減?。?/4,病理檢查示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較治療前改善至少2 個等級;有效:內鏡檢查見胃黏膜病變范圍縮?。?/2,病理檢查示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較治療前改善至少1 個等級;無效:內鏡檢查見胃黏膜病變范圍無改變甚則加重,病理檢查示腺體萎縮、腸化無改變,甚至加重??傆行?(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4 安全性指標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均予三大常規(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血生化及心電圖等相關安全指標檢查,若治療期間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應如實記錄并予處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中醫證候療效的比較

治療組的中醫證候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療效的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黏膜病理積分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各項病理積分及總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的各項病理積分及總積分低于治療前,而對照組僅黏膜炎癥、炎癥活動性、萎縮積分及總積分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的萎縮、腸上皮化生積分及總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黏膜病理積分的比較(分,±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黏膜病理積分的比較(分,±s)

組別黏膜炎癥炎癥活動性萎縮腸上皮化生總積分治療組(n=40)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對照組(n=40)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1.85±0.10 0.55±0.12 10.65 0.000 1.58±0.64 0.60±0.12 8.03 0.000 5.43±0.30 2.43±0.43 10.01 0.000 5.20±0.36 4.20±0.47 4.03 0.000 14.03±0.73 7.33±1.01 13.03 0.000 t 兩組治療前比較值P 兩組治療前比較值t 兩組治療后比較值P 兩組治療后比較值1.87±0.10 0.40±0.09 15.58 0.000 0.15 0.878 1.47 0.152 1.65±0.11 0.78±0.09 8.54 0.000 0.49 0.628 1.04 0.305 5.33±0.29 4.20±0.47 4.39 0.000 0.23 0.822 3.17 0.003 4.95±0.37 4.73±0.41 1.78 0.082 0.44 0.661 2.89 0.006 13.73±0.78 10.08±0.92 14.94 0.000 0.21 0.835 3.11 0.003

2.3 兩組患者胃鏡及病理療效的比較

治療組的胃鏡及病理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5)。

表5 兩組患者胃鏡及病理療效的比較[n(%)]

2.4 兩組的安全性比較

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安全指標檢查均未見異常。在治療過程中,治療組無明顯藥物不良反應,對照組出現上腹不適和腹瀉各1 例,2 例癥狀均輕微,可自行緩解,均不影響治療結果。

3 討論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種難治性消化疾病,目前全球患病率約為33%,近年來我國由于人口老齡化及嚴峻的工作壓力,本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7]。本病發病機制繁雜,有研究認為主要與幽門螺桿菌感染、膽汁反流、免疫低下、年齡、精神、遺傳、葉酸缺乏等多種因素相關[8]。目前西醫主要采取根除幽門螺桿菌、保護胃黏膜、促胃腸動力、補充消化酶等方法來緩解消化道癥狀,甚至針對病灶采用內鏡下黏膜剝離來直接干預治療,但這種具有癌變傾向的慢性疾病的治療遠達不到理想[9]。祖國醫學立足于整體觀念,著重辨證論治且標本同治,藥物不良反應少,對本病的治療具有獨特的優勢。

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于中醫“胃脘痛”“胃痞”范疇,脾胃之病多從虛而化,而脾胃虛弱正是本病發病的最重要因素,脾胃為氣血化生之源,氣機升降之樞紐,若先天不足或后天失養,復加飲食勞倦所傷,脾胃受損,致使中焦運化失司,升降失調,濕邪內生,蘊久而生濁毒;脾胃虛弱則氣血不旺,氣虛易成血瘀,濁毒與瘀血膠著不化,日久傷陰,胃失濡養,損傷胃絡,血敗肉腐,漸而成萎。由此可見,本病以脾胃虛弱、正氣不足為本,濁毒、瘀血為標,正虛、濁毒、瘀血三者貫穿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發生發展的全過程[10-11]。健胃消萎方為吳氏“金木齊芳齋”之驗方,具有健脾益胃,兼祛痰化濁、祛瘀解毒之功效,臨床多用于治療脾胃氣虛、濁瘀阻絡型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滿意。方中五指毛桃又名“南芪”,健脾補肺、益氣化濕,黨參健脾益氣,益胃生津,兩者合用補氣助運以培中宮,白術健脾燥濕,為“脾臟補氣健脾第一要藥”,茯苓甘淡性平,與白術合用健脾滲濕以祛脾之所惡。石斛養胃生津,補五臟虛勞羸瘦;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薏苡仁利水滲濕、清熱排濁,莪術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三七活血化瘀,與莪術同用以加強祛散有形之邪;三七、白芨合用以活血斂瘡生肌,白芍養陰柔肝、緩急止痛,雞內金和胃消積,陳皮理氣消滯,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諸藥合用,扶正與驅邪標本同治,共奏健脾益胃、活血解毒之功?,F代藥理學研究也發現,五指毛桃、黨參、茯苓、白術等都有一定的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腫瘤、增強免疫力的作用[12-14],另外白術和白芨還能調節胃腸和促進胃黏膜修復[15-16],莪術、三七不僅具有廣譜抗腫瘤、抗炎鎮痛作用,還能增加胃黏膜血液循環以促進胃黏膜損傷的修復[17-18]。由于時間、經費、人力等條件的限制,暫未能進行大樣本量的研究,治療觀察時間也偏短,研究結果比較局限,對健胃消萎方的作用機制進行探討是下一步的研究目標。

綜上所述,健胃消萎方用于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不僅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修復胃黏膜、逆轉腺體萎縮以及抑制腸化,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應用。

猜你喜歡
皮化生萎縮性胃炎
中藥治療豬慢性胃炎病的研究
補虛解毒化瘀方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隨機對照試驗
容易導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理中通絡化濁湯治療脾胃虛寒痰濕瘀阻型慢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的效果研究
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的癥狀、診斷和防治
反流性胃炎的中醫治療效果分析
腸化免疫分型,告訴您胃病怎么辦
腸上皮化生怎樣檢查治療
胃寧和絡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87例臨床觀察
加味異功散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40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