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傳統中繪畫之法的對比

2021-09-07 10:25周樂
藝術評鑒 2021年15期
關鍵詞:審美觀念中西方文化背景

周樂

摘要:繪畫是一種視覺造型藝術,和藝術家視覺觀看有著內在的聯系。對于一位畫家來說,不同的透視手段就會體現出中西方各自的文化形式以及他們的審美意識。在中西方民族和傳統的繪畫中也存在著截然不同的一些表達透視的方式,中國畫在漫長歷史和文化中進行演變后所形成的主體就是“散點透視”,西方畫則是形成了“焦點透視”。本文主要從這兩種透視方法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它們對概念的定義進行了分析,主要是從文化背景、審美觀念和對畫家的身份等方面出發,探究一些造成中西方透視方法相似性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

關鍵詞:中西方? 焦點透視? 散點透視? 文化背景? 審美觀念

中圖分類號:J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5-0029-03

一、透視法中的焦點透視與散點透視

透視技術既是造型藝術必須依靠的一門技術,又是一種可見性和視覺現象。透視法則就是對于畫面空間描寫這種現象的規律和處理手段的總結。繪畫的主體材料是來自于對人眼的觀測,在進行這個觀測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切物體和現象都可以看作是透視。在不同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概念和對于觀察的習慣、方法的相互作用影響下,藝術的各種功能和風格與欣賞者的眼光也在彼此進行培養和調整,這直接導致東西方對于透視的法則發生差異。

中西方的一些傳統藝術畫派都具有各種不同的空間透視表現手段。中國現在傳統的現代繪畫中常見和普遍采用的散焦透視創作方式,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謂的散焦重點聚焦透視,即物體散焦焦點與物體運動點的結合透視,這與西方現代畫派的傳統聚焦散點透視創作方式其實有著很大的藝術區別。這樣一種絕然不同的現代透視藝術思想就來源于我們對現代繪畫的基本認識不同。早在始于春秋戰國的西周時期,墨子等古代藝術家就已經充分地研究發現了針孔式光線成像的透視工作方法原理,到兩宋之際才開始有了一套比較成熟的工作畫法及藝術透視工作理論,北宋戰國時期的著名畫家郭熙在他的個人畫論《林泉高致》中已經首次明確提出“三遠”的工作方法透視理論,這便是它成熟的一個象征;而西方在古希臘帝國時期就已經開始有了關于透視的更加深入科學的研究,到文藝復興中葉時期關于透視的方法理論與藝術實踐逐漸變得趨于成熟,成為了是一門更加深入科學化的現代畫家創作技法。由于世界地域、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巨大差別,使得我們中西方各國逐漸形成了以“散點透視”和“焦點透視”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示方式,被用來準確表示散點透視。

焦點透視,又稱定點透視,這種透視方法要求每張畫面都有一個視點,只能描繪視場內的事物。西方繪畫尊重空間的規則,注重理性思考,注重細節,對所描繪對象的準確性有著高度的追求,因此他們能夠精準的復刻出完美的藝術品。西方焦點透視強調藝術品的特殊性和具體性,非常嚴謹和科學,這樣的透視法符合西方繪畫的要求,從而使畫面具有真實感與立體感。

散點透視,也稱為動點透視,意味著畫家可以有多個視角,選擇不同的事物入畫,這種透視方法與中國傳統繪畫所強調的“意境”密切相關。中國畫追求的是“意境”,如果作者的視野有限,只要求畫家描繪一定范圍的藝術對象,這對畫家來說必然是一種限制。這種局限性既有繪畫的原因,也有思想的原因,尤其就思想來說,畫家的視野被固定,那么自身所要表達的情感也就有所阻礙,心中的藝術也就不會表現出來,從而繪畫的“意境”也表達不出來,那么其作品也不會被大眾所認可。而散點透視運用運動的視覺來審視藝術對象,強調自由和動態,作品內容豐富、結構嚴謹。更重要的是,畫家不受自己視野的限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繪畫。許多醉心書畫的人仍然對“散點透視”提出很多質疑,認為中國畫當時并非沒有任何焦點,事實上,遠近的藝術概念視角集中在一個點只能稱為“遠近”,但具體研究那個中文詞匯的使用技術和用于準確地描述一個有關東西方不同的散射技術線性透視的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因為有這樣一個技術概念使它能夠區分他們和精確的擴展,“散點透視”不僅可以準確地表達我們所得到的一種關于中國古代傳統繪畫的多少視點、多角度的藝術特點,而且又是與西方語言中的“焦點透視”精密相對,在本文中非常合適,因此下文將繼續研究使用這種技術概念。

二、中西傳統繪畫中透視法的異同

(一)相同之處

西方人歷來有著對空氣折射透視、顏色折射透視、光線折射透視、消逝時間透視等傳統認識,中國古代又認為有“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遠水無波”等對人體空氣顏色透視的正確認識。而現在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就是,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人類的眼睛視覺神經和大腦的視覺結構與人體機械的生理功能都是基本一樣的,所以都具備了相同的人體視覺學和生理學功能特征,所以對人眼觀察物體產生的近大遠小,以及距離遠近所產生的清楚與模糊這類生理現象,都也已經形成共識。與此同時,人們在各種不同的觀察角度上面,以及觀察物體的方式上也完全基本相同,大概可以分為以下三種,分別是多角度直線觀看、定點直線觀察以及移動點直線觀察。而人類視覺上的感知主要還是依靠于外部視覺。因此,當下人們對于視覺透視的整體認知上大致可以保持一致。

(二)不同之處

從其定點觀看的眼神方式上,西方“焦點透視”所要描繪的這個主題其實就是通過具體固定的一個中心點透視觀察的一個景象,它指的是用一種處于靜止的透視眼神方式去定點觀察一個事物,把本來應該處于活動狀態的一只眼睛從理論上逐漸地對它加以了解和靜止,形成了某一個固定角度的一種定格觀察畫面,因此在這個定格畫面過程中的任何時間都完全是固定的、沒有任何具體存在感的,空間也是有限的。這就必然使得繪畫圖像的主體畫面更多地還是趨向于一種具有藝術穿透性的、洞察性和具有穩定性的藝術表達,體現了一種必須引起社會人們高度密切關注的嚴肅藝術態度。西方繪畫對自然美的表現往往更加理性,強調客觀真實,構圖上追求和諧、平穩,講究畫面分割。像達芬奇《最后的晚餐》就是采用的“焦點透視”的代表之作,畫中把十三個人物有機組合起來,既有區別又緊密聯系,清楚的表現出畫面中心。

中國的“散點透視”則比較靈活,它充分準確表現了藝術創造者主要通過利用面部運動的身體視覺和各種眼光活動來準確地詳細分析這個自然問題,強調的是人們使用眼睛的自由性、活躍度,以通過旅行或游覽式的意識形態活動去詳細記錄自己真正想要去描述的一個景色,注意力不斷地自由轉移,可以同時在一幅新的畫面中,從而感受畫面中物象進行了不同時空的巧妙融合,空間上一次具有了新的流動性,景象上又一次具有了新的敘述性,構圖更加自由隨意,而且幾乎不受任何畫幅的寬度限制,也就會直接讓整個畫面完全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雙重束縛。中國古代歷史民間風俗繪畫中的精神品種之一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正是利用“散點透視”方法進行表現的一個典型案件。在這樣的一幅畫作中,它采用了“以大觀小”的散點透視的觀測方法,畫卷雖長達五米多,但卻仍然能夠讓觀者感受到畫面節奏,繁而不亂嚴密緊湊。不只是在宏觀上體現了“以大觀小”散點透視的觀察方法,在局部上也體現了這種散點透視觀察方法。

三、中西方透視差異的因素

(一)文化背景

西方繪畫因為受到西方古希臘時代哲學和西方思想的巨大啟發所產生影響,其文化根源主要是它們來自于一種理智嚴謹的西方現代科學。西方哲學家赫拉克里特先生所首次提出的“藝術模仿自然”,柏拉圖的“美在于理式”,亞里士多德從人們審美觀的實際情況出發,西方人將美的藝術觀念始終看成了美的比例與和諧,畢達哥拉斯則始終認為“數”本身是宇宙萬物之源,事物的本身本來就是一個數理的本身。所以,在這些觀念的影響下,焦點生物透視無疑被廣泛當作一種或是可以幫助使它更加科學、理性地應用去研究模仿真實大自然的絕佳技術手段。在東方以儒、道、禪三家為研究主體的三大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體系在中國畫藝術和審美取向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和指導作用,各家傳統思想的融合和滲透所逐漸發展而來的“天人合一”思想傳統、“仰觀俯察”認知事物的手段和方式、“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創作和美學等均對中國的透視繪畫藝術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這些古代人文主義藝術思想逐漸發展形成了古代中國畫特殊的藝術審美價值取向,中國古代畫家在充分深入描繪表現人類古代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色的形象同時,也將自己內心的一份情感和一種精神境界追求融入其中,以“藝術意志”作為中國繪畫的審美前提,在充分把握描繪古代人類的主要特征物象性時,對似與不似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適度的綜合把握,強調自由和動態,作品內容豐富,但卻結構嚴謹,更重要的是畫家不受視域的限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揮毫潑墨。

(二)審美觀念

透視觀直接反映了中西方不同時期的審美概念和價值取向,中國畫的審美思維即在于“道和玄”的引導和介入,以“臥游”的山水而求“暢神”,進而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這樣的審美觀也與一個國家對待藝術的態度密切相關??鬃印墩撜Z》中曾經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這個“游”便很好地闡述了中國人對待藝術和繪畫的觀點。繪畫僅僅是一種文人們用于處理時事之余的一種表現性游戲,并且他們不需要嚴謹的寫作態度,也不應該有嚴謹的寫作態度,否則便很大可能被當時的人們貶為“畫工畫”。西方的繪畫則是要求理智主動地參與其中,達芬奇曾說過“繪畫是一門精密的科學”。西方畫家往往用科學的眼光來參照客觀物象,在繪畫創作中也都盡可能是客觀冷靜的摹寫,而且解剖學與透視學都被運用到繪畫創作中,力求他們的作品精確,能夠營造視覺上的真實感。審美觀是繪畫藝術觀念中最必不可少的一種價值觀念,并且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已經滲透到方方面面,所以中西方透視觀的差別也僅僅如此,其直接的代表和反映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心理與價值觀。

(三)畫家身份

特殊的身份和其他社會思維概念密切相關。許多西方藝術大師也是一群精通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藝術家。例如,達·芬奇不僅是一位畫家,而且還是一位建筑師、數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解剖學家、地質學家等等。因此,他們在繪畫上達到了與科學等同的嚴肅嚴謹的態度。在繪畫過程中,他們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探索,發明了測量透視的方法和儀器,這也奠定了西方繪畫中的透視科學規律形成的基礎。而在中國古代,對琴棋書畫都精通則比較要求藝術天賦和才能,所以當時的文人和學者的主要興趣和愛好就是詩歌和繪畫,多以圖畫的形式呈現,由詩、書、畫、印組成。因此,中國傳統繪畫風格不強調透視,而主要表現人物的心情和他們所呈現的意境。

四、結語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東方繪畫還是西方繪畫,都是經過時間長河的洗禮和淬煉從而發展出各自的獨特魅力。中西方繪畫因為不同的文化根源,從而產生了各自的審美觀與透視觀,中國繪畫重視繪畫的意境,以及自身情感的表達,多使用感性的表達方式;而西方繪畫重視寫實,強調對客觀事實的摹寫,并使用理性的表達方式。這樣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雖有差異,但卻都更好的推動了各自民族文化的發展,而且正是因為這二者的差異,才使得藝術世界更加異彩紛呈,妙趣橫生。

參考文獻:

[1]胡亞強.透視學[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2]石杰洪.談中國傳統繪畫透視的特點和運用[J].西江大學學報,1998(03):55-57.

[3][意]列奧納多·達芬奇. 達芬奇論繪畫[M].戴勉編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唐必剛.中西傳統繪畫透視理論之比較[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25).

[5]秦劍.“散點透視”質疑[J].西北美術,2008(01).

[6]朱志榮著.中國審美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林語堂.論中國畫[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

[8]史榮立.中西方繪畫的差異思考[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05).

猜你喜歡
審美觀念中西方文化背景
論姜夔的書法思想及其審美觀念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謠教學策略——以中班語言活動《茶口粉干》為例
中西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與社會認同探究
談談中西方文化差異與初中英語教學
論科技英語翻譯中的“雅”
父親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異性分析
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方價值觀差異
哈哈鏡
哈哈鏡
新目標英語中考總復習文化背景知識自測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