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爾松環境美學理論的審美困境

2021-09-09 11:10陳杰
關鍵詞:認識論

陳杰

摘? ?要:卡爾松的環境美學理論是建立在認識論的基礎之上的,他認為,對野生自然與人類景觀的審美欣賞應屬于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査汕捌诶碚撘钥茖W認知主義為依托,著重論述了對自然的審美欣賞問題,提出了肯定美學的理論主張。進入21世紀后,卡爾松又通過功能主義理論對其前期肯定美學的觀點進行了修正,并將論述的范圍逐步擴大到人類環境領域。他基于生態學的方法,以“功能適應”為評價標準,將自然與人文兩大領域統一了起來。而生態學中的“功能適應”觀點是一種基于科學分析而得出的判斷標準,它過度強調研究對象的客觀屬性,懸置了審美主體的情感與想象能力,進而忽視了審美欣賞的文化維度??査蓪⑦@種生態學的方法分別運用到自然和人類景觀審美研究中時,產生了彼此分裂的兩種理論形態。這種理論建構方式盡管在邏輯上是自洽的,卻使卡爾松的環境美學理論始終面臨著一個審美困境,即關于自然與人文相融合的日本園林的欣賞問題??査蔂繌姷貙⑦@種類型的景觀納入自然審美的模式中,卻又無法真正解決這一問題。而以存在論為基礎的生態美學則克服了傳統認識論的局限性,以一種共同體意識來研究自然與景觀的審美問題,為解決卡爾松環境美學理論的審美困境提供了合理出路。

關鍵詞:環境美學;卡爾松;認識論;審美困境

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2102082?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艾倫·卡爾松(Allen Carlson)是當代西方環境美學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現任教于加拿大阿爾伯達大學哲學系。他從事環境美學研究已三十多年,和阿諾德·伯林特(Arnold Berleant)一起被學界稱為當代西方環境美學領域的雙峰??査傻沫h境美學理論大致可以分為前期和后期兩個階段。其前期提出了影響較大的科學認知主義的自然審美欣賞模式,后期又通過功能主義對前期的理論進行了修正,并溝通了自然與人文兩大領域??査傻膶W術著作頗豐,代表性的作品有《美學與環境:自然、藝術與建筑欣賞》(Aesthetics and the Environment:The Appreciation of Nature, Art and Architecture,Routledge Press,2000)、《自然與景觀:環境美學導論》(Nature and Landscape: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9)以及后期與格林·帕森斯(Glenn Parsons)合著的《功能之美》(Functional Beau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作為西方環境美學的奠基人之一,卡爾松的環境美學理論對當代西方環境美學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西方美學中對自然的欣賞一直局限在形式主義傳統內。這種形式主義的欣賞傳統主張人應該和自然保持一定的審美距離,以一種無利害的態度來欣賞自然。自英國的夏夫茲博里(Shattesbury)、哈奇生(Hutcheson Francis)開始,西方美學家們便局限于研究自然對象的形式所引發的快感,而德國大哲學家康德則將審美判斷力描述為一種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判斷力,從而將審美納入了其先驗論的哲學體系中。從此,無利害性成了對自然進行審美欣賞的標準,自然對象的審美欣賞范圍也就僅僅局限于其形式外表了。這種欣賞模式顯然忽視了自然環境本身內質的特點。而在康德之后,西方美學的研究者開始逐漸懸置自然環境領域,將研究范圍局限在藝術領域。黑格爾就明確地在《美學》第一卷的總序言中講道:“我們這門科學的正當名稱卻是‘藝術哲學,或則更確切一點,‘美的藝術的哲學?!盵1]這種將美學等同于藝術哲學的觀點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中葉。1966年,英國學者羅納德·赫伯恩(Ronald Hepburn)在《英國分析哲學雜志》(British Analytical Philosophy)上發表了《當代美學與對自然美的忽視》(Contemporary Aesthetics and the Neglect of Natural Beauty)一文,標志著西方環境美學理論的正式興起。在這篇文章中,赫伯恩論述了自然美與藝術美的不同欣賞特點。他認為,藝術審美對象總有一定的框架限制,它總是和其環境相分離,比如一幅畫是被限制在一個畫框之內,在這種情況下,藝術欣賞者總是和欣賞對象保持著一種審美距離,但是對自然美的欣賞卻完全不同,“相比之下,自然對象是‘無框架的(frameless)”[2],欣賞者在欣賞自然時是要沉浸在自然之中的,自然景色包圍著欣賞者。赫伯恩的這種論斷無疑是深刻的,并且在這篇文章中,他也論述了認知、想象等能力在主體對自然進行審美欣賞時所發揮的作用,但他并沒有詳細地建構出一種具體的對自然環境的審美欣賞模式來。在這種背景下,卡爾松率先提出了科學認知主義的審美欣賞模式,這是對自然環境進行審美欣賞的一種具體性的指導理論,對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后,學者們紛紛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對自然環境的審美欣賞模式,如阿諾德·伯林特的交融美學理論、卡羅爾(No?l Carroll)等人的情感主義欣賞模式、斯坦戈德維奇(Stan Godlovitch)的神秘主義欣賞模式以及艾米麗·布雷迪(Emily Brady)的想象主義欣賞模式等??梢哉f,卡爾松的科學認知主義模式開啟了學者們探討自然審美欣賞模式的學術之路。對此,薛富興教授作出了高度評價:“如果說羅納德·海伯恩(Ronald Hepburn)的經典論文《當代美學與對自然美的忽視》 標志著西方自然美研究的覺醒,那么,卡爾松的‘科學認知主義則標志著當代西方自然美學的成熟?!盵3]這可以說是很公允的評價。但我們也要看到,卡爾松的環境美學理論畢竟是建立在認識論的基礎之上的,他認為對野生自然與人類景觀的審美欣賞應屬于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兩者之間是相互區別、無法融合的。這樣,卡爾松就在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之間劃出了一道難以逾越的審美鴻溝。到了其理論發展的后期,當卡爾松將生態學的方法分別運用到自然和人類景觀的審美研究中時,便逐漸形成了彼此分裂的兩種理論形態。這種理論建構方式盡管在邏輯上是自洽的,卻使卡爾松的環境美學理論始終面臨著一個審美困境,即關于自然與人文相融合的日本園林的欣賞問題??査蔂繌姷貙⑦@種類型的景觀納入自然審美欣賞的模式中,卻又無法真正解決這一問題。因此,本文就卡爾松環境美學理論體系中的這種分裂性進行深入討論,嘗試揭示其兩種理論形態的邏輯基礎,并從生態美學的角度出發,探尋解決卡爾松環境美學理論審美困境的合理出路。

一、自然界的功能之美

卡爾松前期的環境美學理論主要集中在自然環境美學領域,尚未觸及人類景觀的審美欣賞。他的初衷是反對西方美學關于自然欣賞的形式主義傳統。這種審美傳統認為對自然對象的欣賞只能欣賞其形式,而每個人對形式的欣賞只涉及人的感性情感,并不涉及人的理性認知能力,因而是主觀的,不具備客觀性。為了反對這種觀點,以及為自然審美欣賞確定一種客觀性,卡爾松在當時分析美學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反其道而行之,論證了欣賞自然對象內質的可行性及如何欣賞的問題。當時的分析美學家普遍認為,欣賞藝術可以通過藝術范疇和藝術史等知識來把握住藝術對象的審美價值??系聽枴の诸D(Kendall Walton)在《藝術范疇》(Categories of Art)一文中就詳細論述了藝術范疇對欣賞藝術的重要作用?!拔诸D認為,對藝術的恰當的審美欣賞應當依靠藝術史和藝術批評的知識,這些知識可以讓我們在正確的范疇中認識藝術?!盵4]受此啟發,卡爾松認為,既然對藝術的評價需要借助藝術范疇和藝術史的知識,那么,對自然對象的審美評價就理應借助自然范疇和自然史的知識。于是,卡爾松找到了一把欣賞自然對象的鑰匙——科學知識。由此,他提出了科學認知主義的欣賞模式(the natural environmental model, or scientific cognitivism)。他認為:“這種知識,本質上是常識/科學知識,似乎是欣賞自然的唯一可行的候選角色,就像我們所具有的藝術類型、藝術傳統等的知識在欣賞藝術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一樣?!盵5]因而,只有在科學知識的幫助下,我們才能充分認識到自然對象的內質,才能恰當地欣賞自然對象。不過,自然界是先于我們而存在的?!白匀晃锞哂幸环N在類型上不同于人造物所擁有者的因果史?!盵6]對于自然界,我們只能去發現,而無法去判斷。自然范疇都是描述性的范疇,而不是判斷性的范疇,而創造這些范疇的正是科學知識,因此,自然界不存在否定性的審美特性。所以,卡爾松在前期提出了著名的肯定美學主張。他論述道:“根據以上設想,我們有可能看到關于自然的肯定美學的證明。其觀點是:在我們這個世界里的自然對象與景觀類似于我們想象世界中的藝術品,在我們這個世界中的科學家類似于我們想象中的藝術家。前者顯然的確如此。與藝術品不同,自然對象與景觀并不是由人類所創造或生產的,而只是被他們所‘發現的。只有當它們被發現后,它們才能被描述、概括和理論化。這樣,自然對象和景觀在某種意義上是被給予之物,自然范疇也是據此而創造的?!盵7]92

依此觀點,卡爾松認為,對自然的消極審美批評是毫無意義的?!吧形礊槿怂局傅淖匀画h境主要擁有積極的審美屬性,例如,它們主要是優雅的、精致的、熱情的、統一的和有序的,而非乏味的、遲鈍的、平淡的、混亂的和無序的。簡言之,所有野生自然物,在審美本質上都是好的?!盵7]73

這種肯定美學的理論主張構成了卡爾松前期美學理論的重心。但隨著學界的異議越來越大,卡爾松也開始反思并修正其肯定美學的理論主張。他先在其環境美學理論中引入生態學的方法,并由此統一了自然與人文兩大審美領域。這種生態學的方法本質上是一種重視研究要素與系統之間關系的方法。其強調應將要素放在系統中來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要素在系統中所具有的功能,從而正確地評價每一要素所具有的價值。這種評價是基于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系統之間的關系來研究的,每對一個要素作出評價時,都會基于該要素所具有的功能價值是否適應系統為標準,所以這種評價就是一種客觀性的評價。因此,這種方法在20世紀語言學轉向之后被學界廣為接受??査傻哪康谋闶峭ㄟ^將生態學的方法應用到對自然美的研究中,以此充分認識到自然對象在生態系統中所具有的功能,從而達到一種對自然對象的美的客觀性評價。他認為,單個有機體會“積累為具有一種生態學中的小生態系統屬性(niche)。這種小生態系統屬性的意義及其總體上的功能適應必須與生存相關。它們是有機體和系統生存的手段” [8]58。他又具體論述道: “總體而言,這種小生態系統屬性和功能適應的重要性,是基于生存的需求。這就是對適者生存生物學原則的生態學闡釋:沒有這種適應,無論單個有機體還是生態系統,均不能長期生存。在此意義上,適應是功能性的。生態系統及其要素間相互適應與謎團和謎底間關系并不類似,它們更像一臺機器中的各個部件。每個要件均有其功能,這種功能的發揮不僅有益于該部件,同時也有益于系統中其他元素和系統自身,最后則是整個自然環境的持續生存?!盵9]

卡爾松認為,只有認識到自然對象在生態系統之中所具有的功能,才能正確地對自然對象進行審美欣賞判斷,其判斷的標準便是自然個體的功能是否“適應”其所在的生態系統,從而維持個體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持續生存。而要認識自然對象所具有的功能,就必須借助科學知識。如果單個自然對象適應了它所存在的生態系統,那么它就是美的;如果一個小生態系統的功能可以適應整個生態系統的持續發展,那么它就是美的。所以,科學知識在卡爾松的理論體系中扮演了工具性的角色。在此基礎上,卡爾松基于“功能適應”的標準,“通過區分有機體和無機物的功能差別部分地否定了肯定美學的可靠性,并將否定性美學置于部分有機體的功能不良之上”[10]。為此,他提出了功能“貌缺”或“貌不適”(looking unfit)的理論主張,認為人們會對一些由于生病、畸形或受損而導致部分功能缺失的有機物(如一只折翼的鳥)產生審美不悅;這種審美不悅的產生并不僅僅是因為有機體的形式不美,更重要的原因是人們在這種殘缺病態的肢體要素中認識到了有機體整體系統的功能缺失。因此,卡爾松得出結論,只有有機物才會出現功能缺失,從而引起否定性的審美評價。這種理論上的修正并沒有動搖肯定美學的根基,卡爾松仍然認為自然界的大部分事物都是具有肯定美學性質的。這種僅僅依據功能適應為判斷標準的理論主張,完全是從自然環境的角度建立的,其懸置了傳統形式主義美學立場中所強調的主體的情感和想象力,而作為客體的自然則被提高到了主要的地位,因而卡爾松肯定美學的理論觀點就具有了生態中心主義的特征,是“一種認識論的自然美學”[3]。同時,這也標志著當代環境美學的客體立場轉向。隨后,卡爾松又將這種生態學的方法運用到了對人類景觀的審美欣賞研究中,建立了基于功能之美的人類景觀美學理論。

二、人類景觀的功能之美

卡爾松關于人類景觀美學的建構是立足于其自然美學理論的,“是用其自然環境美學的方法來研究人類環境美學”[11]。其判斷的標準仍然是生態學中的“功能適應”。他首先從對建筑的審美研究入手,逐步將研究范圍擴展到整個人類景觀甚至是藝術領域??査梢婚_始便反對將建筑視為一種藝術門類的傳統觀點,而主張將建筑納入人類環境美學的研究中。他認為,傳統的觀點只是欣賞建筑的外在形式,而忽視了建筑所具有的功能,而恰恰是這種功能構成了對建筑進行審美欣賞的基礎??査烧J為,人不僅僅只是站在建筑外面進行觀賞的,還會走進建筑中,利用建筑的內部空間,進行一系列的工作活動。這些活動的舉辦恰恰基于建筑內部所具有的功能,所以,在對人造景觀的審美欣賞中,形式之美應當建立在功能之美的基礎上?!肮δ苤烙^念的引入正是要為建筑美學正本清源,恢復建筑的最基本事實,引導欣賞者從關注特定建筑的要素、內在結構性關系入手,進而感知和理解其特定功能的實現,通過考察其特性與功能間關系的內在有機性,發現其充滿智慧的功能之美?!盵12]因此,對任何景觀而言,都應該將它們作為功能性的景觀來欣賞。毫無疑問,這是生態學的方法在人類環境審美研究中的應用??査烧J為:“這種方法強調將生態的因素作為欣賞人類環境的一種基礎,不是將人類環境視為與藝術作品相類似的東西,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可以與組成自然環境的生態系統相類似的整體的人類生態系統?!盵8]57所以,我們不能僅僅孤立地欣賞某一建筑物本身,還應該注意將該建筑放入其所處的人類環境系統中來欣賞。這種人類環境不僅包含傳統建筑物,還包含橋梁、電線、公路等構造成分,卡爾松稱其為“非建筑物”(non?buildings)。這些非建筑物因處于人類環境系統中,也具有審美價值?!敖ㄖ缹W中的生態學方法提倡在功能適應的觀念下欣賞建筑,這產生了一系列直接的成果。首先,它強調的是所有建筑物,而不只是華麗的、擁有獨特設計的建筑。生態系統的功能適應賦予整個系統中每一組成部分以重要意義。因此,根據生態學方法,建筑物的構造成分,諸如加油站、購物中心及工廠,都是自然人類環境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就像那些經典的建筑作品一樣,它們都是審美欣賞的可行的候選對象。與這種結果相關的是對非建筑物(non?buildings)——自然的人類環境中的其他構造成分、對象以及其環境本身給予同等重視。橋梁、高速公路、電線,和它們所穿過的景觀一樣,都成了欣賞對象。根據生態學方法,建筑美學變成了景觀美學的一個組成部分?!盵9]

可以看出,這種生態學的方法幾乎使得人類景觀中的一切存在物都具有了審美欣賞價值。所以,橋梁、高速公路、電線等都成了審美欣賞的對象?!斑@些環境基礎設施的組成部分有助于完成日常人類環境的功能適應,因此對它們的欣賞是審美欣賞的一個重要方面?!盵8]68不僅如此,卡爾松還在生態學方法的指導下論述了美國現代農業景觀的欣賞方式。他在《論農業景觀欣賞》(On Appreciating Agricultural Landscapes)一文中,反對學界認為美國現代化農業景觀審美十分貧瘠的觀點,認為美國的現代農業景觀之所以呈現出這種規?;?、單一化的面貌,是人類現代化生產力的必然要求?,F代農業景觀的這種面貌讓其具有了現代化生產的功能,使得整個人類環境系統可以更好地生存下去,因而它是美的。

總之,卡爾松的功能之美的美學理論使得大部分人類景觀都具有了肯定性的審美價值。當然,和其自然美學理論觀點不同的一點是,人類環境是人類創造的,人類可以根據人類環境中某一對象的功能是否適應整個人類環境系統的生存為標準,而對該審美對象作出肯定性或否定性的判斷。人類環境中所有的人造建筑的功能都是為了滿足人類系統的運行而建造的,如果以功能適應來對其進行審美判斷,就避免不了將審美功利化。這種功能性的評價標準無疑是受到了西方工具理性傳統和實用主義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而簡單地以人類的生存需要來衡量人類建筑物的功能,這又使卡爾松的人類景觀美學理論打上了人類中心主義的烙印。

三、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割裂及其審美困境

基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發現,在卡爾松環境美學理論體系中存在著一種自然美學理論與人文景觀美學理論之間的割裂性。這種割裂性使得對自然的審美欣賞方式不同于對人類景觀的審美欣賞方式。自然與人類景觀是相互區別、彼此分離的。對自然的欣賞用到的是自然史和自然科學知識,而對人文景觀的欣賞就要用到藝術史和人文科學的知識,兩者涇渭分明。但是,這種欣賞方式的分類使得卡爾松碰到了一個審美困境,即對自然與人文因素相互融合、渾然一體的環境類型的欣賞??査烧J為,這種類型的環境體現了一種自然與人類景觀之間的辯證關系,從而使人們產生一種審美困難。這一點突出地體現在卡爾松對日本園林欣賞的論述中。他集中分析了通常被稱之為茶園(teagarden)和漫步園 (stroll garden)的兩種典型的日本園林。通過分析,卡爾松認為,在日本的園林中,自然和人造景觀的界限是不明確的,“它們既不是原始的自然,也不是純粹的藝術。相反,它們是藝術與自然‘中間的經典范例,是人工與自然相遇和融合的范例。然而,這樣的人工制品和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在美學上很難欣賞”[7]165??査捎志唧w論述了這種審美困難:“審美欣賞是困難的,這是因為自然和藝術因素均是獨立呈現的,每一方都要求不同的欣賞,這樣,合起來時,它們強迫欣賞者做各種欣賞體操(appreciative gymnastics)。比如,欣賞者可以試圖將自然或人工因素納入其他的欣賞模式,或試圖實現這兩種欣賞的混合??墒?,這種欣賞體操是困難的,而且是以審美不安和困惑為標志的?!盵7]168

那么,該怎樣欣賞像日本園林這樣的人類景觀呢?卡爾松認為,日本園林的這種審美困惑并不是由于其對自然的簡單模仿而造成的;相反,日本園林是通過人為創造這些景觀以達到一種理想化的自然狀態,即自然本質。它實質上使人工因素服從于自然因素,用卡爾松的話說就是:“它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它遵循自然的規律,也就是讓人造的東西屈從于自然的東西。它用人工來創造一個強調其本質的理想化的自然?!盵7]172因此,卡爾松最終還是將日本園林納入了跟自然審美相同的模式。日本園林所具有的人工與自然合一的特點并沒有動搖卡爾松自然與人類景觀二分的欣賞模式??査森h境美學理論體系的這種分裂性,突出體現了其認識論哲學基礎的局限性。

卡爾松的環境美學理論體系整體上是在認識論的哲學基礎上運用生態學的方法來建構的。認識論的哲學基礎造成了卡爾松環境美學理論體系的這種割裂性,而生態學的方法論又彌合了這種割裂性,將自然與人造環境的審美研究連接成一個邏輯連貫的理論體系。但是,卡爾松環境美學中的生態學的方法不同于生態美學中的生態學的方法,生態美學中的生態學方法是把自然看成一個系統,人類只是自然系統的一個要素;而由于卡爾松是從認識論出發的,因此,他將人類與被人類所改造過的環境看作一個系統,而將自然對象與純粹的自然環境看作另一個系統,兩者是相互區別的。所以,卡爾松將生態學的方法分別運用到野生自然與人類環境兩個系統的審美欣賞研究中,從而在自然領域和人類環境領域建構出了兩種不同的理論形態。生態學方法運用的結果是卡爾松將審美對象的功能適應提升到作為審美欣賞判斷標準的高度,這種做法打破了西方無功利的審美傳統,對西方美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是,我們在看到卡爾松環境美學理論的突出成就之后,也應看到其認識論審美觀的局限性。這種局限造成了其理論體系的分裂,使其理論有一個難以掩蓋的缺陷,即如何回答人類活動與野生自然相融合或相沖突的審美欣賞問題。按照卡爾松的理論,這兩種情況都會使審美變得困難??査梢呀浾撌隽藢ο袢毡緢@林那樣的人類因素與自然因素相統一的景觀的審美困難。按照他的理論體系,他不得不把日本園林當成理想的自然來欣賞。但是,當人類環境與自然相沖突時,同樣會產生審美困難。比如,一些如卡爾松所提到的公路、電線等人造物,它們穿過了自然區域,連接了兩個彼此分隔的人類環境區域。那么,這類建筑物該如何欣賞?我們應該以其在人類環境中的功能為審美欣賞標準,還是應該以其在自然中的功能為審美欣賞標準呢?這些人造物的功能是適應人類環境系統的生存的,按照卡爾松的人類環境審美欣賞理論來說,它就具有了審美價值。但是這種人造物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違背了生態倫理,比如一些公路穿過了野生動物保護區,將自然區域一分為二,阻礙了野生動物正常的遷徙路線。這種人造物破壞了野生自然的純粹性,那么按照卡爾松的自然美學理論來說,它就不具有審美價值。對這種人造物的欣賞便卡在了卡爾松理論體系的裂縫中,使其左右為難??梢哉f,在當今人類發展遍及全球的情況下,大部分的自然環境中都已經出現了人造物,就連遙遠的南極洲也已經建立了非常多的科考站。而且,在全球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越來越嚴峻的生態危機已經將人類與自然捆綁在一起。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謀求自然與人類環境的區分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環境美學的發展了。更何況卡爾松的環境美學理論也過度倚重“功能適應”的判斷標準。這是一種基于自然科學研究的判斷標準,它“缺少文明批判視野和文化哲學深度”[13]。因此,當代環境美學的發展應該以存在論哲學為基礎,自覺調整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既要尊重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又要兼顧人類的社會文化維度。而當代蓬勃發展的生態美學則正是在這種理論背景下誕生的。它兼顧了自然與人文雙重維度,把人類與自然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從而克服了卡爾松環境美學理論的審美困境問題,將審美欣賞研究提升到了一個新的理論高度。

四、結語

卡爾松的功能之美的環境美學理論打破了傳統美學中無功利的審美觀念,論證了從審美對象的利害性角度對自然和人類環境進行審美欣賞的合理性,這是卡爾松對當代環境美學的巨大貢獻。但由于其認識論的局限性,卡爾松環境美學理論體系中存在著對自然的審美欣賞與對人類景觀的審美欣賞之間的割裂性。正如薛富興教授所講的,“卡爾松用一種新的途徑——以認識論的思路證明價值論的問題”[14],所以,當卡爾松將生態學的方法運用到自然審美領域中時,提出了肯定美學的理論主張,這種觀點懸置了人的主體感受,無疑是生態中心主義的;而當卡爾松將生態學的方法應用到人類景觀審美領域中時,又提出了基于功能之美的人文環境審美觀,人造物的這種功能顯然是服務于人類系統的,因而就不可避免地帶有人類中心主義的影子。所以,在當代生態美學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只有克服了認識論的局限性,自覺從生態存在論的角度來研究自然與人類環境,將人類和自然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才能走出卡爾松的審美困境,找到更為恰當的研究路徑。

參考文獻:

[1] 黑格爾.美學:第1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

[2] Ronald Hepburn.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and the neglect of natural beauty [M]// Allen Carlson, Arnold Berleant. The aesthetics of natural environments. New York: Broadview Press,2004:43-62.

[3] 薛富興.艾倫·卡爾松的科學認知主義理論[J].文藝研究, 2009(6):22-34.

[4] Emily Brady. Imagination and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nature [J].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1998(56):139-147.

[5] Allen Carlson. Appreciation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J].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1979(37):267-275.

[6] 格林·帕森斯,艾倫·卡爾松.功能之美——以善立美:環境美學新視野[M].薛富興,譯.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98.

[7] Allen Carlson. Aesthetics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appreciation of nature,art and architecture [M].London: Routledge Press, 2000.

[8] Allen Carlson. Nature and landscape: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9.

[9] Allen Carlson. Reconsidering the aesthetics of architecture [J].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1986(20):21-27.

[10] 史建成.艾倫·卡爾松“肯定美學”之演變及其理論傾向[J].鄭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1-6.

[11] 薛復興.艾倫·卡爾松論人類環境的審美欣賞[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43-48.

[12] 薛富興.艾倫·卡爾松論人文環境的功能之美[J].西北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2(3):55-60.

[13] 周思釗,程相占.肯定美學的合法性難題及其生態美學論證[J].天津社會科學,2020(3):130-134.

[14] 薛富興.艾倫·卡爾松的環境美學[M]// 卡爾松.從自然到人文——艾倫·卡爾松環境美學文選.薛富興,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

(責任編輯? ?張月紅)

An Aesthetic Dilemma of Carlsons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Chen Jie

(Research Center for Literary Theory and Aesthetics, Shandong University)

Abstract: Carlsons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based on epistemology, holds that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wild nature and human landscape should be classified to two different research fields. Based on scientific cognitivism, Carlsons early theory emphatically discussed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nature and put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of positive aesthetics. After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Carlson modified his previous theory of positive aesthetics through the functionalism theory, and gradually expanded the research scope to the field of human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method and taking “functional adaptation” as the evaluation criterion, he unified the two fields of nature and humanity. The viewpoint of “functional adaptation” in ecology is a judgment standard based on scientific analysis, which overemphasizes the objectivity of the research object, suspends the subjective attitude of emotion and imagination, and then neglects the cultural dimension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When Carlson applied the ecological method to the aesthetic research of natural and human landscape respectively, two different theoretical forms emerged. Although this kind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is self?consistent in logic, Carlsons theory of the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is always faced with an aesthetic dilemma, the appreciation of Japanese gardens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nature and humanity. Carlson put the appreciation of this type of landscape into the field of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nature, which couldnt really solve the problem. The ontology?based ecological aesthetics overcomes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epistemology and studies the aesthetic problems of nature and landscape with a sense of community, thus providing a reasonable perspective to solve the aesthetic dilemma of Carlsons theory.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Carlson; epistemology; aesthetic dilemma

猜你喜歡
認識論
陶德麟先生與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學術啟蒙——基于《實踐與真理——認識論研究》的考察
馬克思意識形態批判闡釋的認識論困境及其終結
基于信息技術哲學的當代認識論研究
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看馬克思認識論的變革
“主旋律”:一種當代中國電影觀念的認識論
藏傳佛教認識論評析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視域下“四個意識”落實問題淺析
論自然化認識論的概念及其兩種研究進路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研究的難題與出路:從參與者的視角看
胡塞爾現象學的認識論雛形——讀《現象學的觀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