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課堂觀察的“觀察”

2021-09-11 08:04陳大偉
關鍵詞:課堂觀察觀察

陳大偉

摘要:課堂觀察具有改善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助推教學研究的意義。觀察時,要優先關注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價值和影響,關注教學內容的適應性、合理性和邏輯結構。課堂觀察最實用的工具是人,要優先用好“自己”這一工具。課堂觀察應追求這樣一些改變:從批評到建設,從旁觀者到助教者,從統一標準到權變意識,從要素觀察到情境觀察。

關鍵詞:課堂觀察;觀察維度;觀察工具;觀課議課

一、課堂觀察的意義

在我看來,課堂觀察具有改善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助推教學研究的意義。

就改善教學而言,課堂觀察是對課堂教學的調查研究。所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觀察課堂可以發現課堂教學的問題和困境,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需要和疑惑,發現教學活動對學生發展的意義和影響……有了課堂教學的現象觀察、原因分析,就可以對癥用藥,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曾經聽山東省杜郎口中學的崔其升校長介紹,他擔任校長之初,曾把學校里所有教師的課都聽了一遍。這樣的聽課具有調查研究性質,調查中他發現,當時學校教師的教學水平不高。既然教師教學水平不高,那就不讓教師多講,把課堂還給學生。由此,有了“只讓教師講10分鐘”的杜郎口課堂教學改革。

就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而言,教師主要是在課堂上、在實踐中學會教學的。課堂觀察不僅可以幫助教師研究和理解學生是如何學習的,教學目標是如何確定和實現的;還可以促進教師觀察其他教師如何研究和處理教材,如何引起和組織學習活動,如何應對教學意外,如何引導和評價學生……觀察者可以在觀察中琢磨,在觀察中借鑒,在觀察中成長和進步。從一線教師的角度,課堂觀察一方面是觀察他人的課堂(其實包括觀察自己的課堂),另一方面也邀請和接受他人觀察,被他人觀察。在他人的觀察和幫助中,一線教師可以認識課堂上的自己,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與質量。

就助推教學研究而言,可以說,課堂包含了全部的教育學,觀察本身意味著研究,觀察課堂就是研究學生,就是研究教師,就是研究教育。觀察課堂可以發現教與學的規律,發現教師與學生的相處原則、方法,發現教育的影響與意義……從課堂觀察中可以總結和提煉教學基本理論與策略,這種基于課堂觀察的教學理論更具有實踐親和力,更容易為實踐者認同、理解和運用。

二、課堂觀察的維度

課堂觀察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影響課堂質量的因素有哪些?從哪些方面提高課堂質量?這是每一位觀察者需要回答的問題?;卮疬@樣的問題就是在尋找課堂觀察的對象和維度。在長期的實踐與研究中,我建構了如圖1所示的課堂質量影響因素框架。

基于對課堂質量相關因素的認識,我形成了“改善學生在課堂上的存在狀態,提升學生學習生活質量,讓學生經歷美好的課堂生活;改善教師在課堂上的生活狀態,創造教師的幸福生活;對教學內容做有價值的選擇和改造,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學生幸福生活奠基;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方式,實施有效教學”的理想課堂變革愿景。立足于理想課堂建設,在課堂觀察中,我主張優先關注學生、教師在課堂上的學習、生存狀態,以及課堂上彼此的相處和影響關系。這是出于以人為本、通過人的改善實現課堂質量提升的教育理念。我以為,教學也好,課堂觀察也好,都需要有這樣的轉向和改變,也就是要眼中有人、心中有人。在教育內容與教學手段的選擇上,我主張,要優先關注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價值和影響,關注教學內容的適應性、合理性和邏輯結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合理性追求要優先于教學手段的有效性選擇。

需要說明的是,在觀課時,圖1中所列和未列要素及其關系都可以成為觀察的維度和要素;但在議課時,又需要對觀察到的課堂現象聚焦討論,通過聚焦更有意義、更有討論價值的現象進行深入的探討,以獲得對課堂現象的深刻理解,實現課堂觀察的研究目的。聚焦帶來深入,深入成為研究。

三、課堂觀察的工具

我認為,課堂觀察最實用的工具是人,要優先用好“自己”這一工具。在課堂觀察推進中,我經常強調這樣兩點:(1)“幸福是一種能力”,要利用課堂觀察的方法提升自己課堂教學、課題研究的能力;要不斷研究、改進自己的課堂觀察,提高課堂觀察本身的質量和水平,要以更專業的方式追求更有效的專業發展,以更有效的觀課議課提高課堂觀察水平。(2)“人因思而變”,在課堂觀察中要主動思考、積極思考,一方面是發揮教育洞察力研究他人,另一方面是發揮教育想象力研究自己;課堂觀察既要入乎其內理解教學,又出乎其外創新教學。

除觀察者自己外,對我來說,有用的觀察工具還有授課教師的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我們可以了解授課教師的教學設想與意圖、教學的主要內容和教學流程;可以觀察、理解預想和設計的差異,思考教學理想、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的有效互動與促進?;谑谡n教師的教學設計,我們還可能減少對授課教師的誤解,也可以騰出精力去觀察和研究其他課堂現象。

根據目的,我把課堂觀察分為以下幾種:一是調查研究,二是分等評比,三是錘煉磨課,四是有別于上述三種的日常教研活動的觀課議課。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不同的目的需要不同的工具。我不太主張在觀課議課中用預定的量表對照實踐中的教學。除了一般的教學記錄表,我用得較多的工具是相機,用來拍下有意義、有研究價值的教師板書、學生的作業、師生活動的情境等,收集用于研究和討論的可靠資料。

此外,運用人工智能(錄播教室、大數據等)采集和分析課堂觀察的資料,我以為,這可能成為未來的一個趨勢,也將帶來課堂觀察的一些革新(諸如切片、回放、存儲、及時參與、廣泛的討論與分享)。但需要看到,鏡頭下的教學可能會出現更多的粉飾和掩飾,錄播采集的數據未必是真實的教育,數據的可靠性本身需要審視。數據可以作為參考,不能唯數據。此外,教學是復雜性的,用人工智能形成一個教學的常模(如小組討論多少時間合適、教師講解占比多大合適)來評判是否有合適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師的講解時間是否科學,這本身就背離了教育的科學。數據不能成為約束我們的“枷鎖”。

四、課堂觀察的定位

對于課堂觀察的定位,我在追求和實踐這樣一些改變:

一是從批評到建設。課堂觀察的參與者不要用自己的觀察評價他人,而是基于觀察走向理解,理解授課教師的處境、追求、條件和努力,理解教學行為的當下效果和未來影響,理解教學的其他可能和價值,從而走向課程建設、走向教學變革。特別要提醒的是,要少做評判多做研究和展望,面向未來而不是評判過去。

二是從旁觀者到助教者。坐在學生身邊,觀察者是研究者,但又不是純粹的旁觀者,而是一定程度上的課堂參與者和介入者。參與和介入的方式就是成為授課教師的助教,指導和幫助身邊的學生更積極、更有質量地學。學校同事之間的課堂觀察,我們不贊成只是“你的課有這樣幾個優點,有這樣幾個缺點”的旁觀描述,而是要成為彼此互助、相互支持、共同促進學生發展和進步的同行伙伴。

三是從統一標準到權變意識。課堂觀察所面對的教師千差萬別,他們有各自的成長經歷和能力水平,用一個統一的標準評價和要求教師,這就背離了教育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在“小馬過河”的寓言中,老牛能過的河,松鼠無論如何也過不去。用統一的標準觀察不同的教師,有的教師可能覺得是“小兒科”,有的教師卻感覺難以企及……因此,我主張和實踐的課堂觀察有權變意識,關心眼前的具體的教師,把關愛傳遞到別人心里去。也就是要從教師實際出發,立足他們的條件和可能,觀察和研究他們如何“跳一跳”,給他們提供通過努力能摘到的“桃子”,讓課堂觀察成為所有參與者樂于參與、能夠參與,并能在參與中感受關懷、收獲成長的研討活動。

四是從要素觀察到情境觀察。教育是復雜和流變的。對復雜而流變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有這樣的感受:“教育,就其廣義的理解來說,這是一個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斷豐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過程。同時,這個過程的特點是,各種現象具有深刻的個體性:某一條教育真理,在第一種情況下是正確的,在第二種情況下是無用的,而在第三種情況下就是荒謬的了?!闭n堂觀察不能只是側重于課堂要素條分縷析的對象觀察,還應是基于實際情境的關系觀察、整體觀察,在教學的實際情境中觀察,在當下的師生關系中觀察,在當下教學的曾經歷史和未來發展的脈絡中觀察。因為教育真理具有境脈特征,所以,對于觀察到的課堂現象,觀察者要有充分的體察和分析。

參考文獻:

[1] 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修訂版)[M].杜殿坤,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猜你喜歡
課堂觀察觀察
高職教學“課堂觀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數學“課堂觀察”教學有效性初探
教師提問有效性的課堂觀察探析
思維繪畫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高中英語課堂中教師提問的有效性觀察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習作的豐富素材
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研究
提升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的研究與探索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課堂觀察例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