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空間理論視角下的“這/那”的回指功能研究

2021-09-14 12:32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21年9期
關鍵詞:回指例句代詞

祁 陽

(喀什大學 中國語言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6)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開始引用功能主義分析漢語現象,研究篇章銜接的連貫性一時成為熱點。篇章銜接手段有詞匯手段、特定結構以及零形式等。指示代詞由于其具有指稱和代替的性質,常用來回指上文,以實現篇章銜接連貫的目的?!斑@/那”是使用頻率比較高的兩個指示代詞,但這兩個詞在使用時又有不對稱性,“這”在肯定句中是無標記的,“那”在否定句中是無標記的,因為“這”和肯定有自然的聯系,“那”和否定有自然聯系,各自構成無標記的組配[1]。人類的心理認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所以“這”心理可及度比“那”要高,成為了無標記項。以上運用可及性理論對指示代詞“這/那”進行認知層面的分析,體現了指示代詞“這/那”認知研究的深入。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梳理指示代詞“這/那”回指上文時的兩種不同形式,并運用心理空間理論,對指示代詞“這/那”的回指功能進行認知機制研究,對“這/那”的篇章功能研究做出進一步的探索。

文章語料均來自BCC語料庫文學類子庫,下文中不再一一標明出處。

一、心理空間理論

心理空間理論是Fauconnier首先提出來的關于意義構建的理論,為我們處理實時語言信息提供了理論基礎。心理空間是人們在進行思考、交談時為了達到局部理解與行動之目的而構建的小概念包。在話語理解過程中,有關人、事物或事件的語言、非語言知識框架被大腦激活,并存儲在工作記憶中,這些儲存在思維中實時的、在線的話語信息的集合被稱為心理空間[2]169。心理空間是人類對于現實世界的經驗性陳述,心理空間的構建源于人們與現實世界進行互動后形成的百科式認知。心理空間理論是研究自然語言意義的構建過程的一種新模式[3]。

心理空間理論靠可及原則發揮作用,可及原則是將基礎心理空間和新的心理空間產生聯系的橋梁。Fauconnier率先提出可及原則,他認為如果兩個語義項a和b通過連接詞F(b=F(a))相連接,那么可以通過命名、描述或指向a來確定b[2]170。通過可及原則,可以將兩個心理空間中的語義項對應起來,讓不同的語義項在不同的心理空間中產生聯系,從而在語言表達中形成語篇的連貫效果。

指示代詞“這/那”的回指替代常常反映了語篇的連貫性,在話語表達中,指示代詞“這/那”的回指功能與人們的心理空間有關。在心理空間理論中,心理空間是由空間構造語在基礎空間的基礎上構建的。在例句“他喜歡電腦,這我們都知道?!敝?,首先“他”是基礎空間中的一個語義項,“電腦”是基礎空間M中的另一個語義項,這里的基礎空間M是現實空間,“喜歡”將基礎空間中的兩個語義項“他”和“電腦”連接了起來,“他”充當喜歡的主體,“電腦”是被喜歡的對象?!斑@”是空間構造語,構建了一個新的心理空間M’。新的心理空間M’,主要是用來承載新信息的心理空間,在這個空間中,“我們”是一個新的語義項,兩個心理空間的關系可以如下頁圖1所示。

從心理空間角度分析指示代詞“這/那”的回指功能,有利于從認知角度挖掘指示代詞“這/那”使用的認知機制。心理空間是用來儲存特定信息的容器,不同的心理空間儲存的信息不一樣,人們的語言使用就是利用空間構造語,構建新的心理空間,從一個心理空間向另一個心理空間轉移,推進話語的交流。

二、指示代詞“這/那”的篇章回指

“這/那”在篇章中的指代形式通常有兩種。一是用“這/那”直接回指上文完整的句子。如:

(1)他把所有東西都念給她聽了。這花了些工夫。

(2)他隨航空母艦在荷屬東印度群島附近作戰時,被日艦擊落犧牲了!那使我非常傷心。

“這”回指“他把所有東西都念給她聽了”,“那”回指“他隨航空母艦在荷屬東印度群島附近作戰時,被日艦擊落犧牲了!”?!斑@/那”后面沒有其他體詞性成分,而是直接加謂詞性成分,“這/那”做句子的謂語。

另外一種情況是“這/那”后面加體詞性的量名短語或者直接名詞,組成偏正短語回指上文句子中部分內容。如:

(3)A:你就講你怎么給泰麗的丈夫趕出去的故事吧。

B:這故事太遠了,還是讓我講怎么被采茶姑娘趕出去的故事吧。

(4)我的童年時代,已經離開我多么遙遠呀!那時候,我以歡快的心情接受父親的祝福和禮物。

(5)“老陸,家里來信了嗎?”老幾搖搖頭,笑笑。他一點不擔憂,婉喻從不失約?!澳闼X睡著了嗎?”這兩個問題煩了鄧指十多年。

(6)然而不久之后他們又都放下槍,他們忘了往槍膛里壓子彈,學者看到幾顆有著陽光般顏色的子彈壓進了幾枝槍中,那幾枝槍又瞄準了學者的腦袋。

(7)有座橋非炸掉不可,這座撟可以成為人類未來命運的轉折點。

(8)開田有次去鄉上開會,回來時給暖暖買了件襯衣,那件襯衣的樣式和顏色實在說不上好,可暖暖知道他這是想和好的表示,就很認真地穿上。

在例(3)—例(8)中,指示代詞的表達方式可以分為三類:指示代詞+名詞、指示代詞+數詞+量詞+名詞、指示代詞+量詞+名詞,這三類偏正短語整體具有篇章銜接功能,完成對上文的回指。如例(3)和例(4)中用“這故事”回指前文中的內容,用“那時候”回指“我的童年時代”,整個偏正短語是一個篇章銜接的形式。

此外,指示代詞“這/那”在篇章中除了回指上文以外,對下文篇章的推進也有一定的作用。例如:

(9)老幾聽見槍的保險給打開了,年輕的解放軍威嚇犯人、給自己壯膽也就做這幾個動作,開保險,出刺刀。

例(9)中“這幾個動作”并不是回指上文內容,而是對下文“開保險,出刺刀”的總結。指示代詞的這種總結性作用只能以“指示代詞+數詞+量詞+名詞”的組合形式出現,如果只有單獨一個指示代詞“這”或者“那”,不能產生這樣的作用。

指示代詞“這/那”在篇章回指時有不同的兩種形式,在心理空間方面也存在差異,下面將闡述“這/那”與兩種心理空間構造模式。

三、指示代詞“這/那”與心理空間理論

(一)指示代詞“這/那”回指的心理空間類型

心理空間是用來儲存特定信息的容器,人們的語言使用就是利用空間構造語構建新的心理空間,從一個心理空間向另一個心理空間轉移,推進話語的交流。Stockwell將心理空間分為四種:時間空間、空間空間、域空間、假設空間[4]。時間心理空間是指當前空間或移位空間(過去和將來),空間構造語主要由時間副詞來表示,在形態變化豐富的語言中,還通過動詞的時態來表現。指示代詞“這/那”在回指時間心理空間時,一般使用“這/那”的復合形式,如“這時”“那時”等詞??臻g心理空間是指地理空間,漢語中主要由表示地點的狀語充當空間構造語。域心理空間指某個活動范圍,如工作、游戲等,漢語中主要由充當狀語的介詞短語來體現域心理空間。假設心理空間是條件式情景、假設的與不可實現的可能性、建議和推斷等。

指示代詞“這/那”在回指上文時,可以指代不同類型的心理空間。例如:

(10)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人民那時的工資還很低。

快遞服務業必須認清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把握機遇并不斷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才能創造出高質量的品牌快遞公司。本文對北京市快遞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展開分析,希望能對首都的物流服務提升有所幫助。

(11)在林子外,盤踞著一只吊睛白虎,大家很少去那兒。

(12)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鳳是吉祥的象征。我們都不能否認這種文化。

(13)如果明天不下雨,我們就出游。這是大家一起做的決定。

例句(10)—例句(13)是指示代詞“這/那”或其組合形式分別回指時間心理空間、空間心理空間、域心理空間、假設心理空間,這四個句子都能體現指示代詞與心理空間的關系。這四個例句可以分成兩組,例(10)和例(11)是一組,指示代詞回指上文時,都與空間構造語有關;例(12)和例(13)是一組,指示代詞回指上文時,與上文中整個心理空間有關,在這種情況下,通常使用指示代詞“這”或其復合形式,較少使用“那”?!斑@”與“那”的使用與人們的主觀因素有關。根據“人類中心說”的觀點,人們通常以自我為參照點[5],在使用指示代詞時,通常是以自我為中心點選擇遠指或近指?!澳恰敝甘驹诳臻g上、時間上或心理上距離稍遠的事物[6]。

(二)指示代詞“這/那”與心理空間構造模式

以例(10)為例,例(10)中“那時”回指“1979年改革開放之初”,在整個句子中有兩個空間構造語,完成了兩個心理空間的轉移,有兩次話語推進過程,心理空間分析圖如下頁圖2所示。

M表示時間心理空間,該心理空間是人們對于過往時間概念的總結。首先,理解該心理空間需要言語主體對公元紀年法和“改革開放”這兩個背景性概念知識有所了解;其次,在該心理空間中存在“人民”等語義項。M’表示由“那時”指代前面時間所形成的新的心理空間。在該系列心理空間轉移過程中,心理空間構造語“1979年改革開放之初”構造了一個基礎心理空間,該心理空間是時間心理空間。言語主體在說出或者理解例(10)這句話時,將時間信息儲存在時間心理空間里。例(10)后半句中的“那時”是第二個心理空間構造語,構造一個心理空間,該心理空間將前面時間心理空間的話語信息提取出來,通過指示代詞的回指手段推進話語交流。表示時間的空間構造語與言語主體所處在的時空影響“這”和“那”的選擇,一般來說,回指比較久遠的時間心理空間用“那”,反之,用指示代詞“這”。時間的久遠受言語主體的主觀影響,對于同一個時間點,不同的言語主體有不同的判斷。

在該心理空間構造模式中,新的心理空間M’是在基礎心理空間M基礎上構建而成的,指示代詞“這/那”起到心理空間的參照作用,“這/那”回指儲存在上文中整個心理空間的信息,從而進一步構造新的心理空間,推動篇章中新舊信息的更換。如例句(13)中,“這”回指上文中“如果明天不下雨,我們就出游?!边@一信息,這一信息已經儲存在一個心理空間M中?!斑@”回指心理空間M,再構造一個新的心理空間M’。

(三)不同心理空間構造模式的心理認知

兩種不同的心理空間構造圖體現了指示代詞在回指上文內容時,實際上反映了兩種不同的心理認知。一是在篇章推進過程中,指示代詞回指先前完整的心理空間,二是在篇章推進過程中,指示代詞回指先前心理空間的部分元素。指示代詞“這/那”在回指上文時,都是為了激活儲存在心理空間中的信息。儲存信息的多少, 決定了指示代詞“這/那”回指時心理空間的完整性。同時,儲存的臨時性信息越多、儲存時間越長,信息激活的難度越大。例如:

(14)a.他喜歡吃西瓜,這我們都知道。

b.他喜歡游泳,喜歡吃西瓜,這我們都知道。

c.他夏天喜歡去游泳館游泳,冬天喜歡泡溫泉,天涼喜歡吃西瓜,天冷喜歡吃烤紅薯。這我們都知道。

例句(14)a—c中,要提取指示代詞“這”回指的內容,難度是逐步增加的。人們在處理線性序列上的語義信息時,線性序列上有兩個靠近的語言形式,語義上更容易產生關聯性,心理空間儲存的信息具有時效性。例句(14)a中“他喜歡吃西瓜”和“這我們都知道”線性序列上緊緊相連,兩個分句中間沒有其他干擾信息,句中指示代詞“這”即使省略,也不影響篇章的連貫性;(14)c中的指示代詞“這”如果省略,將極大地降低整個語句的可接受程度。在例句(14)中,指示代詞“這”的作用相當于將前面句子提及的信息打包成一個概念包,也就是一個心理空間,并構建一個新的心理空間,在該心理空間中表達新的話語信息,從而推進語篇交流。

四、結束語

心理空間理論是認知語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理論主要是為了處理在話語理解過程中的實時信息,心理空間儲存的概念信息不是固定的,根據語篇推進的需要而產生變化。在語篇推進過程中,心理空間的轉化體現了語篇信息的動態性,即隨著心理空間的不斷構建,人的信息聚焦點是不斷發生變化的。指示代詞“這/那”在篇章中回指上文內容時,回指的內容具有不同的形式,因而形成兩種不同的心理空間構造模式,一種心理空間構造模式是“這/那”回指空間構造語,另一種心理空間構造模式是“這/那”回指上文中完整的心理空間。這兩種不同的心理空間構造模式反映了不同的心理認知,而不同心理認知背后有一個共同的要素,“這/那”都是為了激活心理空間儲存的臨時信息,實現語篇連貫性。

猜你喜歡
回指例句代詞
復合不定代詞點撥
漢譯英小說本族語—非本族語譯者人稱回指對比研究
——以《紅樓夢》譯本為例
代詞(一)
代詞(二)
基于句法位置和主位推進模式的代詞回指偏誤考察
包含復雜限定語的回指關系淺議
英漢間接回指認知對比與翻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