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場所精神視角下陵園景觀設計研究

2021-09-15 02:27魏可欣詹秦川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21年7期
關鍵詞:黃帝陵場所精神景觀設計

魏可欣 詹秦川

摘 要:陵園景觀是城市紀念性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保護與開發必須以傳承文化精神為首要前提,挪威學者諾伯舒茲提出的場所精神為此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以黃帝陵景觀設計為例,從解析場所和場所精神的本質入手,在場地自然生態及人文歷史環境的基礎上解讀場所精神,分析增強場所歸屬感、認同感以及營造場所精神的途徑,為陵園景觀設計提供思路借鑒。

關鍵詞:場所精神;陵園景觀;景觀設計;黃帝陵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社科界2020年度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2020Z003)、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20J043)研究成果。

陵園是安葬逝者,公眾緬懷歷史與先人的場所?,F代陵園景觀不僅具有紀念屬性,也承擔著科普教育、改善環境、賡續歷史等多重功能,是城市人文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不少具有歷史意義的陵園景觀出現原真性消亡、文化邊緣化、商業化過度等問題。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延續地域文脈與場所精神成為陵園景觀設計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陜西黃帝陵為例,圍繞場所精神理論探討陵園景觀設計,為當下其他陵園景觀的設計提供參考。

一、場所精神理論

場所狹義上指“基地”,廣義的解釋為“土地”或“脈絡”??梢哉f,空間與社會、歷史、文化、人為活動等發生特定關聯后即可被稱為場所。場所是人記憶的一種實體化和空間化,抑或詮釋為人對地方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而自然體系與人為活動構筑相結合的整體,反映人類生活與其本身特質的場地,例如公園等,均可被認為是場所。

場所精神起源于古羅馬,古羅馬人認為每個“獨立的本體”均有精神,這種精神又賦予人和場所生命,并且伴隨著人與場所的整個生命旅程。挪威學者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引入場所精神的概念,將場所理論置于研究的首要位置,通過現象學來研究人與建筑環境間的聯系,強調公眾通過對場所的構筑活動使歷史、人文等思想展現并延續下去,賦予其場所精神,關注事物內在的獨特性。因而在探究場所本質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物質屬性,而且要重視文化與精神的作用。

二、黃帝陵場所精神要素解讀

(一)場地自然要素

黃帝陵位于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其所處的北橋山坐西北,向東南,山形水勢呈“負陰抱陽”之勢。黃帝陵風水軸線就是橋山主脊至黃帝墓冢,并與印臺山山峰之間構成一條風水軸線,黃帝陵區的各種建筑都是以此為軸線而建造,墓冢方向正好在這條線上。橋山土質肥沃,雨水充足,林木茂密,其中現存我國種植面積最大、歷史最為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粗計有8.3萬余株古柏,其中3.46萬余株歷史已有千年以上,種類繁多,四季常青。

(二)場地人文要素

黃帝是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部落首領,為五帝之首,戰勝蚩尤,而后一統中原,安定天下,福澤華夏,如今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

被譽為“天下第一陵”的黃帝陵對華夏子孫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歷代帝王多在黃帝陵祭祀黃帝、舉辦國家大祭,留下了諸多珍貴古跡,這是黃帝陵文脈的體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對黃帝陵進行多次整修。如今,每年都有大批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人華僑前來祭祖謁陵。黃帝陵作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承載著中華兒女對華夏文明起源的認同,是海內外華夏兒女共同瞻仰和祭祀黃帝的場所。

三、黃帝陵景觀設計中場所精神要素表達

場地中的場所精神主要來自于物質空間所存在的精神氣質及將要展現的潛在精神。因此,在尊重場地原有景觀特征的前提下,延續歷史文脈,增強人與空間的互動,方能強化場所活力。

黃帝陵景觀由陵區與廟區組成。在保護場地自然生態、挖掘人文歷史要素的基礎上,把握原有山水格局與場所歷史結構,結合現代審美理念與時代發展需求,從空間、自然、人文歷史與社會經濟四個角度進行場所精神要素的設計表達,繼承傳統而又展現新時代風貌,借由山、水、建筑等共同突出黃帝陵莊嚴肅穆的氛圍,強化中華文明起源地的圣地感,營造華夏始祖文明的場所精神(圖1)。

(一)空間布局強化場所精神

在充分考慮場地環境的基礎上延續原有的景觀布局形式,通過水平與垂直空間布局,形成有序的空間序列,加強場所感的營造,強化場所精神。

在水平空間布局上,黃帝陵景觀延續以“入口廣場—印池—漢武仙臺—黃帝陵?!堮S閣”為軸線的陵區布局,增設以“入口廣場—軒轅廟—人文初祖殿—軒轅殿”為軸線的廟區布局,形成兩組對稱式軸線布局結構(圖2)。這種均衡的布局凸顯了黃帝陵的莊重感與嚴肅性,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廟區布局使用空間重復的手法,由廟前區開闊的入口廣場經過狹窄的連橋,再上到開闊的臺階廣場,接著進入由樹林圍合而成的封閉式林院,最后到達空間序列的高潮——宏大的主祭祀廣場。在到達空間序列高潮——主祭祀廣場之前,連續重復的子空間、方向性的路徑構成長而深的空間,形成重復的場所記憶,更好地烘托了空間序列高潮所呈現的精神力量,有力地凸顯了黃帝陵恢弘博大的場所感。

黃帝陵景觀設計在垂直空間布局中巧妙利用了坡地地勢,設計軸線升起式空間序列,空間隨地勢升高而逐級抬升,以向上的崇拜來表達紀念情感,增強空間縱深感。在廟區的設計中,將空間序列的高潮——主祭祀廣場置于軸線盡端的坡地高處,優于平地上形成控制性的中心區域。這樣的設計與自然基底相融合,減少土方的使用且形成了多層次的空間效果,帶給公眾心理上的敬畏感與視覺沖擊,強化凸顯黃帝陵莊重肅穆的場所感。

(二)利用自然環境延續場所精神

自然環境是場所精神構造的基礎,對于自然環境的場所性表達,首先體現在充分尊重現有自然基底,維持物種生存的自然環境上。黃帝陵景觀設計秉持生態化的設計理念,通過合理利用自然環境造景造勢,尊重原有植物群落生態來延續場所精神。

1.尊重場地地形地貌

黃帝陵處于群山環抱之中,地形地貌形態多樣化,設計時尊重原有地形,以延續其“天人合一”的傳統精神。例如在廟區入口廣場設計上,景區與城市空間被沮水隔開,為了不破壞其地形形態,入口空間設計以河流岸線走勢所形成的自然形態為基礎,建造不規則廣場,建立軒轅橋橫跨水面連接南北。與生態肌理形成良好的互動,以此維護了場所的穩定性。

2.尊重場地原有植物群落生態

場地原有的各類植物是歷史演變的見證者,為場地提供了獨特的環境。在黃帝陵景觀設計時,保留了原有陵區的大片古柏林與廟區的16株千年古柏。古柏不僅形成了自然野趣景觀,更通過自然形態與色彩等特征引導了公眾對于場所的感知體驗,喚起其情感共鳴。同時,結合場地特色,設計以四季常青的側柏林為主體,以黃刺玫、丁香、連翹、迎春等搭配的植被景觀,使新增景觀與黃帝陵蒼翠的古柏林相映襯,不僅豐富了景觀的層次,增添了景觀趣味,而且通過與原有植物的搭配,渲染了寧靜古樸的氛圍,烘托神圣莊重的場所精神。

(三)依據歷史人文特征營造場所精神

軒轅黃帝代代相傳的故事以及歷朝歷代的祭祀活動賦予了黃帝陵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促使其形成了獨特的歷史人文景觀。歷史文脈不可復制,它是場所精神的內核所在。場所精神的營造不僅要尊重原有場地特征,保留歷史遺存,還要通過不同途徑傳承歷史文脈,充分體現原始場所的活力。

1.建筑遺跡與文物的保存修復

場地留存了石碑、廟宇、亭臺等歷史遺跡,它們承載著公眾強烈的文化認同,是場地歷史演變的鮮活印記,因而需要對其保留并進行修繕。在廟區設計中保留中心建筑人文初祖殿,修復檐下多處精致華麗的彩繪以及殿內記載歷代拜謁祭祀和修廟之事的石碑,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修繕陵區大量具有文化意義的歷史遺存,如漢武仙臺,建于漢武帝時期,民間傳說登臺一次可延壽一年,可見其歷史悠久,民間認同度極高。設計體現“修舊如舊”的觀念,運用古樸的材料,以傳統的建造手法對這些歷史遺跡進行修繕,完善黃帝陵的歷史感與場所感,使公眾對場所產生歸屬感。

2.建筑物的功能與形式復興

為了滿足當今時代需求,恢復黃帝陵祭祀、紀念功能與建筑形式,通過挖掘歷史元素,融合現代設計手法,設計了以黃帝陵祭祀大院為主,承載祭祀活動的建筑物。黃帝陵祭祀大院由中院、大院以及軒轅殿三部分組成。作為過渡空間的中院橫貫東西,公眾在此整衣肅紀,繼而前往大院。祭祀大院是舉行祭祀大典與大型祭祀演出的主要場所。軒轅殿位于大院最北端,坐北面南,供景區舉辦高規格祭祀活動,設計造型仿制漢代風格,運用青灰色花崗巖石材,整體古樸簡潔,符合現代審美,凸顯建筑的宏偉莊嚴與大氣磅礴。黃帝陵建筑物的設計建造提供了祭祀所需的空間,建筑形式彰顯歷史文化與新時代風貌,烘托出祭祀軒轅黃帝的隆重氛圍,為場所注入新的活力。

3.景觀空間的隱喻設計

黃帝陵眾多景觀設計使用隱喻的手法表達場所的文化內涵,豐富設計語言,給公眾營造想象的空間。入口處軒轅廣場南端的巨石陣,由五千塊卵石鋪砌,體現中華五千年文明。龍尾道由95級花崗巖臺階鋪設而成,以象征軒轅黃帝“九五之尊”的至高地位。軒轅殿為帶天井頂式建筑,方形空間的頂部中央有圓形天光,以虛實結合的手法隱喻“天圓地方”的傳統理念。使用隱喻的語言形式非但沒有消減場地歷史文化的厚重感,反而通過藝術化的手法對其進行了更深層次的詮釋,增強了公眾對于場所的感知與認同。

4.景觀小品的表現

景觀小品是景觀設計的畫龍點睛之筆,能直觀表現場所的精神特質。位于軒轅殿內的軒轅黃帝石像,提取自黃帝畫像,運用“減地平雕加陰線刻”的漢代畫像石雕刻技藝,展現出古樸的漢代風韻。軒轅殿兩側的龍魂大鐘與龍威大鼓,是用于祭祀黃帝的禮器,將傳統禮器之外形、功能同時代風貌相結合,體現鐘鳴盛世、天人合一的意蘊,給人以視覺震撼,強化黃帝的神圣感。這些景觀小品提取黃帝陵歷史文化元素,以有形的形式塑造無形的意境,增加空間儀式感與場所感,塑造場所精神。

5.景觀敘事的展開

將黃帝故事、歷史文化等多重要素貫穿于景觀空間,漸進式展開空間敘事,引導公眾參與其中,親身感受黃帝作為民族始祖的偉大以及黃帝陵景觀的肅穆莊嚴,增強公眾對于場所的感知與互動。廟前區通過入口廣場的石陣、標識牌等景觀小品的設計引導,烘托了黃帝陵的莊嚴氣氛,點明景區的主題。主要景觀敘事設計圍繞人物故事、歷史評價及緬懷展望三部分進行。人物故事敘事部分通過黃帝手植柏、漢武帝掛甲柏及其他珍貴的古樹名木,以及黃帝足印等文物古跡的展示與介紹展開,敘述黃帝故事及中華民族起源、歷史,引發公眾思考。在歷史評價部分,通過碑廊展示歷代帝王祭祖的碑文、贊頌黃帝功德的書法作品等,表達人們對于黃帝崇高的敬意。歷史石碑與周圍環境的烘托使公眾對于中華五千年歷史以及黃帝的景仰油然而生。最后緬懷展望部分,通過祭祀廣場的建筑、祭祀禮器與景觀小品的設計,結合清明時期開展的黃帝祭祀活動,增強公眾對黃帝陵場所精神的感悟,強化場所精神的塑造。

(四)社會與經濟層面活躍場所精神

學者劉先覺強調,場所代表的本真環境并不僅僅是物質表征,更是人與其周圍環境相互關系的結果。黃帝陵不僅是一種物質景觀,也是一種社會結構,需要人的活動來活躍場所精神。因此,通過景觀的設計,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活動的開展,增加人群與場所的互動以增強場所活力。

從經濟角度看,黃帝陵景觀設計考慮到外圍空間環境質量的提升。通過設計植物過渡空間與外圍環境產生互動,美化黃帝陵周邊環境,引導食宿產業、住宅、店鋪等入駐。由此一來,形成具有經濟價值的多功能空間,有助于活躍黃帝陵周邊環境,帶動經濟發展,為黃帝陵提供服務設施與場所精神延續的條件。

在社會層面上,通過每年清明時期舉辦軒轅黃帝祭典活動喚起人們的歷史記憶,各地同胞組織“尋根祭祖”活動,重現黃帝祭典的隆重氛圍,增強公眾在場所中的活躍度。除此以外,還原祭祀過程的服裝、木刻、剪紙、樂舞、旗仗等傳統民間風俗與漸逝的非物質文化,喚起公眾參與活動的活躍性,激發黃帝陵的場所活動。

四、結語

場所精神是場地獨有的內涵特質,本文研究黃帝陵景觀設計中場所精神的塑造,通過合理規劃空間布局,保護場地自然生態環境,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延續場地的歷史文化,結合社會與經濟層面等進行多方位設計,激發場所活力,營造與傳承場所精神,增強公眾對黃帝陵的認同感。立足當下,隨著時代變化,陵園景觀不僅需要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功能需求,還要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合,傳承歷史文化,延續場所精神,成為城市形象的代表性名片。

參考文獻:

[1]王利鑫,梁葉,盧佳男.陵園景觀的現代化發展[J].農業與技術,2019(24):143-144,169.

[2]丁云.場所精神的再生[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08.

[3]劉磊,武美楠.礦山公園建設的場所精神營造:以大同晉華宮國家礦山公園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6(9):166-167.

[4]諾伯舒茲.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M].施植明,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3,21,4,23.

[5]劉暢,詹秦川,楊伊文.陜西文化遺址景觀規劃設計及文化價值研究:以黃帝陵景觀規劃設計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9(2):34-35.

[6]李波.基于國家認同的根祖文化空間感知研究[D].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2019.

[7]程嵐,段淵古,殷曉彤,等.工業廢棄地景觀改造中的場所精神構建探析:以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為例[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4(3):236-240.

[8]郭鵬.黃帝陵風景名勝區空間格局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54-61.

[9]秦康康.基于坡地環境的紀念性建筑外部空間設計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6:36-38.

[10]陳曉娟,褚泓陽,韓麗.黃帝陵風景區園林綠化研究陵園區文化環境型植物景觀設計[J].中國園林,1997(2):10-12.

[11]張錦秋.為炎黃子孫的祭祖圣地增輝:黃帝陵祭祀大院(殿)設計[J].建筑學報,2005(6):20-23.

[12]李豐旭,祝遵凌.紀念性景觀空間與場所精神研究[J].大眾文藝,2019(23):93-94.

[13]劉先覺.現代建筑理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169-170.

作者簡介:

魏可欣,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詹秦川,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猜你喜歡
黃帝陵場所精神景觀設計
巧用景觀設計和諧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高科技園區景觀設計探討
皇帝陵標識碑落成
園林植物景觀的場所精神探究
“場所精神”的回歸
我黨派代表祭黃帝陵有先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