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育課程體能與技能教學的開展研究

2021-10-09 18:35趙是森
體育教學 2021年9期
關鍵詞:技能教學大學生

趙是森

摘? 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和邏輯分析法研究高校常態化體育課程學生體能與技能發展現狀,指出在學生體能與技能學習的課程設置與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對體能與技能教學的關系進行理論分析,探討新形勢下學校體育課程的發展方向。研究認為高校體育課程設置應強調課內外一體教學,注重課程系統性的設置與實施,辯證地看待體能與技能教學實現協同發展;適當采取“強制體育”,構建學校體育氛圍,扭轉應試體育頑固思想,關注全體學生的體育素養與評價,注重組織管理與實施,實現體能與技能教學“1+1大于2”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體育課程;大學生;體能教學;技能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6?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1)09-0032-03

高校體育始終在發展體能和技能上爭議不斷,新中國成立初期確立了以發展技術技能為主的“三基”作為指導思想,到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體育課“三自主”,如今體育強國、全民健身、足球振興、健康中國等一系列事關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中高校體育工作成為舉足輕重的一環。高校體育課程模式普遍以專項技能教學為主,在提高身體素質基礎上以發展終身體育作為宏觀目標,以培養學生運動技能為載體開展體育工作。在高校體育工作的不斷改革下,體育課程實現教師主導向學生自主選擇的角色轉變,呈現教學目標多元、形式豐富、針對性強的體能與技能并重的教學模式。

一、高校體育課程技能培養現狀

(一)項目多樣化對課程模式設計提出要求

從強調“三基”忽視學生自主性和針對性,到“三自主”提出學生具有自主選擇內容、時間、教師的教學模式,如今高校體育教學開設豐富的體育項目選修課以滿足學生需要,例如一些高校開設的爬樹課、游泳課、減肥班,廈門大學的潛水課、極限飛盤課,浙江大學的皮劃艇課等,這些高校開設各種吸引學生眼球的課程一度引起網絡熱議。這類課程深受學生喜愛,各大高校也樂于開展此類新奇受歡迎的體育課,滿足學生的運動興趣,也有利于體育文化建設,增加曝光率提高學校知名度。在項目多樣化教學開展得如火如荼的背后,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的任務不僅限于技能傳授,要從學生的心理、生理、精神需求上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在體育教學內容多樣化的同時,不同項目對應不同的課程模式具體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順序、課時安排和考核要求等。如此趨勢下的學校體育課程無法直接代入,這對教學模式的多樣性與科學性提出更高要求。在具體的課程實施過程中,僅依靠一周兩節課和持續一兩個學期的教學課程,加上高校普遍存在的課內技能學習與課外練習鞏固銜接不足,無法實現學生技能系統性的練習與提高。部分對場地設施要求較高的項目課程,其教學效果只能滿足學生的獵奇心理,體育課程實施下的鍛煉效果和育人價值未得到有效實現。

課程設置需重視教育系統性,遵循科學性,強調實用性和社會性。開設不同運動項目課程要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方法應用、教學模式,在課外開展余暇體育、競技體育以及師資隊伍的建設。課程多樣性提升學生對體育課的積極意向與需求,課內外學生的自主學練情況受學校軟件與硬件設施影響很大,高校要基于現實情況開設內容合理、組織教法有新意、運動負荷科學的課程模式。有學者提出以專項等級評價為學習目標的“公共體育專業化”課程模式,學校體育考級作為目標很有可能誤導學生的運動技能發展為考級追求,且不同項目技能的評定方法與標準不同,以學生運動技能水平作為抓手無法脫離規則認知、戰術配合、體能運用等。相應的考核方式要盡量客觀,專項競賽是最直接準確的評定方法,部分普及性項目已經在校園廣泛開展具有一定的競賽經驗,然而為高校眾多運動項目的課程開設都搭建競賽平臺的可行性不高。上述存在的問題同樣也是技能教學為主的其他高校體育工作開展需要考慮的。

(二)課程設置回歸本位,重視課內外銜接

怕累、缺乏運動興趣和沒養成鍛煉習慣是阻礙大學生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1],且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現在,在選課時除感興趣之外偏向選擇輕松不累容易拿高分的課程的學生不在少數。更多高校在體育課程設置上也逐漸迎合學生喜好,課程設置看似愈加豐富,“三無七不”體育課越來越多,田徑、體操等基礎項目卻在部分高校逐漸消失。沒有了跑、跳、投,耐力、力量、速度、柔韌、協調等基本訓練,其他項目鍛煉內容價值單一,無法滿足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體育課程在教學中傳授學生技術的同時,掌握學習技術的能力、激發并保持對運動的熱愛是體育教學的目標之一,面向大學生群體的體育教育發展在畢業后促進群眾體育的深入普及,除此之外體育教學要普及不同身體素養、不同運動基礎的全體學生。提高運動技能與身體素質需要進行鍛煉行為的重復,課程以技能教學為主,體能與技能的關系不分先后,通常在學習掌握一項運動技能的同時,在學與練的健身過程中發展身體素質。在培養學習興趣中學習技能,在練習中鞏固提高達到鍛煉身體的效果。高校體育課程在實施過程中時間集中在一學期一周兩節體育課內,大學一、二年級學生課程安排緊湊,有限的課外時間被各類社團集體活動占據。2019年調查僅約6.01%的大學生達到每天鍛煉一小時,在課外沒有有效的組織安排與指導,學生自發進行練習與鞏固技能存在一定困難。僅通過有限的課堂時間,沒有在運動鍛煉上付出時間與努力,感受身心的滿足,在賽場上體驗合作、競爭、成敗,無法實現學校體育目標,實現體育的育人價值。

二、高校體育課程學生體能鍛煉現狀

(一)應試體育思想積重難返

“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增強體質”是體育政策文件對高校體育課程開設提出的基本要求。學生體能發展主要依靠體育課與課外鍛煉,體育在學校教育中僅次于語數,從小學到大學至少要上14年的體育必修課?,F實卻是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短板已轉移至高校,2021年4月教育部發布學生體質健康抽檢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大學生體質不及格率約30%遠超中小學。大學階段大一、大二年級學生要上體育必修課,另外一般高校體育課成績與升學、評獎評優相關,學生在功利驅使下會積極投身運動。到了大三、大四年級沒有體育課、體育考試、體育測試的約束,學生鍛煉積極性大大下降。高考應試下學生體育鍛煉減少、體質下降帶來的壓力是高校體育需要面對的,學生體育基礎薄弱,高中前沒有學會一項運動技能,沒有養成鍛煉習慣甚至沒有鍛煉意識,這意味著大學體育工作要承擔學生體能與技能從零開始的雙重壓力。十幾年考試主導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體育意識慣性認為學校體育首先是應付考試,體育課結束后便很少再花費時間進行體育鍛煉,應試體育建立起的短期體育效果無法保障持久的體質健康,這與發展“終身體育”思想相違背。應試下的體育運動的確能有效提高學生體質水平,但事實證明無法解決學生體質下降的根本問題?!陡叩葘W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中要求體測成績不足50分按結業處理,在實際操作中沒有幾所學校能真正執行,而面對中考體育、大學一、二年級體育必修課帶來的學生體質健康數據短暫輝煌后進一步惡化的“前車之鑒”,學校體育工作者更需要反思如何真正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體育意識,主動走向操場。

(二)高年級大學生成為體質下降“重災區”

大一、大二年級體育課以必修的形式存在,且每年的體質測試都是促使大學生鍛煉的直接原因之一。體質測試成績在考核評價中占較大比重,測試前一兩個月開始“臨陣磨槍”的學生不在少數。除此之外學校運動會、體育競賽、體育社團等活動也以低年級學生為主力,高年級學生的體育活動條件減少且沒有運動氛圍,參與鍛煉意向與運動頻率出現斷崖式下降。即使大三、大四年級開設體育選修課,選課人數和上課熱情也大不如前,再加上大學生群體普遍不健康的生活作息和生活習慣加劇體質下降。在大學生體育一線體質測試中大一、大二年級引體向上不及格率達70~80%,長跑不及格率10%~20%;大三、大四年級引體向上不及格率在90%以上,長跑不及格率升至30%~40%;另外在BMI身體指數、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50米跑項目的體測成績及格率都出現一定下降。

(三)直面難題,部分高?!皬娭啤奔印皯嚒遍_拓新思路

有調查顯示,認為體育運動重要的大學生高達92.97%,他們主要運動場景集中在體育課,其次超半數的大學生會自發進行日常運動[2]。這對于高校體育工作的開展是非常積極的信號,絕大部分大學生具備一定的健康意識和體育需求,滿足學生需求、提供充足的設施環境、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可以有效促進學生鍛煉。清華大學從20世紀50年代延續至今的“四點半強制鍛煉”,到如今發展成為男子3000米女子1500米、新生游泳測試、畢業長跑等活動。體育是清華大學百年來的重要辦學特色之一,其中離不開強制鍛煉。還有很多高校同樣采取強制體育:從1916年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提出并實行的“強迫體育”,浙江大學采取體育課評分標準包含學生每學期跑步總里程達到要求即可得滿分的激勵政策,北京大學等高校要求學生必修游泳課等。以清華大學為例,“強制體育”已實施數十年,“無體育不清華”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同時數據顯示清華大學男、女生1000米跑測試比其他高校平均成績分別快32秒和23秒,其他項目清華學生同樣優于北京其他高校。這一事實證明,“強制體育”不僅對學生體質健康具有積極引導作用,也有利于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提高學生鍛煉的自主自立[3]。

清華大學等高校的成功經驗證明解決高校政策落實難離不開強制體育,立足《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對學生體育鍛煉提出要求,更在于嚴格執行。帶動學生運動的直接原因是制度強制,建立鍛煉習慣和體育意識需要文化與環境的強制。這些學校的“強制體育”與以往的“應試體育”不同,改變應試體育的硬傷需要自我體育的覺醒,以“終身體育”為宏觀目標的高校體育教學要幫助大學生拋棄對應試體育的慣性認識,讓體育回歸自我需要?!皬娭企w育”從體質健康與自我促進的內部需求出發,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各類體育項目為載體,調動學生積極性、尊重自主權,在濃厚的體育氛圍中實現“我的運動我做主”。

三、學校體育課程下體能與技能的辯證分析

在國家政策利于學校體育發展的大好形勢下,各大高校積極求變致力于體育課程發展和改善學生體質健康讓我們看到學校體育發展的光明前景。高校體育如今普遍認同以技能教學為載體培養運動興趣促進終身體育,卻也避免不了當下體質測試對體能要求的現實需要,忽略了技能與體能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同步,學生暫時學會了一項運動技能卻沒有養成正確的體育觀,不利于培養學生運動興趣,實現體育育人價值。

學生體能與技能的發展是高校體育教學的雙核心,在課程設計中對兩者關系的正確把握與處理需要理性分析。從辯證關系上看,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是體育教育基本目標,常態化體育課程教學形式上采用技能學習的多種形式,科學處理在體育課程中體能與技能的關系需要通過了解現象與本質的關系,認識與把握體能與技能內、外在必然聯系。技能的學習與提高離不開體能支撐,體能通過一種或多種技能為形式展現。學校體育發展重體能輕技能無法實現體育育人價值的可持續發展,而一時的應試體育也非長久之計;技能形式滿足體能發展需要起到正向的促進作用,而一味以技能學習為主要目標則舍本逐末,無法實現學生體育素養的全面發展。學生體質健康作為學校體育發展的根本矛盾決定學校體育發展的基本方向,技能豐富學校體育的發展過程,兩者作用不同。

學校體育的目標不僅是體能發展,在提高體能的基礎上發揮體育德育功能是對體育教學價值的進一步提升。學生體能發展離不開技能形式的表現,技能水平發展受體能制約,對應體能的一種或多種方面。學生體能的發展是綜合發展,在技能形式表現的基礎上仍要促進體能其他方面的提高。學校體育課程常態化教學既要注重體能鍛煉對學生體質健康的改善,也要兼顧技能學習與課外鍛煉對體能的提高與德育價值的實現。技能重點突出和培養學生個體在學習和鍛煉過程中的獨立與自主,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技能,課外體育練習與競賽活動是學生培養體育興趣、體育能力及個性發展的主陣地,滿足學生在人際交流上的需要,增強群體意識。體能與技能發展并重,體育課程重在讓學生了解體育運動的重要性,真正熱愛體育,從思想上重視體育,在體育文化氛圍中形成積極陽光、體魄強健的審美取向。高校若僅試圖通過豐富項目技能教學抓住學生眼球無異于揚湯止沸,體育的育人價值在于強身與強心,提高綜合素質是根本目標,但過程與結果同樣重要,學生通過長期堅持運動,在鍛煉過程中認識自我、錘煉意志、健全人格,實現體育的德育功能。大學生是體育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是全民健身的中堅力量,以后為人父母也將促使新一代青少年兒童投身體育鍛煉,因此高校體育的延伸價值意義重大。

四、高校體育課程體能與技能教學的發展方向

1.目前高校體育普遍實行以技能教學為主要形式的體育課程,課程模式呈現重技能輕體能的現象,體育工作實施效果不明顯,學校必須更新觀念,重視學生技能與體能的同步與課內外練習的銜接,重視學生反饋與數據分析,理性看待與反思,逐步建立科學的課內外一體的體育教學體系并加強管理嚴格實施。

2.培養學生正確的體育意識,在滿足學生體育興趣的基礎上開設課程教學,注重課內教學與課外練習相統一,營造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鍛煉的體育文化氛圍,重視各個學段學生的運動需求和綜合素質的培養,通過適當的強制手段幫助學生克服惰性,扭轉體育應試慣性思想,樹立正確的體育意識,養成自主鍛煉習慣。

3.學校體育不是對事物現象與行為的簡化描述,是基于人的多樣性對更多可能性的挖掘,高校體育課程設置需站在教育的宏觀角度看待體育,“終身體育”發展視角下的體育價值就存在于技能與體能此消彼長的動態平衡中。體育工作者應重視高校體育出現的普遍問題,學習部分高校的成功經驗,實現體育功能包含體能與技能且超乎兩者之上的價值最大化。

參考文獻:

[1]王宗平.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的整合與運作[J].體育與科學,2002,23(03):72-74.

[2]林華維.清華教授:強制體育 有助培養好習慣[N].新華日報,2018-04-18(15).

[3]畢若旭,羅希.超九成受訪大學生認為體育運動很重要[N].中國青年報,2021-05-31.

猜你喜歡
技能教學大學生
第29屆世界大學生 冬季運動會精彩掠影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高中英語語言知識教授及交際技能教學的實踐研究
從“人文”的角度談高考美術技能教學
黨中央給大學生留下啥印象?
PBL教學法在急救技能教學中的應用探討
新學期大學生網球裝備精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