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阜南縣淮詞的藝術特色

2021-10-13 01:56張麗麗
銅陵學院學報 2021年4期
關鍵詞:阜南縣曲牌唱詞

張麗麗

(安徽藝術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11)

安徽省阜南縣境內,自清中葉至新中國成立后的50 年代,流行著一種稀有的民間曲藝——淮詞。 根據淮詞老藝人的口碑相傳,淮詞早期稱為淮調,傳入阜南縣后,才改為淮詞這一比較高雅的稱謂。

一、阜南縣淮詞的概況

據我國俗文學史料有關記載, 現代傳存的絕大多數俗曲傳統曲牌都是明清時期興盛起來的, 明代文學家沈德符(1578-1642)在他所著的《萬歷野獲編》一書里,關于明代小曲(即俗曲)的興起有以下闡述, 大意是說明代小曲是在元人散曲小令的基礎上衍化而來,自明代宣政至嘉隆年間,先有《山坡羊》《駐云飛》等,以后又先后流傳《鬧五更》《寄生草》《打棗桿》等二十多個曲牌[1]。 明代宣政、成弘年后,在民間流傳的俗曲曲牌興起、傳播和發展的速度空前。 明清時期也編纂刊印了許多俗曲、民歌、小調的集成書稿,影響較大的刊本有《霓裳續曲》《白雪遺音》《時尚南北小調萬花小曲》《粵歌》等,據統計,清中葉時,已刊印的俗曲就有6044 種(含不同的變體),這說明了明清時期是興起俗曲、民歌、時調、小曲的特殊時代。阜南縣淮詞亦起源于明清時期江淮地區流傳的傳統俗曲(即一些傳統曲牌和民歌。 也有學者和史書稱之為“時調”、“小曲”、“小唱”、“俚曲”、“謠調”等),自明清以來發展和傳播日盛, 并漸受文人學士的重視和基層社會的歡迎。

由于早期的淮詞并未像一些經典傳統的曲牌(諸如《銀紐絲》《寄生草》《疊斷橋》《馬頭調》等)流傳范圍廣、影響力大,所以很難在志書典籍中查找到它的蹤跡和注釋。 但我們亦可從一些間接資料中分析、推斷出淮詞興起和流行的年代。 前文已表,阜南縣淮詞的前身是淮調,因此只有探索出淮調的由來,才能對阜南縣淮詞溯源。 關于淮調興起的初始時間,《中國曲藝志·河南卷》 有明確記載:“清道光二十一年,商城人黃銘先任浙江道監察御史, 納江淮歌伎富氏為妾,將江淮小調傳入江城,黃氏后人繼傳唱稱為淮調,咸豐至光緒年間,黃氏后人編創《獨坐書齋》、《七弦琴》等曲目傳唱,并流傳到固始、淮濱(均為河南省與安徽省阜南縣毗鄰縣城) 一帶和淮河沿岸船民傳唱……。 ”①這證明,是在道光年之后便有了淮調。 再者, 安徽省亳州市自光緒年間就流行一種音樂曲牌體曲藝品種——亳州清音。 有關亳州清音的資料中載:“清音九腔十八套,套套頭尾不能掉,瑤調、淮調、鮮花調、劈破玉子馬頭調……”②《劈破玉》在明末清初最為盛行,《鮮花調》《馬頭調》 在道光年間最為盛行。 而這一流傳的傳統曲牌口訣中, 把淮調和鮮花調、劈破玉、馬頭調等曲牌齊名并舉,足以說明淮調是古代的一種曲牌無疑。 因此,據以上資料推論淮詞或淮調興起的具體時間應在清代中葉。

阜南縣中崗鎮一帶是沿淮水運的重要碼頭,淮詞順水而流,在阜南縣扎根生長。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阜南縣被稱為“淮詞窩”[2],全縣境內以中崗鎮為中心,就有10 多個鄉鎮有淮詞班社的活動,淮詞藝人不下百人。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老藝人的離世,阜南縣淮詞逐漸走向沒落。 目前,在阜南縣全境僅有中崗鎮的盧洪剛、李孝輝等寥寥幾位中年人還會演唱淮詞。

二、阜南縣淮詞的藝術特色

阜南縣淮詞為民間坐唱曲藝,少則2-3 人,多則7-8 人即可演唱。 演唱曲目全部為短篇。 一般為二十二句,最長約為四、五十句,每個曲目稱為“一支子”,演唱時多為一人獨立完成一支曲子, 也有少量對唱曲目。 阜南縣淮詞唱腔的音樂結構屬曲牌連綴體,即數支曲牌聯套在一起演唱完成一支曲目。 因此,阜南縣淮詞總體上屬牌子曲類曲藝品種。

(一)阜南縣淮詞的演唱習俗

阜南縣淮詞雖為民間曲藝的一種, 但和其他民間曲藝品種最大的不同點,就是沒有職業藝人,即沒有以此技藝賣唱為生的藝人,而是堅持自娛自樂、修身養性、習藝會友、惠澤鄉鄰。 因阜南淮詞最重要的伴奏樂器是洞簫的緣故,淮詞藝人互稱“老蕭友”。 藝人可自拉自吹自唱,也可三五位“老蕭友”趁休閑雅興聚在一起, 唱對相和。 大家憑相同的愛好聚在一起,切磋技藝、教學相長、不分師徒輩分。 亦有應邀去大戶人家“唱堂會”的,但“老蕭友”們不收費,身份禮儀似“座上賓”,所以阜南縣淮詞又被稱作“客廳上的玩意兒”。 在老百姓眼里能唱淮詞都是“有身份兒的人”(即有知識、有文化、有品位的人),很受人尊敬和羨慕。 這也是阜南縣淮詞得以在阜南縣全境廣泛傳播和較為普及的原因之一。

(二)阜南縣淮詞的曲目特色

阜南縣淮詞反映的主題, 絕大部分為女性相思哀怨之內容,而且詞句優美感人。 如《七弦琴》、《貓兒撲蝶》《夢情郎》《盼郎歸》《春歸驚夢》《一輪明月》等,這些曲目刻畫人物唯美唯肖,感情細膩,詞句優美,賞心悅目,可詠可唱。 如曲目《西廂記》唱詞:“猛抬頭,月明如水近樓臺,禪寺芳草庭槐。 行風弄竹金釵響,月影花移玉人來……。 ”③看起來這些文辭的來源好似出自文人才子或樂坊青樓。 又據阜南淮詞老藝人所講這些類似曲目可能是從歌樓妓院歌女處傳出來的。 這部分曲目反映了當時市民階層的感情需要,雖被士大夫階層批評有傷風化, 但代表了被壓迫在最底層婦女的呼聲。 正如明代文學家馮夢龍所說,“借男女之真情,發明教之偽藥”③,這類曲目在今天看來,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的積極意義。

(三)阜南縣淮詞的音樂特色

阜南縣淮詞在音樂結構上, 主要是采取一個個曲牌連綴, 或者說數個曲牌聯套在一起完成一個曲目全部唱詞的配曲。 阜南縣淮詞的音樂主調由“平腔頭”(又稱平調)——“四句腔”——插入“穿心調”(或者 “鳳陽歌” 等曲牌小調)——“吟板”(又稱過板)——“消板”(又稱簫板)五個曲牌的樂曲組成。 現收集到的近30 個淮詞曲目的音樂結構絕大部分如此。值得說明的兩點是插入的“穿心調”或“鳳陽歌”曲牌可以“翻番”,如“穿心調”四個樂句為一番,可以根據唱詞翻一番至四番或五番, 甚至有的曲目如 《掩羞戶》可以翻唱七番;另一點是有少量的曲目,在這五支曲牌的基礎上增加有“垛板”。 此外,由于阜南縣淮詞大部分曲目的唱詞都比較纏綿、凄婉、相思、悲苦,這就構成了淮詞音樂的主要基調和風格比較舒緩、哀怨,節奏緩慢、悠長,哀嘆的虛聲、拖腔多而長,哀婉而凄美,可謂是一詠三嘆。 下面以淮詞曲目《大花船》開始部分樂句為例,供讀者品味淮詞的風味(其中第六小結為過門)。

(四)阜南縣淮詞的唱詞特色

阜南縣淮詞的詞格以長短句穿插或上下句對仗為主,像宋詞的長短句,又具備宋詞的清奇、美艷、絢麗。 阜南縣淮詞部分曲目的唱詞結構形式繼承并發展了我國民歌、 小調 “數字重頭”(“重” 為重復的“重”)的傳統作歌程式。 眾所周知,我國各地流傳的民歌小調的唱詞以“數字重頭”排列組合一首歌的歌詞結構程式非常普遍。 最為各地廣泛流傳的 “小五更”、“四季歌”、“孟姜女哭唱十二月”以及新編的“十送紅軍”、“繡金匾”等民歌小調都是這種以數字語言巧排唱詞的傳統結構程式。 據史料載,魏晉南北朝時期民間就出現了《子夜四時歌》《從軍五更轉》等按時間、節氣為序反復疊唱的樂府民歌。 在阜南縣淮詞曲目里,以這種語言形式結構唱詞的曲目占相當數量。如曲目《一輪明月當空照》的唱詞,便是從一唱到十,又從十唱到一, 真可謂把民歌以數字為序編寫唱詞的傳統手法進行了極致的發揮。

三、阜南縣淮詞的保護與傳承

隨著社會工業化發展,物質條件的豐富,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理念均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民俗、傳統審美觀也隨之改變,娛樂形式也更加多樣化,大多數年輕人更喜歡快節奏、通俗易懂的流行音樂,從而導致了這種慢節奏、需要靜下心細細品味的這一民間曲藝備受冷落,甚至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阜南縣淮詞文化藝術下一步如何傳承和發展,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以經濟力量支持淮詞藝術傳承

由于阜南縣淮詞的傳唱人群在現階段還未得到公眾認可,淮詞僅局限在小范圍內傳唱,社會影響力不夠。 據了解他們的生活相對拮據,為了更好地利用人才資源,使這一傳統曲藝得到積極有效的傳承,相關部門應首先從經費上支持傳承活動, 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淮詞的市場化, 并提高傳承者的社會地位與經濟待遇。 從而使他們能夠專心致志地研究技藝,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傳承環境。

(二)以科學方法重構淮詞藝術文化

近代以來,非遺消解的速度遠快于保護的速度[3]?;丛~傳承不能只靠單方面的力量, 而是需要政府、社會、集體的共同努力和協作。 重構淮詞文化應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立足于淮詞所生長的土地,不斷地吸收新時代文化元素,將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 這就需要相關的專業人士對阜南縣淮詞曲目進行細致的采風、梳理與研究,并融合自身的藝術修養,與時俱進,創作出適應新時代文化需求的新作品。要增加體驗性文化,讓人們在體驗的過程中激起參與的欲望,推動淮詞藝術文化創造性地傳承、創新性地發展。

(三)以各種途徑增加淮詞藝術受眾

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教育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都應形成自己的特色[4]。 淮詞的傳承應依托公共文化教育系統, 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使淮詞走進阜南縣中小學的課堂,作為一門藝術課程進行傳授,讓學生近距離感受淮詞的藝術魅力,增強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進而產生興趣,愿意學習這門藝術;民間傳統音樂數字化, 已經是當前信息時代的大趨勢,運用數字化技術建立聲音、影像等多種資源數據庫,通過手機、電腦、微博、微信等終端與受眾互動,用現代科技手段多渠道地進行傳播,給淮詞藝術提供更多的展示平臺。 使之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娛樂項目。

(四)以特色內涵打造淮詞藝術品牌

特色發展是文化傳承最現實、最有效的形態。 運用現代文化技術實現淮詞藝術與科技、旅游的融合,將淮詞元素體現在景觀設計和藝術產品中,使淮詞藝術走時尚化道路,使之成為最符合當地審美習慣的特色文化。 讓阜南縣淮詞作為一種娛樂方式走進百姓家門,融入群眾文化活動等。 充分挖掘其所特有的個性內涵,將其打造成為具有當地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從而增強它的傳播和輸出能力,當地政府亦可以此吸引游客,更好地實現淮詞在當地經濟、文化建設中的價值。

四、結語

近年來, 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和效果有了質的飛躍。 安徽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輝煌燦爛的江淮文化,在歷史的進程中源遠流長。 目前為止,安徽省級非遺項目五批共479 項。 安徽省淮詞于2010 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阜南縣淮詞于2016 年被列入阜陽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在20 世紀90 年代開始收集編印的《中國曲藝音樂集成》 安徽分卷中, 安徽的淮詞已正式入典。 此外,阜南縣、中崗鎮政府也實施了一系列相應的保護、研究和傳播的舉措。 相信隨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不斷開展與深入, 阜南縣淮詞亦能成為文化自信、文化強省的一張亮麗名片。

注釋:

①文中所引“淮調”起源材料,出自《中國曲藝志·河南卷》曲種部分,第 111 頁,中國 ISBN 中心 1995 年版。

②文中有關亳州清音的材料,出自《阜陽地區文化志》,第205頁,阜陽市文化局1997 年編印。

③出自《明代民歌集》第294 頁,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猜你喜歡
阜南縣曲牌唱詞
曲牌的傳播與傳承
唱詞(外一首)
曲牌性視角下的器樂曲《海青》
“《常用曲牌新譜》出版座談會”在本社舉行
那唱詞本上,滿是回憶
昆曲曲牌與昆笛演奏
阜南縣實施農業產業化扶貧成效及對策建議
廣西文場的曲詞藝術特征研究
阜南縣紅薯生產現狀及發展建議
阜南縣不同商品有機肥應用效果試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