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2021-10-13 13:16張玉卓
人民論壇 2021年27期
關鍵詞:雙碳能源目標

張玉卓

【關鍵詞】碳達峰 碳中和 科技創新 可持續發展 中國貢獻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鄭重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比缙趯崿F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代機遇,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雙碳”目標如期實現,對于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達成“雙碳”目標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新貢獻

數百年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廣泛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全球性的氣候變化已成為21世紀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為了避免極端氣候和生態危害,若全球氣溫升溫控制在1.5℃以內,則需要全球在205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若全球氣溫升溫控制在2℃以內,則需要全球在207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這一國際共識和目標的實現,將直接決定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走向。

1992年,中國成為最早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締約方之一,并以務實的努力為減緩氣候變化作出積極貢獻。2016年全球178個締約方共同簽署《巴黎協定》,提請所有締約方在2020年前提交21世紀中葉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以推動全球盡早實現深度減排。目前全球已經有54個國家的碳排放實現達峰,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40%。2020年,排名前十五位的碳排放國家中,美國、俄羅斯、日本、巴西、印度尼西亞、德國、加拿大、韓國、英國和法國已經實現碳排放達峰。到2021年初,全球已有28個國家實現或承諾碳中和目標。

我國提出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高度契合《巴黎協定》的要求,是全球實現1.5℃溫控目標的關鍵。這是我國向世界承諾必須完成的任務。工業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已用掉了一半以上的溫室氣體排放指標,留給其他國家的指標和窗口時間已經很少。我國面臨著能源消費總量、碳排放總量仍處在“雙上升”的發展階段的巨大減排壓力,同時總體能源利用效率偏低,單位GDP能耗比發達國家高出150%,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1.5倍,這一嚴峻挑戰給我國如期實現“雙碳”目標提出了十分艱巨的任務。

中國承諾實現“雙碳”目標是對加快經濟綠色發展轉型升級堅定信心的宣示,也是面向人類可持續發展未來體現大國擔當的戰略抉擇。正如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國際重要場合上闡釋的,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強調“我們將說到做到”“中國言出必行,將堅定不移加以落實”,彰顯了大國領袖的戰略定力,并向世界展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前景,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和高度贊譽。

以“雙碳”目標引領我國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轉變,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如期實現“雙碳”目標面臨系統壓力。未來9年的碳達峰期并非允許碳排放的“沖刺期”,相比美歐,中國實現碳中和時間緊、難度大。美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有50-70年過渡期;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僅有30年時間,碳達峰后需要快速下降,走向碳中和,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一是清潔能源電力系統轉型面臨挑戰。替代能源方面,光伏、風電、水電等間歇能源的分散性和不穩定性特點限制了其大規模的并網?;A設施方面,清潔能源電力系統施工設備革新相對滯后,如海上船機等施工資源不足是海上風電的最大瓶頸。儲能方面,國家在政策層面出臺了《關于促進我國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但在技術和成本上尚未得到實質性突破。此外,清潔能源系統智能化發展則受芯片、算力等影響。

二是碳捕集及資源化相關技術滯后。我國二氧化碳捕集及資源化市場化起步晚,行業間合作瓶頸尚未突破,年減排量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其中在大規模、低能耗二氧化碳分離與捕集技術,安全高效二氧化碳輸送工程技術,大規模、低成本二氧化碳利用技術,安全可靠的二氧化碳封存技術,大規模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集成與示范等方面亟須突破經濟技術卡口。

三是碳匯技術突破難度高。實現碳中和目標,除了需盡可能降低碳排放總量外,還需要與碳排放水平相匹配的碳匯能力。目前對于二氧化碳的吸收主要包括自然碳匯(森林、草地、海洋等)及人工碳匯(碳捕獲與碳移除技術等)。實現碳中和關鍵在于實現人工碳匯技術的大規模部署與商業化推廣利用,需要開發出經濟、安全且高效的顛覆性碳匯技術。

以“雙碳”目標倒逼綠色發展技術系統升級換代,開辟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實現“雙碳”目標是衡量高質量發展成效的重要標尺,也必將開辟高質量發展的廣闊空間。

第一,低碳發展將促進構建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低碳發展將促進新發展理念在經濟、社會系統中的深入實踐,創造出更多新的增長點并進而形成生產、消費的新增長極,并在新格局中融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推動供給需求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動態均衡。

第二,低碳發展將成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強大牽引。從蒸汽到電氣時代,能源動力創新始終是工業革命歷史舞臺的主角。在以“硅基”創新為核心的信息化快速發展后,“雙碳”之路無疑將開辟以“碳基”創新為核心的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新賽場。其中,能源、信息、生物、納米等技術的深度交叉融合形成的匯聚技術,將持續引領產業變革,推動社會生產力的新躍升。

第三,低碳發展將以綠色智能賦能社會形態實現新跨越。實現碳中和愿景,轉變發展方式,驅動經濟結構性變革是核心,降低碳排放是根本。低碳、節能賦予制造生產方式新內涵,進而帶動綠色智能新技術群的涌現,推動人類社會從工業化、信息化社會向智能社會進行歷史跨越,是促進人類文明向前發展的又一重大變革。

有序實現“雙碳”目標下的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

“雙碳”目標是國之大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

加快與“雙碳”目標相適應的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重要路徑。要以“雙碳”目標為引領,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以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為主體的經濟體系,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立健全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并依此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防控污染、追求低碳的產業結構、空間格局、科技體系、政策保障和制度支撐。

牢牢抓住經濟結構轉型和能源結構調整這一核心,依法依規依標推動落后產能退出。加大工業低碳技術研發推廣,推動制造業發展的信息化、智能化,并向低碳、脫碳縱深升級,帶動綠色低碳工業產品的有效供給。加大工業企業與上下游企業協同共生、耦合發展,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的產業鏈領航企業。逐步降低化石能源使用量,著力推動能源結構清潔化,科學制訂煤炭消費減量的時間表,減少石油能源燃料產出,推動石油盡可能向精細化工轉型,加大煤化石燃料轉化為氫燃料的份額,不斷強化我國在煤化工自主技術的領先優勢和產業化規模地位。推動風、光、氫等能源發展,推動能源結構深刻轉型。

支持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新能源產業發展。推動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前瞻部署前沿技術研究,完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強化科技自立自強對低碳轉型的支撐作用。以市場為導向,提高工業低碳技術創新資源利用效率,組織開展工業低碳工藝、技術、裝備、產品等共性、關鍵和戰略性前沿技術協同研發,實施一批節能減碳、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研究項目。加大先進適用低碳技術推廣應用,定期編制發布低碳技術、裝備、產品目錄,鼓勵企業加強設備更新和新產品規?;瘧?。

加強區域戰略協同與合作聯動。鼓勵和促進一部分具備條件的地區和一些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達峰,推進各地區圍繞實現“雙碳”目標的全方位深化合作,避免地方在“雙碳”規劃上的割裂。把“雙碳”目標的實現納入國家空間治理框架,宏觀布局重大項目,統籌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布局,確保自主可控與綠色發展的協同。加強地區間在能源結構轉換、產業結構調整、生態補償機制建設、資源利用利益平衡機制建設、排污權用能權管理、碳交易市場建設等重要方面的合作,協同做好制度設計、政策制定、技術交流和項目建設。

發揮科技共同體獨特作用,促進“雙碳”目標實現

第一,推進全球氣候治理的科技合作。低碳標準和規則制定成為國際合作的關鍵領域。我國應把握當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科技發展機遇期,充分利用低碳轉型戰略窗口期,廣泛與碳中和路徑清晰的國際科技組織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能源轉型、氣候政策方面開展交流與合作,促進低碳技術研發、共享、轉移和應用,提升中國低碳技術的國際競爭力。加大與國際科技界的開放信任合作,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在碳減排、碳中和方面的先進理念、技術、路徑和管理方法,深化在碳減排技術和科研等方面的國際交流合作;通過積極參與國際相關規則的制定和調整,增強中國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并通過不斷交流合作與世界各國密切協調,為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作出貢獻。

第二,匯智聚力打造高端環境智庫。環境智庫成為全球氣候治理話語權、領導力博弈的一個新領域,是國家參與全球氣候談判合作與競爭的新發力點。特別是《巴黎協定》通過以來,全球氣候治理主體從政府向國際組織、大型企業、環境智庫等延伸。建設高水平的環境智庫是展現中國推進可持續發展、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平臺,對講好全球氣候治理的中國方案、中國故事不可或缺,在提升談判的專業性,推動形成更加科學、合理和公正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等方面都將發揮重要作用。

第三,強化新技術標準引領。推動與國際伙伴在低碳發展中建立互信,在標準和規范指導下對排放量進行有效核查,客觀評估實際排放量,確保碳核查工作的規范性和公正性。同時,以標準為抓手促進產業鏈的碳減排,完善碳足跡核算工作,實施碳標簽制度,推動單位產品(服務)碳排放限額工作。通過建立標準,推動低碳技術成果轉化和應用。

時間屬于奮進者。中國科技界將牢牢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迎難而上,應能源轉型這一世界大勢所趨,堅定不移地把創新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支撐“四化”同步,開啟一場經濟社會發展的系統深刻轉型,以“雙碳”目標的如期實現,進一步為人類可持續發展作出扎實的中國貢獻。

責編/孫垚 美編/王夢雅

猜你喜歡
雙碳能源目標
“雙碳”新格局:共生 再生 新生
“雙碳”目標下企業如何應對碳市場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專訪奚國華:中信力爭成為國企助力“雙碳”目標的旗幟
“雙碳”下縣城發展新思維
第六章意外的收獲
豐富的能源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1期)2008-03-20
好大的方塊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