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勝任力研究現狀及趨勢探析
——基于Citespace分析

2021-10-18 12:23唐佳豪
黑河學院學報 2021年9期
關鍵詞:勝任特征模型

夏 婧 唐佳豪

(1.漢江師范學院 教育學院,湖北 十堰 442000;2.蘭州大學 資源環境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教師勝任力是將教師工作中績效優秀者與一般者區分開來的知識、動機、特質、自我形象、態度或價值觀等多個潛在個人特征的組合[1]。教師勝任力水平是教師隊伍建設和管理的重要考察指標,受到學者的廣泛關注,為了迅速梳理研究歷程,把握該研究的研究主題和趨勢,使用可視化分析軟件對CNKI平臺上期刊文獻進行整理,以期為后續的研究提供支撐和參考論據。

一、研究工具及數據來源

Citespace軟件由美國德雷塞爾大學陳超美教授研發,該軟件基于庫恩的科學發展模式理論、普賴斯的科學前言理論、結構洞理論、最佳信息覓食理論、知識單元離散與重組理論等進行設計[2]。Citespace利用信息可視化方法,分析出研究對象之間的共現及共引關系,幫助研究者有效厘清研究脈絡,把握研究熱點及趨勢。

文獻數據來源與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NKI)文獻期刊數據庫,在高級檢索中以“教師勝任力”為檢索條件進行主題檢索,并將文獻年限設置為2000年至2020年,檢索時間為2020年6月20日,共獲得1671篇文獻,在此基礎上,逐一對文獻的摘要和關鍵詞進行對比,剔除新聞、會議、書評等無關文章、重復文獻,最后獲取722篇有效文獻,將其按RefWorks格式導出并轉碼,得到研究樣本數據庫。

二、教師勝任力研究分布態勢

(一)文獻量分布態勢

圖1顯示了近二十年教師勝任力期刊文獻量變化情況,2004年第一篇教師勝任力文獻刊登,隨后直到2008年,發文量較少,2010年出現了發文量的小高峰隨后下降,2012—2019年逐漸增多。換言之,關于教師勝任力的學術探討呈現逐漸增多趨勢。

圖1 教師勝任力期刊發文量統計

(二)研究者分布態勢

圖2為作者貢獻知識網絡圖譜,運行Citespace軟件,設置時間跨度為2000—2020,時間切片為1year,節點類型為作者,TOPN=50,三組的最低共引次數c,共被引次數cc,規范后被共被引次數ccv等值均被設定為1、2、20,其他參數為默認參數,最后得到節點數352,連接數155,密度為0.0025。如圖中所示,整體看來,單獨的節點多,節點之間的連線較少,暫未形成明顯的子網絡圖,說明作者間合作較少。邢強、孟衛青、何宗齊、羅小蘭為較早研究教師勝任力的學者,周榕、鄧林園、方向陽,王強等學者發文量略多。

圖2 作者貢獻知識網絡圖譜

設置節點類型為機構,其他操作與作者參數相同得到圖3——機構共現圖譜,得到節點數312,連接數78,密度為0.0016。節點形狀并無明顯大小,節點之間的連線數較少,武漢理工大學、西南大學教育學部、興義民族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和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等機構節點略大,發文的數量也略多。

圖3 機構共現知識圖譜

(三)教師勝任力研究特點

研究采用關鍵詞聚類分析的方法對教師勝任力的研究熱點進行分析,將citespace節點類型設置為關鍵詞,三組c,cc,ccv均被設定為1、1、20,其他參數設置與機構參數相同,運行后在關鍵詞知識網絡圖譜的基礎上,選取LLR算法,得出“中學心理教師”“教師勝任力”“勝任力模型”“高職院?!薄敖處煛薄皠偃瘟μ卣鳌薄案呗毥處煛薄半p師型教師”“勝任特征模型”10個聚類,均在圖4中顯示,聚類模塊值(Modularity Q,即 Q 值)為 0.6874,聚類平均輪廓值(Mean Silhouette,即 S 值)為 0.4547。一般認為 Q>0.3 意味著聚類結構顯著,S>0.5 聚類就是合理的,表明本次聚類效果能接受。

圖4 關鍵詞聚類網絡圖譜

在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基礎上,在“ClusterExploretr”中得到對關鍵詞共現網絡聚類表,如表1呈現,10個聚類研究內容存在相互交叉,總結起來,可將教師勝任力研究主題歸納為:教師勝任力特征,教師勝任力模型建構,勝任力模型應用。

表1 關鍵詞共現網絡聚類表

已有研究不局限于對各級各類各學科的教師勝任力,還有對在職醫生勝任力的研究,但這里不做具體探討。

1.教師勝任力特征及模型

勝任力模型與應用是相關研究的焦點,總結來看,教師勝任力模型研究總結來看教師勝任力模型主要分為冰山、洋蔥和梯形模型三種,還有雨傘模型等。

(1)幼兒園教師

幼兒園教師勝任力特征及模型的研究對象涵蓋范圍較廣,包括支教實習大學生、幼兒園園長、幼兒園主班教師、農村幼兒園教師、早期教育教師,培訓者等,但多以借鑒前人已有模型建構的基礎上完成研究。

冰山模型是勝任力模型早期研究的共識,該模型表示浮在海面上能觀察的是個人的知識與技能,藏匿在水底下不容易察覺的則是個人特征與動機。秦旭芳指出幼兒教師的勝任力模型應該包括德、智、體、能的四維結構[3]。董圣鴻等指出幼兒教師勝任特征模型由 9 項基準性勝任特征和 34 項鑒別性勝任特征構成[4]。比起冰山模型,洋蔥模型對于個人特質的詮釋更為豐富和有層次感。劉欽瑤指出幼兒教師勝任特征模型由包括教學技能、反思能力、情緒管理、教育理念獨立、自我提升、職業情意、科研能力維度、工作價值觀在內的 8 個維度構成[5]。李昌慶認為幼兒教師勝任力由進取心、觀察力、家園合作等13組指標組建模型[6]。

梯形模型將個人特征進行層級分類,每層之間都有遞進的關系,越穩定和隱性的特征越在底下,為上一層做鋪墊。王強,宋淑青指出幼兒教師勝任力模型由包括對幼兒的觀察與研究力、幼兒課程開發與應用力、專業與組織承諾度、豐富安全學習環境營造與監控力、幼兒多元個性理解與引導力、專業實踐反思與調控力等在內的鑒別性特征和包括多種評價手段靈活掌握度、信息技術與幼兒園活動整合力、對幼兒的愛心和細心、教育服務意識與能力、終身學習意識與能力、積極而穩定的情緒等在內的基準性特征組成[7]。

近期,幼兒園教師勝任力研究中出現了對融合教育、steam教育等跨領域探討趨勢。此類研究加強跨領域和學科之間的合作,既能豐富各學科的前沿理論,又能切實地指引實踐。

(2)中小學教師

中小學教師勝任力研究對象主要分布在心理健康教師、steam教師、教師培訓者、少數民族中小教師、初任或是非師范專業背景的教師等。

李英武等學者探索出情感道德特征、教學勝任力、動機與調節、管理勝任力這四個維度來描述中小學教師勝任力特征[8]。徐建平的教師勝任力模型包括11項鑒別性勝任特征和11項基準性勝任特征,認為不同特征的應用范圍不同,但這些特質經過聚類分析后可分為服務特征、自我特征、成就特征、認知特征、管理特征、個人特質[9]。鄧林園等學者研究的是中學心理教師的核心勝任力特征:自身素質、工作態度和工作技能[10]。

不同于“冰山模型”,王強建構了K-12教師九項勝任力分工協作的“雨傘模型”,傘柄為學科體系的熟練掌握度,傘環是專業實踐反思與研究力,支撐按鈕為專業承諾與組織融入度,傘夾是學生心理的理解與引導力,傘骨有多學科教學環境營造與調控力、多種評價手段的靈活掌握度、教學技術與教學的整合度、課程深度開發和實施度,傘布為學科融為學生實踐理解的促進力[11]。劉海燕以新疆伊寧縣為例,構建少數民族農村中小學教師勝任力模型因子,其包括個人特質、教學知識與技能、職業態度、關心學生、管理能力和政治素養[12]。

(3)高校(含中、高職)教師

根據高等學校不同的類型和辦學性質一般分為普通、中職、高職三類研究,也有探討民辦高校教師的研究。從教學、科研、德育等不同側面探討的教師勝任力,在這些研究中,對雙師型、在線教學、創新創業等方面教師勝任力的研究成果值得重點關注。中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不同的人才培養定位決定了其需求更傾向于選擇和培訓“雙師型”專業教師,方向陽對專門設計了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勝任力特征因子模型:自我管理、科技素養、教學能力、工作態度、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13]。郝永林則關注涵蓋學術支撐能力、教學轉化能力和教師個性態度三維度的研究型大學教師教學勝任力模型[14]。

赫兆杰認為翻轉課堂勝任力只是教學勝任力的一個方面,所以,模型應既包含高校教師教學勝任力,也擁有翻轉課堂所需關鍵能力。所有其研究的勝任力模型包括知識、技能、特質與動機、態度和價值觀四個維度,每個維度下面包含通用勝任力和核心勝任力,例如翻轉課堂理論知識、信息化教學知識、創造性思維等[15]。楊慧發現創業教育教師勝任力模型分為顯性和隱性特質,每種特質從創業教育內容和教師勝任特質幾個方面來建構,顯性特質的創業教育內容有創業技能和知識,隱性特質有創業意識和動機,顯性的教師勝任特質有創業實踐指導、基礎教學能力,隱性特質有創業思維訓練和創業精神塑造能力[16]。郭麗瑩課題組基于全國1231所高校的調研數據得出高校創新創業教師勝任力logistics模型,模型中創新創業教師勝任力主要包含教育教學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實踐育人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17]。

2.教師勝任力模型應用

(1)教師評估與績效考核

教師勝任力評估與績效考核的側重有所不同,不宜使用完全相同的指標體系來測評,勝任力評價是對教師已有專業知識與技能體系、個人性格或是動機等的綜合評估,而績效是對教師工作取得的實際成果的考核,考核的結果受教師勝任力水平的影響較大。黃楊杰提出高校教師創業教育績效要統籌考慮創業教育教師勝任力模型因子,對不同勝任力類型的教師進行分類統籌培訓考核,關注教師個人需求和水平層次,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18]。

(2)師資培訓與繼續教育

李更生探討的是教師培訓者勝任力模型的建構,認為應根據教師培訓師之角色定位從而構建教師培訓師之勝任力模型,并在培訓師培訓研修的實踐中改進和提升教師培訓師的勝任力。趙新順等學者認為中學新教師入職培訓的方法應該根據勝任力測評的結果合理安排,論述了勝任力測評的培訓具有明確的學科知識和能力標準、有明確可期待與測評的培訓結果、有持久鞏固的長期作用[19]。王榮山等學者主張在教師勝任力模型基礎上建構Mooc教師培訓體系,針對不同學科背景、所處地域特點、不同學段的教師應有不同的模型,在此基礎上嚴謹搭配課程資源,建立本土化教育平臺[20]。

(3)與職業幸福感等關系

勝任力測評是對教師個人專業性水平的基本判斷,研究關注點不僅應關注如何建構適宜的模型及完善針對不同教師群體的評價指標體系,更需要把勝任力研究放在教師教育生涯研究的格局中,關注教師個人心理特征與其職業狀態的關系,如教師勝任力與職業幸福感、職業認同感等因素的關系。

王鋼對幼兒園教師進行了職業幸福感、勝任力、工作壓力源、職業認同和職業倦怠等問卷調查,發現幼兒園教師職業認同是勝任力提升職業幸福感的中介,教師勝任力能緩解職業壓力對職業倦怠的影響。還探索了政府支持、組織支持、勝任力和職業認同對職業幸福感的影響[21]。

羅小蘭對中學教師發放勝任力、職業幸福感和個人教學效能感三類問卷,結果發現,教師個人教學效能感在教師勝任力與職業幸福感之間其部分中介作用,三者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22]。

3.教師勝任力研究路徑

勝任力模型建構的研究在已有研究中占據主體,建模主要有三種研究思路,但這些研究思路并不孤立使用。較為常用的是運用行為事件訪談法,對優秀和普通教師分別進行訪談,再根據《教師勝任力詞典》對訪談資料進行編碼,歸納出勝任力模型,也有基于扎根理論,將訪談資料、網絡或是紙質媒體的文本資料等相結合的方法搜集原始數據,然后依次進行三個級別的編碼:開放式登錄、關聯式登錄和核心式登錄,完成初步建模后再進行飽和度檢驗,最終完成建模,也有通過訪談權威專家獲得支撐資料建構相關模型。如圖5所示,建立勝任力模型后的應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勝任力現狀調查、能力評估體系、招聘或績效考核等方面,而受研究者學科背景的影響,研究方法呈現多元化的趨勢。例如,灰色系統理論用來嘗試解決勝任力模型中內隱心理活動這些經驗性、情景化的心理特征分析和預測;將定性和定量分析結合,應用層次分析法挖掘深層次的職業個性、求職動機等特征,建構招聘的勝任力評估指標體系。

圖5 教師勝任力研究路徑

4.教師勝任力研究趨勢

關鍵詞突現圖能反映出一段時間段內被引頻次突然增多的關鍵詞情況,能供研究者預測和判斷這段時間內的研究趨勢。如圖6所示,運行citespace后,參數設置“Burst terms”得到勝任力前15個關鍵詞突現圖。2005年到2011年突顯詞為“勝任力特征”“評價”等;2010年到2014年突顯詞為“勝任特征模型”;2014年到2018年突顯詞為“高校教師”“刷翻轉課堂”等;2018年至今突顯詞為“專業能力”“互聯網+”。

圖6 關鍵詞突現圖

此外,為了更進一步分析研究趨勢,如圖7所示,在關鍵詞共現分析基礎上,設置1年為時間片段,生成2000—2020年有關教師勝任力研究的關鍵詞時序圖譜,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這段時間相關的研究趨勢。從圖可以將研究的演變劃分為三個階段。

圖7 關鍵詞時序圖譜

(1)起步階段(2000年—2010年)

可以看出,2010年是起步階段分水嶺。我國學者在研究初期受國外勝任力已有研究模式的影響,對教師勝任力研究問題側重勝任力模型和特征,研究對象聚焦于高校教師等,相關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多。這個階段的研究可以說是以模仿為主,暫未對本土教師的勝任力情況做深入的探討。

(2)平臺階段(2011年—2015年)

這一時期,明顯看到研究熱情的“降溫”,有別于起步階段全面鋪開的研究態勢,整體處于相對沉寂的階段,零星研究分布在勝任力模型的應用上,暫未形成系統。

(3)恢復階段(2016年至今)

這個階段隨著國家政策對教師教育的日益重視,各級各類教師專業標準及課程標準的出臺,“雙師型”“雙創(創新創業)”“融合教育”“慕課”等熱點詞匯的出現等綜合因素正喚醒學者對教師勝任力的研究熱情。

三、結論與啟示

教師勝任力研究是借鑒國外勝任力研究的大背景下,豐富本土教師教育研究的拓展,促進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不同領域的實踐合作與探索,這些研究成果能為教師隊伍建設及管理提供可用模型,奠定勝任力研究的基礎?;贑itespace軟件,對近20年相關研究的期刊文獻發表數量、作者分布、關鍵詞突顯等可視化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一)期刊論文發表先增后減,再緩慢上升

在2010—2012年國家陸續頒布各學段教師專業標準前后,教師勝任力從上升期進入研究穩定期,這段時間關于教師專業理念、專業水平和師德等問題的標準如何建構的研究成果較多;近些年,由于“互聯網+教育”帶來的教育變革,例如,在線教育,人工智能課程,創新創業教育等給教師提出新要求,也為勝任力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期刊文章發表的數量正緩慢上升。

(二)研究合作性增強,持續性待加強

一方面,勝任力源于管理學,隨著其應用范圍的擴大,特別是互聯網和大數據的背景下,跨學科、地區的合作是未來研究的趨勢;另一方面,梳理文獻時還發現研究的持續性不夠,且探討問題視角相似,究其原因,或許跟勝任力研究涉及統計建模、計算機技術等知識體系有關,這些知識體系是人文社科類學科中需要加強的,能幫助研究者拓寬研究路徑,以此增強研究的持續性。

(三)深挖研究主題,研究需本土化

首先,不同類型的教師勝任力研究“各起爐灶”,但教師勝任力特征既有相似也有差異,而已有研究中除了綜述類的文獻,還暫未有學者橫向探討這些問題;其次,一直以來,勝任力的建模是該領域研究中涉及最多的主題,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教學勝任力模型,這樣略顯單一,還值得注意的是建模后如何進行本土化的應用和推廣就相對較少,研究體系尚不完整。

為此,教師勝任力的研究未來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第一,加強合作,豐富理論積累。網絡為跨領域合作提供了便利,研究者可以根據自身資源條件組建長期的研究團隊,以便開展長期深入的研究。第二,基于實踐,拓展研究深度。把握和預測社會發展對教師能力的新要求,比如,融合教育、雙創教育、人工智能等對教師勝任力的改變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第三,推廣應用,滿足本土需求。勝任力模型應用集中在職后教師招聘、績效考核、繼續教育培訓等方面,亦可推廣到職前階段,針對教師資格證,或是納入到師范生專業認證體系中,把勝任力模型轉化為具體測評指標,服務于本土化教師教育的測評指標體系。進一步完善教師勝任力的研究體系。

猜你喜歡
勝任特征模型
根據方程特征選解法
適用于BDS-3 PPP的隨機模型
離散型隨機變量的分布列與數字特征
軟件工程勝任力培養及實現途徑
重要模型『一線三等角』
不忠誠的四個特征
新能源企業人才資源勝任管理研究
基于勝任力理論模型的冰雪人才培養新策略
模型小覽(二)
基于勝任能力的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方法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