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律詩“ 平仄 ”初步探究

2021-10-27 01:16王盈米
今古文創 2021年41期
關鍵詞:平仄

王盈米

【摘要】 律詩是詩的重要組成部分,律詩興起之后,詩才有了嚴密的格律,得以與自由體詩相區分。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作為研究格律詩的入門之作,對律詩的韻、平仄、對仗做了詳細介紹。對律詩而言,調平仄是其靈魂,本文通過對平仄拗救的分析和探討,旨在形成初步的詩詞格律學的體系,提高對平仄拗救的認識。

【關鍵詞】 《詩詞格律》;平仄;拗救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1-0028-03

一、格律詩和四聲

格律詩,又稱近體詩,顧名思義就是講求格律的詩。王力先生在《詩詞聲律啟蒙》中寫道“自由詩的反面就是格律詩?!庇纱丝梢?,格律詩一種篇式、句式和音韻都遵循一定格律規則的詩歌,其包括律詩和絕句,從每句的字數上又大體可分為五言和七言。

對于律詩而言,用韻、平仄和對仗是其最核心的內容,也是律詩的靈魂。而要想進一步深入研究用韻、仄平和對仗的相關知識,首先就要對“四聲”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四聲有“現代四聲”和“古代四聲”之分,現代四聲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主要指現代漢語中的四種聲調,即普通話中的“第一聲到第四聲”,現代漢語中的專業術語叫作陰平(即第一聲,如“殺”)、“陽平”(即第二聲,如“啥”)、上聲(第三聲,如“傻”)、去聲(第四聲,如“煞”)。古代漢語中也有四個聲調,和現代漢語中的不完全一樣,即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古書中關于此有很多記載,唐釋處忠《元和韻譜》中記載:“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遠,入聲直而促?!泵麽屨婵铡队耔€匙歌訣》也寫道:“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力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鳖櫻孜洹兑粽摗罚骸捌铰曌铋L,上去次之,入則詘然而止,無余音矣?!惫糯穆暸c現代四聲雖不相同,但是從發展演變上講有一定的聯系,即古代的平聲到后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上聲到后代有一部分分化為去聲,去聲到后代仍是去聲,而入聲在普通話中已經基本消失了,并且分化到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之中,僅有部分地區的方言還保存著入聲。

平仄也是詩詞格律中的一個專業術語,古人把古代四聲分為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按照字義解釋就是不平,即上、去、入三聲。在現代漢語中,“平”指的就是陰平和陽平,即常說的第一聲和第二聲,“仄”即為第三聲和第四聲。但是由于前文中提到古代的入聲字為“仄”類,但是在現代漢語中有一部分混入到了“陰平”和“陽平”之中,偽裝成了“平聲字”。這成了區分平仄的難點之一。

“入派三聲”之后,其中二分之一讀為去聲。近三分之一讀為陽平,約15%讀為陰平,6%讀為上聲。根據東南大學王步高先生的方法,可以根據現代普通話的讀音幫我們辨別入聲字:

(一)從現代漢語拼音辨入聲字

1.聲母b、d、g、j、zh、z 與全部韻母相拼的陽平聲字。

2.fa 與 fo 的全聲調字均為古入聲字。

3.d、t、n、l、z、c、s、拼e 的全聲調(實際只有陽平、去聲有字)均為古入聲字。

4.卷舌音聲母zh、ch、sh、r 拼-uo 的全聲調字(實際上聲無字)均為古入聲字。

5.b、p、m、d、t、n、l 拼-ie 的全聲調(“爹”除外)字均為古入聲字。

6.全聲母(實際只有n、l、j、q、x)拼-ue全聲調字(除瘸、靴外)均為古入聲字。

7.g、h、z 拼-ei的全聲調(實際無去聲)字,均為入聲字。

另注:

1.凡以-n、-ng收尾的均非入聲字。

2.z、c、s、拼-i的全聲調字均非入聲字。

3.凡以-er守衛的均非入聲字。

4.凡以-uai收尾的全聲調字皆非入聲字。

根據上面的方法,大部分平聲字都可以用普通話的讀音來辨識,除此之外,一些不常用的可以通過查韻書的辦法解決,只有掌握了入聲字的辨別方法,才能進一步研究詩詞的平仄和格律。

二、孤平與拗救

孤平和拗救是律詩中兩個相輔相成的概念。先有“孤平”,后有“拗救”,“孤平”是律詩中的專用術語和禁忌,詩人創作律詩時要避免“犯孤平”,而“拗救”就是解決“犯孤平”的方法。

關于“孤平”,歷來一直爭議不斷,當今形成了兩派:以王力先生為代表的甲派和以啟功先生為代表的乙派。

律詩中基本的律句: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王力先生認為,在五言律詩“平平仄仄平”句中,第一字必用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字,就容易形成犯孤平,因為除了韻腳之外,只剩下了一個平聲字。啟功先生的觀點則是從“孤平”的字面定義的,即顧名思義“孤平”就是兩仄夾一平,乙派定義的“孤平”并不限于五言,七言也包括在內,也不限于韻句(以平聲收尾的句子),所以按照乙派的定義就能找出許多犯孤平的實例,只要是兩仄夾一平,即為犯孤平。啟功先生的定義雖然更通俗易懂,但是面涉及的太寬,所以副作用更明顯。目前學界中占主導的是王力先生的觀點。

如果按照王力先生的觀點,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一個字只能用平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三個字也只能用平聲,否則就出現了“犯孤平”(因為七言第一個可仄可平,所以“平仄仄平仄仄平”句式也屬于“犯孤平)。王力先生曾依照這種觀點親自組織了學者在《全唐詩》里尋找犯孤平毛病的例句,結果只有兩個例子:

“醉多適不愁?!保ǜ哌m《淇上送韋司倉》)

“百歲老翁不種田?!保ɡ铐牎兑袄掀乇场罚?/p>

這說明,按照王力先生的觀點,犯孤平的例子是很少見的,這也正說明“孤平”乃是格律詩的大忌。那么如果犯了孤平,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補救,這就出現了拗救。

一般來說,格律詩中不依常格的句子叫作“拗句”,前文提到的孤平就是“拗句”的一種,律詩中出現“拗句”,采取一定的方式進行補救,成為“拗救”,所謂“救”,就是“補償”。凡是經過“拗救”的句子,就算是合律。

“拗救”大致上可分為兩種情況:孤平拗救(也叫本句自救)和對句相救。

(一)孤平拗救

所謂孤平拗救,就是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個字用了仄聲,則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對于七言來說,就是第三個字用了仄聲,則第五個字則必須用平聲。

五言:例程? ?平平仄仄平

拗式? ?仄平仄仄平

本句救? 仄平平仄平

詩例: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七言: 例程? ?仄仄平平仄仄平

拗式? ?仄仄仄平仄仄平

本句救? 仄仄仄平平仄平

詩例: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咸陽城東樓》)

(二)對句相救

對句相救顧名思義如果出句是拗句,就用對句來補救,這種情況又分為兩大類。

A.大拗必救

出句為平仄腳句型(仄仄平平仄),五言第四字拗,七言第六字拗,必須在對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個平聲字作為補償。

五言:例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拗式? 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對句救? 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

詩例:況有臺上月,如聞云外笙。(劉禹錫《秋日抒懷》)

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杜甫《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草》)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七言:例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拗式? ?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對句救?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詩例:江村清景皆畫本,畫里更傳詩語聲。(金·克懷英《漁村話圖》)

B.小拗可救可不救

指出句平仄腳句型(即五言“仄仄平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五言第三字拗,七言第五字拗,可以在對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個平聲字作為補償。這種小拗可以不救。

“小拗”和“大拗”的區別在于“拗”字的位置不同,這里往往非常嚴格,如果第四字拗,則必須要救,即“大拗必救”,如果第三字拗,則是小拗,可救可不救。

詩例: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李白《贈孟浩然》)

(注:出句本應為“仄仄平平仄”,但是李白第三字用了“仄”聲,屬于小拗,可救可不救,但是作者還是在對句救了,對句句型由“平平仄仄平”改成“平平平仄平。)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鷺孤明菱葉中。(范成大《初歸石湖》)

(注:出句本應為“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第五字用了“仄”聲,屬于小拗,可救可不救,但是作者在這里救了,對句句型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改成“仄仄平平平仄平”)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李白《送友人》)

(注:出句本應為“仄仄平平仄”,作者第三字用了“仄”聲,并且對句沒有相救,仍為“平平仄仄平”句式)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大拗和孤平拗救同用,這樣會出現兩拗一救的情況。其平仄變化如下:

例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拗為: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

救為: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對句第三字救本句第一字和出句第四字)

詩例: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李商隱《落花》)

(注:出句中的“竟”為仄聲字,系大拗,故用對句中的第三字“花”(平聲字)來補救;同時,對句中第一字“小”為仄聲字(必須用平聲字),拗了,系孤平拗句,要用第三字來拗救,即 “花”字起了一字救兩拗的作用。)

三、結語

律詩的平仄拗救歷來被學習者視為洪水猛獸,本文列舉的平仄拗救情況是在研究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后同時參考王步高先生的講解進行梳理整合而來。在查閱相關文獻著作時,發現拗救的學問遠不止如此,除去本文所列舉的常見的基本拗救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小細節和變式,正是因為這些細節和變式的存在,一些學者開始對“拗救”的說法進行溯源,質疑其真實姓,認為其是“無源之水”。由此可見,拗救作為詩詞格律的必修課,本身便博大精深且爭議不斷,對于初學者來說,能夠懂得拗救的常規規律,足以對研究格律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王力.詩詞格律[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啟功.詩文聲律論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0.

[3]王力.詩詞格律概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

[4]王力.詩詞格律十講[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8.

[5]王士禎.律詩定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龔祖培.漢語詩歌“拗救”說辨偽[J].文史哲,2015,(5).

[7]袁慶述.從《唐詩三百首》看“拗救”問題[J].中國文學研究,2007,(2).

[8]王力.詩詞聲律啟蒙[M].北京: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21:32.

猜你喜歡
平仄
淺談“兄弟”與“弟兄”的使用
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音韻學知識作用舉隅
春天的馬蹄聲
錘煉漢語發音的三種方法
深研句式 探尋詩律
“逾”與“愈”不同
律詩平仄格式的構成與推導
《望岳》正裁
解讀“平仄”
淺談格律詩的平仄規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