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和平養無限天機 ”

2021-10-27 01:16韓文慧
今古文創 2021年41期

韓文慧

【摘要】 中國和平發展思想歷史悠久,上古有舜帝“以德化之”和平治國,儒家有“禮之用,和為貴”的中庸之道,墨家有“兼愛、非攻”的和平論斷,道家提倡“無為、無爭”的和平觀。本文從中國傳統文化根本出發,多角度論證揭示“和平養無限天機”的深遠意義。

【關鍵詞】 和平養無限天機;和平發展

【中圖分類號】D82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1-0050-02

“和平養無限天機”,來自佛教詩偈,這句佛經唱詞廣為流傳,見證了人類無數次追求和平的傳奇史。

一、和平養無限天機

安史之亂導致唐朝邊防力量衰落,西域被吐蕃王朝占領。公元842年,吐蕃王朗達磨贊普遇刺身亡,吐蕃王室因政權爭奪陷入內亂。唐大中(847年—859年)初年,沙洲(敦煌)民眾首領張議潮率數萬人起義,意率眾歸復大唐,期望朝廷發兵增援。①河西走廊猶如巨型火藥桶,點點星火就可能導致毀滅性的爆發。此時唐朝國力雖有所恢復,仍需穩定的政治局面,可戰爭一觸即發,京城長安一片嘩然,戰與不戰無法決斷。當朝宰相白敏中提出,發兵增援不如派一名使臣持朝廷金印詔書西去沙州安撫張儀潮,暫時穩定西域諸州的安寧,等待更好的時機。唐宣宗采納白敏中的意見,派長安慈恩寺高僧文慧出使沙州。

佛教自西域傳入中國,沙洲(敦煌)成為河西地區的佛教中心,教徒眾多,僧徒在沙洲百姓中也極具號召力。文慧和尚一行抵達沙洲,數萬唐人正舉行祭祖大典,文慧和尚在祭祀儀式上講經說法,以“和平養無限天機”佛教宗旨,勸誡各族民眾和睦相處,友善互敬,共享太平。一觸即發的戰爭兵不血刃,化干戈為玉帛。各族之間矛盾得以和解,西域民眾獲得了和平安寧的生存環境,國家統一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歲月滄桑,無獨有偶,資中縣博物館保存的匾額中,同樣也有 “和平養無限天機” 樟木匾額一塊。此匾為陰刻隸書,書法雄渾古樸,隸中帶篆意,文后有款:“民國二十三年甲戌夏月繡譜書”。為七十年代資中文管所從縣工商聯處征集,該木匾民國時曾懸掛于資中商務分會。清末民初,資中商務分會就形成了食糖、山貨等13個行幫,建立起以私營經濟為主體的商業網點,輸出白糖、柑橘、冬尖等,輸入糧食、布匹、藥材等商品,商業貿易發達。匾額款識時間1934年前后,四川軍閥李家鈺、羅澤洲、楊森、林云根等率部幾度攻占資中縣城,處于武裝割據勢力范圍的混戰時期??h城內百業凋敝,商業裹足,數十家商號倒閉,經濟衰落,戰事不斷,人民苦不堪言。

對于危及生財之道的戰爭,商家云:“和”者交易也?!昂推健弊屓祟惈@得更多良機,戰爭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眾商家失去和平的社會環境,哪還有利益可言呢?民國年間資中商會懸掛“和平養無限天機”匾額,正是商家維護其利益,企盼謀得生存發展的和平社會環境的原因所在。

“和平養無限天機”不僅是指和平的社會環境,還包括有公平、公正的交易。有過從商經歷的法家先驅人物管仲提出“市者,天地之財具也,而萬人之所和而利也,正是道也(《管子·問》)”。②市場是生產財富、積聚交易的地方,天下萬民要以公平交易才能獲得利益,這是發展經濟的正道。唐初大儒孔穎達有語:“言天下普得其利,而均平,不偏陂(孔穎達《疏》)”。他認為萬物皆得上天博愛,均平得其施與,天下萬物皆公平享其利。眾人皆可參與交易,都能從中獲取均平的利益。

不管是統治者,還是老百姓都想有和平的生存環境。封建統治者用和平思想平息戰亂,商人希望通過和平觀點來維護其利益。這一切思想皆來自中國傳統和平文化論,和平思想深入中國文化的骨髓。

二、古今論和平

(一)原始早期舜帝“以德化之”和平治國

上古時代,黃帝與炎帝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戰爭不斷,黃帝“三戰,然后得其志”,阪泉之戰打敗炎帝成為華夏族首領。炎帝后裔不服北方“王化”,分散到南方一帶。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蚩尤部落族也向南方流徙,形成了長期與中原敵對的南蠻集團“三苗”,此后,華夏族最大的麻煩總是出自南方。

舜帝攝政多年后,不服王化的“三苗”部落仍然對這位聯盟首領報以挑戰的情緒,導致長江流域的治水大業處處受到掣肘。舜帝反對暴政,愛好和平,力求執政者“以和為貴”,即使受形勢逼迫,也絕不輕易動用武力。為治理長江水患,舜帝決心征伐三苗,不是誅殺,而是“以德化之”。③《韓非子·五蠹(dù)》載:“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乃修教三年,執干戚舞,有苗乃服”。④《淮南子·齊俗訓》亦有:“當舜之時,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執干戚而舞之”。⑤在4000多年前的部落,這位古昔帝王就深知“和平”的妙用,親自前往三苗居住地 “入洞庭,逆湘江而南下,過舂陵,至九疑,施以懷柔政策并以德服之,以音樂感召之,以德行恩澤之,以大義誠服之”。⑥舜帝南巡,以德化人,行德三年之久,并疏通危及“三苗”生存的水患。南蠻先民感受到了舜帝高尚的品德,從此服從王道,得以教化,“三苗”臣服后,過上了安寧富足的生活,舜帝“以和為貴”的和平思想為中原帶來長治久安的穩定。

(二)儒家中庸和平方法論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都有各自的“和平”理論,儒學為中國和平思想文化主流,其觀點載于儒學經典論著《中庸》,孔子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喜、怒、哀、樂為人之本性,未激發的情緒謂之“中”,猶如未發芽的種子,蘊含無限生機,此乃萬物發生之根基,中是對主觀情緒的控制,是穩定萬事萬物之基礎。和者,可謂天下之正道也,為萬物生發不息的必備條件,過與不及都將阻礙事物的發生和發展。和使天下萬物各得其所,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方法論。只有“致中和”方能“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和文化即要合作又要和諧,為修身養性、練達品格的至高境界。然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遇到問題又該如何處理?孔子提出的“禮之用,和為貴”,是和諧論的集中表述,是儒家遵循的社會文明秩序原則,是解決矛盾的方法論。解決的途徑則采取“執兩用中”“仇必和解”,儒家通過“和解”達到新的統一, “和解”即為“和平”,實為自然之機遇。

(三)墨家“兼愛、非攻”的和平發展觀

墨家繼承儒家“仁”的思想發展為“兼愛、非攻”,“兼愛”是一種古老的“博愛”思想,“非攻”更是和平主義在古代中國的體現。⑦墨子提出“兼相愛,交相利”,把兼愛與實現人們物質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聯系,希望能夠消除戰爭,達到永久的和平。⑧墨子生活在楚晉相爭的魯地,更能體會戰爭的苦難,“非攻”思想就產生于這樣的環境之下。墨子反對發動不義之戰,盼望天下和平統一,主張天下人互愛互利,相不攻擊。然而戰爭導致“兼國覆軍,賊虐萬民”,庶人階層倍受戰亂之苦,墨子“非攻”的和平思想代表了其停止戰爭的愿望。墨子言:“今若國之與國之相攻……此則天下之害也”(《墨子·兼愛上》)。戰爭導致天下不安定,矛盾又當如何解決呢?墨子又提出“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來解決社會的矛盾問題。墨子身處亂世,更能體會和平發展的現實意義,主張厚交鄰國,建立邦交,和平相處以維護各國之間的友好?!凹鎼?、非攻”的思想產生于戰亂年代,并帶有理想主義色彩,卻為后人開啟了和平思想的智慧之門。

(四)道家和平處世之道

道家以老子、莊子為代表提倡“無為、無爭、貴柔、守雌”的和平論。老子身處動亂紛爭的年代,認識到戰爭的危害“師之所居,楚棘生之”。因此,老子反對戰爭、反對武力,主張“不以兵強天下”,認為“兵者為不詳之器”。⑨“反王道,反霸道”,推行“仁政”和“德治”,以“道”治國。老子認為執政者須“尚柔、居下”,具備水一般的品德。是以“道”輔佐君王,有“道”則是國泰民安;無“道”則貪欲橫生,戰亂不斷。以“道”通行天下,萬物生生不息,世界就會和諧。老子所追求的自然、和諧的處世之道,亦是人類社會生命安全和民族生存的和平之道。

三、傳統和平思想的意義

從儒學到道家的和平思想,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弘揚和研究和平思想,對促進世界和平發展事業具有理論指導意義。

要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和平思想,從中汲取養分,逐步形成和平文化研究體系,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如儒家解決矛盾的方法論“禮之用,和為貴”,通過提升個人修養,消除不和諧的根源,以此解決矛盾的方法。墨家提出“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把兼愛與實現人們物質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聯系,解決經濟發展的矛盾問題。道家認識到戰爭之危害“師之所居,楚棘生之”,提倡的“貴柔、守雌”,追求的自然、和諧的處世之道。以上種種,皆有助于抑制極端主義,化解民族沖突,實現人類的共同發展和社會繁榮。

“和平養無限天機”,此話深遠意義,跨越時空,經受了無數次的歷史見證,至今仍然有生命力,不僅屬于過去,也屬于現在和將來,不僅是民族,也是世界的精神財富。

注釋:

①聶峰、祁淑虹:《敦煌歷史文化藝術》,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莊首建:《簡述〈管子〉中經濟思想對中國市場經濟建設的意義》,《人口與經濟》2009增刊,第172頁。

③劉璐:《舜帝孝教育的成因、內涵及其特征》,山西師范大學2015年學位論文,第7頁。

④張丹:《先秦秦漢舜帝形象演變研究》,湘潭大學2017年學位論文。

⑤馬雨林:《談談史前戰爭的有關問題》,《史前研究》2000年。

⑥陸尊梧,李志江:《歷代典故辭典》,作家出版社1990年版。

⑦高正:《諸子百家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⑧張貝奇:《墨子思想對后世的影響和啟示》,《青年時代》2019年第4期,第17-19頁。

⑨付啟元:《和平學視域中的中國傳統和平思想》,《南京社會科學》2015年第3期,第136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