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興出土銘文磚相關問題研究①

2021-10-28 06:35
殷都學刊 2021年3期
關鍵詞:北平朝鮮

孫 泓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世界歷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2014年10月—2015年8月,在北京大興城區發現了古墓群,時間從東漢到明清,共發掘墓葬205座,在這個古墓群中,各個朝代的墓葬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點,出土的文物也揭示了北京地區多個歷史時期的人文風貌。其中有一座東魏紀年墓(編號M66),據發掘報告,此墓為男女合葬墓,墓室平面呈梯形,南寬北窄,長2.12米,寬0.56—0.86米,深0.74米,墓室為平磚錯縫砌筑,共14層磚,墓底用殘磚鋪平,墓室內放置梯形棺,棺內發現壯年男性和成年女性人骨各一具。該墓曾遭盜掘,隨葬品僅存少量陶器碎片,在墓頂發現銘文磚一塊。(1)尚珩等:《北京市大興區三合莊東魏韓顯度墓》,《考古》2019年第9期。文中圖片均來自此文。

銘文磚(M66:1)長約30厘米、寬約15厘米、厚約5厘米,磚與墓室用磚形制相同,在制坯后于正面線刻文字,磚的銘文為豎寫三行“元象二年四月十七日樂良郡朝 鮮人韓顯度 銘記”,字跡潦草。記載了墓主人叫韓顯度,祖籍是樂浪郡朝鮮縣,下葬于元象二年(539年)。(2)照片為發掘者提供,在此表示感謝。

圖一 墓葬位置示意圖

與此相關的問題有四:一是銘文磚所記下葬年代問題;二是樂浪郡朝鮮縣的位置與變遷;三是韓顯度的族屬問題;四是遷入時間。

一、銘文磚所記下葬年代問題

由此可以看出,發掘者認為的“元象二年”可以確認無誤。查歷史年表,元象二年為公元539年。

二、關于樂浪郡朝鮮縣的位置與變遷問題

據史料記載,樂浪郡最初為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所設,治所是朝鮮縣。朝鮮縣故址一般認為在今朝鮮平壤市的土城洞古城址。后樂浪郡朝鮮縣因故內遷。

關于樂浪郡郡治朝鮮縣的位置,日本學者今西龍認為:樂浪郡治應初置于大同江北岸的王險城,土城洞古城則應該是樂浪郡治的別城。(3)今西龍:《冽水考》,《朝鮮古史的研究》,近澤書店,昭和十二年,第175-230頁。關野貞、谷井濟一持不同意見,認為樂浪土城(大同江之土城洞古城)自漢武帝設樂浪郡始,就是樂浪郡郡治所在。(4)關野貞、谷井濟一:《樂浪郡時代的遺跡》,《古跡調查特別報告》4,朝鮮總督府,1927年。今西龍還對王險城一帶未發現相關考古遺址作了解釋,苗威認為他的解釋“自高句麗時代至于今日,或為國都,或為別都,或僅為重要城市之一,變故迭經,城郭曾多次修筑,在此情況之下,樂浪朝代之遺跡遂破壞無余?!薄敖袢諞Q不能因其地不見樂浪朝代的遺跡而遂斷定當地向來即無樂浪時代的任何遺存?!狈浅S姓f服力。(5)苗威:《樂浪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00頁。朝鮮學者則認為土城洞古城是由古朝鮮人及其后裔建筑的,而不是漢四郡設立后才開始出現的。(6)南一龍:《平壤地區的古代土城》,《朝鮮考古研究》1995年第2期。孫進己等也考證前漢樂浪郡朝鮮縣的位置,認為:從考古發現看,在今平壤大同江西南一里處之土城洞,發現了一座漢代古城遺址。周圍共發現漢代古墓一千四百座。曾經發現“樂浪禮官”、“樂浪富貴”文字瓦當和“樂浪太守章”、“樂浪大尹章”、“朝鮮右尉”等封泥及前漢的錢幣、銅器。(7)關野貞:《樂浪郡之遺跡》,祁蘊璞譯,載《地學雜志》1930年第1期。已經為學者肯定為樂浪郡治,此城正位于大同江東,載寧江北。朝鮮縣當即在此。(8)孫進己等:《東北歷史地理》(上),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25頁。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朝鮮縣為樂浪郡首縣,當為郡治所在。應劭注《漢書·地理志》曰:“武王封箕子于朝鮮?!?9)《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中華書局, 1962年,第1627頁?!渡胶=洝ず缺苯洝酚涊d:“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郭璞云:‘朝鮮今樂浪縣,箕子所封也。列亦水名也。今在帶方,帶方有列口縣?!?10)《山海經》卷十二《海內北經》,郭璞注,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本,第8頁。舊說有將“列陽”做地名,置朝鮮于列陽東。然史無列陽之地名,列陽為列水之陽,即在列水之北?!妒酚洝こr列傳》注引《正義》曰:“《地理志》云‘浿水出遼東塞外,西南至樂浪縣西入海?!?11)《史記》卷一百一十五《朝鮮列傳》,中華書局, 1959年,第2986頁。孫進己等認為此樂浪縣當即朝鮮縣,則此縣在浿水之東,并認為同傳所引臣瓚云:“王險城在樂浪浿水之東?!币才c上說同。(12)孫進己等:《東北歷史地理》(上),第224-225頁。

《水經注》卷十四“浿水”記載:“余訪蕃使,言城(高句麗國都)在浿水之陽,其水西流經樂浪朝鮮縣,即樂浪郡治,漢武帝置。而西北流?!?13)《水經注》卷十四《浿水》,酈道元著,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本,第29頁。孫進己等認為朝鮮縣在浿水側,而不在列水側,因此,將此縣的位置定于浿水(大同江)東,列水(載寧江)北。

而到后漢時,由于穢人的獨立,嶺東其縣分離出去,樂浪郡所轄縣僅剩18個。據《后漢書·郡國志》記載樂浪郡首縣為“朝鮮縣”,當為郡治所在?!度龂酚洝肪硎模骸按笪渖裢酢?,王襲樂浪滅之……二十七年秋九月,漢武帝遣兵渡海,伐樂浪,取其地為郡縣。薩水已南屬漢?!?14)《三國史記》卷十四,金富軾、孫范文等???,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87頁。孫進己等考證:今平壤西南大同江之土城洞為樂浪郡治,此城發現不僅有前漢遺物,且有后漢遺物。如“興平二載四月貫氏造壽郭”。表明此城應該沿用到后漢,故后漢朝鮮縣仍在大同江之土城洞。(15)孫進己等:《東北歷史地理》(上),第269頁。

同時,由于公孫氏不斷擴張勢力,取樂浪郡南部地置帶方郡。樂浪郡的局勢也動蕩不安,處于割據狀態。及至司馬懿征遼東,才結束了樂浪郡的割據狀態。

據《晉書·地理志》記載:晉代樂浪郡統縣六:朝鮮、屯有、渾彌、遂城、鏤方、駟望。嶺東七縣廢,南部諸縣改屬帶方郡。樂浪郡的轄縣僅剩6個。晉建興元年(公元313年)年初,據有樂浪、帶方二郡的西晉守將張統因不堪長期孤軍與高句麗、百濟作戰,而率千余家內遷到遼西投靠慕容廆。慕容廆為其在遼西僑置樂浪郡(《資治通鑒》卷八八,建興元年條),其中于營州之境僑置朝鮮縣(今遼寧義縣北)。據顧炎武考證:“慕容氏于營州(今遼寧省朝陽)之境立朝鮮縣?!?16)顧炎武:《日知錄集釋》卷三十一,中華書局,2020年,第557頁。

在北魏統一北方的進程中,曾有“遷朝鮮民于肥如(今河北省秦皇島市),復置朝鮮縣(今河北省盧龍縣)”的記載。據《魏書·地形志》記載:遼西郡領縣三:“肥如(二漢、晉屬。有孤竹山祠、碣石、武王祠、令支城、黃山、濡河)、陽樂、海陽?!北逼娇ゎI縣二:“朝鮮(二漢、晉屬樂浪,后罷。延和元年徙朝鮮民于肥如,復置,屬焉)?!?17)《魏書》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上》,中華書局,1974年,第2496-2497頁。

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省遼西郡入北平郡,省朝鮮縣及海陽縣入新昌縣(隋開皇十八年改名盧龍,在今盧龍縣城一帶),歷時124年。據《隋書·地理志》記載:“北平郡(舊置平州),統縣一……盧龍(舊置北平郡,領新昌、朝鮮二縣。后齊省朝鮮入新昌,又省遼西郡并所領海陽縣入肥如。開皇六年又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名盧龍。大業初置北平郡。)”(18)《隋書》卷三十《地理志中》,中華書局,1973年,第858頁。

朝鮮縣縣址變遷表

由上表可看出樂浪郡朝鮮縣位置是在不斷變遷的,從最初的朝鮮半島大同江流域,先遷到遼西,再遷至今河北盧龍一帶。其中以432年為界,之前屬樂浪郡,之后屬北平郡。

三、韓顯度的族屬問題

銘文磚明確記載其為“樂良朝鮮人”,說明他來自于樂浪郡朝鮮縣,那么就要了解樂浪郡的居民構成是怎樣?族屬為何?

關于樂浪郡原始居民的構成,筆者曾撰文討論過,據《逸周書·王會篇》記載,樂浪、帶方地區最早的居民是良夷(即樂浪之夷)和穢人,后箕子率商遺民東走,與當地的良夷逐漸融合為古朝鮮人,穢人則仍單獨作為一個民族而存在。秦末,燕人衛滿依靠避地朝鮮的燕、齊、趙人移民攻滅箕氏朝鮮,自立為衛氏朝鮮。古朝鮮人除箕準帶領數千人南走外,其余人都留居在故地,與移居朝鮮的燕、齊、趙人逐漸融合。西漢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滅衛氏朝鮮后,設置了樂浪郡。古朝鮮人大部分人留居樂浪郡,這些土著朝鮮人的文化以支石墓文化為代表。而當時從中原遷來大批漢人,他們的文化則以木槨墓文化為代表。至公元1世紀,支石墓文化消失,表明這一地區的土著朝鮮人已經融入到以木槨墓文化為代表的漢人之中。(19)孫泓:《古朝鮮的建立及漢化問題》,《史學論集——樸文一教授80周年壽辰紀念》,香港亞洲出版社,2012年,第1-17頁。隨著樂浪郡管轄范圍的不斷擴大,居民的成分也不斷變化。

關于樂浪郡居民的族屬,學界說法不一,有認為以原住民為主,有認為以漢人為主。筆者贊同以漢人為主的觀點。主要依據有三:首先,樂浪郡是設立在衛氏朝鮮的故地上,所以衛氏朝鮮的居民除一部分東走建立新羅外,大部分都融入了樂浪郡的居民中,而衛氏朝鮮的居民,前文已經討論,他們已經逐漸漢化,融入到漢人之中,他們就應該是樂浪郡的土著漢人。同時,漢武帝出兵滅衛氏朝鮮,以其地置郡縣,朝鮮半島北部正式成為漢之郡縣,漢人更大批遷居朝鮮半島。其次,樂浪郡的漢人及古朝鮮人在語言上屬漢語系的一種方言。楊雄《方言》把“燕之東北朝鮮冽水之間”作為漢語的一個方言區。同時普遍使用漢字作為唯一的文字,在各種器物、封泥、磚瓦上都刻制了漢字。第三,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樂浪)郡邑頗仿效吏及內郡賈人,往往以杯器食??こ跞±粲谶|東。吏見民無閉藏及賈人往者,夜則為盜,俗稍益薄。今于犯禁寢多,至六十余條?!?20)《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中華書局, 1962年,第1658頁。說明樂浪郡人生活習慣仿效中原。中原人也把私有制和治盜竊之法帶入樂浪,法制也進一步復雜和嚴格。在樂浪郡統治的四百多年中,當地人已完全成為中國漢人的一部分。(21)孫泓:《古朝鮮的建立及漢化問題》,第1-17頁。

大興出土的銘文磚明確記載韓顯度為樂良朝鮮人,在樂浪郡地區的漢墓中,曾出土“韓□私印”木印、“王云”銅印、“王野之印”銅印等反映墓主漢人身份的印章,“利王”、“利韓”、“王氏造”、“韓氏造”、“吳氏造”等等反映工匠漢人身份的漆器銘文及墓磚。(22)榧本杜人、町田章:《漢代紀念銘漆器集成》,《樂浪漢墓》1(收錄),樂浪漢墓刊行會,1974年;榧本鬼次郎:《樂浪帶方郡時代紀年銘磚集錄》,《昭和七年度古跡調查報告》1(收錄),朝鮮總督府,1933年;三上次男:《古代東北亞史研究》,吉川弘文館,1966年。三上次男依據樂浪遺址發現“十二枚印章”及有銘磚上出現的姓為王、韓、張、孫、吳、貫、佟八姓, 認為“王、韓、吳、貫、杜為樂浪、帶方土著漢人的姓?!薄霸摰胤降耐林鴿h人豪族代表是王、韓二氏,二者均為衛氏朝鮮時代延續下來的家系,有很強的該地土著性?!?23)三上次男:《古代東北亞史研究》,吉川弘文館,1966年??芍n姓為樂浪郡漢人的姓氏。

另外,樂浪郡中的韓姓,也可認為是箕氏朝鮮后裔。據《三國志·東夷·韓》引《魏略》記載:“其子及親留在國者,因冒姓韓氏?!?24)《三國志》卷三十,中華書局,1959年,850頁。說明韓氏到樂浪郡時,已成為漢姓之一。而且支石墓文化衰退為木槨墓以及文化的同化,都可作為這地區古朝鮮人漢化的證明。

所以可以確定韓顯度銘文磚的記載,其祖籍為樂浪郡朝鮮縣是沒有問題的,但他應該是古朝鮮時期從中原遷至樂浪郡融入當地的漢人后裔,所以稱“樂浪朝鮮人”。

四、遷入時間問題

銘文磚記載“樂良朝鮮人韓顯度”,這里有兩個要素,一為樂良,一為朝鮮,樂良是指樂浪郡,朝鮮是指朝鮮縣,這是沒有疑問的,那么在什么時間點樂浪郡改為樂良郡,同時又轄有朝鮮縣,解決了這一問題,也就可以得出韓顯度一系遷到今大興地區的時間。

(一)樂浪郡與樂良郡的通假問題

樂浪郡與樂良郡之間也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樂浪與樂良是否通假的問題,一是樂良郡是否為樂浪郡所改。

在史書中,經常會出現樂浪與樂良通假混用的問題。那么這里是否是樂良郡為樂浪郡的通假呢。梳理歷代史書的《地理志》列表如下:

樂浪郡,武帝元封三年開。莽曰樂鮮。屬幽州。應召注曰:故朝鮮國也。師古注曰:樂音洛,浪音狼?!稘h書·地理志》卷二十八下,1627頁。樂浪郡,武帝置。雒陽東北五千里?!逗鬂h書·郡國志》志第二十三,3529頁正始六年,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以領東濊屬句麗,興師伐之,不耐候等舉邑降?!顪始促栽教柗Q王,為燕亡人衛滿所攻奪,將其左右宮人走入海,居韓地,自號韓王。其后絕滅,今韓人尤有奉其祭祀者,漢時屬樂浪郡,四時朝謁?!度龂尽肪砣?849-850頁。樂浪郡漢置,統縣六,戶三千二百。朝鮮、屯有、渾彌、遂城、鏤方、駟望?!稌x書·地理志上》,427頁樂良郡,前漢武帝置,二漢、晉曰樂浪,后改,罷。正光末(524年)復。治連城(今義縣)。 領縣二 戶二百一十九口一千八。永洛……帶方”?!段簳ぶ镜谖濉さ匦味ど稀肪硪话倭?2495頁北平郡“領縣二:朝鮮,二漢、晉屬樂浪,后罷。延和元年(432年),徙朝鮮民于肥如,復置,屬焉?!薄段簳ぶ镜谖濉さ匦味ど稀肪硪话倭?2496-2497頁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歷代史書對樂浪郡的記載均為樂浪,不存在樂良的問題,僅《魏書·地形志》記載為樂良郡,且明確記載:“樂良郡,前漢武帝置,二漢、晉曰樂浪,后改,罷。正光末(524年)復?!闭f明樂浪郡后改為樂良郡。而《魏書》成書于公元551年,是當代人記當代事,應是可信的。

《魏書》在宋朝初年就已經殘缺,無全本傳世。宋嘉祐六年(1061年),宋廷曾命館閣官??薄段簳泛汀端螘?、《齊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今存的《魏書》版本前有目錄、序,署名為劉攽、劉恕、安燾和范祖禹,沒有寫明年月,大體是在宋治平四年至熙寧三年(1067-1070年)之間刊印完成的。

《魏書》北宋初刻本的確切年月無考,據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考證,至遲不晚于政和中。北宋初刻本在當時流傳并不廣泛。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曾在四川翻刻《魏書》和其他六史,遺憾的是,北宋初刻本和南宋四川翻刻本這兩種本子都沒有能夠流傳下來。目前流傳下來最早的《魏書》刻本是南宋時翻刻的,但傳世的這個刻本都是經過元、明二朝補版的,即所謂“三朝本”。1935年商務印書館曾經影印出版過所謂“宋蜀大字本”,實際上也就是這種“三朝本”。目前國家圖書館所藏《魏書》善本三部,也都是三朝本,該館善本書目七三五四號一種和商務印書館影印所據底本相近。

梳理國家圖書館現存古籍《魏書》的不同版本,其中關于樂浪郡的記載如下:

毛氏汲古閣明崇禎九年本《魏書》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二第五》記載:“北平郡,秦置,領縣二,口一千八百三十六。朝鮮,二漢晉屬樂浪,后改,罷。延和元年徙朝鮮民于肥如,后置,屬焉?!薄皹妨伎?,前漢武帝置,二漢晉屬樂浪,后罷。正光末復,治連城,領縣二,戶二百一十九,口一千八。永洛、帶方?!?25)李慈銘校,毛氏汲古閣明崇禎九年本《魏書》(114卷),國家圖書館藏,中華古籍資源庫?!皹妨伎?,天平四年置,領縣一,戶四十九,口二百三?!?/p>

宋刊元明遞修本《魏書》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二上第五》記載:“樂良郡,天平四年置,領縣一,戶四十九,口二百三?!薄皹妨伎?,前漢武帝置,二漢晉屬樂浪,后改,罷。正光末復,治連城,領縣二,戶二百一十九,口一千八。永洛、帶方?!薄氨逼娇?,秦置,領縣二,口一千八百三十六。朝鮮,二漢晉屬樂浪,后罷。延和元年徙朝鮮民于肥如,后置,屬焉?!?26)宋刊元明遞修本《魏書》(114卷),國家圖書館藏,中華古籍資源庫。

從記載可以看出:同一記載中,同時出現“樂良郡”、“樂浪郡”,說明它們不是通假,而且記載中稱“樂良郡,前漢武帝置,二漢晉屬樂浪,后罷。正光末復……”“樂良郡,天平四年置”,說明是兩個不同的名稱。

(二)樂浪郡改稱樂良郡的時間

那么樂浪郡何時改為樂良郡呢?據《魏書·地形志上》記載,北平郡領縣二:“朝鮮(二漢、晉屬樂浪,后罷。延和元年徙朝鮮民于肥如,復置,屬焉。)”“樂良郡(前漢武帝置,二漢、晉曰樂浪,后改,罷。正光末復,治連城)。 領縣二,戶二百一十九??谝磺О??!?27)《魏書》,中華書局,1974年,第2492、2493、2495-2497頁。

毛氏汲古閣明崇禎九年本《魏書》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二第五》記載:“北平郡,秦置,領縣二,口一千八百三十六。朝鮮,二漢晉屬樂浪,后罷。延和元年徙朝鮮民于肥如,后置,屬焉?!薄皹妨伎?,前漢武帝置,二漢、晉屬樂浪,后改,罷。正光末(524年)復,治連城,領縣二,戶二百一十九,口一千八。永洛、帶方?!?28)李慈銘校,毛氏汲古閣明崇禎九年本《魏書》(114卷),國家圖書館藏,中華古籍資源庫?!皹妨伎?,天平四年(537年)置,領縣一,戶四十九,口二百三。永樂縣,興和二年(540年)置?!?/p>

宋刊元明遞修本《魏書》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二上第五》記載:“樂良郡,天平四年(537年)置,領縣一,戶四十九,口二百三?!薄皹妨伎?,前漢武帝置,二漢晉屬樂浪,后改,罷。正光末(524年)復,治連城,領縣二,戶二百一十九,口一千八。永洛、帶方?!薄氨逼娇?,秦置,領縣二,口一千八百三十六。朝鮮,二漢晉屬樂浪,后罷。延和元年徙朝鮮民于肥如,后置,屬焉?!?29)宋刊元明遞修本《魏書》(114卷),國家圖書館藏,中華古籍資源庫。

《資治通鑒》亦記載:“北魏延和元年(432年)九月乙卯,魏主引兵西還,徙營丘、成周、遼東、樂浪、帶方、玄菟六郡民三萬家于幽州?!?30)《資治通鑒》卷一二二,中華書局,2009年,第5044頁。

《遼海叢書·盛京疆域考》卷三:“按《魏書·地形志》營州條:營州屬有樂良郡平州、北平郡屬有朝鮮縣……其地形志北平郡朝鮮縣注云:延和元年(432年)徙朝鮮民于肥如,復置縣,屬北平郡,是朝鮮一縣,明為僑置。而樂良郡注云:正光末(524年)復置,疑亦因遷來之民僑置此郡,蓋皆在直隸境非兩漢舊地,然則遼河以東沒入高驪久矣?!?31)《遼海叢書·盛京疆域考》卷三,遼沈書社,1985年,第2331頁。

從以上文獻記載看出:各版本《魏書》均明確記載:樂良郡,前漢武帝時置,兩漢晉時屬樂浪郡,后改為樂良郡,罷。正光末(524年)重新設置樂良郡。而朝鮮縣,兩漢、晉時屬樂浪郡,后罷。延和元年(432年),徙朝鮮民于肥如,復置朝鮮縣,同時朝鮮縣改屬北平郡,為北平郡所領縣??芍r縣432年以后屬北平郡,同時樂浪郡改稱為“樂良郡”。

313年高句麗占領樂浪郡,慕容廆在遼西僑置樂浪郡,前燕時已不見樂浪、帶方二郡,這是樂浪郡最后見于記載。432-524年之間,樂良郡不見記載,所以樂浪郡改稱樂良郡的時間應為432年。

(三)朝鮮縣改屬北平郡的時間

各版本《魏書·地形志》均記載:“樂良郡,前漢武帝置,二漢、晉曰樂浪,后改,罷。正光末(524年)復。治連城(今義縣)。 領縣二,戶二百一十九,口一千八。永洛……帶方”。 北平郡“領縣二:朝鮮,二漢、晉屬樂浪,后罷。延和元年(432年),徙朝鮮民于肥如,復置,屬焉?!?32)《魏書》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上》,中華書局,1974年,第2492-2497頁。

北平郡條明確記載朝鮮縣原屬樂浪郡,后罷,432年徙朝鮮縣民到肥如時才又重新設置,并隸屬北平郡。說明朝鮮縣改屬北平郡的時間為432年。此時肥如縣境應該在今天的昌黎、盧龍南部和西部、遷安縣一帶,朝鮮縣應該在今天的盧龍縣東部。

(四)韓顯度遷入的時間

從朝鮮縣歸屬北平郡、樂浪郡改稱樂良郡推算,432-539年,其中經歷了107年,以當時人的壽命來計算,他應該是出生在薊縣(今大興地區),其先祖從樂浪朝鮮縣遷至此地。具體還有待于人骨的數據分析,據發掘主持人介紹,預計5年后能夠有結果。

銘文磚記韓顯度為“樂良朝鮮人”,樂浪郡設立于公元前108年,313年高句麗占樂浪郡,慕容廆在遼西僑置樂浪郡,前燕時已不見樂浪、帶方二郡,這是樂浪郡最后見于記載。那么其祖先遷入大興地區的時間應該是在313-432年之間,不排除其零星遷入的可能。

考察這一時期的主要事件,韓顯度一系的遷入時間有如下兩種可能:

1、350年隨北燕遷都薊縣遷入的可能性

那么就要了解高句麗占領樂浪郡以后,樂浪郡居民的去向。公元313年,高句麗趁西晉末年衰亂,攻占了晉的樂浪郡、帶方郡,開始進入朝鮮半島。樂浪郡的漢人部分北徙中國,部分南遷百濟、新羅、日本,部分留居大同江流域,北徙中國的部分在313年北遷到遼西。

據《三國史記·高句麗紀》記載,“美川王十四年(公元313年)冬十月,侵樂浪郡虜獲男女兩千余口。十五年(公元314年)秋九月,南侵帶方郡?!?33)《三國史記》卷十四,金富軾著、孫范文等???,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16頁。從史料記載可知,高句麗美川王時期曾經從樂浪郡虜獲兩千余口。

東晉時,慕容鮮卑自遼西遷至遼東,并以棘城(今遼寧義縣)為根據地,打著“尊晉勤王”的旗號,開疆拓邊,晉咸康三年(公元337年)十月,慕容皝正式建國,自稱燕王,是為前燕。慕容鮮卑驍勇善戰,對富饒繁榮的中原地區虎視眈眈,為了便于向中原擴張勢力,晉咸康八年(公元342年),慕容皝將國都遷至龍城(今遼寧朝陽)。晉永和六年(公元350年)三月,慕容儁率軍占領后趙北方重鎮幽州,攻克薊縣,并隨即從龍城遷都薊縣。隨著疆域向東南的不斷擴展,再次將都城由薊縣南遷到鄴城(今天河北臨漳西南)。

據《資治通鑒·晉紀十》記載,愍帝建興元年(公元313年),“遼東張統據樂浪、帶方兩郡,與高麗王乙弗利相攻,連年不解,樂浪王遵說統帥其民千余家歸廆,廆為之置樂浪郡(于遼西),以統為太守,遵參軍事?!?34)《資治通鑒》卷八八,中華書局,2011年,第3542頁。這部分居民有可能隨北燕進軍中原遷都薊縣,成為跟隨前燕王室從龍城遷都薊縣的移民,韓顯度一系有可能是其中的一分子。

2、432年北魏統一北方對北燕戰爭遷入的可能性

432年,北魏為了統一北方,發動了對北燕的戰爭,先后占領了北燕的如水(今灤河)、和龍(今朝陽)、帶方(今遼寧省義縣)、建德(今遼寧省建昌西北)、冀陽(今遼寧省凌源)等,最終以北魏獲勝而告終。并遷樂浪、帶方等六郡居民三萬余人于幽州,對此,《資治通鑒》、《魏書》等都有記載。

據《資治通鑒·宋紀》記載:太祖文皇帝元嘉九年(壬申、公元432年)“秋七月己未,魏主至濡水(《水經》:濡水自塞外來,過遼西令支、肥如、海陽等縣而入于海)。庚申,遣安東將軍奚斤發幽州民及密云丁零萬余人,運攻具,出南道,會和龍。魏主至遼西,燕王遣其侍御史崔聘奉牛酒犒師?!薄鞍嗽?,燕王使數萬人出戰,魏昌黎公丘等擊破之,死者萬余人。燕尚書高紹帥萬余家保羌胡固;辛巳,魏主攻紹,斬之。平東將軍賀多羅攻帶方,撫軍大將軍永昌王健攻建德,驃騎大將軍樂平王丕攻冀陽,皆拔之。九月乙卯,魏主引兵西還,徙營丘、成周、遼東、樂浪、帶方、玄菟六郡民三萬家于幽州?!薄岸辉乱宜?,魏主還平城?!?,燕王嫡妃王氏,生長樂公崇,崇于兄弟為最長。及即位,立慕容氏為王后,王氏不得立,又黜崇,使鎮肥如(以幽州刺史鎮肥如,遼西之地也)。崇母弟廣平公朗、樂陵公邈相謂曰:‘今國家將亡,人無愚智皆知之。王復受慕容后之譖,吾兄弟死無日矣?!讼嗯c亡奔遼西,說崇使降魏,崇從之。會魏主使給事郎(《北史》作“給事中”)王德招崇,十二月己丑,崇使邈如魏,請舉郡降。燕王聞之,使其將封羽圍崇于遼西?!?35)《資治通鑒》卷一二二,中華書局,2011年,第5042-5045頁。

據《魏書·世祖本紀》記載:“延和元年秋七月己未,車駕至濡水。庚申,遣安東將軍、宜城公奚斤發幽州民及密云丁零萬余人,運攻具,出南道,俱會和龍。八月甲戌,文通使數萬人出城挑戰,昌黎公元丘與河間公元齊擊破之,死者萬余人。文通尚書高紹率萬余家保羌胡固。己卯,車駕討紹。辛巳,斬之。詔平東將軍賀多羅攻文通帶方太守慕容玄于猴固,撫軍大將軍、永昌王健攻建德,驃騎大將軍、樂平王丕攻冀陽,皆拔之,虜獲生口,班賜將士各有差。九月乙卯,車駕西還。徙營丘、成周、遼東、樂浪、帶方、玄菟六郡民三萬家于幽州,開倉以賑之?!?36)《魏書》卷四上《世祖紀上》,中華書局,1974年,第81頁。

據《魏書·地形志》記載,北平郡“領縣二:朝鮮,二漢、晉屬樂浪,后罷。延和元年(432年),徙朝鮮民于肥如,復置,屬焉?!?37)《魏書》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上》,中華書局,1974年,第2496-2497頁。

梳理研讀史料,可以發現《魏書》僅記載“延和元年徙朝鮮民于肥如”,對徙六郡民三萬家于幽州無記載?!顿Y治通鑒》也僅記載了延和元年九月,北魏軍強行將營丘、成周、遼東、樂浪、帶方、玄菟等六個郡的百姓三萬家遷徙到幽州。對“延和元年徙朝鮮民于肥如(今河北盧龍縣)”也無記載。但二書此事均記于延和元年,應該是同一件事,只是把其中朝鮮民安置于肥如,復置朝鮮縣。此時朝鮮縣屬北平郡,而非樂浪郡。而薊縣距肥如僅一百多公里。

再結合《資治通鑒》的記載:延和元年九月,北魏軍強行將營丘、成周、遼東、樂浪、帶方、玄菟等六個郡的百姓三萬家遷徙到幽州。(38)《資治通鑒》卷一二二,中華書局,2011年,第2331頁。及銘文磚所記“樂良朝鮮人韓顯度”,符合“樂良”、“朝鮮”兩個要素的時間,只有432年,所以筆者認為其遷入時間應該為432年,是延和元年樂浪等六郡三萬家百姓中的一家。當然也不排除零星遷入的可能。

通過以上討論,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韓顯度祖籍為樂浪郡朝鮮縣,但他應該是古朝鮮時期從中原遷至樂浪郡融入當地的漢人后裔,所以稱“樂良朝鮮人”。他應該是出生在當地,其先祖從樂浪朝鮮縣遷至此地,遷入時間應該為432年。

猜你喜歡
北平朝鮮
南行通信
遙想右北平(散文)
北平的零食小販
朝鮮迎接韓總統展現“最大誠意”
朝鮮國慶"輕松"閱兵顯自信
朝鮮試爆氫彈,中方堅決反對
朝鮮平靜度過“金正恩生日”
和平解放北平
韓要求朝鮮為泄洪道歉
傳朝鮮有11個候補核基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