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

2021-10-31 02:50劉廣慧
廣東教學報·教育綜合 2021年126期
關鍵詞:知法用法道德與法治

劉廣慧

【摘要】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為核心的學科。如何通過《道德與法治》課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成為《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亟需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應從“知法”“信法”“用法”三個層面來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法治意識培養;知法;信法;用法

法治意識作為《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目前,小學已將《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統一改為《道德與法治》。從學科名稱改變可以看出,當前國家、社會對學生法治意識的重視程度。因此,筆者認為,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并要從教材、課堂、實踐活動三方面著手。

一、通過靜態載體——教材,讓學生“知”法

教材作為一種載體,在學生達到“知”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當前,正處于“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學生們并不缺乏信息,而是缺少篩選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教材恰恰作為理論整合的一種重要載體。作為理論的載體,教材最重要的是解決“是什么”“為什么”兩大問題。

根據筆者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認真研讀可知,教材根據中低年級學生的學情特點進行了設計,“繪本”形式較多,文字內容較少。這要求教師根據教材實際內容,不斷挖掘教材內容,拓展教材有關于“法”的內容,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比如,在小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四課《同學相伴》中,教材以插圖形式展現了責怪、冷漠、嘲笑同學等情景。但是,在實際教學當中,教師應該繼續深入挖掘、利用教材,就這三種現象進行重點講解,并將這三種現象上升到“冷暴力”這一層面上,讓學生樹立起與同學快樂相伴的意識,從而也讓學生懂得嚴重的“冷暴力”行為將會承擔法律責任。

二、通過動態載體——課堂,讓學生“信”法

在學生對相關理論有所了解,達到“知”的境界后,就要逐漸使學生向“信”的境界過渡。法治意識的培養從本質上來看,是一種價值觀的養成。因此,“信”作為“知”與“行”的橋梁,具有重要地位。

在法治教育當中,“信”主要是讓學生能夠從心理上信服相關法律法規。教師不僅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職責,更是學生的榜樣,而課堂則是教師樹立榜樣最主要的途徑。因此,為了使學生能夠達到“信”的境界,教師應當充分利用課堂這一動態載體。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下,有效的課堂應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加強學生的主動性、靈活性。一直以來,大部分人都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種“灌輸式”的教育,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課堂上給學生獨立自主的空間還有所欠缺。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中,教師組織學生圍繞“法”這一關鍵詞進行探討,并在適當時機加以引導啟發,從而使學生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比如,在教學小學一年級《吃飯有講究》這一課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與靈活性,設置“食物拼一拼”等活動,讓學生懂得食物與食物之間的搭配。在拓展延伸環節,為了讓學生樹立法治意識,教師可以出示“3.15”消費者權益日期間與食物有關的新聞,讓學生懂得商店一定要誠信經營,否則將受到法律制裁。

第二,提高學生辯證思考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客觀理性思考問題。教材作為一種靜態的載體,雖然能夠幫助學生對“法”有一定的認識,但對于學生思維方式的轉變起到的作用并不明顯。學生要采用多視角思維去學習法治教育相關知識,并運用辯證思維方式去看待各種各樣的生活現象,在分析中深化對法治的理解。具體來說,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要學會多講角度分析材料,最好可以用一案到底的方式,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不斷遇到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辯證思考能力的目標。比如,在小學三年級《安全記心上》這一課中,教師可設置情境“小安的一天”,讓學生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溺水等意識到安全的重要性,并從“法”的層面上去約束自我。

三、通過實踐載體——活動,讓學生“用”法

“行”建立在學生達到“知”“信”的基礎之上,是檢驗《道德與法治》課效果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十分渴望獲得教師、家長的尊重和關注,渴望獲得人權、渴望實現權利的平等。但是,很多學生卻不清楚自己作為受教育者應享有的權利與應履行的義務,也不能較為準確地落實在實際的行動當中。因此,要使學生知道“如何做”,在課前、課堂、課后這三個環節教師就應該充分利用實踐活動這一載體。具體來說,應注意以下兩個要求。

第一,注重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性。當前,多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都較為重視社會實踐活動,但由于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對社會認識特點等,許多學校在開展實踐活動時目標并不清晰。教師若想加強實踐活動的目的性,就應當在開展活動初,向學生們闡述清楚開展實踐活動的理念,并引導學生在開展社會實踐時圍繞相關理論、理念進行探索。

第二,注重社會實踐活動的時效性。雖然當前各學校都有開展與法治教育有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如,法治教育講座等,但活動的體驗性仍然不夠強,無法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法”的作用。為了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有效開展地開展實踐活動,學校應盡可能結合學校自身特色,對學生們進行法治教育。比如,在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可與班會活動、德育活動等負責人相配合,讓學生開展簡單的法律知識手操報大比拼、法律知識歌謠展示活動、法律知識競答等活動;在小學高年級,舉辦“模擬法庭”等活動。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讓學生達到“知法”“信法”“用法”這三個層次,可通過三個途徑,分別是教材、課堂、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江劍.略談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中學生生活智慧的培養[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9.

[3]梁仕新.基于“人”和“才”本源概念的教育目的觀[J].現代教育論叢,2013(6).

[4]楊啟亮.教學對話之“道”的特殊性[J].教育研究,2013(7).

[5]于世華.學生利益的道德困境及其出路[J].教學與管理,2016(13).

[6]何寧麗.法治意識現狀之初探[D].鄭州大學,2015.

猜你喜歡
知法用法道德與法治
大斷面公路隧道巖溶探測及施工處治技術探討
“how many和how much”的用法知多少
了意
特殊用法
白噪音的三種用法
教師只有知法,才能依法執教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低年級教材解讀
中小學推出《道德與法治》課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