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動點刺血療法對坐骨神經損傷大鼠運動功能和NGF、IGF-1 表達的影響*

2021-11-02 06:59錢佳佳
體育科技 2021年3期
關鍵詞:療法神經模型

蔡 任 錢佳佳 王 憑 陳 穎

(1.南京中醫藥大學體育部;2.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養生康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周圍神經損傷是導致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也是致殘的因素之一。隨著顯微外科技術和康復治療技術的進步,在促進神經修復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患者往往出現不同程度的感覺及功能喪失,嚴重者可出現肌肉萎縮及關節攣縮[1]。如何促進周圍神經損傷的再生是神經修復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熱點。我們在治療周圍神經損傷后功能障礙的過程中發現當采用綜合物理治療效果不佳時輔以運動點刺血療法往往能收到出奇制勝的療效,并對此進行了相關病例報道[2]。但目前關于刺血治療周圍神經損傷的機制未見報道。本實驗采用經典的神經鉗夾傷制備大鼠坐骨神經損傷模型,通過對相關肌肉進行運動點刺血治療后觀察腓腸肌恢復率,并檢測損傷神經中神經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的表達,初步探討刺血對周圍神經損傷后運動功能恢復的作用及可能機制,為臨床治療周圍神經損傷后功能障礙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動物及分組

實驗動物采用雄性SD 大鼠36 只,質量為230g-250g,SPF 級,均由上海實驗動物中心提供[許可證號:SCKX(滬)2013-0016]。普通飼料適應性喂養1 周后,行坐骨神經損傷模型制備,造模完成后將大鼠隨機分為刺血組與模型組,每組18 只大鼠,觀察時相點為治療后2、4、6 周,各6 只大鼠。

1.2 大鼠坐骨神經損傷模型制作

25%烏拉坦腹腔注射麻醉后將大鼠俯臥位固定于手術臺上,常規備皮,消毒。暴露大鼠左后肢坐骨神經,在坐骨切跡下方10mm處用14cm直血管鉗完全閉合鉗夾坐骨神經30s,鉗夾段長度為3mm。,造成SeddenⅡ度損傷[3]。將神經放回原位置,分層縫合肌肉和皮膚。造模后大鼠左側后肢無自主活動,不能支撐身體,左膝關節、踝關節、趾關節不能屈曲而下垂,依賴其他肢體拖動前行,標志造模成功[4]。建模成功后將兩組大鼠進一步隨機分為干預2周組、干預4周組和干預8周組,每組6只。

1.3 干預方法

刺血組于手術后4 周,取脛前肌和腓腸肌內外側頭運動點,采用一次性采血針進行點刺放血。刺血前按摩肌腹30s,每個運動點刺2-3針,刺后進行輕柔擠壓以出血1-2 滴為宜。模型組同樣進行動物抓取并進行假刺。每周刺血2-3 次。

1.4 觀察指標及檢測方法

1.4.1 腓腸肌恢復率

治療結束后剖取腓腸肌組織,進行腓腸肌濕重測定:分別從腓腸肌的近端(股骨內外髁起點)和腓腸肌的遠端(跟腱止點處)剪斷,取下全部腓腸肌,立即用濾紙吸干水分,在天平上精確記錄左右兩邊的腓腸肌濕重?;謴吐?左側(傷側)腓腸肌濕重均值/右側(健側)腓腸肌濕重均值×100%[5]。

1.4.2 ELISA 檢測損傷坐骨神經中NGF 及IGF-1 表達

分別于每一療程結束后當天,將各組大鼠深度麻醉后快速切開,暴露坐骨神經損傷區,取各組大鼠神經損傷部位遠側坐骨神經干10mm,迅速置入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待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以全自動多功能酶標儀檢測坐骨神經組織中NGF 和IGF-1 的含量,并考察兩者的相關性。檢測波長為450nm,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 統計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2 結果

2.1 腓腸肌恢復率

兩組大體標本觀察顯示,健側腓腸肌肌肉飽滿紅潤、富有彈性。術側腓腸肌均出現萎縮,彈性減弱,色澤欠佳。刺血組治療2 周后腓腸肌恢復率偏低,治療4 周起恢復率逐漸升高,4 周與6 周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各組大鼠腓腸肌濕重的恢復率比較(n=6,±s)

表1 各組大鼠腓腸肌濕重的恢復率比較(n=6,±s)

(與模型組比,*P<0.05)

組別 干預2 周 干預4 周 干預6 周刺血組 0.68±0.05 0.86±0.01* 0.90±0.01*模型組 0.71±0.02 0.76±0.03 0.81±0.01

2.2 刺血組與模型組NGF、IGF-1 表達水平

ELISA 檢測結果顯示兩組大鼠坐骨神經中NGF 和NGF 及IGF-1 含量在2 周時較低,后逐漸增加,其中4 周組、6 周組的NGF 含量明顯增加,與模型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各組大鼠干預不同時間后坐骨神經組織中NGF 與IGF-1 表達比較(n=6,±s)

表2 各組大鼠干預不同時間后坐骨神經組織中NGF 與IGF-1 表達比較(n=6,±s)

(與模型組比,*P<0.05)

組別 干預2 周 干預4 周 干預6 周NGF IGF-1 NGF IGF-1 NGF IGF-1刺血組 4.68±0.82 4.40±0.20*模型組 4.87±0.13 1.54±0.14 17.06±0.30*3.02±0.21 18.24±1.45*1.69±0.26 13.09±1.40 2.49±0.28 10.45±3.52 2.47±0.94

3 討論

刺血療法是用三棱針等刺破人體某些腧穴、病理反應點或淺表小靜脈,放出少量血液,使邪毒隨敗血而出,瘀血去則新血生,使筋脈得以濡養[6]。因肌肉運動點的本質為終末小神經密集區而并非運動終板密集區[7],故我們推測刺血可能的作用在于其有別于其它非手術療法的獨特有效的祛瘀生新作用促進了損傷終末神經的血液再灌注、血管再生[8]從而促進了某些營養因子的釋放,促進神經再生及功能的恢復。

NGF 是最早被發現與研究的神經營養因子,NGF 能維持神經細胞的存活和功能,促進損傷神經纖維的修復,在神經再生中起引導和營養作用。因此,對NGF 的檢測將直接獲得關于神經損傷后再生與修復的信息[9]。同時,由于失神經性骨骼肌萎縮嚴重影響神經損傷后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研究的失神經萎縮的發病機制及其防治,已成為醫學界的重要任務[10]。IGF-1 作為肌肉生長正向調節信號,是刺激肌衛星細胞活性和增殖、再塑肌肉的重要細胞因子[11],它的高表達不僅能導致肌肉肥大,還可抑制骨骼肌萎縮[12]。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NGF 表達水平隨著時間的推移均逐漸增高,與顧曉松等研究結果吻合[13]。刺血4 周及6 周組NGF 和IGF-1 的表達均較對照組有明顯升高,提示刺血可以增加損傷神經處NGF 的表達水平,促進神經修復,通過改善IGF-1 的分泌水平從而起到保護靶肌肉的功能,實現靶器官的重支配。

腓腸肌是坐骨神經主要控制的肌肉。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時間推移兩組大鼠的腓腸肌恢復率均逐漸提高,提示周圍神經損傷本身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14],但刺血組大鼠腓腸肌恢復率從第4 周開始較對照組均有顯著改善,印證了刺血對于周圍神經損傷后功能恢復獨特具有特優勢。

非手術療法特別是刺血這一簡單易行的治療方法能夠促進周圍神經損傷修復對于周圍神經損傷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但刺血是單獨起作用還是在綜合物理療法的基礎上啟動了某種修復途徑有待進一步探討。故本實驗旨在初步探討刺血促進神經修復及功能恢復可能的機制,為后期進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礎。

猜你喜歡
療法神經模型
適用于BDS-3 PPP的隨機模型
Rejection therapy 拒絕療法
自制空間站模型
“神經”語錄
跟蹤導練(三)(2)
模型小覽(二)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離散型隨機變量分布列的兩法則和三模型
“神經”病友
小兒厭食的簡易療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