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DPSIR模型福建省城市低碳發展評價

2021-11-10 07:08陳軻
科學與生活 2021年17期
關鍵詞:低碳城市福建省

摘要:基于福建省各地市的社會經濟數據、氣象數據,構建城市低碳發展水平評價的分析模型DPSIR模型,通過模型評價福建省9個地市的低碳發展水平。研究結果表明,福建省各地市低碳發展水平差距大,空間分布上南高北地,不同地區特點鮮明,廈門、福州、泉州經濟發展水平優勢突出,閩北城市三明、南平資源環境優勢明顯,進步空間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不同低碳等級結構的城市結合地方特性,選擇因地制宜的低碳發展路徑。

關鍵詞:低碳城市;DPSIR模型;福建省

引言

2016年178個締約國在巴黎氣候大會上通過《巴黎協定》,標志著全球氣候治理進入新的階段。同年,中國提交了國家自主貢獻承諾(INDC),承諾到203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60%-65%。為確保如期兌現碳減排目標,低碳發展成為新時期我國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同年,福建省啟動建設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項目啟動至今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創新走在全國前列,森林覆蓋率66.8%、連續42年保持全國首位,九市一區全部晉級國家森林城市,綠色成為福建一張響亮的名片,在新時期繼續深入推動低碳城市建設成為福建各地市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

中國的低碳城市建設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已有研究主要從兩個層面來進行低碳評價:以碳排放為導向的低碳評價和綜合性低碳評價。Price等人聚焦能源消耗,以能源終端使用部門的碳排放為基礎來構建低碳城市評價體系;Chen等人認為經濟發展與碳排放的脫鉤指數能有效的從宏觀層面評價城市低碳發展;Lin等人認為國家的碳減排目標是低碳城市發展的動力來源,因此,提出了一個包括能源消費、產業過程和廢物處理的低碳指標體系。但是,因地方碳減排的政策模糊、目標不明、基層統計資料的缺失,以能源或碳排放強度表征的科研經常面臨數據獲取難的問題。第二個層面為綜合性低碳評價,包括基于繼承指標、基準指標、因果聯系指標的評價。集成指標的代表有吳健生、Su等人,他們從經濟發展、能源利用效率、發展環境等方面構建了綜合性低碳發展評價體系;基準指標與集成指標相比,在全面性、綜合性基礎上還考慮參評指標的基準值,給出不同指標的基準值;Zhou等人研發了城市生態與低碳指標評價工具(ELITE),涵蓋33個評價基準的指標體系。

本文采用DPSIR的概念模型,從“發生了什么、為什么發生、如何應對”的因果關系,構建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權法對各評價指標進行客觀賦權,對福建省各地級市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通過計算得到了各城市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排序結果,以期為福建省的城市低碳發展以及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一、低碳城市發展評價體系的構建

(一)DPSIR分析模型

DPSIR模型最早由歐洲環境組織(EEA)于1998年提出,用于綜合分析和描述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系統的相互作用,是生態環境系統中廣泛使用的評價指標體系概念模型。該模型基于因果關系組織信息及相關知識的框架構建,根據這一框架,存在著驅動力(Drivingforces)-壓力(Pressure)-狀態(State)-影響(Impact)-響應(Responses)的因果關系鏈。其中“驅動力”主要指城市社會經濟活動和產業的發展趨勢;“壓力”指標反映社會經濟活動對資源環境的需求帶來的影響;“狀態”指標表現為當前能源消耗現狀等在壓力條件下資源環境所處的;“影響”指標指系統所處的狀態對資源環境及社會經濟發展質量的影響;“響應”指標指為促進可持續發展所采取的應對措施。

本文充分借鑒相關研究成果,堅持可量化的原則保證整個評價指標體系盡量涵蓋了與低碳城市相關性較強的指標,以期能夠對各城市的低碳發展水平進行客觀評價。

(二)低碳城市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建立低碳城市指標評價體系是低碳城市從理論研究進入實際應用的總要步驟,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實質是確定低碳城市的具體建設內容和考核標準體系。在建立指標評價體系時要遵守以下原則:(1)指標體系具有針對性,能準確、全面、系統地體現低碳城市的內涵特征,并與研究區域的城市化發展階段、產業發展特征、區域環境特點相適應。(2)指標選取的可操作性。結合實際情況,指標在具有代表性的基礎上要易于獲取和考核,與我國當前的統計指標保持一致,對研究有一定影響但統計上無法量化或不以獲取的指標暫不列入指標體系。(3)指標體系應具有動態性。指標體系隨低碳城市目標調整而變動,能夠綜合地反映城市建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谝陨显瓌t,參考相關研究成果,從中選取具有代表性、可定量的指標,構建了簡便易行的福建省城市低碳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表-1)。

二、實證研究

(一)數據收集與標準化處理

1.數據來源

上本文實證分析所需要的數據通過查閱《福建省統計年鑒2020》、《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20》以及福建省生態環境廳官網統計信息等相關文件獲得,部分數據是作者對上述統計資料整理計算的結果。

2.測算方法

第一,為了消除評價指標單位、數量級、數據性質等存在的差異性,需要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在本文建立的評價體系中選取的指標既有正向指標,也有逆向指標,因此分別用(1)式和(2)式對其進行標準化處理。

式(1)(2)中,Yij是標準化之后第i地市第j項指標的指標值,Xij是第i地市第j項指標的原始數值,max{Xj}和min{Xj}分別是第j項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經標準化處理后的福建省城市低碳發展評價指標數據。

第二,基于熵權法確定城市低碳發展評價體系中各二級指標的權重;計算第i地市在第j項指標下的特征比重:

式(3)中,Pij代表福建省第i地市第j項指標的權重,m為地市總數,所以m=10。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

式(4)中,Ej為第j項指標的熵值,Ej∈[0,1]。

第三,計算第j項指標的差異系數:

式(5)中,Dj為第j項指標的差異系數,差異性越小,指標對評價結果的影響也越小,該指標所占權重就越小。

第四,采用線性加權方法對確定的二級指標權重進行加權,計算得出各一級指標比重:

式(6)中,Wj為第j項指標的權重。

第五,計算福建省第i地市的城市低碳發展水平綜合得分。

通過各指標權重以及指標歸一化數據值,為方便比較將得分總體放大1000倍,最終可計算福建省9地市加福建省整體在驅動、壓力、狀態、影響和響應五個維度的評價分值以及總分值表-2。

三、福建省低碳城市發展評價分析

基于對福建省9個地級市低碳發展水平的評價分析可見,廈門、福州、泉州等城市經濟發展處于中低碳經濟類型,莆田、漳州、龍巖等城市經濟發展處于中碳經濟類型,南平、寧德、三明等城市經濟發展處于中高碳經濟類型。此外,福建的低碳發展狀況有以下特征:

第一,廈門、福州、泉州三個福建經濟的領頭羊的低碳發展指數排在前三位,低碳發展指數都接近或超過了100,其中福州和泉州人口都超過了700萬;位列4-6位的城市分別是莆田、漳州和龍巖,低碳指數介于70~100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均位居省內中游,地理空間上位于福建省偏南部地區,三座城市中僅漳州市人口超過500萬;南平、寧德和三明分列后三位,低碳指數在位于40~60之間,經濟發展水平也位居全省下游,人口均在300萬左右,地理空間上三座城市均位于福建省北部地區。

第二,全省總的來看,各城市低碳發展水平之間差距顯著,城市低碳發展指數最高得廈門(407.60)得分是城市低碳發展指數最低的三明(46.85)的得分的近9倍;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城市高于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城市;南部地區高于北部地區;人口規模大的城市高于人口規模小的城市??傮w上城市低碳發展指數的高低次序與其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一致。

第三,雖然廈門、福州、泉州名列三甲,但是福州和泉州與廈門之間的差距仍然很大,導致這個現象的原因:一是因為雖然廈門的地區生產總值僅為福州和泉州的70%,但其戶籍人口僅為福州和泉州三分之一不到,且廈門的城市面積僅為福州50%和泉州的60%;這些因素使得廈門的城市化率、人均收入水平及城市土地含金量與其他城市相比優勢明顯。

第四,南平、寧德和三明等閩北城市雖然在城市低碳發展綜合指數上居后三位,但其低碳發展潛力巨大,在影響指標得分上名列前茅。主要原因是這三個地市的森林覆蓋率、空氣質量優良率都位居全省前列,其中三明和南平兩市的森林覆蓋率達到78.73%和78.85%,遠超福州和廈門。但是由于這3個地市在資源消耗、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的響應上的重視不夠,導致其在綜合指數上的落后。

四、對策建議

福建省的城市低碳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制約各地市低碳城市建設的關鍵因素也不同,所以,有關部門在推進低碳政策時應有的放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抓住地區關鍵制約因素。

(1)保障經濟增長,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碳經濟。通過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來調節產業結構、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資源內耗,來構建低碳產業體系。目前,福建省9地市中只有廈門和福州的服務業比重超過50%,其他地市低于45%,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城市的低碳發展。其中三明市高企的能源消費強度,該市的萬元GDP能耗高居全省首位,為全省均值的1.5倍,能源高消耗與低碳發展背道而馳,阻礙了三明市的低碳城市建設;泉州市工業產值一直保持高增速的同時,表現平平的第三產業,制約了泉州市的低碳經濟轉型。

(2)改革體制機制,加大宣傳教育,營造低碳環境。宏觀政策制度的支撐是城市發展向低碳經濟轉型的壓艙石,各地政府可因地制宜地探索有利于本地區節能減排和低碳城市建設的體制機制。加大宣傳教育,倡導低碳生活方式。通過輿論宣傳工作,提高公眾對建設低碳城市及低碳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認知水平,如鼓勵公眾盡量選擇公共交通、自行車、步行等綠色低碳出行方式,大力推廣普及節能產品和器具等的使用等推進城市建設的節約化、低碳化,逐步提高各地的低碳發展水平。

(3)優化公共交通,改善人居環境,享受低碳生活。綠色出行的前提是完善的交通網絡和暢通的城市道路。九地市中除廈門市在這兩項指標上遙遙領先,其他地市在這兩方面的表現較差。同處低碳發展第一梯隊福州、泉州兩地在每萬人公交車數量上僅為其50%和20%。雖然廈門市在綠色出行上表現優異,但受限于城市面積和大量人口涌入,廈門市人口密度較大、人均居住面積狹小,人口的過度膨脹導致城市擁擠,一定程度制約其低碳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麗君,李寧,秦耀辰,張晶飛,王霞.基于DPSIR模型的中國城市低碳發展水平評價及空間分異[J].世界地理研究,2019,28(03):85-94.

[2]朱斌,吳賜聯.福建省綠色城市發展評判與影響因素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6,35(04):74-78.

[3]宋偉軒.長江沿岸28個城市的低碳化發展評價[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2,31(01):139-144.

[4]辛玲.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統計與決策,2011(07):78-80.

[5]孫小靜,周中林.基于加法集成賦權的低碳城市發展評價研究——以荊州市為例[J].經濟視角,2016(05):30-38.

作者簡介

陳軻(1995.10-),男,漢族,湖北襄陽人,福建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產業綠色發展。

猜你喜歡
低碳城市福建省
福建省陳建洪名校長工作室掠影
修誠 啟智——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學簡介
東南風福建省青年油畫展作品選登
高中數學有效教學“三步曲”
江西各地市發展低碳城市評價與對策研究
咸寧市低碳城市發展路徑與治理路線圖
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構建的法治保障研究
電子商務對上海低碳城市建設的影響
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的有機融合研究
低碳城市建設視角下城市新區規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