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杏樹下的遐思

2021-11-11 13:11許國華
火花 2021年11期
關鍵詞:政德海門情懷

許國華

曾經有那么一段時間,我每天上下班,都要從老張楊公路乘車經過楊舍鎮北面的斜橋。每次經過斜橋,我總是情不自禁地透過車窗,貪婪地注視。兩棵巍峨挺拔的銀杏樹,郁郁蔥蔥,頑強地挺立在馬路中央,像守護神似地守護著這方故土。

我也曾多次徜徉在銀杏樹下,在斜橋村中走訪耆宿野老,尋覓“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的湮沒的遺跡。據方志記載,斜橋的歷史,一直可以上溯到九百年前宋朝北南更替的時代。

斜橋的得名,源于當年始遷祖許政德“扈駕南渡”,卜居于此,因其靈寶老家有斜草橋,“示不忘舊”(《楊舍堡城志稿》卷二),故而命名為斜橋。斜草橋與斜橋,雖一字之差,但許政德的鄉土情懷是一脈相承的,用意也是一目了然的。

史書方志和家乘宗譜中,當然用春秋筆法,將許政德此次南遷,美譽為“扈蹕南遷”“扈駕南渡”,其實就是逃難與流亡。就像失魂落魄的宋高宗逃亡,史官美化為“幸”或“巡幸”之類的閑適優游,徽欽二帝被擄北上淪為亡國之君、階下之囚,依然婉詞“北狩”一般。

我特意查了一下漢語詞典:扈蹕,是隨侍皇帝出行至某處。扈駕,是隨侍帝王的車駕。不過,“扈蹕”也好,“扈駕”也好,個中離散逃亡的滋味,苦不堪言。

還記得民族英雄岳飛一曲慷慨激昂的《滿江紅》嗎?下闕換頭四句:“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振聾發聵,憤激至極,唱出了宋金對峙時代的最強音,也唱出了宋朝愛國人士積郁于心的恥辱與悲憤。

穿越歷史的塵埃,那幕國破家亡的民族苦難,永遠釘在恥辱的十字架上。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變”事件,金兵擄走徽、欽二帝,北宋滅亡。擁兵在外的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建立南宋。無奈新組建的高宗趙構小朝廷,迅速成為金兵“窮其所往而追之”的目標,時刻面臨著被滅亡的危險,南遷逃亡便成為剛剛上任的高宗皇帝的唯一選擇。

號稱“中興之主”的宋高宗,自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五月應天即位,到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二月偏安臨安,在長達十余年的時間里,攜帶他的南宋小朝廷東躲西藏,從應天逃至揚州,又從揚州逃至臨安,期間曾一度長達四個月入海避難,受盡顛沛流離之苦,直到宋金第一次“紹興和議”后,才正式定都臨安府 (即浙江杭州),“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題臨安邸》)了。

“靖康之變”時,許政德在北宋朝廷為官。他天資聰穎,學習優等,入國學(太學),升舍為上舍生?!皩W而優則仕”,他便由國學上舍生,舉薦為崇德殿講書,后升至為崇德殿講學士。

宋代的官職名稱繁多。崇德殿講書、崇德殿講學士,是類似于“崇政殿說書”“翰林侍讀學士”“翰林侍講學士”之類的經筵官,是專門為皇帝或皇子講解儒經的,“講幄敷陳,經筵眷顧”(《許氏宗譜·殿講公像贊》),雖然官階并不高,但是由飽學之士充任,地位還是倍受注目的。許政德也因此被人們尊稱為“殿講公”。

許政德一家混雜于官兵、百姓的隊伍之中,沿著高宗的“巡幸”路線,跟隨南渡逃亡。據史料記載,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二月,僅在揚州“偷安”了一年零四個月的高宗,驚聞金兵攻陷天長軍(今安徽天長),顧不上召集百官商議,只帶了都統、內侍數騎,倉皇出逃,奔瓜洲乘小船“巡幸”南渡了。在高宗自揚州逃至臨安(今浙江杭州)的所謂“巡幸”過程中,沿途鎮江、常州、平江(今江蘇蘇州)、秀州(今浙江嘉興),也刮起了一股逃難風,百姓扶老攜幼,棄家而逃,沿途號泣不絕,馬踏人擠,死傷無數,渡口擁擠,導致擠軋而死、墜江而死者難以計數,一派悲慘景象。

夕陽漸沉,江水東逝,佇立船頭,眺望漸漸遠去的北國故土,目睹了“靖康之變”后國破家亡的許政德,無端想起杜少陵的《春望》詩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同為春天,遭遇又如此相似:國都淪喪,黎民蒙難。許政德不禁仰天長嘆:國之不存,家將焉附!

或許厭倦了顛沛流離的宦海生涯,許政德內心更加渴望寧靜安詳的港灣。戰禍紛紜的歲月,令他更加羨慕“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牧歌,“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的天倫之樂,有時甚至萌發了“江村獨歸處,寂寞養殘生”的退意。

許政德出生于宋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扈駕南渡”之時,已年過半百,盡管在朝廷為官,但一直處于“流動辦公”,追隨高宗小朝廷東躲西藏。此時,“江南糜爛,宋無一城可恃,天下誠有旦夕不保之勢”(王夫之《宋論》卷十)。逃亡與躲藏,成了高宗朝廷官員的“必修課”。

做官做到這個份上,自然也是一種無奈與悲哀。試想,當年飽嘗顛沛流離與戰火紛飛之苦的許政德,站在斜橋這方土地上,眺望北國故園,決意卜居于此,心中自然充滿了悲愴與無奈?!叭漳亨l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那個在中原陜州靈寶縣斜草橋的老宅,已經永遠回不去了,只能時時浮現在思鄉的夢中。

許政德受儒家思想的浸染,把骨子里流淌著的對家鄉、民族、國家的情感,自覺或不自覺地串聯起來,形成獨特的家國情懷。國家國家,“國”與“家”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無國,何以為家?同樣,無家,何以成國?就像一首《國家》的歌曲演唱的那樣:“一心裝滿國,一手撐起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與絕大多數人一樣,許政德的家國情懷更多地體會在“家”上?!傲沂恐異蹏踩缂摇?,意思是,有抱負的志士,愛國如同愛家。殿講公許政德親歷了“靖康之恥”,目睹了國破家亡、生靈涂炭,更加清晰家與國的關系:國破家亡,國仇家恨,國與家,家與國,竟是如此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許政德在憂國憂民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現實,重新考慮一下自己的這個“小家”。他也像當時戰亂時期的大多數家族一樣,將他三個兒子分成三支,散居各地,開宗立派,繁衍生息,確保香火永存。長子許泳之世襲父蔭,蔭入太學,留在朝廷為官,占籍浙江,居金華府松山開宗;次子許澤之,官至統領,占籍江陰東壤的斜橋;三子許沛之,居海門開宗。

因長子許泳之、三子許沛之在別處開宗,斜橋的《許氏宗譜》中對他們的記載語焉不詳,不表其生卒葬配。但從次子許澤之的世表看,許澤之生于宋徽宗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配揚州曹氏。我猜想,“靖康之變”時,許澤之已十七歲,也許許澤之已有婚約,但經“靖康之變”戰亂后,女方或遭難,或失散,或音訊不通,許政德在揚州隨高宗“偷安”一年零四個月的相對安逸的日子里,匆匆忙忙在揚州城內找了一戶人家的姑娘,讓許澤之結婚成親,了結心愿。

歷經浩劫之后,許政德選擇了與次子許澤之,一同居住江陰東壤,并用靈寶老家舊名“斜草橋”,命名新居住的地方為“斜橋”。

從靈寶的斜草橋到新居住的斜橋,雖然路程遠隔千里,但隔不斷的是故鄉情懷、思鄉情緒,傳承的不僅僅是一種家族歷史文化,而是一種生生不息的精神,一種思鄉愛國的情懷……

古時斜橋那一帶濱江通海,古稱“海門”?!皽娼司啊敝?,“海門帆影”即是其中一景。我注意到,許政德三子許沛之居住海門開宗。限于資料,我不知道,沛之居住的那個海門,現在是什么地方?是江蘇南通市的海門市,還是浙江臺州市的椒江區(兩者古時皆稱“海門”),抑或其它地方?

澤之之“海門”與沛之之“海門”,或許兩者純粹是巧合,是一種心靈上的默契,還是因循相襲,傳承的不僅是一種思想信念的堅守,更多的是家國情懷的延續?我不得而知。

至于殿講公許政德為何卜住斜橋,有多種解讀。據斜橋《許氏宗譜·明正統年增修世譜序二》云:“樂江陰風俗之美,遂家令節坊?!边@只是一個原因,其實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許澤之在江陰駐軍任統領。

江陰素有“江海門戶”“鎖航要塞”之譽,是歷史上的軍事重鎮。在宋金對峙時期,一直是抗金的前沿陣地,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岳飛先后移師屯守于此。結合韓、岳的史料看,我更傾向于許澤之在韓世忠麾下從軍一說。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陸游《病起書懷》),有著濃郁家國情懷的許政德,時時想念遠在千里之外的家鄉斜草橋,渴望早日回歸故園,故而將次子許澤之送進了軍營,殺敵報國,收復河山。

許氏家族素有文武兼修、詩禮傳家之風。不難理解,許政德雖為朝廷“經筵官”,卻娶兵部侍郎程操剛長女為妻。許澤之雖文武雙全,卻棄文從武,在軍隊中任統領。盡管許澤之的具體事跡早已湮滅,不見于史冊,但仍可從國子司業陳韻題寫的《統領公像贊》:“桓桓許公,職隆統領;氣宇威儀,肅穆鎮靜;內寄閫政,外殄寇警;乃武乃文,勛業彪炳”中略見一斑。

紹興和議后,南宋朝廷“直把杭州作汴州”了,更無心收復北方河山。以朝奉大夫之職致仕的許政德,自知無法返回靈寶斜草橋的故鄉,“立朝道行,在野謀?!保ā对S氏宗譜·殿講公像贊》),肇基斜橋后,疏浚橫河,使兩岸農田排灌兩便,澤被鄉邦。

從此,水意淋漓的斜橋,又成了許氏家族的一種氏族文化符號。許氏一族在斜橋生息繁衍,遂成地方望族,稱之為“斜橋許氏”。

我猜想,當始遷祖殿講公許政德在斜橋里宅園栽下第一批桑樹、梓樹時,眺望北國,心中流淌的依然是難以割舍的故土情懷;當十世祖梅谷公許莊邀四方名士、偕族中子弟,于滄江別墅內酬歌吟詩,題詠“滄江八景”時,流連往返,樂在其中,感嘆的自然是“掀髯一笑江???,只疑身在瑤華宮”(《楊舍堡城志稿》卷十二),人文之美與家園之美相得益彰;當十四祖近川公許蓉在明朝嘉靖年間遭遇倭亂,家園焚毀,“倉皇策馬立橋東,悵望家園劫火紅”(許蓉《駐馬橋東目擊愴賦》)時,義憤填膺,領鄉勇,抗倭寇,筑堡城,豪爽俠義的風骨中,有祖上的風范,繼承的是祖上先輩家國天下的胸襟和義不容辭的擔當……

桑田變幻,滄海不再,如今的斜橋,早已遠離了江海岸線。昔日的潮汐帆艫、牧笛漁歌,徹底湮滅在歷史的潮起潮落之中。只有那兩棵參天的銀杏,如今已經成為斜橋的標志,浸透了滄桑歷史的煙云,巍峨依然。

我想,這或許還是“滄江八景”中第二景“令節喬木”中幸存的兩棵,經歷和見證了歷史的風風雨雨。

猜你喜歡
政德海門情懷
章太炎詩中的憂國憂民情懷
我來說新聞(一)
海門贊
為黨員干部建立“政德健康晴雨表”?
不會說海門話的海門人
干部政德重在落地
昭化區探索建立基層政德評價體系
沒有情懷的司機不是好交警
少女情懷總是詩
海門老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