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學術交流機制 共建學術交流生態

2021-11-11 20:58馬光明重慶維普資訊有限公司
圖書與情報 2021年6期

馬光明(重慶維普資訊有限公司)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應對新形勢下國際環境的變化,完成新時期國家創新發展目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提出將“構建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作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任務之一,推動建設科技信息交流的新生態,提升科技信息傳播交流效果和應用,牢牢把握國家高質量發展的主動權,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這一重大議題已成為科技界、教育界和產業界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作為業界的重要參與者之一,從學術交流活動的“初心”出發,結合我國學術交流體制和機制,討論在論文出版、學術傳播、科技評價等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力求為我國“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的建設提供有益啟示。

1 回歸本心,深刻反思問題根源

當今以學術期刊為代表的學術交流系統實際上是一個由科研人員、科研資助者、出版商、數據庫集成商、信息服務機構(圖書館、科技情報所等)、讀者等多角色群體構成的完整產業體系的價值映射,支撐著學術共同體科研成果的發表發布、評審評價、交流傳播和保存。 然而,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受累于產業鏈條上的各種利益關系,本身具有一定公共性的科研論文“背負”了太多人的功利訴求。 因此,在強調加強中國學術的國際話語權,詬病國內學術期刊“小、散、弱”,憂心我國科研評價體系被國外“綁架”的時候,我們不妨回到學術交流的本源去思考,或許有助于我們摒除雜念,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回望1665 年,英國皇家學會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本學術期刊《皇家學會哲學匯刊》,其初衷僅僅是因為學術組織內部以及學術組織之間的書信交流溝通不便,用印刷品的形式來展示和傳播學術研究成果更為便捷。以此為發端,逐步發展成為今天有同行評議、有固定出版周期、由專業出版發行機構運營的學術期刊。由小見大,尋根溯源,“構建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根本上要解決我國科研人員與國內外同行之間學術知識交流的問題。

2 開放融合,探索科研成果發表新模式

科研成果的發表是學術交流活動的起點。當前,科研成果的發表呈現出以科研論文為主要形式,以學術期刊出版為主要業態,以出版前同行評議為基礎的出版模式。 而近年興起的OA 期刊出版,也僅僅是對傳統出版模式弊病的局部優化,并未改變既有出版模式下存在的稿件供需矛盾、出版時滯、扼殺創新、學術誠信等衍生問題的現狀。 究其根本,是要平衡和解決好現行的科研論文出版模式下科研成果的首發權和傳播效果之間的關系問題。

預印本平臺是實現傳統期刊論文出版體系向開放、透明、高效的學術交流體系轉型的重要舉措之一,它曾一度讓廣大科研人員滿懷希望,但我國科技界對預印本的認知程度較低,其成果首發確權是建立在學術道德約束之上,與傳統出版模式之間天然存在“版權糾紛”。 雖發展勢頭良好,但與國際著名預印本平臺還有很大差距,在科研成果的傳播影響力方面遠遜傳統出版模式,因此逐漸淪為傳統出版模式的補充。

隨著云存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科研成果的社會化傳播,即科研人員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學術交流與成果分享,已逐漸成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背景下的學術交流新趨勢,并得到了眾多科研人員的認可。 社交媒體逐漸成為科研人員發布新發現、新發明的全新媒介,對學術交流產生了廣泛而深遠地影響。

即便如此,互聯網在科研成果發表模式創新上的價值仍未得到有效釋放,但這些可喜的變化已經足以啟迪我們及時轉換思維模式。 我們需要充分認識到學術交流的本體是科研人員,只有從本體出發,去思考如何開展學術交流更有利于科研活動,才能真正重構當下我國學術交流的生態體系。 當下的元宇宙概念于普通人可及之處僅僅只是獲得在虛擬世界中的參與感和身份認同感就已然備受追捧,那么,科研人員在現實世界的學術交流活動的參與和認同能夠被忽視嗎?或許,只有從科研人員的視角出發去思考創新,堅持以科研人員為本,真正讓科研人員掌握科研成果話語權,才能找到未來科研成果發表乃至學術交流的主流模式。在這一點上,我們希望與學術交流系統內的眾多專家學者一起攜手,共同探索以人為本的科研成果發表新模式。

3 共建共享,打造新型學術傳播平臺

從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傳承的角度來看,科研論文在某種程度上應當是一種公共產品(這與作者的著作權保護并不矛盾)??蒲腥藛T發表論文的初衷也是希望其科研成果能夠被及時、廣泛地傳播,加強與同行之間的學術交流,推動科研創新活動更進一步。所以,傳播影響力往往也是科研人員選擇成果發表平臺時最看重的因素之一。

早在2014 年,自然指數(Nature Index)顯示,中國科研產出位列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在部分領域已經能夠引領行業發展前沿,從科研生態圈建設和科研成果產出的源頭上已經完全具備打造國際學術交流平臺的實力。但迄今為止,我國前沿科研論文傳播仍嚴重依賴于歐美國際科技信息交流平臺,核心原因在于我國缺乏專業化的國際科技信息交流平臺,科研人員在學術成果發表時嚴重“內卷”,爭相把自己的科研成果送往國際高端學術交流平臺,這就更加劇了這種依賴性。

近些年來, 我國的科研論文與科技信息交流平臺建設可謂如火如荼,眾多參與方各顯神通,一流期刊出版、科技論文資源庫、開放獲取平臺、預印本平臺、機構知識倉儲、學術搜索引擎、學術社交平臺等層出不窮,但最后多半都演化為版權獨家、版權訴訟等圍繞學術期刊版權爭奪的各種“窩里斗” 的戲碼, 繼而讓科研人員對國內科研論文與科技信息交流服務大失所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一針見血地指明了我國依賴歐美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的問題根源。要深刻理解總書記的講話精神,鼓勵和引導科研人員不僅是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更要把論文發表在祖國大地上。

一是要在國內形成一個“出版-傳播-評價”的學術交流“內循環”體系,只有當我們的科研人員能夠在國內實現高端學術交流的時候,才能逐步帶動國外科研人員和科研成果走入國內, 實現高端學術交流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二是著作權、版權理應被尊重和保護,只要其不被利用為版權武器,成為學術交流的阻礙乃至作惡工具即可?!案顿M墻”是否需要被推倒需要因地制宜,有些地方只需要進行一些小的“拆改建”,就可以讓學術傳播、科研交流活動變得更為通暢、健康。 區塊鏈、分布式存儲、推薦算法、智慧搜索引擎等新技術的進步,以及互聯網平臺經濟的成熟發展,為我國學術交流平臺的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

三是國家牽頭構建一個學術交流領域的“知識淘寶”,讓產業鏈上的各方參與者(出版商、數據庫集成商、科研機構、科研團隊、科研人員、信息服務機構等)能夠放下戒心,打開壟斷經營思維,實現能力整合與彼此賦能,在同一個游戲規則下實現良性互動和同臺競技,這有助于規范我國學術交流平臺建設亂局,打造新型科研成果傳播模式,形成健康可持續的學術交流生態。

4 規范重構,改革科研論文評價機制

現有的學術交流系統內,科研成果只有經過發表、傳播才能產生一定的學術影響力,學術交流活動,如引用大多是建立在科研成果的學術影響力之上,這就讓學術交流活動的科學評價意味更為顯性化。 事實上,我國科研論文評價機制的弊病由來已久,深入思考會發現,問題最集中之處恰恰是業內盛行多年的同行評議制度。同行評議是對科研成果快速、科學評價的最有效方式,其實用性、合理性、公平性本沒有太大問題,但業界對同行評議的教條化理解和機械化應用,使得出版前同行評議制度和出版后同行評議制度存在較大差異。事實上,對同行評議的主體、時機、場域的定義和規范都是出現在學術出版業態發展過程中的,并非同行評議的全部內涵。何為同行?又何為評議?一篇精雕細琢的科普論文雖然引用次數極少,但網絡閱讀量卻遙遙領先,這是否算同行的認可? 一個新的觀點或研究方法被社交媒體轉載千余次,這是否算同行評議?這些問題都困擾著現有的評價機制構建。

隨著我國國民科學素質的整體提高,讀者對科研論文內容質量的鑒別、評價能力也在進步。 過去,我們迷信專家學者給出的權威評價,迷信期刊日積月累的影響因子,迷信行業大牛的聲望和頭銜,但在今天,科研論文發表形式多樣化和傳播渠道多元化,科研論文評價的投票權越來越多地掌握在讀者手中。 讀者可以作為同行評審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一種方式對科研論文進行多維度地評價,這就為每一篇論文賦予了生動的個體屬性, 使其不再完全依附于某個人、某個機構、某本期刊,甚至某個領域。建立科研論文的單篇評價機制,才能讓評價結果出自真正的同行,才能讓評價對象回歸科研論文本身。 長此以往,逐步形成以科研論文“發表-傳播-評價”為通道的自循環學術交流系統,讓國家科技信息高端交流活動落到實處。

總之,“構建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一定要回歸學術交流活動的本源,不忘平臺建設的“初心”,牢記科技創新的“使命”,建立健全學術規范體系,如此,才能真正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