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黨百年視域下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

2021-11-11 23:11宋康健
對聯 2021年12期

文 |宋康健

中國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年而不衰,黨和國家在新時代的征程下十分看重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努力。在新媒體時代和建黨百年的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應探索更多的路徑。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認知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國度,經歷漫長歲月的磨礪,依然屹立于世界東方。在人類社會中,文化是重要的社會基礎,也是社會得以延續的重要保障。在這五千年的歲月中,傳統文化經過了長久的鍛造。也只有在時間洪流中,我們才能知道,什么東西能夠歷久彌新。中國傳統文化隨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的智慧發展而得以傳承并延續至今,其中凝結了無數先人的智慧與汗水。中國傳統文化主要分布在高山與河流一帶,在不同地理環境下所造就的文化是不同的,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顯著特點之一。這些文化一開始雖然相互隔絕,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文化之間的融合發展也逐步加強。在這種不斷融合擴大的文化里,流傳下來寶貴的人生哲理,比如生而為人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當說到好男兒志在四方時,又會想到“三尺龍泉萬卷書,上天生我意何如,不能報國平天下,枉為男兒大丈夫”,這樣的豪言壯語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為了生活、為了祖國不斷努力。在當下,信息技術與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我國也迎來了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的新時代,對于中華兒女來說,更應傳承與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要為傳統文化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在加強黨建、實現黨的進一步發展基礎上,與創新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共同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二、中華文化的特點

(一)中國傳統文化生命力頑強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中國是其中之一。隨著歷史變遷,其他三個文明古國的文明都因為戰爭、災害而斷裂、消亡,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一直發展至今。文化對社會和人的思想行為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當一種文化發展為文明的時候,就會具備更加深刻的影響力。中國傳統文化能夠一直延續至今,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和熱愛。中國也曾經經歷過兵荒馬亂的時代,也經歷過無數次的朝代更迭,但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一脈相承”,從來沒有斷絕,可以說這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偉大奇跡。這種強大的生命力,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明顯的優越性。

(二)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

中國傳統文化的類別十分豐富。由于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各有其文化特色,這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形成與發展增添了很多色彩。此外,宗教的傳入和經濟發展,促進了我國三教融合。這些多種多樣的文化類別使得中華文明不斷橫向擴展,歷史的長久傳承又增加了文化的縱深性,共同成就了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十分廣泛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對于世界發展格局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新時代下,信息技術的廣泛傳播和不斷升級,使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技術優勢不斷進行文化輸出,這給很多發展中國家都帶來非常深刻的社會影響。中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傳統文化類別豐富,精神底蘊雄厚,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位置。在與西方流行文化的抗衡中,中國傳統文化體現出非常強大的優勢。除了華夏兒女,很多外國人也被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所折服。而且,在東亞其他國家的歷史文化中,經??梢钥吹健皾h文化”的影子,這都表現出我國傳統文化強大的影響力。

三、傳承創新中國傳統文化的原則

(一)繼承性與創新性相統一

新時代下,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過程中也十分重視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并促進中國文化“走出去”,在這偉大征程中離不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F在,隨著人們文化素養和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加上主流媒體的大力宣傳,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越來越深刻?,F在社會上出現了很多反對過外國節日的聲音,強調要過我們的傳統節日。這實際上也是民族文化的覺醒。在這樣的背景下,更要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要做到在繼承傳統文化優秀內核的基礎上,對傳統文化進行改革與創新,使其具有時代特色,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還能夠使傳統文化獲得時代力量,從而更好地發展。

(二)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統一

我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寶藏,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寶藏。要促進傳統文化的發揚,就要進一步促進傳統文化的世界性發展,推動傳統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發展。傳統文化本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智慧結晶,其民族性是顯而易見的。因此,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宣傳,使其民族性得以凸顯。此外,還要促進傳統文化向世界進軍,可以借鑒西方文化傳播的途徑,推動我國傳統文化開始新的傳播道路,從而更好地推動傳統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

(三)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

2021年,中國共產黨迎來建黨100周年。在這百年的發展過程中,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為祖國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建設過程中,所體現出的精神品格都是中華民族傳承千百年的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已經深入中華兒女的骨髓之中。如今要進一步促進傳統文化實踐活動發展,使得人們內心熟知的傳統文化能夠轉變到現實生活中,從而通過實踐來加強理論傳播,促進傳統文化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

四、傳承創新中國傳統文化的策略探討

(一)進一步建設中國傳統文化傳播載體

新時代下,信息技術發展極為迅速,短視頻平臺、微博等成為人們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這些火爆的社交平臺占據了人們的多數業余時間,短時、快速、精簡的內容十分適合當前人們快節奏的生活和碎片化的時間。傳統文化要進行傳播,應積極與當前的時代潮流相融合,改變過去主要通過電視新聞、電視節目進行傳播的狀態,要開發和拓展新的傳播載體。相關部門可以搭建線上傳統文化討論與交流平臺,在平臺上播放一些視頻對傳統文化進行介紹,還可以通過平臺組織一些線下的傳統文化實踐活動,提高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新的傳播載體必定要與信息技術相聯系??梢越ⅹ毺氐娜諝v系統,在24節氣、傳統節日當天對應節氣或節日的歷史介紹,可以制作視頻短片來增加吸引力,這樣也給人們疲憊的生活增加一些別樣的色彩。在對傳統文化進行介紹時,可以采用大家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做到“寓教于樂”。新的傳播載體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新的載體被大家廣泛使用后,就能夠促進和提高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匯聚愈來愈多的創意思考,從而為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增添更多活力。

(二)構建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體系

文化的傳承,教育是關健。無論是公辦學校還是民辦教育學校,都有責任和義務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教育,教育主管部門要進行合理規劃,科學地制定政策和制度,要確保公辦或民辦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都傳授有關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價值觀念方面的經典內容,系統地教育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理念。通過開設相關課程,可以培養青少年對于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增強青少年對于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我國教育事業一直在進行多方面的課程改革,“課程思政”“互聯網+教育”等,這些都可以在改革過程中融進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通過在課程中融合傳統文化因素,可以增強課堂的吸引力,激發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好奇心與學習熱情,從而逐步構建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體系。另外,應加強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文化的融合與交流,有助于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在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各個國家、地區、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相互借鑒、互相吸收中共同發展、進步和提高的。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也可以加入其他國家的文化,將二者進行對比,一方面能夠完善課程體系;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在對比過程中提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知,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知。

(三)創新中國傳統文化展現形式

除了文化創意產業之外,還可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進行創新。例如,詩歌、樂曲、詞、賦等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智慧。對于這些文辭優美的詩歌、樂曲、詞、賦,可以通過文化創意產業加以創新,將其吸收進現代的音樂歌曲之中,也就是以現代歌曲的形式表達傳統經典的詩歌、樂曲、詞、賦。當前歌壇中不少流行歌曲就是從傳統唐詩宋詞中吸取的營養,例如,李白的《靜夜思》、李清照的《一剪梅》、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李煜的《虞美人》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常常介于理性和感性之間,喜歡使用婉轉的表達方式,使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更為豐富,“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是這個道理。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借助現代音樂、樂器和科技手段,將傳統文化經典名曲制作為喜聞樂見的數碼文化產品。利用大眾化數碼產品的個性化、交互性、智能化特性,提升中國傳統文化的感染力和表現力,也使得中國傳統文化更容易被廣大人民群眾接受和認同。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可本著“文化為本,形式多樣”的指導思想,將傳統文化與各種藝術形式進行有機結合。

五、結語

新時代下,中國共產黨迎來百歲生日,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目標,也對新的發展提出了很多規劃。國家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與創新成為每一個中國人不可推卸的責任與使命。在大力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時,需要從多個角度、多方面進行綜合考量,拓寬傳統文化的發展道路,促進傳統文化進一步走向世界,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從而更好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