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合運動心理視角下高校體育教學中緘默知識的有效教授
——以女大學生為例

2021-11-21 20:20慧,雷潔,吳
少年體育訓練 2021年6期
關鍵詞:心理特點客體體育教師

湛 慧,雷 潔,吳 瑾

(南京郵電大學體育部,江蘇 南京 210023)

高校體育教學是大學生在體育教師的指導下學習體育運動知識,形成和改變自身原有體育知識結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知識是否可以實現有效地教授,是評價體育教師教學效果與大學生學習質量的核心依據。然而,與大多數學科所教授的知識具有的“顯性”特征不同,體育教學過程中教授的知識,包含了更多依賴感覺、直覺而非公式、結構以及意義指代的獨特智力活動,即所謂的“緘默知識”。緘默知識(Tacit knowledge)作為一種正式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國物理化學家Polanyi(1957)提出的。與顯性知識具備的可闡述性、可傳遞性與可批判性完全不同的是,緘默知識難以通過一般途徑進行傳遞。因此,該類知識又被喻為“隱性的知識”“默會的知識”“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等。

緘默知識的存在,給高校體育教學,尤其是對女大學生的教學帶來了2個方面現實的挑戰:一方面,體育教師自身所具有的緘默知識,如對動作技能形成的空間感、流暢感、節奏感與準確度等,難以通過傳統的講述、示范等清晰完整的表達,導致女大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停留于形式化、表面化,滯留在簡單模仿的階段;另一方面,女大學生在體育課堂學習情境中表現出的心理特點,如對身體自尊的關注、偏重學習結果而非過程、注重同學相互間的比較等,這些與外部動機高度關聯的心理特征,也在知識具有緘默性的前提下,成為體育教師與女大學生間有效互動的一堵無形障礙。因此,如何在高校體育教學的知識屬性和女大學生心理相對固定的客觀前提下,發揮出體育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使緘默知識以符合女大學生心理特點的形式進行有效的教授,是目前高校體育教學和運動心理學研究亟待解決的重要議題。

1 緘默知識與心理因素的互動

1.1 研究現狀

目前,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有關緘默知識和女大學生心理特征的研究,呈現出如下的狀態:多數研究從緘默知識與顯性知識間的關系出發,探討了在高校體育教學情境中緘默知識的傳遞和緘默知識顯性化的有效途徑;或從運動心理學的研究邏輯出發,分析女大學生體育學習時擁有的心理特點對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產生的影響。但由于緘默知識和運動心理二者本身屬于不同的子學科,因此無論是指向理論的或實證的,將二者相結合的研究都比較少。這就需要從經驗的層面,即從教學實踐中對二者的關系,做一個簡單的梳理。

1.2 教學實踐中的提示

從教學實踐來看,緘默知識并非僅存于體育教師這一教學主體的知識結構中;女大學生作為體育教學過程的客體,無論是通過語言、文字、視頻,或自己曾經的參與經歷,實際上已經擁有了一定程度的緘默知識。當這種已存的緘默知識與體育教師所擁有的緘默知識一致時,便可產生“共鳴”,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起著正向的影響;而當這種已存的緘默知識與體育教師所不一致時,便會產生一種“疑惑”,使女大學生知識的獲取過程產生大量的困難與挫折感。當這種挫折感因知識所具有的緘默性難以溝通、表達而長期存在,再加上女大學生體育參與過程的外部動機以及錯誤的歸因,便會從具有狀態特征的心理因素,蔓延為對體育學習過程、對自身能力、自我效能甚至自尊上,都形成刻板印象或負向評價,如“我就是不適合運動”“我協調性、空間感就是不好”等。

1.3 變量間關系的可能

上文現象的存在,提示了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摒棄“學生是一張白紙”的錯誤觀念。首先,要對女大學生擁有的緘默知識進行初步的了解,如以往學過的運動專項、動作技能等,綜合思考其過往的經驗會與教師所擁有的緘默知識間產生怎樣的影響,即“是否”“怎樣”對當前的學習產生正向或負向的遷移。其次,體育教師還需對女大學生的運動心理特點擁有足夠的認識,包括對體育參與、當前運動的態度、興趣、動機,個體的目標定向、身體自尊、歸因,以及較為短時的狀態焦慮、心境等。例如,當體育教師緘默知識與學生緘默知識間產生“沖突”這一現象時,偏重不同歸因維度的女大學生,往往會產生不同的認知,以影響動機水平、自我效能感等中間心理因素,進而女大學生會采取不同的策略進行應對,最終影響動作技能的學習。當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假設,現實中的影響方式并不是如此簡單的線性關系。因此,如果將體育教學中知識的有效教授作為最終的因變量,那么女大學生所擁有的運動心理特點,則成為教師緘默知識與學生緘默知識互動之外的一個重要的潛在變量。這種變量間的關系為體育教學過程中緘默知識的有效教授提供了新的視角,但也給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的方式、方法的選擇上增添了難度與復雜性。

2 緘默知識有效教授的路徑與嘗試

“只可意會”“難以描述”等特征,是緘默知識所擁有的基本屬性。當這種屬性同時存在于教學主、客體的知識結構中,并增加教學客體運動心理因素的潛在影響時,體育教學過程中緘默知識的有效教授就成為教學實踐中應當予以解決的現實議題。以教學實踐為切入點,或許可以給理論建構帶來些許啟示。

2.1 評 估

評估的意義在于對學生所擁有的緘默知識現狀和運動心理特點進行一定程度的掌握,這是進行緘默知識有效教授的第一步。運動心理特點的評估可以綜合運用定性、定量的方法進行數據的獲取與分析。但女大學生所擁有的緘默知識則呈現出內化與隱蔽的特征,難以直接進行判別。既然是“難以描述”,那么就需要體育教師從2個方面嘗試去“還原”這種知識的樣貌:一是可以通過女大學生的非結構化表述,從語言和文本中拼湊出女大學生所擁有的緘默經驗;二是在非結構化表述的基礎上,通過讓女大學生進行緘默知識的“展示”,即通過練習、表演等方式,將以往學過的運動專項、技術動作等直觀表現出來,以供體育教師結合當前專項進行判斷。當然,如果女大學生以往的緘默知識涉及不同運動專項甚至不同運動項群,那么評估應以專家小組的方式,即以不同專項的體育教師聯合評估的方式進行。

2.2 反 思

在評估完成后,體育教師需要以評估的結果為基礎,進行教學過程的反思。如果說評估所指向的對象主要是女大學生這一教學過程中的客體。那么,反思則需要結合體育教師和女大學生兩者間來共同構建。這一環節的核心議題在于“互動”,既包括了體育教師緘默知識與學生緘默知識、教師運動心理與女大學生運動心理間的直接互動,如體育教師領導行為對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也包括了教學主、客體知識與心理維度間的間接互動,如體育教師所擁有的緘默知識對女大學生運動興趣的影響等。反思的根本目的在于結合教學主、客體的緘默知識以及運動心理的特點,進行對以往教學過程的再思考和未來教學過程的再設計,從而為具體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提供理論與實踐上的重要依據。

2.3 優 化

經過評估與反思2個階段后,體育教學過程中緘默知識的有效教授,便涉及更微觀的操作層面。由于各運動項群、運動專項所涉及的知識內容客觀上存在巨大差異。因此,本文主要對緘默知識教授過程中所涉及的“語言”這一普遍性工具進行探討。在傳統的體育教學過程中,為了能準確地教授相關的知識,體育教師往往會使用較專業的術語,這些專業術語也因多年的運動經歷或體育師范教育,成為體育教師緘默知識的一部分。但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單一的專業術語雖對體育專業的學生而言有顯著效果,不僅可以較為精簡、準確地教授相關的知識,也可以拓展體育教師與學生對知識討論的廣度與深度。但對于非體育專業的學生而言,單一的專業化術語,雖然從形式上擁有“高大上”的主觀體驗,但是在知識的教授上往往會形成認知與理解上的困難。然而,另一個極端是完全脫離專業化的術語,即采用完全白話、完全形象化語言進行知識的教授,這樣的結果是盡管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認知與理解上的困難,但是如同硬幣的兩面一樣——完全白話與形象化無益于知識的準確及有效教授,教學客體的認知偏差也會油然而生,甚至會增加運動中的各種不確定性與風險。因此,依托不同運動項群、不同運動專項,以規范、準確的術語,加以形象化的變通,在防止認知偏差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減少教學客體對知識內容理解上的困難,是一個可以參考的原則與邏輯路徑。例如,在進行瑜伽教學時,一些較有難度的體式在融合專業化術語的同時,可以結合表象訓練的方法,將其喻為“動物”“幾何形狀”,并通過各個動作環節的監控對女大學生進行反饋與糾錯。這樣既可以有效提升女大學生對動作的理解和表達,實現緘默知識的顯性化,同時也可以防止教學客體在認知上出現偏差。

3 結 語

在現實的體育教學情境中,體育教師往往在課堂上認真講述著動作技能的知識要點,準確無誤且賣力做著示范,女大學生也聚精會神學習。但結果卻是體育教師的教學行為成為沒有觀眾能看懂的“獨角戲”,女大學生的學習行為也因為長期不達預期最終演變為“重在參與”“拿到學分就好”的無奈妥協。這一現實問題提示我們,應將體育教學過程中主、客體的緘默知識共同納入思考的范疇,并注意運動心理因素作為重要潛在變量的影響?;诖?,應進行“評估”“反思”“優化”,最終實現緘默知識的有效教授。

猜你喜歡
心理特點客體體育教師
社會公正分配客體維度與道德情緒的雙向互動
體育教師在線教學行為的實證分析
健康中國2030導向下體育教師健康素養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職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現狀調查
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隊伍配置結構與優化
淺議犯罪客體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點的校園欺凌成因及對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點的校園欺凌成因及對策
淺議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中學生的心理特點
把握領導干部學習心理特點,不斷增強黨校教學工作的針對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