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非遺”譯介與傳播的調查研究

2021-11-29 23:55
山西青年 2021年4期
關鍵詞:譯介非遺大運河

邵 穎

(宿遷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千年運河肇始于江蘇,大運河江蘇段是中國大運河文明的制高點,文化遺產多元且數量龐大,是大運河的核心地段。大運河流淌不僅是奔流不息的運河水,更是綿延不斷的中華文化,而這其中不乏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江蘇這塊寶地錦上添花?!蔼殬窐凡蝗绫姌窐贰?,面對這些文化瑰寶,如果我們能夠將其進行準確翻譯并且積極對外進行介紹與傳播,更能夠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提高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從而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因此,對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進行“譯介”與傳播是很有必要的[1]。

一、概述

江蘇省位于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地區中部,大運河則縱貫南北718公里,其中流經江蘇的8個省轄市。除了豐厚的歷史底蘊之外,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也擁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在大運河流經的城市中,其擁有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數量分布如下:徐州市9項、宿遷市2項、淮安市6項、揚州市19項、鎮江市9項,常州市13項、無錫市11項、蘇州市 32項[2]。

在擁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我們更加需要思考如何將這些優秀的文化遺產傳播出去。除了通過大眾傳媒進行傳播之外,譯介也是一個重要途徑。

譯介簡單理解就是“翻譯介紹”,主要是對文學作品的翻譯,但也不僅僅局限在這一方面,對于其衍生出來的相關文化、旅游產業等都可以進行譯介。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譯介不僅是在國內,國外也要給予足夠的關注。如果說獲得國民的認可是對外傳播成功的第一步,那么獲得國際上的認可則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大步。非遺文化的譯介與傳播不僅為傳播其自身提供了可能性,拓展其文化外延,同時也有利于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進而保護文化多樣性,實現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二、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現狀

蘇州作為江蘇省內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一直在為非遺文化對外傳播做貢獻。首先,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通過現代化手段來展現蘇州豐厚的非遺資源。其次,在我國第十五個“文化和非遺自然日”啟動了“非遺進社區”項目,搭建非遺體驗平臺,方便附近居民近距離了解、感受、學習、體驗非遺文化,推動非遺文化走進人們的生活,擴大非遺文化的影響。同時借助新媒體,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非遺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最后,還打造了以非遺為主題的城市微旅行路線,將藏在古巷里的非遺展現出來,讓大眾感受姑蘇的文化質感。

常州市響應全國首個大運河產業發展基金“江蘇省大運河文化旅游發展基金”,設立常州大運河文化旅游發展基金,用于大運河常州段傳承保護利用及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等項目。成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常州分院,為高質量建設大運河文化提供“常州智慧”。與此同時,編制《大運河文化帶常州段總體規劃》,明確未來傳播的重點,努力構架更加完備的大運河文化帶常州段建設規劃體系。

揚州作為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運河原點城市和申遺牽頭城市。近年來,揚州市高質量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致力于打造大運河國際非遺文化博覽園,開展大運河旅游博覽會系列活動,展示各項非遺文化及相關產品,并邀請非遺傳承人進行現場表演;開創古運河旅游線,并以此形成特色多樣的運河文化博覽館體系,既凸顯歷史文化,又展現人類利用大自然新的創舉。

宿遷市則成立宿遷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會,推動全市大運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保護修繕宿遷市大運河相關遺產點,大力挖掘培育特色文化;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在實踐中探索非遺文化更佳的傳播方式。出臺的《宿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推動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步入規范化、法制化。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查閱資料、閱讀文獻和進行調查,非遺文化在實際傳播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

1.缺乏相關語庫資料,內容不全面

如今對于非遺的傳播途徑主要是以靜態的方式為主,如博物館、展館等,這些形式比較直觀,以圖文結合為主,更適合在國內的傳播。在普通話普及的中國,各地語言中的差異并不能成為非遺在國內傳播的障礙,而且這些展館都會配備講解人員,這些都為國民了解非遺文化提供了便利。

但圖文結合的形式在外國友人面前就略顯單薄,沒有外文解釋的非遺文化對于他們來說晦澀難懂,不利于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因為缺乏相關的語庫資料,真正能夠翻譯正確的非遺文化內容也隨之減少了。即使是翻譯出來的內容也存在詞不達意的問題,不能準確表達非遺內涵,這讓外國友人對我國非遺文化的理解造成困難。

2.傳播途徑過于傳統,難以吸引大眾

大運河江蘇段非遺文化的傳播主要途徑集中在三個方面:固定的非遺宣傳、大眾媒體和非遺會展。這些是最傳統也是最常使用的傳播手段,我們不能忽視這些手段在傳播非遺文化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但更應該有一種危機意識——正因為它們的高使用率,才使民眾產生了疲憊感??吹健罢钩觥钡鹊仍~匯就已經可以預見展現的形式,展出的順序等一系列的細節,即使大眾了解展出內容新穎有變化,但仍有可能會因為傳播途徑過于陳舊而不愿意觀看。

3.缺少統一的傳播平臺,傳播力度和廣度都需要加大

對于非遺文化的重要性,不管是市還是省又或者是國家,都已經樹立了這種意識,并且能夠積極采取措施努力傳播非遺文化,但是民眾能夠與非遺面對面的機會還是比較少。沒有專業統一的推廣平臺,民眾對于非遺文化的了解是碎片化的,沒有詳細的體系;能夠知曉一二,但浮于表面,缺乏對文化內涵的了解。同時,雖然各沿線城市能夠意識到重視非遺文化的對外傳播,但在實際中個別城市仍要加強傳播的力度與廣度,努力使蘇南蘇北的知名度能夠并駕齊驅。

三、對外譯介與傳播的方式

(一)定位準確,抓住特點,提高翻譯質量,為對外傳播奠定良好基礎

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資源豐富,內容廣泛,在真正對外譯介與傳播時,要明確對外傳播的非遺內容。在譯介這方面我們仍然缺乏豐富的經驗,這種時候如果對外傳播就面面俱到的話反而會適得其反,對非遺文化不太了解的人也許會一頭霧水。因此,現階段的對外傳播要抓住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非遺文化的核心特點,由核心往外散發,逐步擴大傳播的范圍和廣度。同時,結合外國來華的工作人員及學生的意見,長期生活在外語語境中的他們會對外語有更高的敏感度,也更了解國外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聽取他們的意見可以提高對外輸出內容的質量[4],在譯介內容符合國外語言文化特點的同時,又不丟失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努力尋得共通文化符號的同時,產生文化共鳴,增強輸出內容的可接受性。

(二)結合實際,科學監測,統籌規劃,制定正確發展戰略

江蘇已開發出蘇州古城、無錫清名橋、鎮江西津渡、揚州雙東歷史街區、淮安古城及清江浦、宿遷項王故里、徐州戶部山等較為成熟的運河文化品牌,并且成立了全國首個大運河產業發展基金“江蘇省大運河文化旅游發展基金”,但非遺文化仍然欠缺有力而廣泛的傳播。在這樣的情況下,相關部門要實地考察大運河現狀,了解其優勢和可利用的資源,依據其良好的生態資源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為運河文化的傳播制定出正確的方案。在已有的運河文化品牌的基礎上進一步合理利用大運河的自然資源,發揮其風景優美、資源豐富的優勢,彰顯江蘇文化,更能夠透過運河文化感受到中國社會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建設獲得了階段性成就。

(三)多方合作,拓寬方式,擴大渠道

除了現有的主流媒體之外,政府部門、機構媒體、平臺媒體、自媒體等都可以參與到非遺文化的傳播中來,重要的是要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在政府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政府給予大方向,其他平臺依據這個大方向進行一系列活動,如:學校與社區可以進行合作,推動運河文化進社區、進學校,拉近與學生、居民之間的距離,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其魅力;網絡宣傳媒體可以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制作雙語視頻,以視頻傳播感受更直觀,也更能展示文化背后的故事、思想和精神。

全球化的發展使得網絡的開放性不斷加深,社交網絡媒體不斷龐大,文化網絡交流形式不斷豐富,基于這種情況,利用社交網絡加強江蘇運河文化的傳播就成了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一方面我們不能忽略傳統宣傳方式的重要作用,但使用時不能墨守成規,要能夠以更加新穎的方式呈現在大眾眼前,比如可以在博物館里引進VR技術,雖是虛擬,但比只看圖片和文字會更加有吸引力,同時還擴大了非遺受眾的范圍,讓年紀較小的兒童也愿意了解這些非遺文化。另一方面,開發更多新的方式。例如,可以成立一個微信公眾號和微博賬號,專門用于宣傳江蘇省大運河非遺文化[3],微信微博之間相互宣傳,加速雙方的影響力,促進其推廣,這樣的宣傳方式還可以跟旅游業更好地結合,提升非遺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度。

四、總結

大運河貫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見證了我國的社會演進,是區域文化的樞紐更是支撐我國的經濟、政治與文化的發展,推動從古至今的國內外交流。因此,促進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非遺文化的譯介與傳播有利于中國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發展,更是能堅定國人文化自信,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雖然將承載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出去的路還很長,需要我們注意各國之間的文化差異,努力尋找到最佳的文化傳播媒介,但只要我們不斷地在研究中前進,在前進中研究,總有一天我國的非遺文化會獲得更多的認可,也會有更多的人愿意了解并且傾聽中國故事。

猜你喜歡
譯介非遺大運河
晚清來華德國人的中醫典籍譯介及其學術影響
《三字經》裨治文的兩次譯介行為考察
續寫千年大運河的精彩故事
大運河,行走山東
大運河,流淌2500年的中華智慧
大運河:最后的絕唱
余華作品譯介目錄
閻連科作品譯介①
“非遺”走進高校
官渡古鎮“非遺”聯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