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徑探析

2021-11-30 09:17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21年1期
關鍵詞:傳統文化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7)

文化是作為意識形態存在的,中華傳統文化經歷了五千多年的風風雨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積淀下來傳承至今,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它以其獨有的文化魅力,對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產生或顯性或隱性的影響。

然而,在我國社會轉型期,人們的思想觀念受到多種多樣的價值理念的沖擊,復雜多變,使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嚴重妨礙了社會和諧有序發展。因此,充分借鑒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因子,動員全民開展提升修養品行的活動,是一件亟待解決的重要任務,也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以德治國、以文化人的重大舉措。

一、中華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揚棄

對于傳統文化,我們之所以要采取揚棄的態度,首要原因是傳統文化中存在著精華與糟粕兩個方面的內容。而揚棄的難點在于,傳統文化中有不少內容,其積極性與消極性是并存共生的,我們無法直截了當地劃分出優劣。

(一)揚棄的前提:傳統文化存在精華與糟粕

中華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進程中,始終居于重要地位,其兼容并蓄、包羅萬象,一直處在演進發展之中。整體上看,其具有很大的積極價值,但免不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這些我們姑且稱之為“糟粕”的內容,與其精華部分共存,構成了我們對傳統文化展開“揚棄”研究的前提條件。

首先,中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這些文化中精華的部分始終如一地推動著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即使在當今世界文化多元化與思潮多樣化的情況下,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指導意義。比如,中國人始終奉行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重視人民的力量等。在當今時代,我們當然仍應堅守這些經得起時間推敲與檢驗的民族精神內涵。而因為時代在變化,這些傳統文化內容也需要與時俱進,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其次,中國社會要想進步與發展,就需要對傳統文化當中的不足之處加以修正。雖然我國傳統文化的確擁有許許多多的精華成分,但我們不能故步自封、一葉蔽目,只看到傳統文化的優秀卻忽略傳統文化的不足。隨著時代的演進和社會的進步,很多封建等級觀念和倫理制度已經不再適應現代社會。透過中國近代發展史,我們不難看出中國傳統文化的落后之處,尤其是那些消極的、對于我國社會的發展進步有嚴重阻礙的部分,是必須要被淘汰和舍棄的。而那些具有進步性的傳統文化內容,我們也要擦亮眼睛,進行辯證分析并做出取舍的判斷以及進行適當修正后再行使用。

(二)揚棄的難點:積極性與消極性并存共生

從現代人的視角去評判古代文化,意味著用現代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去分析和評判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及思想理念。因此,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當中必然具有二元屬性,是兼容好的與壞的層面的共同體。從前文的分析我們也已經了解,對于當代社會而言,傳統文化既是積極的、進步的,也是消極的、倒退的。這兩個方面融合在一起,構成了傳統文化之于現代社會的思想內容。單單就儒家學說來看,其主張“以民為貴”的思想具有積極價值,而其“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則具有消極性。但這種積極性與消極性并不是各成一派、互不相容的,它們其實同屬于儒家思想文化體系。缺少了一個,另一個便會因失去對應之物而難以立足。說得更直白一些,這二者是同質的,正是因為如此,它們才相生相長,共同推動著儒家思想文化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由儒家思想推及整個中國傳統文化,各個流派或思想都存在這樣的二元共生性。

二元共生現象產生的根源是因為傳統文化中的各個學派的理論都是適應當時的自然經濟基礎的。對于每個學說的奠基人而言,根本不存在矛盾之說,他們思想體系的各個方面都是符合當時所處時代要求的,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的整體,并不存在或消極或積極的劃分。這樣的一種對其好與壞的區別之心,是我們現代人立足于現代社會才特有的。雖然如此,傳統文化的積極性與消極性共生為我們對其的揚棄出了難題,因為總是沒辦法徹徹底底地進行,在體系與根脈上是無法做出任何大變動的。

傳統文化的積極性與消極性共生也為我們對其進行辯證對待提供了理據,正因為有好的一面,其對立的一面才不會發生愈演愈烈的態勢?;乜垂糯鐣鲗V?,始終受到仁心仁政的制約,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積極性中帶有消極內容,消極性中融合積極因素,它們相互交織在一起,難解難分。無論如何,只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是不能夠真正代表我國傳統文化的。

面對傳統文化的兩重性共生關系,我國歷史上曾產生過兩種錯誤的觀念,一種是全盤否定,另一種是過分拔高?,F在看來,很顯然,這兩種思想態度都是不可取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2]事實上,即便屬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一定要結合新時代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對其進行創造性的轉換,堅決杜絕無批判地繼承。[3]例如,幾千年來,“孝”已經成為中華優良傳統美德,但在封建社會道德規范中,過度重“孝”,造成長輩與晚輩關系的教條,甚至發生了不少人間悲劇。

(三)揚棄的標準

我們對積極性與消極性共生的價值判斷是從現代人的角度出發的,是以現代人的思想觀念去審視的,不妨在或欣喜與接納,抑或挑剔與懷疑的態度中融入現代的思考與理性分析,以及對中華民族之根脈的深刻情感。

1.正確看待積極性與消極性。批判并不意味著決裂,我們是無法斬斷自己的根脈的,但是必須看到,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中原本積極的方面因為沒有得到及時修正而發展疲軟,而原本消極的方面也因沒有被徹底舍棄而對人們產生了誤導。尤其是對于傳統文化的狹隘觀念以及教育思想方面的束縛等,阻礙了傳統文化自身及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發展。

我們需要認識到傳統文化自誕生之日起就具有歷史局限性,即它必然是與自然經濟相適應的,并代表著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所以,對傳統文化積極性的繼承與發展都只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中華民族之所以燦爛輝煌,有著豐富的歷史積淀,都得益于傳統文化的作用。不管是在自然經濟時代,還是在我國歷朝歷代以及近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傳統文化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帶著飽滿的感情去看待傳統文化,在每個中華兒女的血脈中都流淌著傳統文化的因子,這些因子包含著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的基本元素。它們讓我們成為中華兒女而不是其他民族的人。

在新時代,我們要凝聚成更加堅固的民族共同體,這不可能脫離從心底里發起的對傳統文化的肯定。沒有哪種文化能夠擺脫歷史而存在,所有現代文明均是在歷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傳統與當代并非徹底的一分為二,甚至水火不容。傳統就在當代之中,當代的發展是對傳統的延續。

2.區別傳統文化的特定內涵與精神價值。一般來看,持全盤否定觀的人往往是將傳統文化等同于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一種文化形態,完全看不到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超脫于自然經濟的思想內涵與價值意義。雖然傳統文化的確是根植于自然經濟的,我們也已經知道從現代人的視角去做評論有失公允,但實際上,就算是這樣去評論也不應當完全否定掉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積極的精神價值。由于精神價值涵蓋甚廣,且難以用語言進行準確描述,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是能夠獨立于具體內涵而存在的,二者并非絕對意義上的不可分割。而且,縱觀世界上其他國家,很多對于傳統的繼承都是在于精神層面,而不是具體細化到每一種傳統習俗和生活習慣。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傳統在當代生活中的順利延續,同時又沒有死板守舊之感。這種獨立存在的精神價值,比如傳統文化中的對理想信念的堅守與追求,對祖國、人民及社會建設事業的責任感,以及每個個體在社會生活中所應秉持的道德修養等,是我們應當在現代社會所遵循和參照的。對于這些積極的精神內容,需要被繼承與發揚光大,尤其是處于市場經濟環境中的新生代們,有必要通過對傳統文化精神價值的學習去發現人生中除了金錢與利益,還有更加有意義的追求。

3.實現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因素與當代文化價值的契合。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價值是可以獨立于其內涵而存在的,讓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價值和思想理念能夠融入當今社會的現實生活,從而被一代代中國人所傳承,是我們現代人的目標。

雖然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但不管怎樣,它是無法主導現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身處現代社會,我們的主導文化必然是從現代社會的生產資料和生產關系中發展而來的,故而,我國傳統文化中積極的因素必須融入當今社會,只有如此,才有可能脫離舊有體制的束縛和價值觀念的局限,形成自身對現代社會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同時,這種“融入”不能僅僅依賴傳統文化之自救,這是由于在傳統文化之中,積極的和消極的因素二者是無法割裂的正反面,取其一必然連帶其二。所以,“第三方力量”的注入顯得尤為重要。這“第三方力量”就是先進的、發展的文化血液。在先進的價值理念的作用下,傳統文化中積極的層面將獲得更好的繼承與發展,這是建立在客觀、全面的傳統文化價值評判標準之上,并需要對當今社會脈搏有著準確的把握,能夠同現代社會的精神價值相融合。這樣,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能夠披上當代文化價值的外衣,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折射出積極的文化因子,人們也就能夠更加真切地體會到要怎樣對傳統文化進行揚棄。這樣的一種方式,將使傳統文化走下高深的學術論壇,走進社會、家庭和學校,讓人們體悟出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經濟及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價值和作用。

4.以適應生產力發展并推動社會進步為重要標準。對于如何處理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馬克思主義三者的關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方克立提出了“馬學為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三流合一,綜合創新”,即“馬魂、中體、西用”的文化觀??傮w來看,這一文化觀是符合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揚棄的標準的。而且,其始終如一地強調了要充分吸收與借鑒一切有利于中國社會發展及人民生活幸福的積極因素。不過,在具體實踐中,我們要如何應用這一標準,則還是要加以更深入細致的探討。

對于傳統文化的揚棄,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就是要動態地看待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我們應當立足于社會背景下,看某種思想文化是否與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以及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徑

文化具有廣泛的滲透性,在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都體現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這些文化表現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下一代。因此,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應該立足于全社會,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以在社會、學校、家庭三大環境中進行。

(一)在社會環境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因子

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之根,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脫離自己的文化血脈獲得發展,因此必須重視弘揚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社會環境對文化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效用,在社會環境中有著不勝枚舉的教育因素,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產生影響。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應該重視在社會環境中融入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因子。只有把傳統文化因子創造性地注入社會大環境,讓傳統文化以有形的樣貌出現在人們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各個角落,才有可能讓人們產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進而為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肥沃的土壤。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黨和政府加大宏觀政策的推動。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秉h和政府應該全力推進社會各個行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運用,在全社會營造傳統文化教育的氛圍,從宏觀視角制定和出臺傳統文化教育規劃文件,為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政策保障,保證傳統文化能夠在全社會普及開來,進而對我國人民,尤其是年輕一代產生積極影響。比如,加強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和走向未來的文化根基,通過弘揚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可以讓人們更多地了解到承載著我國優秀民族精神的歷史古跡和山水風貌;還可以借助傳統媒介和網絡傳媒,以豐富多彩的形式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媒體專欄故事、創作演出活動、影視文學作品、大眾專題講座等等,汲取合理思想內核,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同時,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抓好中華古籍全書數字化、中華大典編纂項目出版等,讓人們生活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領略傳統文化的美感;還可以支持公共部門、社會團體為公眾開放更多的傳統文化資源,并創新傳統文化的體驗形式,吸引人們走進傳統文化的內容中。

2.規范傳統文化相關的文創產品市場。近年來,各種文創產品非常流行,但對傳統文化產品的開發力度還不夠,或者是價格過于昂貴,讓人們望而卻步。因此,規范傳統文化產品的開發,建立傳統文化產品開發的基地,激活傳統文化產品的消費活力,將利用經濟手段促進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此外,還可以用傳統手工藝營造傳統文化氛圍。我國傳統手工藝中承載著有形的精神文化內容,且更容易被現代人所接受。以服飾為例,各種傳統印染技術、刺繡工藝近年來廣泛出現在流行服飾中,甚至走進了世界舞臺和品牌服飾。將傳統元素添加到現代服飾中,既不失古典美,又能與現代生活很好的融入,是一種對于傳統文化絕佳的宣傳方式。因此,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應當與現代企業加強溝通與合作,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現代人的生活完美融合。

3.以傳統文化引導生活方式的回歸?,F代社會正在大力宣傳和提倡回歸簡單、質樸的生活方式,而這完全可以從我國傳統文化中得到資源支持。勤勞儉樸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恬靜自然、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在我國古代先賢的文學作品中多有體現?!爸愠贰币辉~,就出自老子《道德經》,原句為“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崩献铀非蟮摹按笸硐搿?,其社會形態也是簡單知足、怡然自得的。以傳統文化的熏陶引導人們去繁就簡,心靈歸真。優秀傳統文化只有全面融入社會的各個領域及環節,與國民的工作生活深度融合,才能形成長久持續的生命力,真正實現活起來、傳下去。

4.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融入傳統文化因子。當前環境污染、生態失衡問題備受關注,而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大量對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論述。比如,中國古典詩詞中有著對于祖國大好河山的闡述,并且其中蘊含了古人對自然環境的熱愛和敬畏,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感恩之情。如果人們能夠通過書畫展覽、詩詞講座等形式多多了解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從中體會古人樸素的自然觀,將會從心靈深處熱愛大自然、尊敬大自然。再比如,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觀認為,人與自然要想和諧共處,既要以尊重自然為前提,又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自然規律,并且在不違背這些自然規律的情況下改造自然,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服務。充分向人們展示與解釋這一自然觀點,就是在借助傳統文化進行生態保護的教育。

5.在文旅融合發展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業發展迅速。將傳統文化融入旅游業,將非常有效地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旅游業管理工作者可以在管理過程中,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自然巧妙地融入其中,制訂出更具特色的旅游方案。具體而言,首先,可以通過創新傳統民俗表演、傳統工藝等文化體驗活動的形式,讓現代人貼近傳統文化、了解傳統文化,進而認同傳統文化;其次,應當規范文化消費市場,注重產品品質和文化性,為旅行者提供豐富的文化旅游產品;再次,可以著重對有著濃厚的傳統文化底蘊的旅游景點的文化故事開發,講好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從而喚起人們內心深處與傳統文化的情感共鳴。對已做成項目發揮引領示范作用,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有抓手、發展有路徑,取得實際成效。

(二)在校園環境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元素

在校園環境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元素,可以從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和精神文化環境兩大方面展開。優美的校園環境,能使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和成長氛圍,發揮學校環境的傳統文化育人功能,強化并展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效應[4]。如果學校環境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協調,將會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與進行起到一定的制約與妨礙作用。

1.在校園物質文化環境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校園物質文化環境主要是指校園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建筑風格、陳列布局、校園景觀等內容。良好的校園物質文化環境,最能直觀體現一所高校的校園文化,因此在傳統文化氛圍的營造上也能發揮重要作用。

良好的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建設需要整體設計和規劃,如根據學校的特色設計既體現民族特色又具有現代風格的教室、圖書館、體育場等設施,根據學校的傳統和培養目標設計不同的雕塑、景觀等;良好的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建設還需要加強管理和維護。要對師生尤其是學生進行環境意識教育,提高學校師生員工的環保意識,通過設計和組織各類活動,讓學生通過義務植樹、義務勞動等形式參與到環境建設當中來。整潔、文明、穩定、優美的校園環境,既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避風港,也是學生文明素養養成的有力保障。而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則可以對教學樓、圖書館進行改造,中式風格當然最直觀形象,不論是外部建筑風格還是內部裝修風格,都比較容易彰顯出傳統文化特色。而對于寢室的簡單改造,則可以交給學生們自己完成,從而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同時,還可以利用富有傳統文化氣息的亭子、長廊,中國古代教育家的雕像等達到校園物質文化環境的氛圍營造。

2.在校園精神文化環境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創設富含優秀傳統文化因素的校園精神文化環境,能夠在無形中提高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素養,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校園精神文化環境建設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校園歷史傳統和多年來約定俗成的共同文化理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是一個學校精神風貌的全面反映,主要表現在校風、教風、學風以及學校人際關系上。在校園精神文化環境中融入傳統文化,首先,可以從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獲取校訓、?;张c校歌的靈感。實際上目前很多高校的校訓都是來源于傳統文化,如清華大學的校訓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個精神正好是承傳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所以清華的校訓是中國精神的一種結合在校園的特殊表達。香港大學的校訓為:“明德格物, “明德格物”語出《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其次,要抓好教風和學風建設。在全校形成干部職工實事求是、艱苦奮斗、勤政廉政、團結合作、服務周到,廣大教師嚴謹治學,熱愛學生,身體力行,為人師表,全體學生尊師重教、樂觀向上、積極進取、遵守校規的良好局面。最后,引導學生成立各類傳統文化相關的興趣小組、社會團體,開展形式活潑、多姿多彩的社會活動和實踐活動,開闊視野,提高能力,陶冶情操,還要在全體師生員工中營造尊重、平等、誠信、寬容、互助的和諧人際關系,形成團結統一的合力,發揮整體效應。這樣做不僅能夠將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校園精神文化,還能增強全校師生的凝聚力、榮譽感和自豪感。

(三)在家庭教育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因素

除了社會和學校,家庭也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家庭所起到的作用遠高于其他兩個場所?!案改甘呛⒆幼詈玫睦蠋煛?,父母關系、家庭氣氛等對孩子的影響將伴隨其一生。大學生群體雖然多在異地求學,回家次數有限,但家庭仍然是不可忽視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父母應當充分利用孩子在家的時間以及與其進行電話、網絡、書信等交流的方式,以含有優秀傳統文化因子的家庭環境氛圍間接幫助大學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1.轉變觀念:改變家長固有的教育認識。普遍來看,大多數家長對于家庭教育都有一些錯誤的認知,如果不對其加以糾正,既不利于家庭教育的良好實現,也不利于傳統文化因子在家庭教育中的融入。具體而言,家長們固有的錯誤教育觀念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第一,直線式時間觀。很多家長認為在孩子入學前,家庭承擔著主要的教育責任和義務,但孩子入學后,這種教育責任和義務就轉移到學校和社會了,家庭可以相應減少對子女的教育職責,而家庭教育應當是終身教育,這是不爭的事實。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強調過: “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而復雜的任務?!盵5]

第二,封閉式空間觀。很多家長認為家庭教育僅限于“面對面”,如果孩子不在家長身邊,家庭教育就無法展開。但是總體來看子女與父母共處的時間并不長,而現代通信手段非常豐富,諸如電話、網絡、書信等方式,都可以成為家庭教育以及情感溝通的主要紐帶,甚至有些方式比當面取得的教育效果更好。很多歷史名人通過書信與子女進行民主、平等的交流溝通,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通才式內容觀。許多家長認為家庭教育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涵孩子成長、學習、工作、才能等方方面面,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家庭教育其實是以子女的品德修養和行為規范為主的,這也是影響孩子一生的教育內容。

2.細化內容:充實家庭文化傳承的內容。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五千年,在每一個華夏兒女的心中都烙上了深深的印記。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構成,必然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在家庭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因素是簡單易行的,可以做到潤物細無聲,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并沒有細化家庭文化傳承的具體內容。

《禮記·經解》中指出:“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由此看出,禮儀教育本質上就是一種道德教育。我們認為,首先,家庭文化傳承的內容可以細化傳統禮儀教育。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就非常注重禮儀和禮節,“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離婁章句上),細節包括如何待人接物、處理同伴關系、工作個人的修養與能力的展現等等。其次,可以細化孝道教育??鬃诱f:“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是中華傳統價值觀,更是我們身而為人必須履行的責任和義務。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將家庭中的孝由單向義務變成雙向義務,從而建立一種融洽的新型的家庭孝道關系。第三,可以細化對子女自強自立精神的教育?!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古人發奮圖強的教誨流傳至今,家長應當培養子女的獨立性、自食其力的意識以及抗壓和抗挫能力的養成。

3.言傳身教:發揮家長的榜樣示范作用。父母的言行舉止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為人處事的哲學和做人的準則。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家庭文化傳承與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效達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首先,應當系統地向子女講授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內容,讓孩子能夠比較全面地了解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全貌;其次,要不厭其煩、周期性地向子女講解禮儀規范,強調自強不息等精神;第三,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家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備條件,在教導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要做到“正人先正己”,提高自身修養,在家庭教育中起到正能量的“榜樣”作用;最后,將這種知禮重禮上升到家庭文化模式的高度,家庭才能成為真正的文化傳承場所。

4.國家和社會扶助:啟動家庭教育系統計劃。為了更好地實現家庭的文化傳承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國家和社會可以加大對家庭教育的扶助力度,搭建文化傳播平臺。首先,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文化傳承相關的組織機構,從國家到縣鄉逐級形成一個全國性的家庭教育網絡,并邀請教育專家、學者和部分家長共同參與制訂并完善家庭教育文化傳承實施方案;其次,在明確家庭教育文化傳承內容的基礎上,組織專家學者編寫家用文化傳承教材,使家庭教育有內容可依;第三,可以組織開展家庭教育文化傳承培訓活動,諸如,可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實施公益講座等,通過多樣的教學模式及豐富的互動活動安排豐富的學習內容,并把其作為相關教育部門的考評要求。

三、結語

羅素曾說過,“中國文化的長處在于合理的人生觀”。羅素對于中國文化的這種認知是極其深刻的,傳統文化是中國古圣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自古以來的知識分子都以理想的人格和美好的道德情操為追求目標,并且強調懲惡揚善的社會價值理念。傳統文化具有文化屬性,能夠從根本上教化個人和社會。只有把傳統文化因子創造性地注入社會大環境,讓傳統文化以有形的樣貌出現在人們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各個角落,才有可能讓人們產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進而為傳統文化與道德教育的融合提供肥沃的土壤。

猜你喜歡
傳統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在傳統與創新中尋求制衡點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鄭國明 立足傳統 再造傳統
誰遠誰近?
少年力斗傳統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