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遠景目標的認識

2021-11-30 09:17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21年1期
關鍵詞:遠景十四五經濟社會

(山西財貿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到今年全國兩會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至此,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轉化為國家意志[3],一幅宏偉的經濟社會發展藍圖呈現在我們面前。站在“十四五”規劃的戰略基點上,放眼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對“十四五”規劃做戰略分析,可以看到規劃和遠景目標包含戰略機遇和戰略階段的科學判斷、戰略目標和戰略任務的精心設計、戰略重點的理性選擇。

一、戰略機遇期和戰略階段的科學判斷

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是根據一定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時勢分析,從全局和長遠的角度制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及實現目標的路徑和方法[8]。很顯然,制定戰略,首先要對戰略時勢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是制定戰略的戰略前提。戰略思維是一個長遠性的邏輯思維。其設計和實施,既講不斷革命論,又講革命階段論,呈現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因此,對戰略階段的科學判斷,也是戰略制定的重要前提。

(一)戰略機遇期的科學判斷

《建議》在總論部分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盵1]這是繼黨的十六大做出這一重大判斷之后,又一次與時俱進的關于機遇期的重大判斷。

這一科學判斷有二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大勢,第二層含義是表現。就國際大勢來說,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是由和平和發展的世界主題決定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和良好的周邊環境,和平和發展的世界主題,提供了這樣的國際環境。就國內大勢來說,這個戰略機遇期,是由我國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決定的。我國經濟潛力雄厚,國內市場廣大、政策工具選擇多,經濟持續增長的內生動力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黨制度和社會主義的國家制度優越等基礎因素共同決定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面長期向好,是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良好的國內條件??傊?,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際環境有利,國內條件具備,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

講大勢是講總趨勢??傏厔菔菣C遇,是戰略機遇期,這是肯定的。但講總趨勢的表現,卻不總是表現為機遇,而是時而表現為機遇,時而表現為挑戰,機遇與挑戰并存。從機遇期的雙重表現看,《建議》從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國際格局變化、世界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等方面指出機遇;從國際環境、新冠肺炎疫情、經濟全球化、霸權主義等方面指出挑戰[1],全面深刻地指出了國際機遇與挑戰的新變化。從國內看,《建議》則從階段定位、制度比較、國家治理、經濟態勢、發展基礎、人力資源、回旋空間、發展韌性、社會穩定等方面的優勢指出機遇;從創新能力、農業基礎、城鄉差別、生態環保、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等方面指出挑戰[1],同樣,全面深刻地指出了國內機遇與挑戰的新變化。

(二)戰略階段的科學判斷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根據鄧小平的提議,制定了 “三步走”的國家發展戰略,簡單說來,就是從1980年起步,七十年“三步走”,從溫飽到小康再到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具體說來,第一個十年是第一步,生產翻一番,生活解決溫飽問題;第二個十年是第二步,生產再翻一番,生活總體達小康;剩下五十年是第三步,生產達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8]?!叭阶摺钡默F代化發展戰略,三個階段相互銜接,循序漸進,從溫飽到小康,從小康到富裕,最終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體現出分階段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鮮明的階段性戰略思想。

進一步分析還可以看出,“三步走”現代化發展戰略的階段性設計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把現實的實現性和未來前瞻性緊密結合,體現出階段質的區別來。具體說來,“三步走”的前兩步是可預見的可實現的前兩步,第三步則是站在前二步的基礎上對未來一個較長時期的一個前瞻,是預期、是設想、是展望,具有指導性意義。這樣設計的依據就在于人的預見能力的判斷。經驗告訴我們,人們的平均預見能力在二十年左右。在可預見的二十年時間內,設計二十年兩步走,就有目標的可實現性,超過二十年左右的預見期,可以前瞻,前瞻的時間可以拉長一些,目標可以宏大一些,具有目標的指導性。比如“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三步五十年,目標基本實現現代化。這樣,第三步就可以留給后人一個調整的空間,指導后人來重新設計分步走的新的發展戰略,將具有指導意義的前瞻性轉變為新的實現性和新的前瞻性。以此類推,“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就能在實施中逐步推進,平穩致遠。

進入21世紀以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在實現前兩步戰略目標以后,對第三步進行與時俱進的調整與細化,前后大致進行了三次:第一次,是黨的十五大做出的戰略調整:從2000年起步,第一個十年,是第一步,生產翻一番,生活寬裕的小康;第二個十年,到建黨一百年,是第二步,經濟發展和制度建設更加發展完善;剩下三十年,到建國一百年,是第三步,基本實現現代化[4]。第二次,是黨的十六大把新“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作合并調整,提出了21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5],至此,新“三步走”的戰略安排從戰略階段和目標的角度被歸結為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第三次,是黨的十九大,在兩個百年的歷史交匯期,對今后三十年做出了兩個階段的戰略安排:第一個階段,前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階段,后十五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6]。正是在十九大對戰略階段做出重大調整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才把“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戰略階段定位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戰略階段”上。

二、戰略目標和戰略任務的精心設計

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作為一個較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提高所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途徑,是一個包括諸多戰略要素的戰略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戰略目標和戰略任務是核心要素,而且,目標與任務是一對伴侶,兩者相伴而行,具有辯證統一的哲學關系。目標對任務來說,目標是長遠的,目標是任務的向導;任務是當前的,任務是目標的實現。沒有目標的任務,任務是盲目的;沒有任務的目標,目標是空置的。

(一)戰略目標的精心設計

《建議》統籌“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首先提出到二〇三五年的遠景目標,爾后,以二〇三五遠景目標為依據,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的規劃目標。關于二〇三五遠景目標,《建議》緊緊圍繞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總目標,分別從創新能力、現代經濟體系、國家治理體系、文化軟實力、生態環境、對外開放、發展水平、平安中國、人民生活等九個方面做出靶向性安排[1],粗線條地勾勒出一幅到二〇三五年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景式的美好畫卷。之所以說“粗線條”,是說《建議》不同于《綱要》,《建議》是黨中央的《建議》,《綱要》是國家的《綱要》,五年規劃制定的法定程序是,黨中央首先提出《建議》,提出方向性、原則性的規劃指南,然后,國務院根據黨的《建議》編制《綱要》(草案),最后,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綱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是《建議》,在形態上,還是“粗線條”的原則規定。之所以說“全景式”,是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個從經濟基礎到政治上層建筑再到文化意識形態再到社會載體,再到自然生態,是一個“五位一體”全面建設全面發展的目標體系,二〇三五遠景目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前十五年的遠景目標,理所當然是“全景式”的目標體系了。

關于“十四五”規劃目標,《建議》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分別從經濟發展、改革開放、社會文明、生態文明、民生福祉、國家治理等六方面作出部署。審視“十四五”規劃的目標體系,可以看到它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的鮮明特征[2]?!笆奈濉币巹澞繕梭w系的六個方面,目標導向性突出,同時,它又是聯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和弱項,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提出的,問題導向性很強,將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有機地結合起來?!笆奈濉币巹澞繕梭w系的六個方面,是我們經常強調的常規性的六個方面,在這里繼續重復強調,堅持了守正的原則要求?!笆奈濉币巹澞繕耸窃凇皟蓚€百年”歷史交匯點上確定的第一個五年的奮斗目標,為了開好局,起好步,不能就守正而守正,要在守正中創新,體現出經濟發展的新成效、改革開放的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的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進步、民生福祉的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的新提升的六個“新”來,將守正和創新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戰略任務的精心設計

《建議》瞄準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和“十四五”規劃的長期目標,重點部署了從創新驅動、發展現代產業、拓展國內市場、全面深化改革、推進鄉村振興、推進區域發展、提高文化軟實力、推動綠色發展、擴大對外開放、加強社會建設、建設平安中國、加強國防建設等十二個方面的戰略任務[1]。

縱觀這十二個方面的戰略任務,可以看到“十四五”時期的戰略任務總體上是按照五大發展理念的內涵分領域來組織設計的[2]。五年前,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在審議和通過“十三五”規劃建議時,首次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這些發展理念堅持和發展了黨的發展理論,創新發展理念,賦予經濟發展更加鮮明的時代特色,闡明了發展動力、持續發展、永續發展、繁榮發展、發展本質等發展的重大問題,標志著我們黨經濟發展理論的新高度?!笆濉币巹潉倮展俚膶嵺`證明,五大發展理念是完全正確的。由此可以預見,由五大發展理念作為紅線珠串起來的“十四五”規劃的戰略任務,一定會為“十四五”規劃目標的高質量實現提供先進的理念引領和強大的力量支撐。

“十四五”戰略任務體系中,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政治經濟學的常識告訴我們,資本的生命在于運動,經濟的發展在于循環運動。在社會經濟的循環運動中,由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四環節組成的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兩大循環體系。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這兩大循環體系的順暢運行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要且充分的條件。改革開放前,我國是封閉半封閉的國內循環模式。改革開放后,形成了資源和市場“兩頭在外”的完全開放的國際循環模式,這種“世界工廠”式的發展模式,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近幾年來,遇到百年未有之變局,逆全球化蔓延,單邊主義盛行、保護主義抬頭,加上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疊加全球經濟大衰退,這種“兩頭在外”的國際循環模式明顯不適宜我國的經濟發展。在變化了的條件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形成以國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模式,把戰略基點放在國內循環上,使經濟循環更多的依據國內市場,形成良性的國內循環,在此基礎上,全面擴大對外開放,將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對接,推動形成良性的國際國內雙循環,以此來提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2]。這是一項重大的戰略格局調整,相信,以“兩點論加重點論”的哲學思想構建起來的這個新發展格局一定能提升“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和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水平和優勢。

三、戰略重點的理性選擇

戰略重點,就是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的主攻方向和重要抓手。在一個國家的一定時期內,當某些經濟社會發展的方面和環節成為整個發展的關鍵環節和制約因素時,它就會成為發展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會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支撐和重點[8]。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任務確定之后,戰略重點的選擇正確與否,便成為整個發展戰略實施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建議》明確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1]??梢?,堅持創新核心地位,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是“十四五”規劃乃至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實現的戰略支撐和重點。

創新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不斷進步、興旺發達、永葆生機的重要力量。這是站在人類社會、站在民族、國家和政黨的高度來定義創新意義的。如果從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來定義創新,創新則是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拉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牛鼻子”,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發展的這個第一動力,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這個“牛鼻子”,發展就處于主動地位,競爭就立于不敗之地[7]。華為、中興的崛起及奮斗歷程鮮活地佐證了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F在,新一輪的工業革命正在興起,以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化為標志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與此相聯系的一些關鍵的核心技術正在雨后春筍般的出現,在這樣的機遇面前,我們必須把創新作為核心,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支撐,不斷推進各方面的創新,抓住和用好這個機遇,開拓進取,積極有為地去完成“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任務。

猜你喜歡
遠景十四五經濟社會
高?!笆奈濉币巹澲袑W科建設要處理好五對關系
“十四五”規劃研究的新坐標新方位
中輝大鵬數字電視公司“十四五”發展規劃
加快大數據創新應用 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貴州省2017年經濟社會發展圖表
宏觀分析盧卡契對現代主義批判的原因
阿克蘇地區招商引資分析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高效課堂的構建
當前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數據
改革開放三十年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圖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