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2021-12-01 13:16段瑞君
鄉村科技 2021年25期
關鍵詞:環境治理環境保護農民

汪 然 段瑞君

(河南工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掀起了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浪潮。隨著綠色發展理念的不斷深入,我國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2018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1]。這充分闡明了農村地區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且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是鄉村振興的主要內容之一。實現農村生態環境良好治理,可以更有效地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國在“十四五”新發展階段明確提出要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也要緊隨時代腳步以確保得到貫徹落實。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的特有優勢和天然財富,對農村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2]。然而,各類生態環境問題正威脅著農民的健康及農村綠色發展,也制約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當前,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引起黨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同時強調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勢在必行?;诖?,如何從源頭解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問題,并提高治理效率,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實現農村綠色可持續發展,讓廣大農村地區百姓更好地享受生態宜居環境具有重要意義[3]。

1 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成效

1.1 生態環境整治有序實施

生態環境是一種全國性的純公共產品,為保證農村生態環境整治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實施,各級政府認真組織籌備和計劃,制定一系列整治規劃,并且在此基礎上,各鄉鎮單位逐漸開始制定年度環境保護的措施和目標[4]。近年來,各地積極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生態環境系統修復,紛紛取得了一定成效。在2021年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年會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要發揮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基礎支撐和關鍵保障作用,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

1.2 生態農業建設取得效益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為改善農村環境質量,各部門合作開展環境整治工作,互相借鑒、學習治理經驗。各地區緊密圍繞牢固樹立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理念,以綠色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為重點,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統籌綱領,力爭進一步優化農業主體功能和生產力布局,積極發展低碳農業,并建立低消耗、綠色、高效的加工體系和流通體系,促進特色優勢農業順利向綠色農業轉型,提升綠色生態農產品品牌效應。同時,農村地區積極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治措施,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這些措施的實行有效提高了農產品的綠色安全水平,使生態農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1.3 鄉村環境治理進入新階段

當前,農村環境治理工作的有序推進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更離不開廣大農民的參與。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各村積極響應鄉村環境治理號召,組織黨員帶頭示范,大大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提高農民的主人翁意識,全面治理村莊環境。同時,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優勢產業,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完善農村治理,建設基層組織,創建農村振興示范村,為鞏固扶貧成果、實現農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保障和組織保障。

2 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存在的問題

2.1 環境保護意識比較薄弱

由于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和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一直沒有得到徹底實施。首先,農村地區的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工作未得到充分落實,部分農村居民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于一些相對偏遠的農村地區,網絡技術的有效應用尚未實現。這對農村環保宣傳工作的開展形成了嚴重阻礙。此外,農民普遍對國家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政策的了解不夠深入,僅是知道政策的名字,對其內容不甚了解。因而,在農村環境綜合治理中,農民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由于生態理念宣傳不足,政府之外的主體對生態環境治理重視度不足,導致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缺失。在治理過程中,相關主體容易形成旁觀者心態,只有當他們的切身利益受到損害時,才愿意采取相應的行動。

2.2 監管力度相對不足

盡管生態環境治理問題一直在各類農村政策文件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但因存在的問題較多,當前仍然存在污染事故頻發、環保問題咨詢無處解答等現象。當前,農村基礎設施落后,沒有統一有效的收集和處理系統。大部分生活垃圾和污水隨處傾倒,嚴重污染耕地、空氣和水源,進而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環境,影響食品、蔬菜等農產品質量,最終影響城市居民生活的“米袋”和“菜籃”。地方政府的環保工作以城市為主,農村次之,在環保方面的人力資本投入嚴重不足。特別是在城市郊區,工業污染和城市污染在農村蔓延,加劇了農村環境的惡化。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為了提高農產品產量,農民會毫不猶豫地使用過量的化肥和農藥,導致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地質量下降繼而會導致有益鳥類和昆蟲死亡,破壞生態平衡。在畜禽養殖過程中,動物糞便隨意堆放和排放,對環境造成極大污染。農村生態環境面臨的嚴峻挑戰,極大地阻礙了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影響了美麗鄉村、美麗中國的實現。因此,目前環境治理監管力度不足、環境治理難度加大等問題亟待解決。

2.3 財政資金支持不足

農村環境治理工作的順利進行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但是,目前我國農村財政資金還不能完全滿足農村環境治理要求。這主要是因為環保工作本身具有服務性和公益性,投入資金較大,但最終不一定能獲得直接可見的收益,因此,對民間資金的吸引力較小。另外,在環境治理工作中,大部分資金投向了工業和城市發展,使得農村環境污染治理資金相應較少。建設良好的農村生態基礎設施,不僅有利于促進農村社會發展,而且可以促進農村環境保護良好氛圍的形成,而資金投入明顯不足已成為制約農村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因素之一。在目前投入農村建設的各種資金中,投入經濟發展的大型項目的資金往往占多數,而治理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資金占比較小。這就導致大部分地區農村生態建設資金不足,不利于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長期推進。

2.4 鄉鎮企業生產方式落后

當今,許多農村地區的務工人員選擇到城市發展,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逐漸流入城市,使得城市用地逐漸向農村地區擴張[5]。一些地方受利益驅使,將不符合環保標準、污染嚴重的工業項目從城市轉移到農村,這些企業由城市搬遷至鄉鎮,因其盲目追求利潤最大化,為了節約成本,仍使用傳統老舊的生產設備,產生較多的廢氣廢物垃圾,對大氣和土壤造成嚴重污染[6]。部分企業未能將生產后的廢棄物嚴格按照標準進行處理,使得大量污染物殘留在水體和土壤環境中。同時,隨著鄉鎮企業的高強度生產導致排污加劇,土壤肥力日漸不足,甚至出現土壤板結現象,導致土壤嚴重惡化。

2.5 治理主體參與力量薄弱、權責落實不到位

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主體包括企業在內的生產者,受益主體上至政府下至百姓,還有中間的農村基層組織[7]。然而,各個治理主體參與度卻非常有限甚至缺失。首先,部分農民思想落后,認為環境污染、治理與自己無關。而作為農村優良的生態環境這項公共產品的提供者——政府,既是污染治理的發起者,也是執行者,其主體的參與性卻嚴重不足。其次,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治理部門間未明確劃分責任,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包括環境治理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此外,由于參與治理的主體之間信息不對稱,使有效信息的傳遞變得困難。這種信息不對稱導致出現了信息孤島現象,使得治理資源顯得更加有限,這也使得政府在發布治理政策時缺乏其他群體的參與。這些現象會導致各主體相互獨立、互不信任,政府之外的群體并不認同政府的治理政策,各部門配合治理的積極性也不高,不利于多主體治理結構的形成,對科學治理模式的建立也造成了負面影響。

2.6 環境污染治理法律法規不健全

黨的十八大之后,隨著一系列法律法規的頒布,基本形成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法律保障。但是,這些法律法規主要集中在城市生態環境保護方面,而農村生態環境綜合保護方面的法律仍然不夠完善。在現有的相關法律中,關于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并沒有系統有效的法律保障,缺乏全面的法律體系。同時,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政府沒有發揮積極的引領作用,致使執法力度不夠。因此,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法律法規不健全,大大減弱了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力度。

3 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對策

3.1 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推進宣傳教育

解決新時期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主要還是依靠農民,需要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并鼓勵其積極參與。目前,我國一些村民的受教育程度較低,他們對環保知識缺乏全面的了解。這就要求政府或一些民間環保團體對農民進行環保知識的宣傳教育,讓農民了解污染物的產生原因、危害和解決辦法,在交流與學習中逐步改變農民的思想觀念,使農民樹立正確的環保觀念。需要注意的是,政府有關部門應積極采取一些群眾易于接受的做法,盡力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同時,采取理論結合生活實際的宣傳方式,對廣大農民進行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讓其深刻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且逐漸提高自身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

3.2 加大環境治理監管力度

現階段,我國環境保護工作體系相對較完善,但仍存在許多問題阻礙著生態農業的整體發展,這就要求相關部門應加快完善監管體系,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進行有效監管。政府要倡導各個村委會結合該村特點,制定合理的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當今是一個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為了更有效地推進環境治理,必須重視媒體的作用,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加大對環境治理的監督力度,實事求是、真實客觀地反映農村環境問題,共同努力促進農村環境治理。例如,一些農村小企業仍存在非法排放問題,需要通過新聞媒體予以披露,并定期曝光,要求企業限期整改;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的腐敗問題也應得到解決,利用新聞媒體的力量提高環境侵權的曝光率。同時,新聞媒體可以采訪農村村民,了解他們對農村環境問題的需求,向社會傳達農民對生態環境的需求,從而使政府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積極開展環境治理工作,幫助農民建立生態宜居的農村環境。

3.3 引導資金投入環境治理

相關部門可以建立生態農業示范區,并且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8]。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政府部門應加大資金投入,革新農業生產方式,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同時,引導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向農村環境保護和治理方面流動,并加大對其所需信貸資金的審批額度,加快放款速度,以提高農村環境治理效果。另外,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針對不同的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加大農村環保資金投入,完善農村環?;A設施,建設農村污水排放、垃圾處理等相關設施,建設美麗的村莊。同時,要加強將資金向農村科技投入,高效處理農村污染物,重點創新農村污水處理技術,或引進國外高效污水處理技術[9]。

3.4 鼓勵鄉鎮企業創新生產方式

加快鄉鎮企業的技術創新,對引進高效生產設備的企業進行補貼,鼓勵企業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向全自動化生產模式轉變,在提高和保證企業生產效率和質量的情況下解放勞動力、降低人工生產成本、減少廢棄物排放。在資源開發過程中,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和回收率;在資源消耗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利用率,減少不必要的損耗;在廢棄物品回收過程中,提高對其的綜合利用效率;在再生資源的再利用生產中,要盡可能回收利用各種廢舊資源,逐漸改善農村的環境質量。

3.5 強化治理主體參與力量,落實權責

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及農民都是不可或缺的治理主體,要想實現治理效果最大化,需要各主體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積極發揮應有的作用,達到協同共治的目的。同時應該注意到,人才的發展是環境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要從實踐出發,因地制宜,完善人才評價體系,積極發現、培養人才并實施激勵機制,全面增強人才活力,并且形成長效機制,為人才的成長與發展提供廣闊的平臺和寬松的環境。另外,農村基層組織要明確職責,積極發揮自身在生態環境治理中的能動作用。

3.6 完善環境治理法律法規

不斷完善農村生態治理相關法律法規,并結合最新出臺的環境保護相關法規,制定具有較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相關條款。同時,各地需要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實情的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相關法律法規,積極為當地農民及其賴以生存的環境提供強有力的保護,并且要規范相關企業的義務,使農村生態環境得到全面保護。此外,在執行相關法律法規的過程中,要堅持嚴格執法,對破壞當地生態環境的個人和企業,必須依法追究責任。

猜你喜歡
環境治理環境保護農民
環境保護
耕牛和農民
EPC模式水環境治理項目施工噪聲環境管理分析
國家鄉村環境治理科技創新聯盟
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對策研究
環境保護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討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農民
發揮地方立法作用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