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疫情時代中外合作辦學的幾點思考

2021-12-02 07:24劉志強
黑龍江教育·高校研究與評估 2021年11期
關鍵詞:教育國際化中外合作辦學后疫情時代

劉志強

摘? ? 要:后疫情時代,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我國外部發展環境日益錯綜復雜,但我國高等教育堅持對外開放的決心和信心不動搖,始終高舉合作共贏旗幟。在新形勢下,如何加強和改進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深化拓展與世界各國在高等教育領域的互利合作和交流互鑒,是“十四五”時期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應重點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中外合作辦學;教育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G649?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11-0009-03

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是近百年來人類遭遇的影響范圍最廣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對全世界是一次嚴重危機和嚴峻考驗。面對疫情天災,中國果斷打響疫情防控阻擊戰,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措施,有效阻斷病毒傳播鏈條。在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形勢下,中國教育領域打造“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升級版,擴大教育國際公共產品供給,積極分享在“停課不停學”、有序復學復課等方面的經驗做法,向國際社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積極為全球教育發展貢獻中國力量,為全球教育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一、后疫情時代高等教育的變化

疫情在全球傳播蔓延,人員流動、跨境商貿活動受阻,金融市場劇烈震蕩,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雙重打擊,教育領域也不例外。根據聯合國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及以后的教育政策簡報》,此次疫情對教育系統造成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破壞,全球超過191個國家和地區關閉學校和教育機構,近16億學生因此而受影響。我國教育部積極應對,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國內各高校為應對疫情,采取延遲開學和“停課不停教、不停學”等系列措施,在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情況下有序復課復學。隨著疫苗的研發和接種以及各國防疫政策的不斷調整,新冠肺炎疫情雖有區域上的反復,但總體社會秩序在逐步恢復,全球已進入后疫情時代。

所謂“后疫情時代”,按照中山大學有關學者的定義,并不是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復如前的狀況,而是疫情時起時伏,隨時都可能小規模暴發,從外國外地回流以及季節性發作,而且遷延較長時間,對各方面都產生深遠影響的時代。就像一個人大病初愈,不可能一如往常,而是發生了很多生理、心理乃至行為方面的改變,教育尤其如此,后疫情時代有別于疫情爆發的時期,這里包括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疫情依然存在,甚至還會再次爆發,抗擊疫情進而成為人們生活的新常態;二是疫情對人們生活方式、教育教學形式等方面的影響依然存在并將延續[1]。

后疫情時代對高等教育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教育教學方式方面,傳統教學方式和信息技術的融合面臨新變革;二是教育治理體系方面,內部治理結構和外部環境日益緊密的聯系成為新課題;三是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國際人才競爭的白熱化和國際學生流動的轉向出現新變化[2]。

二、后疫情時代中外合作辦學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教育對外開放是教育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和重要推動力,中外合作辦學是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后疫情時代中外合作辦學主要面臨以下挑戰和機遇。

(一)學生國際交流的挑戰和機遇

一是疫情本身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出國意愿的影響,包括“4+0”“3+1”“2+2”“1+2+1”“1+3”“3+2”等形式,即使本科四年均在國內就讀的“4+0”項目,在疫情前也有相當比例的學生有在讀期間出國留學的意愿和機會,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各項目學生的出國意愿比例均大為降低。據遼寧某大學2021年3月對該校項目學生進行的調查問卷顯示,有55.65%的學生在大二之后有出國意愿,有15.48%的學生在大學伊始便有了留學想法。但是,面對國外新冠疫情的嚴峻形勢,有79.92%的學生在疫情之后改變了自己出國的想法,僅有20.08%的學生依舊想要出國留學。疫情對學生出國留學產生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從而改變了其出國的想法[3]。二是一些國家出于政治考量,制定政策限制中國的留學生,尤其在某些尖端科學領域限制中國留學生學習。以中國學生赴美留學為例,據新浪網統計,2020年6月份,只有8名中國學生獲得赴美學生簽證,8人獲得訪問學者簽證。而在2019年的同一個時期,赴美留學與訪問人數分別是34 001人和5 736人。這也給疫情下的出國留學增加了更多的不穩定因素。

與此同時,一方面由于中國在疫情防控應對中體現出的制度優勢和切實效果,讓世界其他國家對中國的治理能力和大國擔當有了新的認識。由于來華留學教育具有成本低、質量高、留學生培養體系和服務體系比較完善等特點,并且我國為來華留學生提供了健康、安全、有序的教育環境,進一步提升了對潛在的國際留學生的吸引力,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特別是聲譽高、質量優的項目也會因此受益。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出國意愿降低或是無法完成海外學業,雖然對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來說是一種損失,但在某種程度上也給我們爭取把優秀的人才留在國內,不斷提升我們自身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寶貴機會,為在地國際化提供了空間[4]。

(二)教育教學方式變革的挑戰和機遇

一是疫情影響下的“停課不停教、不停學”對包括合作辦學在內的各類教育教學產生重大沖擊,網絡授課成為教學主戰場,線上教學引起廣泛關注。而外籍教師因不能返校采取遠程網絡授課模式,在網絡授課平臺選擇、授課時差、課外指導、作業批改等方面,與國內教師相比面臨更多困難,且不包括滯后的教學理念和雙方教學理念的線上融合。二是受疫情的影響,不少國家和地區的教育硬件條件受到了巨大沖擊,特別是通信基礎設施薄弱的國家和地區,這里既包括國內部分地區、個別家庭的學生,也包括授課的部分外籍教師。教育信息技術資源配置的不平衡拉大了“數字鴻溝”的可能,進而影響了受教育的公平性。

與此同時,一方面由于中國高等教育在疫情防控過程中提高了自身教育體系的韌性,騰訊會議、雨課堂等各種在線學習平臺、教學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投入使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速度在加快、領域在拓寬、程度在加深,為中外合作辦學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實踐創新提供了重要契機。另一方面,中國近些年快速發展的包括5G在內的信息網絡建設和應用,以及高等教育網絡平臺的建設和廣泛應用,在教育信息技術資源配置上形成巨大優勢,在拉開差距的同時為我們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開展高等教育援助提供了有力抓手。

(三)教育治理體系的挑戰和機遇

一是在教學管理層面,項目管理人員往往對在線教育特點和規律認知不足,對基于網絡教育的去中心化、去同步化認識不夠,沒有給予學生和教師更大的自主權,而是采取了傳統教育管理中統一化、集中化的硬性要求,試圖用工業時代的教育思維去應對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挑戰,在管理上舍本求末、避長揚短。二是在教學評價層面,項目管理人員在衡量線上教育教學質量的依據,還是以局限于教材和大綱內容的標準化考試作為指標和手段,沒有向包括網絡檢索、信息獲取、甄別、選擇、加工、整合、重組、傳播、在線交流、合作、創新、創造等多種能力考核轉變。標準化考試主要反映的是對書本和課堂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而通過網絡學習獲得的信息、知識、能力,遠遠超過教材和大綱所規定的范圍。

同時,由于疫情防控和數字化鴻溝帶來的挑戰,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管理不斷優化教育教學組織模式帶來新的機遇,如為中外各類開放資源的建設質量、使用和認證提供指導原則,為教師采用、改編和創建開放教育資源提供配套服務和培訓,幫助教師重新設計課程,轉型教學模式、提高資源建設的參與性,鼓勵各國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共建,提高優質資源的利用率等。另一方面,項目管理過程中對課程數字轉型過程中教學質量與評價的研究,如教學內容是否以學生為中心,內容是否與課程學習結果匹配,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設計和交付,是否體現了教育公平等提供了具體案例和實踐。

三、后疫情時代中外合作辦學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公共衛生領域合作辦學

公共衛生的重要起源之一是傳染病防控。面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在疾病預警、確定病原體、流行病學調查、研發接種疫苗、保護易感人群、科普傳染病及預防相關知識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公共衛生作為一門專業學科,一方面,我國公共衛生人才與執業醫師、全科醫生等其他各類衛生人才相比相對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和發展的關鍵問題。另一方面,國外大學在此學科具有較強的優勢和優質教育資源,在軟科發布的“2020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英美國家的頂尖大學在公共衛生學科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甚至在全球最大的慕課平臺之一的Coursera上,密歇根大學還提供了遠程的MPH(Master of Public Health)學位課程,為公共衛生知識的獲取提供了更大的便利。而這些因素也是我們后續加強與國際高水平大學在公共衛生學科專業領域合作辦學的依據和基礎。

(二)深化對俄合作辦學

隨著世界格局的發展演變,亞太地區正逐步成為新型國際社會的主要中心之一,而中國是俄羅斯在亞太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后疫情時代,中俄兩國都在積極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加強傳統合作并尋求新的互動與合作模式。配合兩國經貿合作的穩步開展,高等教育合作應有新作為。一方面依托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有利條件,充分發揮“中俄跨境經貿合作區”的優勢,逐步將黑龍江打造成為中俄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經濟技術合作區、中俄高等教育辦學合作示范區。另一方面,合作重點從傳統的能源、資源合作逐步向新興的科技創新進行轉移,借助俄羅斯在航空航天、核能等領域的領先技術和地位,力爭在俄建立中俄高科技聯合研發機構和高層次人才合作培養項目。

(三)拓展留學生資源

拓展留學生資源主要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方面,后疫情時代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出入境和人員往來受限,不少國內學生面臨求學困境,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應充分發揮合作辦學特色,以雙向選擇、擇優錄取方式,為學生提供國內求學機會,在保證教育公平的前提下,通過自主招生等形式,緩解疫情影響下我國學生無法出國學習的困難,同時吸引優質生源。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疫情防控取得的階段性成就和中國經濟的快速恢復,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希望來中國學習,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青年學生,在后疫情時代,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也應發揮更大的作用,充分發揮網絡教育資源優勢,成為培養外國留學生的新增長點。

(四)發揮網絡平臺優勢

后疫情時代中外合作辦學具體教學任務的實施,應更充分發揮網絡平臺優勢,實現線上線下教育深度融合。一是針對人員流動受限的現狀,通過網絡平臺推動課程、講座、教材、課件、教育技術等教育要素的流動,基于互聯網開展學術講座、短期課程、國際論壇,實現中外雙方先進理念、管理方式、學術觀點的跨國交流。二是基于后疫情時代大規模在線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擴大中國在線教育國際輻射力,深入開發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競爭優勢的專業課程、教學管理模式和評價工具。借力“中國教育云”,建立中國特色國際課程推廣平臺。進一步提高中國高等教育的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五)推動高等教育走出去

近年來由于我們積極采取“引進來”政策,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境外優質教育資源,進行強強合作或強項合作,實現了高等教育資源供給多樣化,滿足了大學生不出國門享受高質量國際化教育的需求。后疫情時代,隨著中國與世界聯系的日益緊密、共建“一帶一路”的持續深入推進和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在不斷上升,海外對中國高等教育資源的需求也在上升,“走出去”辦學項目應提上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日程。特別是結合高鐵、核電、通信等我國裝備制造業“走出去”,我們應采取更積極的政策,重點推動有能力的應用型本科高校、職業院校走出去,為我國赴外工作人員職業素質提升和當地外籍職工職業能力培訓提供優質服務,開展協同辦學,實現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竹立.后疫情時代,教育應如何轉型?[J].電化教育研究,2020(4).

[2]鐘秉林,南曉鵬.后疫情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宏觀思考[J].教育研究,2021(5).

[3]劉一奇,何林.新冠疫情下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對出國留學的衡量標準[J].中國標準化,2021(14).

[4]顧明遠,滕珺.后疫情時代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新挑戰與新機遇[J].比較教育研究,2020(9).

猜你喜歡
教育國際化中外合作辦學后疫情時代
基于間斷—平衡理論的中外合作辦學質量評估的政策演進研究
淺論江蘇省獨立學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定位研究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創新探究
產業與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辦學”服裝人才培養
中外合作辦學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研究
國際化時代下傳統文化的教育自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