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論”之辯:文學研究中的中西文論采用之我見

2021-12-06 06:24左美玲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21年2期
關鍵詞:文論異質性話語

左美玲

“理論”之辯:文學研究中的中西文論采用之我見

左美玲

(湖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任何研究必須以現有的社會科學理論和方法為基礎,否則亦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那么,文學研究是否可以套用任意理論為框架,所應用理論是否必須為西方文論,卻值得深思。對于國內當代的外國文學研究者而言,西方經典文論向來被奉為圭臬。然而,中國古典文論歷經數千年沉淀,學術價值厚重深邃,卻緣何未受到國內外文學研究者的正視。文章以我國文學學界亟需反思的這一問題,以文學的創新性研究如何以中國文論為指導,如何重構中國文論的話語并重塑自信作論析。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原則,深挖中國古典文論資源,借鑒西方文論的優秀思想和科學方法,構建學術話語體系,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中國方案。

理論指導;西方文論;中國古典文論

引 言

在文學研究領域,改革開放以降,西方文論充斥整個學界。中國經典文論盡管曾經遠播海外,如今卻患失語重癥。在倡導文化多元化和世界多極化的時代,中國文論不應當僅限于中國文學研究,也應當引入對外國文學的探討中,這是筆者一直思考的問題。這樣既可以充實本國的外國文學分析探賾,也能夠給世界貢獻中國特色的外國文學研究方法和成果,進而建構起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新范式和文論話語權,催生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匯通中外,發出屬于中國自身的聲音,從而獲得在世界文學及外國文學研究學界的更高層次的文化交流平臺和話語權地位。

隨著國內外文學研究迅速發展,論文和專著量增,筆者閱讀了近百篇論文和部分專著后深深感到,中國文論雖博大精深,研究者主動言及并積極引入世界或外國文學的研究卻鮮有生動實例。筆者認為,中國文學積淀深厚、歷史源遠流長,曾對世界產生過深刻影響,西方文學中也不乏中國元素。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將中國文論的精髓引入外國文學研究當中,為世界文學研究貢獻睿智的思想和科學的方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未來意義。尤其在當今,全球規模的文化交流與傳播高效簡便,溝通頻仍,中國的文學成果流傳域外,呈幾何級數上升態勢。在全球性新冠疫情中,中國鏗鏘地展現強國自信,疫控成效,震撼世界,就中所表現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基礎上,“以人為本,關愛生命”的思想文化精神,給世界文化帶來能動性的正面影響。在這樣的背景情況下,提出中國經典文論,于文藝批評,人文倫理實踐以及人文精神構建,乃至人類文化進步,亦能提供多元分析方法論和睿智的思想資源。

推進這個課題研究,學界需要應對和處理的問題,也許體系會比較龐大,中國文學理論研究的焦慮癥和失語癥之種種弊端必然日益顯現。抑或從簡單到復雜,至有層次,有方法論,有分析思路,構成中外文藝匯通的文理脈路。課題提出本身是一個創新的挑戰性課題,辯證地看,焦慮與疑惑一方面是一種壓力,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受到推動,求發展的動力,亦是文學研究可持續發展和健康成長所不得不應對和處理的問題。文章以揭示國內文學研究對西方文論的崇拜所致后遺癥和問題為意旨,挖掘中國古典文論的思想及其可貴之處,古為今用,中西結合,充分交流,互相補充,互相闡發,以發展中國文論,重建中國文論話語。

一 國內文學研究的現狀之我見

方今國內文學研究的關鍵理論均來源于西方,其儼然已被國內文學研究者奉為圭臬。然則,身為全人類共通的溝通語言,文學理當兼容并蓄吸取中外古今之文明精粹,故恰當的文論皆可作為文學研究的指導工具。遺憾的是,中國文論在同西方文論碰撞之初就已對西方文論頂禮膜拜,因前期未注重彼此平等,遂其后逐漸在文學研究中遺失了自我。誠然,中西文論交流之初,彼時國家社會科學進展較為緩慢,故文學理論發展頗為遲滯。當文學界遍地充斥著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自然主義文學及后現代主義文學等西方文論話語時,中國文論便已然喪失了話語權。除受到西方沖擊外,亦因其未重視優秀傳統經典,沒能建構一套自身特有的話語體例,從而不加批判地接受了西方文論的話語體系。誠如學者所言,“如果我們照搬西方文化研究理論,鸚鵡學舌,以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和大眾文化為批判對象,那么首先這個對象就錯位了,理論也必然就錯位了?!盵5]8中西“詩學”委實孕育于差別化的文明根基之上。(“所謂‘詩學’,并非僅指稱狹義的關涉“詩”的學問,更是廣義的關乎文學全部內在理論的通稱?!盵11]73)在西風東漸的過程中,西方“詩學”一直以來位居核心焦點位置,中國“詩學”并未找準自我定位,因而逐漸處于非主流的邊緣地帶。孫紹振先生振臂一呼:“二十多年過去了(按:從1995年“失語癥”一說至今),重建中國文論新話語的口頭響應者尚屬寥寥,實際踐行者則更是不多。一味‘以西律中’,對西方文論過度迷信,有越來越猖獗之勢……老朽已老!年輕人,請站出來,跟西方文論家對話、爭鳴!”[6]學界理當摒棄盲目崇拜,理智對待文論,明晰理論指導并非只有西方文論不可,拋棄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心理。身處今日之信息爆炸、異域文化紛至沓來的時代,應當審慎思考。全盤接受、盲目排斥均非上策,理智的、穩健的而非輕率的、情緒化的對待才是良方。

然而,當前研究論文多數存在理論與文本“兩張皮”的現象,或因研究者理論造詣不夠,或因理論與文本缺乏有機結合。而造成問題的根源,一方面是由于西方文論植根的土壤迥異于中國傳統,故在指導文學作品研究時不能對悉數繁雜語境統統適用;另一方面在于方今國內文學研究的培養對批判思維之鍛煉有所欠缺。問題存在于當今研究生培養模式,即:教授們經由課堂講授,把文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通過教材抽象概括出來,而抽象性理論通常是分隔時空條件的一般性結論和客觀性規律。的確,學生掌握這些抽象出來的理論,把握住了一些文學研究領域的新觀點,建立了一些理論基礎,卻不會活學活用,未能將理論有機嵌入到文本分析中去,即便勉強努力,也難以做到鞭辟入里,故而經常出現理論闡釋與文本分析是兩層皮的問題。此欠缺或將使研究者產生理論焦慮癥的后果。雖說不同的文學研究者居于各異的研究階段,但是其研究都需要理論指導,亦有研究價值性的尋覓與需要。因而,打消價值疑惑難題須因研究個體、研究對象而異。若是處在文學研究的實踐過程中,那么就得看研究者是否把握住了有意義的研究對象,繼而在龐大繁雜的文學理論中,尋找貼切理論指導而迸發思維火花。文學理論指導下的文學研究成果若不僅能啟發本學科研究,且于跨學科研究有交叉性指導力,那么該文學理論于文學研究便充滿價值,無需糾結是否必須采用西方文論。

但觀照筆者周遭的文學研究環境,不少研究者已然產生了理論是否有用的疑惑。自后現代主義強調“解構主體”以來,這種理論的價值焦慮癥已比比皆是。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教授王寧認為:“進入本世紀以來,對理論的未來前景不看好者依然大有人在,而且其態度越來越悲觀。這尤其體現在畢生從事文學理論和文化批評的英國文學理論家和馬克思主義文化批評家特里·伊格爾頓的著作中?!盵9]6文學理論僅僅只能引導本學科嗎?是否可以給其他學科一些啟示與借鑒?若是文學研究不能提供給其他學科啟迪與指點,研究是否有意義?以上種種疑惑都反映了文學理論的價值受到了懷疑和質詢。學界出現“理論焦慮”和“價值焦慮”的背后是中國文論欠缺本體意義的理論歸納及同西方文論的平等交流,對西方理論崇拜的錯舛造成了對自身文論優勢的掩蔽與忽視。學者指出“中西詩學中許多豐富而又復雜的本體意義”[15]20。在當下詩學研究中尚處于遮蔽狀態,不難看出,理論焦慮與文學研究者的現實關切和身份認同聯系緊密。

客觀說來,深入到哲學層面或涉及到社會、歷史和文化層面的文學理論因面臨和解決的困難大大高出文學自身,故理論因其深刻性便對當今文學研究產生長足影響。日新月異的21世紀亦為社會文化“大轉型”時期,理論自身亦需蛻變而處于“大轉型”中?!澳7埋R克思的說法,可以說文學理論中‘一切固定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16]129,在如同走馬燈般變更的文學理論中,關鍵點并非流派或稱謂,而是理論的內在價值。在這世紀之交的社會文化大變革時期,正是中國文論重塑話語權的機遇期。賀學峰教授說:“我國社會科學應著眼于大循環階段,以建立主體性的中國社會科學?!盵3]10中國文論主體性的建構需歷代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可以利用中國古典文論首先整理出屬于自己的詩學話語,古為今用;另一方面是將西方文論中國化,中西結合,此即文論研究探尋出路的兩大策略。

二 中國古典文論在文學研究中的優勢分析

目前,國際形勢風云變幻,為推進文化“走出去”戰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理當將中國經典文論古為今用,重振旗鼓,重新樹立中國文論話語權;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重塑中國文論的主體地位。首先,學界需要明晰中國文論的主要學術原則與條例,堅持“為我所用”“以我為主”地去闡發西方文論,構建中西文論的平等對話機制。意欲達成“以我為主”,那么中國文論的異質性研究則是關鍵策略,其能尤為客觀精準地駕馭中國文論的內在。在西方文學理論范式獨占文論界的而今,異質性的探究本質上是對不同文論的尊重與認可,堅持不息地從事變異學研究,達成異質性的正確認識,特別是認同中國文論異質性的正當性,是建構中國文論主體性地位的基石與根本。

然則,中國文論的異質性問題多年來一直未被學界真正重視,而這一點正是造成中國文論“失語”的根本原因之一。[2]26方今不管文論如何比較,都或多或少需要對中國傳統文論進行構造性調整,但應當竭力防止“異質性”造成的用西方視角來看待中國文論的欠缺。正視中國文論的異質性、重視中國文論的獨特性、珍惜傳統文論的經典性,找準中國文論自我的定位。推陳出新,逐步樹立和建構中國文論的學術主體地位。事實上,無論哪種異質文論之間彼此交流與互相了解,皆應是在有區別的前提下尋找自我的“身份認同”。在中西方文論對話時,學界當重視自身文論異質性,經西方文論啟發,斟酌自身文論特色,挖掘文論經典,正視經典文論傳統,取得長足進展?!叭绻荒芮逍训卣J識并處理中西文論的異質性,則很可能會促使異質性的相互遮蔽,并最終導致其中一種異質性的失落?!盵2]27

除了上述因素外,缺乏對中國文論的實際運用亦是造成失落的另一主因。實質上,將中國古典文論古為今用一直是縈繞在文學研究者心頭的踐諾,學界前輩郭紹虞、吳調公、南帆等,都曾對此提出了見解。但是,作為外國語言文學的研究者,反觀周遭,絕大部分研究者皆絕無二致地采用西方文論。吳調公先生曾說,“古代文論的古為今用,它的核心在于一個用字”[12]。倡導古為今用是從中國古典文論的現代生命力出發的,古為今用是為繼承中國古代經典文論精髓,發展適用于當今的現代文論。但需明確,古為今用并非走回頭路,故不能夠固步自封、古板守舊、原樣照搬。理論務必聯系現實才會有生命力,中國的古代文論若是沒有落實到“用”之上,那么就是紙上談兵,即為空談無法成為現實。未曾經歷“用”的實踐,就無法真正了解轉換過程中的障礙。沒有通過“用”的探求,就基本不能夠實現古今文論轉換的融會貫通。

中國古代經典文論深奧精微,極具理論價值,經歷幾千年演化,積聚了無數先人的聰明智慧和寶貴經驗,今人尤其需要下大力氣繼承傳統,推陳出新。但現實問題是,中國文論非但沒能加入現當代文學與文論的對話,更為甚者,中國經典文論沒能言說自我。此中三點非常關鍵:其一是對中西方文論區別的認知和領會;其二是對西方文論參考的實質,意即如何防止在學習其的進程中出現“失語”;再有就是如何對將中國古代文論進行現代轉化,即:古為今用。此三點研究與討論分別從屬于異質性、普適性、現代性的范疇。其中,異質性意指從根蒂和本源上不同的物質。曹順慶教授在2005年正式提出比較文學的“變異學理論”(variationtheory),強調“變異是在不同的文學和文化之間交流的過程中常見的事實。更重要的是,它也是文化和文明交流、整合和發展的基本法則”[1]。方今時代文學研究走向融合,中西方理論研究交流與協商度越來越高,明晰中國文論自身的建設之路,挖掘中國古代文論的精髓,探索其發展定位分外緊要。

體大慮周的《文心雕龍》是中國古代文論的精粹,是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的偉大著作。黃維樑先生曾把《文心雕龍》與《詩學》《鏡與燈》《文學理論》縱橫對比,挖掘《文心雕龍》的深層內涵,其視野廣闊度、思維縝密性、周詳全面性皆可圈可點。盡管與西方文論相比,《文心雕龍》在某些方面并未涉及,但其探究的深度、廣度,其他三部著作也未企及。它與西方文論在原型理論、解構主義、讀者反映論及小說敘事層面都能發現心理攸同的通約之處。這也是為什么黃維樑呼吁中國學界要“更好地利用它”“把它發揚光大”[4]53。實則,《文心雕龍》是中國古代文論的扛鼎之作,是世界文論話語不可或缺的構成因素。理當揭開其深邃神秘的面紗,將其碩果呈現于世人面前。中西結合,重視中國古典文論,傳承經典,弘揚文化,守“根”鑄“魂”。中國傳統文論是中華文明的“根”與“魂”,唯有將經典傳承好,才能做到將“根”守好。但目前來看,仍任重而道遠。

20世紀初以來,王國維在中西交匯之初就尋求中國現代文論模式的轉型路徑,從“以外化內”到“以內化外”再到“中西融合”,近一個世紀過去了,仍不盡如人意。歲不我與,“用”字為先?!坝谩笔窃囼?,亦是轉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暨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講話時說的,“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創作更多體現中國文化精髓,反映中國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作品?!背藢⒅袊鴥炐阄恼摳吨T文學實踐,以踐行“實踐出真知”?;貧w中國文論實踐,落實到實際行動中,總結經驗教訓。付諸實踐、見諸行動、取得實效,利用機遇,突破西方的話語壟斷,充分利用中西共同視域下文論的相互闡釋達成中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靈活融合本土之玉與他山之石。

三 中國的文學研究的方法與策略

中國文學研究應將本土之玉與他山之石融會貫通、中西結合。重新樹立中國文論話語的有效策略之一就是“化西”,即:西方文論的中國化。方今西方文論悉數占據話語權,亟需摸索中西文論互為融通和交流的重要平臺,彼此完善、互相闡發?!盎鳌鼻∈潜执藴蕜t,構建和開展契合中國學術話語原則的理論話語模式。惟有將西方文論與中國傳統文論相聯結,把西方文論話語與中國特色的文論話語相融會,批判地學習西方文論,汲取其養分和精華,運用于當下文學研究和文論批判的實踐中,才可促進中國文論的提升、發揚和進步,方可走出當今中國文論失語的文化窘境。

中國文論的話語建構緣何須由西方文論轉化,源自于當下中國文論話語權的生存表達需要。文學研究者理當著手于中國文論核心價值,重塑中國文論現代價值,有取舍、有抉擇、有意識地吸取和轉化西方文論,打破被動僵局,主動進擊突破話語壟斷。一如學界老先生所說:“西方當代批評中國化,就是將西方當代批評置于中國的文化語境來加以檢驗,其與中國的文學經驗有共同性者則肯定之、吸收之;與我們的經驗相悖而明顯片面、謬誤者則質疑之、揚棄之;對我國的文藝現象不能解釋、陷于盲視者則補充之、發展之?!盵8]是以,文學研究者需選擇西方文論中可以闡明和疏解中國文論踐行中遇到的疑難與困惑的部分,實施轉化和變革,使其內化為中國文論的理論內涵,拓展和填補文論新質。從中國文論進展所需的客觀現實出發,從異質性的根基上彼此打通,以汲取其精髓,吸收其經驗,用于中國文論的實踐。更為重要的是,此舉需持續在中國文論踐行中不斷加以完善,在困惑的消除過程中完備中國文論觀點,賦予其民族特質,從而使西方文論為我所用,變成中國文論話語的組成成分。

盡管中國傳統文論在上世紀屢次受到西方文論的侵蝕和沖擊,但并不是單純由于外來文論的入侵而導致中國文論的“失語”。事實上,文學研究者需明確西方理論的參與同中國文論的啞然失語是兩回事。首先西方文論參與的是現當代領域的文論,而無法發聲的主體是中國傳統文論。其實,中國現當代文論話語從歷史延續的角度一貫以來都是在復雜多元的環境中曲折前行。但是,對西方文論的通盤采納,在極大意義上是源自于當時中國文論界本身現代轉化的探索和研究。實際上,中國傳統文論自身便有著朝向現代性轉換的需求,從而西方文論中國化“應當被準確地理解為中國文論的現代性轉向,即擁有數千年傳統的中國文論如何在新的全球化語境中參酌西方文論而實現自身的現代性轉變?,F代性轉向是中國文論的一次前所未有而又意義深遠的破裂式轉向,意味著向來習慣于近緣雜交的中國文論此時不得不同以往的連續式傳統實行斷裂或決裂,開始了與西方文論的遠緣的和多元的雜交進程?!盵10]7學者理當倡導以豁達開闊的學術視野,兼容并蓄的學術心態,客觀務實的學術理念來看待西方文論淵博充沛的學術資源,將其與中國文論的現實協作起來再進行轉換。

將中西文論結合運用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錢鍾書先生,其代表作《談藝錄》《管錐編》都援引了大量西方批評話語。但錢鍾書先生并非“機械地以現代西方術語去‘切割’中國古代思想,而是獨辟蹊徑,借照鄰壁,以現代西方文化的映發,而使中國傳統典籍中那些往往不為人注意的思想智慧,煥發出一種‘當代性’,在當代思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推動這一發展?!盵13]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即:他將西方的心理學專業名詞“通感”援用至中國文論,“通感”本意是指聽覺、視覺、味覺、觸覺、嗅覺彼此互相連通。像古詩文中的“寺多紅葉燒人眼”就是把人們看見“紅葉”的視覺畫面打通了觸覺讓人感覺紅得“燒”起來了。事實上,國人日常交往中也往往采用通感的手法,如:人們常用“甜美”形容歌聲,“甜”本屬于味覺印象,“美”屬于視覺印象,“歌聲”則屬于聽覺感受。同樣地,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也引入了通感的技巧,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扒逑恪钡男嵊X和“歌聲”的聽覺構成了通感。由比喻構成的通感,要有相似點,那就是“隱隱約約”“斷斷續續”,因為是“縷縷”和“渺?!?。作者在描寫時打破了常規,把“聲”“香”聯系起來,使嗅覺與聽覺溝通。這樣,就會調動起讀者的生活經驗,使之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能力。作者用“遠處高樓上”飄來的“渺茫的歌聲”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體驗,來品味微風送來的時有時無、如絲如縷的荷花散發的“清香”,喚起人內心微妙地情感,使兩種作用不同的感官知覺,在心理反應上得到了自然地溝通。由此看出,“通感”這一概念盡管源于西方,但是可以將其有機地與中國的古典詩詞、日常交往實踐結合起來,從思考角度和言說技巧上都是可以“化西”而實現本土化、民族化,可以成為有中國文論特色的文論話語。

再譬如朱光潛先生的《詩論》,亦參照了西方文論和美學。具體探究中國經典的詩詞歌賦,參考叔本華、尼采的“意志論”、克羅齊的“直覺說”、立普斯的“移情說”構筑起首本中國詩學理論專著。盡管借鑒西方文論仍屬于以西釋中的起步過程,但是朱光潛先生能中西貫通地將西方理論與中國詩詞經典的賞析有機地聯結起來,朱光潛先生援用克羅齊《美學綱要》:“藝術把一種情趣寄托在一個意象里,情趣離意象或是意象離情趣都不能獨立?!盵17]54深感于此,朱光潛先生獨創性地倡導“意象與情趣的契合”,構成“詩的境界”的簇新詩歌理論。這一方面可以看出朱光潛先生直接為西方文藝理論所陶染,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古詩詞經典能夠與西方文論結合起來探究。

實質上,不存在完美無暇的文論,精華和糟粕辯證共存。因此對涌入的異域文化及文論,我們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選擇”,文化多樣性本就是“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對于中國文論的英華,學界需大力宣揚、加以采用、予以踐行。同時,對于不足之處,虛心向西方文論求教。歐洲是諸多文藝思潮、文學流派的誕生地,但華夏是古文典籍的集大成者,理當中西結合,以他山之石來攻己之玉。

結 語

一言以蔽之,經學界數載鉆研與探討,重塑中國文論的話語勢在必行,但具體的轉化手段還有待商酌與討論。西方文學理論的觀念體系伴隨資本與文化的擴張滲透入中國文壇,但其始終是舶來品,隔閡、沖突、距離難免產生。從基礎架構、學問體例、文論邏輯層面上來看,兩者從根蒂上是迥異的。更重要的是,西方文論話語中不可避免潛藏著西方焦點視角。方今面臨西方文論話語具備明顯優勢的國內環境,學界務必以中國傳統文化之根基為出發點,在平等交流中汲取西方理論之精髓。惟有回歸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基,方可真切領略中國文論的傳統之體;惟有鑒戒西方理論長處,方能激發中國傳統文論為現代所用。學術的精神在于堅持不懈的自我革新與在百折不撓中探索發展,其魅力與引人入勝之處亦存在于此。新的百年方才發軔,正如西方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研究學者詹姆遜所言:“理論仍在途中?!盵14]40要而言之,國內的外國文學研究必然也必須中國文論的參與。

[1]CAO Shunqing.The Variation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M].Berlin:Springer,2013.

[2]曹順慶.為什么要研究中國文論的異質性[J].文學評論, 2000(6):26-29.

[3]賀雪峰.理論資源與經驗研究:如何才能寫出一篇好的社會科學博士論文[J].濟南大學學報,2020(3):5-11.

[4]黃維樑.文心雕龍與西方文論[J].文學理論研究,1992(3).

[5]陶東風,鄒贊.文化研究的問題意識與本土實踐:陶東風教授訪談[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6-11.

[6]孫紹振.學術“啞巴”病為何老治不好[N].光明日報,2017- 07-03.

[7]許鈞.意識、視野、判斷力與思想:我的翻譯研究之路[J].外語界,2006(3):48-55.

[8]王寧.西方當代文學批評在中國[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0.

[9]王寧.“后理論時代”的理論風云:走向后人文主義[J].文藝理論研究,2013(6):4-11.

[10]王一川.西方文論的知識型及其轉向:兼談中國文論的現代性轉向[J].當代文壇,2007(6):4-8.

[11]王希騰.焦慮的通變:僑易學與比較詩學[J].嶺南師范學院學報,2018(5):70-75.

[12]吳調公.古代文論今探[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

[13]喻守國.中國文論話語重建研究[D].武漢大學,2011.

[14]詹姆遜.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M].唐小兵,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15]趙小琪.中國比較詩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J].世紀文學評論,2008(1):19-20.

[16]周憲.文學理論范式:現代和后現代的轉換[J].南京社會科學,2012(1):126-134.

[17]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三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7.

I106

A

1673-2219(2021)02-0030-05

2020-10-13

左美玲(1991-),女,湖南邵陽人,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

(責任編校:張京華)

猜你喜歡
文論異質性話語
Meta分析中的異質性檢驗
城市規模與主觀幸福感——基于認知主體異質性的視角
畫與理
臨床常見革蘭陰性菌異質性耐藥研究進展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異質性債務治理與制度完善
關于文論“失語癥”的爭論、懸疑和前瞻
《漫漫圣誕歸家路》中的敘述者與敘述話語
20世紀中國古代文論的地位、意義及創造性轉化
20世紀中國古代文論的地位、意義及創造性轉化
解構視野中的后現代文論——以哈琴的后現代主義詩學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