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涼市崆峒區小麥條銹病的發生特點及防控策略

2021-12-07 08:43
農業科技與信息 2021年3期
關鍵詞:菌源三唑酮抗病品種

張 康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平涼744000)

平涼市崆峒區地處六盤山東麓,東經106°25′~107°21′、北緯35°12′~35°45′,境內西北高峻多山,東南丘陵起伏,中部河谷密布,平均海拔1 540 m,年均氣溫10.1℃,年降雨量537.5 mm,日照2 377.4 h,無霜期193 d,屬半干旱、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全區總耕地面積6.95萬hm2。小麥條銹病常年發生,間歇流行,是崆峒區小麥的主要病害。4—8月受溫度、濕度、條銹病菌源等關鍵決定因素影響,當平均氣溫達24℃、相對濕度超過82%時,致使9月份低凹潮濕處自生麥苗有自然越夏條銹病分生病孢子堆出現。因此,小麥條銹病的發生與流行程度與當地不確定性的氣候條件密不可分,直接關系條銹病的繁殖與擴展,不僅能促使形成菌源地,引起條銹病的大面積流行,甚至其高空氣流傳播的特性對周邊縣(區)影響極大,逐漸成為制約崆峒區糧食安全的重要障礙因素。

1 發生特點

小麥條銹病是通過高空氣流傳播的重大流行性病害,具有發病早、區域廣、程度重等特點,雖然當前發病程度較輕,發病面積較少,但菌源基數依然較大,發生流行的概率依舊較高。近年來,整體上輕度發生,局部輕度偏重發生。

1.1 發病時間早

春季條銹病始見期一般在3月上中旬,最早為2月18日(1991年),最遲為6月19日(1995年)。發病時間的早晚和當年發生流行程度呈正相關,而且病情在年份間具有明顯的慣性,即偏重和大流行年份之后持續較重發生1~2年[1]。首先,麥苗基部1~2片葉受病菌浸染,逐漸向中上部葉發展,無典型發病中心;其次,抽穗前后浸染至中上部葉片,以至旗葉,發病田塊自東南部向西北部蔓延。

1.2 發病區域廣

小麥條銹病是一種低溫病害,病菌不耐高溫(≤36℃),條銹病越夏菌源主要分布在海拔1 500 m以上,涉及全區17個鄉(鎮),東至花所鄉,西至西陽鄉,北至草峰鎮,南至麻武鄉,主要通過侵染早播秋苗進行繁殖和傳播。在越夏期間,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降雨充沛、溫度適宜,致使寄主數量充足,條銹菌可順利越夏,成為初次侵染秋麥苗的菌源。因此,抓好越夏防控的關鍵期對控制越夏菌量至關重要。

1.3 發病成因多

一是受大區流行影響,大量夏孢子通過高空氣流在短期內跨越陜、甘、青、寧進行遠程傳播,以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作為越冬或越夏基地,這種跨區域遠距離的傳播為崆峒區條銹病的發生積累了充足的菌源。二是從品種的抗病性來看,有機小麥品種抗病性的強弱及其感病品種的種植面積是影響小麥條銹病發生的基本條件[2],崆峒區種植的小麥品種大多為非抗病品種,有利于條銹病的流行蔓延。三是受氣象因素的影響以及條銹病喜涼怕熱的本性,主要體現在溫度和濕度兩個層面,9~13℃是條銹病的最佳發生溫度。在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前提下,降雨量的多少和越冬菌源數量呈正相關,早春多雨,有利于越冬菌侵染新葉,并點片發生;返青拔節期降雨少,條銹病發生輕;4—5月底伴有春雨,極易造成部分區域條銹病中輕度流行。因此,春季降雨是小麥條銹病流行的重要條件。

1.4 菌源交叉流行

“立春”之后,氣溫回暖,降雨偏多,加之受東南季風的影響,外地菌源與本地菌源交叉傳播雙重流行。如陜西部分地區條銹病發生較重,大量夏孢子隨東南季風飄移至崆峒區麥田,若是當年崆峒區氣候、溫度適宜,越冬菌源充足,則引起條銹病大面積發生流行。

1.5 發病癥狀明顯

小麥條銹病主要發生部位在葉片,癥狀明顯,危害大,直接影響到作物的光合作用。葉鞘、莖稈、穗部、穎殼及芒上在大流行、發病重的年份偶然會發生,但發生概率較小。發病初期,葉片逐漸出現輪狀排列的鮮黃色夏孢子堆;發病中期,葉片褪綠,逐漸凸起呈虛線條狀夏孢子堆;發病末期,葉背出現短線狀、扁平、卵圓形的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鮮黃色粉末(夏孢子);后期病部產生短線狀、扁平、常數個融合、埋伏在表皮內及成熟時不開裂的黑色冬孢子堆。

2 防控策略

2.1 準確監測預報

一是制定了冬小麥條銹病防治預案,建立區、鄉(鎮)、村3級快速反應機制。二是充分發揮利用農作物重大病蟲測報網,及時發動3級(區級、鄉(鎮)級和村級)農業技術人員按照全區小麥種植分布圖,深入農戶自留地,積極開展田間菌源排查,準確掌握田間病情發生動態及流行趨勢,及時通過政府網站發布病情預警,真正做到了“鄉不漏村、村不漏田”。三是建立完善了“三日一查、一周一報”制度,準確掌握發生為害動態,科學研判發展趨勢,及時發布病情預報。

2.2 堅持分類施策

對照往年崆峒區南北兩塬小麥條銹病菌源發生流行規律,結合實際,分類施策。對存在零星葉片發病的大秦鄉、白廟鄉,堅持“個別發現、及時群防”的策略,杜絕病害蔓延;對存在發病中心的安國鎮、崆峒鎮,堅持“嚴防死守、條塊結合、全田防控”的策略,遏制病情流行;對存在病害流行蔓延的峽門鄉、大寨鄉和草峰鎮,堅持“跨區域合作防控”的策略,降低流行擴散的風險。

2.3 種植抗病品種

做好抗病品種培養和篩選,加大抗病品種選育力度,對17個鄉(鎮)搭配最佳抗病品種,種植與越夏區抗病基因不同的小麥品種,每村可選2~3個抗性強、豐產性好的良種配合種植,以減少小麥條銹病侵染、阻滯銹菌變異。

2.4 抓好秋播拌種

積極推廣藥劑拌種和種子包衣,減少或延緩秋苗發病,提高種子藥劑處理率。建議用種子重量0.3%(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 g拌麥種150 kg或12.5%特譜唑可濕性粉劑60~80 g拌麥種50 kg。

2.5 抓好農業防治

一是適期播種,適當晚播,減輕秋苗期條銹病發生。二是聯結農事操作,減少自生麥苗,適期晚播。三是合理搭配N、P、K比例,鼓勵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增強小麥抗病力。

2.6 適時藥劑防治

防治藥劑可選擇20%三唑酮乳油商品量900~1 200 ml/hm2,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300~450 g/hm2,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 kg/hm2,或250 g/L丙環唑乳油375~450 ml/hm2,或5%己唑醇懸浮劑450~600 ml/hm2,或30%醚菌酯懸浮劑750~1 050 g/hm2,兌水750 kg均勻噴霧,重病田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2~3次。

2.7 開展飛防示范

選取運行規范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飛防技術對500 hm2專業化統防統治核心示范區開展統防統治工作,減輕小麥條銹病等爆發性病蟲害,確保全區夏糧豐收。

3 結束語

小麥條銹病是小麥生產中常發的銹病類型之一,是一種危害極大的病害,具有發生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等特點。為有效防治和解決小麥條銹病危害,需從源頭進行防控,選好抗銹品種,加強技術指導,適當藥物干預,完善監測機制,從而降低損失,提高產量,力爭將崆峒區小麥條銹病持久控制在輕度流行或不流行狀態。

猜你喜歡
菌源三唑酮抗病品種
菌源同工酶分析揭示菌源DPP4同工酶是潛在的抗2型糖尿病靶點
農產品加工副產物對水體三唑酮的去除作用
三唑酮降解菌SM3的降解特性及其應用研究
利用室內微宇宙系統研究三唑酮對淡水浮游動物群落的影響
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與防治方法研究
來安縣2018年小麥赤霉病發生特點與防效分析
藥用植物DNA標記輔助育種(三)三七新品種
小麥赤霉病發生與菌源?氣象因子量關系分析
藥用植物DNA標記輔助育種(一):三七抗病品種選育研究
三唑酮對斑馬魚和稀有鮈鯽不同生長階段的急性毒性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