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知識網絡圖譜的我國科技工作者科普政策分析與發展展望

2021-12-12 10:06胡卉楊志萍廖宇
科普研究 2021年5期

胡卉 楊志萍 廖宇

[摘? ?要] 以相關部門和機構發布的科普政策文件為研究對象,對各項政策文本中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的有關規定進行調研和梳理,抽取核心關鍵詞繪制政策內容的知識網絡圖譜,分析和揭示我國科技工作者科普政策的現狀與構成要素。研究結果顯示,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的政策要素可從科普前置階段、科普過程階段、科普后續階段三個流程,以及外部環境與自身行動兩個維度,歸納概括為項目要求、激勵機制、組織動員、能力培訓、機構支持、經費保障等17項構成要素,同時從頂層設計、合作機制、角色定位、內容體系、傳播模式等方面對未來科普政策規劃和修訂完善提出展望和建議。

[關鍵詞]科技工作者 科普政策 知識網絡圖譜

[中圖分類號] N4 [文獻標識碼]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21.05.005

科技工作者既是科學研究的主體,也應該是科普的主力[1]?!吨腥A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以下簡稱《科普法》)明確指出,“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科學技術工作者應當發揮自身優勢和專長,積極參與和支持科普活動”。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的講話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己任,把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2]。作為科研成果的生產者和擁有者,科技工作者站在科技創新發展最前沿,是科普的核心和源頭,在開展公眾科普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和不可替代的功能價值[3]。

隨著對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日益加深,政府機構及其他相關部門紛紛出臺系列規定和要求,以強化各級參與主體對科普工作的投入,其中包括對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的論述和規定,為落實科普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據和操作指南?;诖?,本文對當前科技工作者科普政策內容進行調研和梳理,嘗試歸納和總結政策內容框架與核心要素,對未來政策規劃提出建議,以期為以后相關政策的修訂完善,特別是制定和出臺科技工作者科普專項政策提供理論基礎與決策支持。

1 我國科技工作者科普政策的基本概況

國際科學界對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工作出臺相關政策和要求由來已久,并已形成涵蓋政策法規約束和項目資助要求在內的約束和激勵體系[4]。我國經過多年的發展也已基本形成較為完備的科普政策法規體系,其中對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也提出了相關要求[5]。對此,孔德意[6-7]、劉婭[8]、任嶸嶸[5]、王大鵬[1]等學者圍繞當前我國科普政策體系、科研與科普結合專項內容等主題展開分析討論,但關于科技工作者群體的專門政策內容、核心構成要素及各要素的流程框架在以往的文獻中鮮有探討?;诖?,本文以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出臺的促進科普事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文件為基礎,參考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出版的《中國科普法律法規與政策匯編(1994—2018)》[6-9]、中國科普研究所出版的《中國科普政策法規匯編(1949—2018)》[10],并輔之以網絡檢索和調查,對各項科普法律政策文本中關于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的內容進行研究分析。

通過判讀和分析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出臺的180余條科普法律政策文件中關于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的內容,其中34條政策法規包含相關規定。

1.1 政策性質類型

從政策屬性來看,涵蓋了科普法律和科普政策??破辗墒侵溉珖舜笥?002年頒布的《科普法》,科普政策指黨中央、國務院、各部委發布的有關科普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具體涉及條例、意見、辦法、指示決定、批復、綱要、綱領、大綱、規劃、計劃、方案、要點、指南、通知等類型。在專業屬性方面,包括綜合性和專門性的法律政策。綜合性的法律政策如2006年國務院發布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專門性的法律政策如中國氣象局等2008年發布的《關于加強氣候變化和氣象防災減災科學普及工作的通知》等。

1.2 政策時間趨勢

我國關于科技工作者面向公眾開展科普的政策法規已歷經28年的發展和演變,從政策出臺的時間趨勢來看,在2002年《科普法》頒布之前,已有相關政策關注和支持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工作。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見》就提出了對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的激勵方式與工作要求;1999年科技部等九個部門聯合發布《2000—2005年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綱要》,明確了科技工作者在科普工作中的角色和定位。隨著《科普法》的出臺,特別是2006年《科學素質綱要》頒布實施以后,國家、部委和省級層面的政策、文件、法規等對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的關注與支持不斷拓展和深化,號召和呼吁科技專家主動參與科學教育、科學普及,促進科學前沿知識的傳播。至“十二五”期間,已初步形成支持科技工作者的科普政策體系,涉及激勵機制、角色定位、工作要求等方面,為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撐。進入“十三五”以來,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科普工作愈加受到重視,特別是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科技三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有關科技工作者科普的政策進一步深入發展,強調發揮科技工作者在科普中的生力軍作用,建立完善科研與科普相結合的機制。2021年6月,《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2021—2035年)》]發布,再次強調“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不斷增強科技創新主體科普責任意識,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

1.3 政策機構分布

從政策制定出臺的機構分布來看,全國人大出臺了《科普法》,國務院相繼發布了《關于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見》《科學素質綱要》《科學素質綱要(2021—2035年)》等國家層面的政策文件,是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工作的總體要求和發展綱領。其他部門相關政策的出臺主要為多部門協作聯合發文(見表1)。首先,科技部作為主管國家科學技術工作的部門,中國科協作為國家推動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二者是出臺政策的主要部門;其次是中國科學院、教育部、中宣部,分別從科研與科普相結合、教育與科普相融合、加強科普宣傳與推廣等方面出臺相關政策,為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與指導;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以及人事部、中組部等為科普事業投入與推動、科普人才隊伍建設與發展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保障;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中國地震局等專業部門也重視相關領域的科普,要求或倡導相關領域的科技工作者面向公眾開展專業領域的科普。此外,越來越多的部門開始重視科技工作者科普,并將其納入發展規劃和工作范疇,例如應急管理部強調科學家群體在突發事件中的應急科普的重要作用,自然科學基金委也從項目資助與管理角度,提出在項目結題和考核時將科學普及作為基礎研究項目考核的必要條件。

2 我國科技工作者科普政策的內容要素

本文對國家層面發布的34份有關科技工作者科普政策文本內容進行分析,抽取并整合關鍵詞,根據詞頻、共現關系、中心度和加權度等指標繪制出政策內容的知識網絡圖譜(見圖1),初步揭示科技工作者科普政策內容主題,主要包括科技工作者、科普人才隊伍、合作機制、科學教育、專家庫、科研機構、院士專家、科普創作、科研與科普結合、科普工作、環境保護、激勵監督機制等。

具體而言,圖譜根據顏色聚類可分為三個部分,其反映的主題內容也與科普工作流的三個階段基本對應。首先紫色部分主要涉及科普工作的兩個階段,即科普的前置階段和過程階段,前置階段主要是科普工作的起因和動員。目前來看政策文件中對提及的科普工作主要來源于項目和科研任務,主要的方向在國防安全、國土資源、環境保護以及科技知識和反對偽科學等方面。在傳播過程中,主要體現在合作機制的建設、科普方式的探究(如科研與科普結合、組建專家庫、借助科學家的影響力)和尋求科普資源(機構支持、經費保障等)等方面。其次藍色部分主要體現了科普過程階段中的重要內容,由院士、專家等科學家群體對科學思想、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進行深入解讀和剖析,這既是科普內容來源,也是與科學家合作的重要方式。最后橘色部分主要體現在完成科普的后續階段,即對科普的價值肯定和激勵監督。就科普人才隊伍的培養和發展而言,不僅需要科普培訓和科學教育等配套機構與設施的檢核,還需要相應的職稱評定和職務晉升制度,來激勵科普人才不斷投身科普事業。

為進一步揭示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的政策內容要素,在關鍵詞知識網絡的基礎上,本文從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流出發,圍繞科普的前置階段、過程階段、后續階段三個流程,從外部環境與自身行動兩個維度,對我國科技工作者科普政策的內容要素框架進行歸納和總結(見圖2),并對各要素進行具體分析和詳細解讀。

2.1科普前置階段政策要素

在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的前置階段,涉及的外部環境政策要素包括項目要求、激勵機制、組織動員和能力培訓,內部行動要素主要為科技工作者對公眾開展科學普及的責任和使命(見表2)。

2.2 科普過程階段政策要素

在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工作的中間過程階段,外部環境政策要素包括機構支持、經費保障、合作機制建立和科普智庫建設。內部行動政策要素包括基本原則(科研與科普結合)、科普主體(老中青立體科普隊伍)、科普對象(以青少年為主的廣大公眾)、科普內容(廣度與深度并重)、科普渠道(線上線下融合)、科普方式(復合多樣化)(見表3)。

2.3科普后續階段政策要素

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的后續階段主要包括價值肯定、激勵監督機制兩項外部環境政策要素(見表4)。

3 科技工作者科普政策發展展望

在當前科技創新蓬勃發展和科普事業迅速推進的環境下,公眾科學普及面臨著新形勢及新機遇,也為科技工作者面向公眾開展科普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合理的政策和有效的機制成為支持和保障科技工作者順利開展科普工作的必要條件。不可否認的是,國家及相關部門此前出臺的相關科普政策對激發科學家的科普工作熱情,促進和鼓勵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同時也應看到,當前科技工作者科普政策仍存在一些制約性問題。例如,在頂層設計方面,缺乏對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的專項政策規定,政策的執行與落實缺乏督辦機制;在協同機制方面,各項政策出臺主體、各項科普工作主管部門及實施單位間缺乏協同交流,造成資源重復與浪費,不利于發揮科技工作者在科普工作中的獨特優勢與主體作用;在角色定位與科普模式方面,在當前新科普大環境下,科普未來發展的理念思路、角色定位、方式方法等需要新的調整和改變,科技工作者在科普活動中的角色和定位也應重新界定;在政策內容體系方面,當前科普政策中關于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的規定呈現多點分散的特征,內容缺乏全面性和系統性,仍需進一步完善科技工作者科普政策內容體系?;诖?,本文在前述繪制政策內容知識網絡圖譜、構建科技工作者科普政策內容要素框架的基礎上,為未來科普政策修訂完善或出臺有關科技工作者科普專項政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 加強頂層設計,研究制定科研與科普結合的制度規范體系

在宏觀層面,建立健全有關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的政策體系,并配套細化制度,在法律制度層面明確科研與科普同等重要的定位,將科普正式納入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對科技工作者群體提出科研、科普以及二者有機結合的明確要求。在中觀層面,各級科技管理部門、項目資助機構要把科普工作納入科技發展規劃和科研管理范圍,健全各類科技項目科普任務的管理和考核規范,明確科普任務內容和經費比例,納入項目立項和結題考核指標[13]。在微觀層面,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要結合實際制定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的制度規范,建立科研與科普結合的激勵機制,明確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工作相關的績效考核、職稱評定、職務晉升、表彰獎勵、福利待遇等工作細則,推進科研與科普結合的人才一體化、項目一體化、成果轉化傳播一體化建設。同時要建立監督機制,確保各項激勵政策與規范制度落地執行。

3.2 加強合作交流,建立健全多元共聯的協同工作機制

一是建立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的縱向協同管理機制,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部門加強協作,發揮“大聯合、大協作”優勢,建立國家層面的協同工作機制,共同推進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二是完善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的橫向交流合作機制,科研機構等要加強與教育界、媒體界和文藝界的跨界合作與交流,充分調動各方優勢,整合各方資源,為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創造機會、搭建平臺、提供條件。

3.3 明確角色定位,更新界定科技工作者在科學普及中的使命責任

科普事業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作為科普事業的重要參與主體,面向公眾開展科學普及毋庸置疑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也是“負責任的研究和創新”的核心。但與此同時,由于學科領域和研究主題不同,科學家個體存在差異,同時受社會公眾關注的科學議題也難以統一,因而不應“一刀切”或強制性地要求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均開展科普工作。

3.4 完善政策內容,形成系統全面的科技工作者科普政策內容體系

一是要加強科技工作者科普相關內容在科技或科普政策中的內容比重,或專門出臺指導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的專項政策,確保政策內容的專業性和聚焦性。二是要統籌考慮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工作的各相關要素,在內容設計上不僅要覆蓋政策內容框架的全部要素,還要制定涵蓋 “培養—扶持—使用—評價”全方面、“傳播前—傳播時—傳播后”全流程的政策內容體系,確保政策內容的全面性和系統性。

3.5 創新科普模式,提升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工作的效果和影響力

如今的科普事業不再是對公眾進行單向的指導、教育、宣傳,而是提供服務、積極溝通、尋求共識的雙向互動的過程[14],在對話和協商的科普過程中,科技工作者要注重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創新科普的渠道與方式,積極拓展大眾傳播、網絡傳播、新媒體傳播等融媒體傳播渠道,優化寫、說、做、演等不同場景的科普模式,進一步提高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大鵬,黃榮麗,陳玲.科研與科普結合歷史視角下我國科研人員科普能力建設思考[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35(11):1390-1397.

[2]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央視網.習近平為何重視提高全民科學素質[EB/OL].(2018-09-18)[2021-01-10]. https://www.sohu.com/a/254622635_407301.

[4] 王大鵬,賈鶴鵬.促進科學家參與科學傳播需政策與機制并重[J].科學通報,2017,62(35):4083-4088.

[5] 任嶸嶸,楊幫興,鄭念,等.中國科普人才政策25年以來的演變、趨勢與展望[J].中國科技論壇,2020(4):139-150.

[6] 孔德意.基于內容分析法的我國科普政策工具分析[J].科普研究,2019,14(3):19-25.

[7] 孔德意.我國科普政策主體及其網絡特性研究——基于511項國家層面科普政策文本的分析[J].科普研究,2018,13(1):5-14,55,104.

[8] 劉婭,佟賀豐,趙璇,等.“十二五”期間我國政府部門和人民團體科普政策文本研究[J].科普研究,2018,13(1):15-24,104-105.

[9] 科學技術部政策法規司.中國科普法律法規與政策匯編(1994—2018)[M].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9.

[10] 中國科普研究所. 中國科普政策法規匯編(1949—2018) [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9.

[11] 中科院、科技部聯合實施“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等科普計劃[EB/OL].(2015-03-18)[2021-05-15]. http://www.cas.cn/cm/201503/t20150319_4323930.shtml.

[12] 趙正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科普概況、問題及思考[J].科普研究,2020,15(1):52-56,62,107.

[13] 梁琦,劉萱.科研項目嵌入面向公眾科學傳播活動的政策與實現路徑——美國NASA空間科學辦公室教育與科普項目案例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3(5):149-154.

[14] 朱效民.科學家參與科普的“利其器”與“善其事”[J].科學與社會,2017,7(2):118-123.

(編輯? 顏 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