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院校學生中醫診法學習現狀問卷調查分析

2021-12-16 18:20張岑煒趙凱維佟琳韓楨于崢陳曦杜松
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 2021年6期
關鍵詞:問卷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生

張岑煒 趙凱維 佟琳 韓楨 于崢 陳曦 杜松

摘要:中醫診法作為中醫辨證論治的關鍵環節,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傳統醫藥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解目前中醫院校學生在學習中醫診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中醫院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基本情況、中醫診法教學現狀、學習內容與方法、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了解程度4個方面?;趩柧硇畔⒎答?,對中醫診法的教學需求和不足之處進行分析,以期促進中醫診法的學習、利用與傳承。

關鍵詞:中醫診法;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生;問卷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2;R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707(2021)06-0049-05

Abstract: As the key link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CM diagnosis method was listed in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of TCM in 2006.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TCM diagnosis method among students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students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urvey contents include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students,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TCM diagnosis method, learning content and methods, and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information feedback,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teaching needs and shortcomings of TCM diagnosis method, in order to promote learning, applic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CM diagnosis method.

Key words: TCM diagnosis metho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tudents; questionnaire survey

中醫診法作為中醫學獨具特色的診斷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望、聞、問、切四診,用以診察疾病,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勢,辨別證候,對相應疾病作出診斷,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2006年5月,中醫診法被列入第一批傳統醫藥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中醫診法歸屬于中醫診斷學課程,為更好地了解中醫診斷學課程的教學現狀及學生的學習現狀,認識中醫診法的教學需求和教學不足之處,促進中醫藥及相關專業學生更好地學習、傳承中醫診法,保護“中醫診法”這一優秀的文化遺產,本課題組對部分中醫院校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現將調查結果歸納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調查對象為全國中醫院校學生,涵蓋中醫學、中西醫結合醫學、針灸推拿學及其他類(包括中藥學、民族醫學等)等專業方向的???、本科、碩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群體。

1.2 研究方法

調查問卷由課題組成員在閱讀相關文獻及咨詢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等領域12名專家的基礎上進行編制,通過問卷星(https://www.wjx.cn/)進行發放與回收。問卷內容涉及學生基本情況、中醫診法教學現狀、學習內容與學習方法、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了解程度4個方面,共計30個問題。中醫院校學生實名制填寫,限制每個IP只能作答1次。同時課題組成員及時在后臺查看問卷,核對并提取資料。本次共發放問卷355份,回收有效問卷353份,回收率99.44%,回收問卷填寫均完整,有效率為100%。

2 結果

2.1 學生基本情況

參與本次問卷調查的353名學生分別來自27個省份的中醫院校,前10名詳見表1。以北京市學生最多,為110名(31.16%)。以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學生最多,為65名;其次為安徽中醫藥大學51名、北京中醫藥大學44名、湖南中醫藥大學32名。353名學生中,男性106名(30.03%),女性247名(69.97%),以20~26歲的學生為主體。按照不同專業統計,中醫學專業學生209名(59.21%),中西醫結合專業學生58名(16.43%),針灸推拿專業學生31名(8.78%),其他專業學生55名(15.58%)。其中,???名,本科128名,碩士研究生211名,博士研究生13名。在研究生群體中,中醫診斷學專業與中醫基礎理論專業學生分別為17、29名,共占13.04%(46/353)。

2.2 中醫診斷學教學現狀

353名學生中,216名(61.19%)認為自己所在院校中醫診斷學的教學學時合理,11名(3.12%)認為其不合理。在對現版《中醫診斷學》教材滿意度調查中,對教材滿意的學生為200名(56.66%),一般滿意為147名(41.64%),不滿意為6名(1.70%)。在教材難易程度問題上,有30名(8.50%)認為現版《中醫診斷學》教材較難,297人(84.14%)認為難易適中,26人(7.36%)認為教材簡單易懂。在回答喜歡的中醫診斷學教學方式(多選題)時,排列前3位的教學方式分別為臨床實踐(278名)、病例分析(255名)、傳授式教學(208),而問答式教學(69名)及問卷式考試(37名)排名居后,詳見表2。而在另一問題“案例教學是否有利于學生掌握具體中醫診法技術”的統計中,有338名(95.75%)學生選擇并認同案例教學有利于學生掌握具體中醫診法技術。

2.3 學習內容與學習方法

345名學生認為中醫診法的學習尤為重要。在課程學習中看重診法學習的學生為17名(4.82%),看重辨證學習的學生為22名(6.23%),認為診法和辨證均重要的學生為167名(47.31%),看重辨病綜合運用的學生為147名(41.64%)。

對中醫診斷學相關術語和概念的理解方面,認為其容易理解的學生為64名(18.13%),比較容易理解的學生為154名(43.62%),個別概念理解起來有難度的學生為133名(37.68%),不容易理解的學生為2名(0.57%)。選擇脈診是中醫四診中最難掌握的診法的學生占絕大多數,共有322名(91.22%)。選擇學習中醫診法時最應做出的改進方法方面,看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生為218名(61.76%),看重跟師學習的學生為71名(20.11%),看重熟讀經典的學生為55名(15.58%),看重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學生為9名(2.55%)。

對中醫診法歷史發展脈絡熟知程度方面,十分熟悉的學生為16名(4.53%),一般熟悉的學生為274名(77.62%),不熟悉為63名(17.85%)。據統計,除教材之外未讀過其他中醫診法類書籍的學生達161人(45.61%)。在學習古代診法類文獻時遇到的困難方面(多選題),認為文言文讀不懂的學生為193名(54.67%),不清楚哪些書重要為183名(51.84%),此兩項的回答超過半數;另外,繁體字不熟悉、不知道古籍什么版本好、有問題卻不知道怎么查找的學生分別為146、136、113名,均超過100名。詳見表3。除四診外,詢問學生對其他代表性診法有何了解時,了解手診的學生為83名(23.51%),了解腹診的學生為82名(23.23%),了解民間特殊脈法的學生為42名(11.90%),對除上述診法外的其他診法有所了解的學生為6名(1.7%),而對其他診法沒有任何了解的學生為140名(39.66%)。

2.4 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了解程度

對“中醫診法”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程度方面,非常了解的學生為18名(5.10%),一般了解的學生為164名(46.46%),不是很了解的學生為156名(44.19%),完全不了解的學生為15名(4.25%)。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感興趣的學生為224名(63.46%),一般感興趣的學生為126名(35.69%),不感興趣的學生僅3名(0.85%)。作為中醫院校學生,要傳承與保護“中醫診法”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認真學習中醫診法理論知識(307名),認真實踐中醫診法操作技術(301名),積極探索中醫診法在當代的發展和應用(246名),深入了解中醫診法發展源流(245名),系統閱讀中醫診法相關古籍(240名),見表4。

學生認為現階段傳承與保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診法”需開展的工作包括,積極保護民間特色診法(311名),系統整理中醫診法理論、原理及操作技術(309名),調研現存中醫診法古代醫籍版本情況(285名),制作相關宣傳視頻促進“非遺”傳播(252名),見表5。

3 討論

3.1 改進中醫診法教學方式

在本科教學中,中醫診法有關內容被收錄于《中醫診斷學》教材中,因此對中醫診斷學的教學現狀進行調查能間接反映學生中醫診法的學習現狀。問卷結果顯示,對中醫診斷學教材的滿意度方面,僅一半的學生對當前教材滿意,147名學生對教材一般滿意,還有6名學生對現版教材不滿意,并有30名學生認為現版教材較難,而不滿意現版教材的首要原因為教材知識點零碎且繁多,不利于系統學習。對中醫診斷學教學方式的調查中,臨床實踐與病例分析教學受歡迎程度最高,而傳統的問答式教學與考試受歡迎程度低。這些數據表明現版教材仍存在一定的改進空間。教師在教學時,可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引導,對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授中醫診斷的基本原理與技術方法,并適當結合案例教學,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教學質量,促進臨床應用。

在研究對象中,338名學生認同案例教學有利于學生掌握具體中醫診法技術。在中醫診斷學教學改進方面,大部分學生認為教材應該更貼合臨床,增加臨床實踐部分。這說明,傳統的問卷式學習已不應再是課堂的主宰,反觀臨床實踐式與病例分析式教學,將書本知識與臨床實踐技能有效結合,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與運用中醫診法進行中醫診斷,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更好地把握和運用中醫診法。李小亮[2]在案例教學的應用及思考中亦表明,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更符合學生期待的開放式新型教學方法,使學生融入案例場景中,能夠有效提高教學的靈活性與學生的自主性,更適應當今的臨床教學實踐。隨著本科教學的改革力度不斷加強,教學模式和方法不斷更新,出現了各類新興教學模式,中醫診斷學教學也應與時俱進。近年來,翻轉課堂、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式、慕課、微課等教學模式和方法逐漸應用于本科教學,為中醫診斷學教學提供了諸多參考[3]。同時,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線上教學受到了諸多關注,謝文英等[4]在中醫診斷學在線課程的改革與實踐中指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打破了此前傳統教學的模式,彌補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弊端,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臨床實踐能力及中醫思維辨證能力。

3.2 側重中醫診法教學內容

345名學生認為中醫診法相關中醫診斷學課程的學習很重要。在具體學習內容上,167名學生看重診法與辨證,147名學生看重辨病的綜合運用。中醫診斷學作為中醫基礎理論與臨床各科之間的橋梁,在整個中醫體系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診法、辨證與辨病的綜合運用更是關鍵環節,教師與學生均應高度重視。在學習過程中,133名學生認為中醫診斷學中個別概念理解起來有難度,主要集中在脈診與舌診兩部分,如牢脈之脈來實大弦長、堅牢不移,在理論學習過程中較為抽象、不易體會。而在最難掌握的中醫診法的選擇上,322名學生認為脈診最難掌握,呼應了脈診“心中了了,指下難明”的特點。提示教師應進一步做好教學設計,對各部分內容重新加以整合,優化教學內容,使學生便于理解、便于記憶,教學內容上應分清主次,加強四診尤其是脈診和舌診的基礎理論學習與技能訓練,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上找到突破點,使學生能夠具備中醫診斷的基本功[5-6]。

3.3 增設中醫診法古籍文獻閱讀

參與調查的學生中,對中醫診法歷史發展脈絡不熟悉的學生為63名;除中醫四診外,對其他診法沒有任何了解的學生有140名;而除了《中醫診斷學》教材之外未讀過其他中醫診法類書籍的學生為161名。究其原因,學生在學習古代診法相關文獻擴充知識面的過程中,一方面存在著繁體字不熟悉、文言文讀不懂等知識儲備的問題,另一方面,存在不清楚哪些書重要、不知道哪些版本好等書籍選擇上的問題。因此,應有計劃、有目的地對中醫診法類古籍文獻進行推廣,提升學生閱讀繁體字、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學生對中醫診法發展歷史的了解程度。應超男[7]認為,古籍文獻閱讀推廣是向師生展現古籍經典、普及古籍知識的必經之路,激發師生閱讀古籍經典文獻的意愿,在推進全民閱讀、履行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起到積極作用,便是經典古籍的最好歸宿。

3.4 繼承與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診法”

在調查學生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了解程度時,對其非常了解的學生僅為18名,而不是很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的學生多達171名。但與此同時,有224名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感興趣,這表明2006年“中醫診法”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至今,其傳播推廣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中醫診斷學為中醫專業必修課之一,然而學生對于“中醫診法”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卻知之甚少,可見大部分院校在中醫診斷學這一課程教學上的局限性。

通過對問卷進行統計與分析,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診法”的傳承和創新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⑴中醫診法知識體系龐大,且主觀性強,過于抽象,晦澀難懂,同時教學與臨床結合度不高,學生不易掌握;⑵若無傳統文化背景,易將中醫簡單理解為“術”,而非“道”,因此中醫學生需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及中醫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建立;⑶中醫診法傳承所需時間成本高,對學生醫學素養要求高,導致中醫醫生水平良莠不齊,優秀人才稀缺;⑷中醫診法相關的資源開放力度較弱,存在古籍缺失、獲取與還原困難的問題,同時部分民間特色診法正在逐漸失傳、消失;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診法”的社會關注度不高,其傳播與推廣的力度較弱。

針對如何傳承與保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診法”的問題,參與調查的學生普遍認為,認真學習中醫診法理論知識及認真實踐中醫診法操作技術最為重要。身為中醫人,每個人都是“非遺”中醫診法的傳承人,作為學生,更應在學習中醫診法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術的基礎上,更多地閱讀相關中醫診法古籍,了解中醫診法發展源流,積極探索中醫診法在當代的發展和應用。同時,作為“非遺”保護單位的相關工作人員,應積極保護民間特色診法,系統整理中醫診法理論、原理及操作技術,調研現存中醫診法古代醫籍版本情況,制作相關宣傳視頻促進“非遺”傳播,以促進“中醫診法”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守華,白庚勝.中國民間文藝學年鑒:2006年卷[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8.

[2] 李小亮.案例教學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及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20(45):58-59.

[3] 鄧向亮,巫麗紅,謝璐,等.提高中醫診斷學教學效果的方法探討[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1,19(4):8-10.

[4] 謝文英,宋倩紅,包永生.中醫診斷學在線課程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0,18(17):164-166.

[5] 李悅,王學嶺,陸一竹,等.中醫診斷學教材內容優化整合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3):110-112.

[6] 陳銳.中醫診斷學實訓教學模式實踐與啟示[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4(3):354.

[7] 應超男.高校圖書館古籍文獻閱讀推廣的實踐和新思考[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0(9):54-58.

(收稿日期:2021-03-09)

(修回日期:2021-04-15;編輯:魏民)

猜你喜歡
問卷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生
趕不走的學生
學生寫話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眾傳播與受眾反饋
高?!霸喝芜x課” 情況調查及問題解析
大學生對慕課的了解和利用
聰明的學生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