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價值再審視
——以S省為例

2021-12-31 12:44平先秉劉元發
南方職業教育學刊 2021年2期
關鍵詞:金融管理產教校企

平先秉,劉元發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絕不是諸多教育要素與教育資源簡單地、毫無章法地拼湊,而是具有符合內在發展規律的價值主線。S省高職金融管理專業在20年的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專業人才價值偏離的現象。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如何糾正高職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價值偏離?如何樹立高職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價值的實現導向?如何保障高職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價值目標實現?上述問題決定著高職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未來方向,是亟需研究與解決的基本理論與實踐問題,也是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的迫切需求。

一、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專業人才培養價值再審視

對于職業教育價值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近代職業教育創始人黃炎培先生,他曾旗幟鮮明地指出職業教育應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謀個人之生存;二是謀個人之發展;三是謀服務社會之準備。黃炎培先生將職業教育的價值概括為“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既重視個人生存與發展之需,也突出了服務社會之重任[1]。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 號)明確指出:用10年左右時間,實現教育和產業融合,健全完善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著力解決職業教育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的結構性矛盾,為社會發展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2]。產教融合政策的頒布與實施,進一步明確了職業教育的價值,即為誰培養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以及如何培養人才。

結合目前產教融合政策與實踐要義以及黃炎培先生對職業教育價值判斷,筆者認為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專業人才培養的價值取向可以表述為:受高等職業教育主體根據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對高等職業教育所表現出來的意向或傾向[3]。高等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是學生發展需求取向、企業人才需求取向以及專業發展需求取向的高度統一。學生發展的需求取向即滿足學生個性發展與就業以及適應企業工作崗位的現實需求取向;企業人才需求取向即企業的人才現實需求與未來發展儲備需求取向;專業發展需求取向即專業人才培養所需的資源需求取向綜合。三大需求取向構成了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功能與價值的全面體現意愿[4]。誠然影響高等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的因素很多,高等職業教育的不同發展階段,其價值取向也會有所變化,產教融合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在內容上應是人的本性和創造潛能的發揮,在價值追求上應是充分尊重人的價值,追求人的徹底解放,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并重[5]。

為深入了解S 省高職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價值的實現狀況,課題組對S 省工業職業技術學院、S 省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保險職業技術學院等16 所開設金融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進行了詳實調研,調研的高職院校中雙高校建設單位3所、S 省骨干建設院校5 所;S 省教育廳直屬院校3 所,行業、企業辦學8 所,地方政府辦學5 所。調研共組織專業教師座談8 次、在校學生座談16次,共發放紙質調查問卷800 份,實際回收有效問卷752 份;組織近三年畢業生網絡問卷調查累計3 次,畢業生參與度75.3%。本文所涉及數據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來源于S 省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平臺,另一方面來源于實際調研所得數據。其中實際調研數據來源三個方面:一是所在院校金融管理專業專任教師訪談與問卷填寫;二是所在院校金融管理專業在校學生座談與問卷調查填寫;三是所在院校金融管理專業最近三年畢業生的網絡問卷調查。調查內容涵蓋三個方面:一是高職金融管理專業產教融合建設實際、存在問題與建議;二是高職金融管理專業日常教學方法、手段與資源建設狀況;三是畢業生就業區域、服務面向、崗位與專業相關度以及職業崗位能力達成度等。調研數據歸集、整理與分析顯示,目前S 省高職院校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價值實現存在以下問題。

(一)行業、區域貢獻度低,區域經濟服務能力弱

貢獻度相關概念與運用在經濟分析與管理評價中業已成熟,涉及高職專業人才對行業及其所處區域的運用顯有涉及。課題組擬將高職金融管理教育人才貢獻度設定為:高職金融管理畢業生對金融行業、就業區域的數量、規模以及結構與質量,對于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貢獻度。

調查結果表明:一方面,S 省高職金融管理專業近2年畢業生所從事的行業主要集中在非銀行類金融機構,涵蓋證券、期貨、保險、基金與投資理財類,銀行類金融機構涉足不多。另一方面,2020年S 省高職金融畢業生在本省就業率僅為58%,而從事崗位工作主要以銷售類為主,一流企業(行業領先企業)就業率僅為10%左右,在中小微企業就業的比例高達61%(2020年)。由此可見,S 省高職金融管理專業近2年畢業生對S 省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度偏低,行業領域涵蓋面窄,職業特色不明顯,服務區域經濟的能力不足。

因此,不難發現:S 省高等職業院校金融管理專業在產教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養在社會需求取向上存在價值選擇意愿的偏離。作為S 省高職院校而言,服務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是教育供給主管部門與企業需求的價值取向。S 省高等職業院校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對金融行業與S 省區域貢獻度低,自然也導致S 省金融行業與高職院校無法更深層次地融合,出現典型的校企合作淺層化、表面化,產教融合呈現融而不合的怪圈,制約著S省高職院校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二)工作崗位與專業相關度偏低,人才培養供給與需求發展錯位

工作與專業相關度指的是畢業生受雇的全職工作是否與所學專業相關,其計算公式的分子是受雇全職工作并且工作與專業相關的畢業生人數,分母是受雇全職工作(包括工作與專業相關及無關)的畢業生人數[6]。

課題組對2019—2020年兩屆S 省金融管理畢業生進行相關問卷調查,結果表明金融管理專業近兩年畢業生所從事工作與專業相關度分別為62%與68%,與平均高達80%的理工類專業相比較,金融管理專業畢業生工作與專業相關度偏低。在調查過程中,課題組發現造成S 省金融管理專業畢業生工作與專業相關度偏低的原因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生主觀判斷誤差,即學生從自我認知角度判定自身從事工作是否與專業相關出現了誤差;二是學校人才培養的客觀現實,即學校人才培養供給與社會需求錯位發展。

S 省高等職業院校金融管理專業畢業學生的工作崗位與專業相關度偏低,人才培養供給與需求發展錯位,從深層次反映出S 省高職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偏離受教育主體基本的生存與發展的價值取向,也反映出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在金融管理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對金融行業或企業的需求過于單一與剛性化,忽視了受教育主體的能力差異、需求個性與興趣愛好以及在價值追求上充分尊重人的價值,制約了產教融合政策在S 省高等職業院校金融管理專業實施與整體推進效果。

(三)能力素養達成度不高,人才培養手段與方法固化

課題組借鑒麥可思公司相關研究,將S 省高職金融管理學生的能力素養分為通用能力、專業能力與職業能力三部分,其中通用能力涵蓋“聽、說、讀、寫、管以及科學思維”等六個方面,專業能力包括“數據分析、信息技術應用、解決主要商務能力以及經濟金融分析”等4 個大項,職業能力涵蓋“銀行業務處理能力、證券投資分析能力、保險實務能力以及金融衍生產品業務解決能力”等4 個大類。

調研結果表明:S 省高職金融管理專業畢業生2020 屆畢業生通用能力達成度為86%,較2019屆上升2 個百分點;2020 屆專業能力達成度為82%,較2019 屆上升1 個百分點;2020 屆職業能力達成度為76%,與2019 屆持平。綜合S 省高職金融管理專業2019—2020年兩屆畢業生關于能力素養達成的實際調研來看,對比S 省《2020年湖南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相關文科類專業相比較,整體達成水平偏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S 省高職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措施不到位。

從S 省高職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價值取向角度觀察,能力素養達成度不高,人才培養手段與方法固化,導致專業價值取向偏離,制約了受教育主體的本性和創造潛能的發揮。從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視角來考量,缺乏高質量教學條件與資源,人才培養手段傳統化,教學方法陳舊僵化。培養手段單一傳統與方法陳舊使得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執行受阻,產教融合政策紅利無法體現。

二、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專業人才培養價值實現的基本導向

基于S 省高職院校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際,折射出產教融合背景下我國高職專業人才培養的窘境,如專業服務地方經濟與產業發展動能不足,學生就業即失業,高職的教育功能與職業功能的分離以及以學生為本與“工具人”培養目標的沖突等制約著高職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與培養目標的實現。究其根本原因,關鍵在于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人才培養價值偏離,脫離了本質應該遵循的基本主線。要想徹底改變面臨困境,首先是梳理高職人才培養價值實現的基本導向。具體來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從“離散”到“聚集”:實現教育本質與職業特征融合

教育屬性是所有教育活動的本質特征,職業性是任何職業教育(涵蓋中職、高職、職教本科)的獨有特征。2019年2月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強調“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7],同時以國家規范性文件的形式明確了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地位[8]。由此可見,職業教育兼具教育與職業雙重屬性,教育屬性是職業屬性的前提,職業屬性是教育屬性在類型上的延伸。高職教育是職業教育適應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需要,遵循職業崗位(群)的能力要求,實施高職教育特色人才培養模式,這是高職教育職業屬性所在[9]。

高等職業教育應是教育屬性與職業屬性的有機融合,而由此所形成的教育域(教育系統)與職業域(產業系統)是一種“耦合關系”。國家層面產教融合的政策布局與整體推進,充分地體現了高職教育要凸顯職業教育的教育屬性與職業屬性高度“聚集與融合”的人才培養理念,也為教育域(教育系統)與職業域(產業系統)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機,夯實了基礎。S 省高職金融管理專業在實際辦學與人才培養過程中人為割裂高職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教育屬性與職業屬性,使二者處于相對“離散”狀態。如在專業設置中突出強調了崗位職業能力所需的核心技能,忽視了學生人文素養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10];在培養手段與環節中,凸顯了實踐性能力培養,弱化理論性知識的地位。

因此,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再審視S 省高職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必須實現高職教育的教育屬性與職業屬性由“離散”到“聚集”的回歸,如在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上要緊貼金融行業轉型升級需要,在課程設置與內容選取上要對接金融行業典型工作崗位能力需要,在實習實訓環節上要將傳授間接知識的課堂教育環境與直接獲得實踐經驗的生產環境有機結合[11]20。通過校企師資共培互享與技術開發共生互補的方式有效推進職業域與教育域內外部利益均衡。通過上述行之有效的手段與方法,助推S 省高職金融管理專業高水平、特色化發展,進一步實現高職教育的教育本質與職業特征的有機結合,進而回應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的迫切需求。

(二)從“成才”到“成人”:凸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核心目標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成人”理念蘊含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價值追求的雙重屬性,凸顯高職教育的“育人功能”;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成才”目標單純地把典型工作崗位技術能力需要的培養與形成作為專業人才培養所追求的唯一目標。在“成才”人才培養理念的指引下,高職院校自然而然地淪落為技術性勞動力培養工廠,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通識價值蕩然無存。

我國在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的價值意蘊上一直在探索、實踐與總結,從1998年的實用人才培養的提出,歷經2000年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培養、2006年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直至2011年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特別是2012—2019年間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理念的提出,凸顯了“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導向由“成才”向“成人”的內涵式變革[11]20。

反觀S 省高職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選取上,往往將學生能否成才、能否順利就業視為第一要務,并自覺轉化為日常人才培養的方方面面。誠然這些做法能在短時間內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并勝任崗位作業需要,但忽略了學生從事相關職業領域所需的理解交流能力、科學思維能力與管理能力。這一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欠缺,導致了職業晉升通道受阻、職業面向變窄、學生職業適應度相對較低。

因此,“產教融合”背景下S 省高職金融管理專業要想培養具備創新精神、技能復合與人格健全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金融人才,必須以“產教融合”為契機,實現人才培養理念由“成才”向“成人”的蛻變,進一步創新高職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由專業技術聚焦向社會需求與職業方向擴散的轉變。培養目標與理念的轉換,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一種既能勝任崗位需要,又能享受工作快樂,實現學生成為符合崗位所需之“才”,也是國家社會所需之“人”。

(三)從“博弈”到“融合”:規范高職產教融合人才培養路徑

2017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從國家教育改革層面對產教融合的體制構建與運行機制做出了全面的制度安排[12],明確產教融合過程中所涉及的主體與主體職責,洞悉“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現實意蘊。對于高等職業教育而言,職業院校與企業或行業的高度融合儼然是最佳選擇。

梳理S 省高職院校金融管理專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發展歷程,院校與企業或行業之間囿于“淺合作—高博弈”的怪圈。企業片面追求低成本,熱衷于從職業院校學生的頂崗實踐中獲取低廉的用工成本,減少勞務市場交易成本,降低企業固有培訓成本。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角色迷失,對產教融合意蘊的前瞻性不到位,致力于學生就業率提升,校企融合課程開發、師資互培、技術共生內生動力不足。校企雙方的合作僅僅局限表象層次,實質為“成本—就業”的高度“博弈”。雙方在高度“博弈”潛思維的驅動下,各自應盡責任在實踐中會出現偏差,合作效果大打折扣,高水平的人才培養質量自然無從談起。

實踐證明,S 省高職金融管理專業要想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滿足區域經濟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達到學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就業標準,金融企業或行業要想吸收企業發展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提升企業社會品牌形象,二者必須擯棄“零和博弈”思維,強調校企深度融合,明確各自主體責任,構建“雙向驅動”深度合作模式。平衡利益均衡點,提升“融合”的熱情與積極性,探究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途徑。

三、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專業人才培養價值實現路徑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在探索與踐行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過程中所暴露出的理念不清、價值偏離,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專業產業契合度不高,手段與方式單一,形式大于內容等等表征,究其深層次的原因,關鍵在于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因循守舊,缺乏創新。因此,要想實現高職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升,創新超越固有人才培養范式,應是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專業人才培養使然。以S 省高職金融管理專業為例,產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職專業人才培養價值實現的主要途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頂層設計,構建創新型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與變化,人才培養模式也在不斷地實踐與探索之中,但也存在去創新化傾向,一是抄襲照搬;二是簡單模仿,不重構;三是模式構建自圓其說。梳理現有高職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理論構建與實際運行,做好頂層設計,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超越應是必然選擇。以高職金融管理專業為例,構建創新型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要做好以下幾點。

1.做好“兩方對接”

“兩方對接”即高職院校與金融企業(行業)有效對接。S 省金融管理專業校企深度融合發展至今,仍存在諸多瓶頸,最突出的就是校企溝通對接機制不完善,產教有效對接難。S 省開辦金融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均成立有專門的校企合作部門,但主要集中在學校層面,專業層面基本流于形式,沒有具體的權限。對于大多數金融企業或行業而言,很少專門設置用于對接校企合作的職能部門,產教供需對接存在嚴重障礙?!皟煞綄印钡膶嵤┮蟾呗氃盒⑿F蠛献?、深度融合中心下沉至專業層面,在專業和金融企業或行業均設置校企合作工作站。這樣于專業,能夠簡化程序,能更加便捷地與企業進行及時溝通;于企業,校企合作工作站既可以用于職工培訓基地,也可以當作技術與產品研發的前沿?!皟煞綄印钡膶嵤┠艽龠M產教深度融合。

2.推進“四融合”

“四融合”即專業標準與行業標準融合、校內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融合、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融合、教師技術研發與企業技術難題融合等四維度融合。S 省高職金融管理專業校企合作過程中普遍存在專業與產業契合度不高、形式大于內容以及校企需求錯位發展等諸多現象。在“兩方對接”的基礎下,實施“四融合”能解決上述問題:一是金融管理專業標準與金融行業標準的融合,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更加“精準化”,促進學生快速適應金融企業崗位能力的形成。二是校內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融合,不僅能解決金融管理專業教學師資規模與質量不足問題,也能使企業技術人員與校內教師兼具“雙崗”,加速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組建。三是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融合,能有效提升課程教學改革的力度與水平,形成更多符合金融行業實際的“項目化”“合頁式”教材,整體推進“三教”改革。四是教師技術研發與企業技術難題融合,能形成校企合作項目攻關小組,協助企業解決工作過程中的難點與重點問題,提升金融企業參與金融管理專業建設的熱情。

3.實現“三提升”

實現“三提升”即力求人才培養方案質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校企融合質量提升[13]?!叭嵘笔恰皟煞綄印迸c“四融合”的必然結果。一是金融行業或企業積極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修改與完善的全過程,涵蓋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金融行業入職標準、崗位(崗位群)技能需求以及對應課程設置等等,提升人才培養方案質量。二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壯大與成熟,教學改革更加具有針對性,金融行業案例進入課堂教學,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三是校企合作項目攻關小組的組建,有效解決金融企業工作過程中的難點與重點問題,補齊校內教師金融作業技能短板,實現“產教融合”雙贏。

(二)以生為本,制定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現階段,隨著國家“百萬擴招計劃”的逐步實施,以S 省高職金融管理專業的學生為例,呈現以下特征:一是學生年齡跨度大;二是生源復雜;三是學生學習能力層次不齊;四是學生就業需求多樣化。面對如此復雜的生源與個性差異,傳統的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所涉及的教學管理方式、實習實訓條件、師資隊伍配置以及相應的課程體系設置顯然無法滿足學生學習需要。針對現有或未來可能出現的變化,課題組認為S省高職金融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要遵循兩個基本理念:一是以學生為本是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初衷;二是全方案凸顯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評價考核機制。

1.學生本源

要求專業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能做到“個性化”,教育供給“精準化”,教師“專業化與職業化”以及教學組織方式“靈活化與便利化”。以學生為本源的人才培養方案要能滿足學生依據自身的知識與能力來選擇制定適合自己的個人學習計劃的基本原則。真正落實彈性學制與彈性授課時制,對于成績優異,學有余力的同學可以提前畢業,對于半工半讀的學生可以采用周日制、晚間制等多種有效的學習形式。在教學方式上,可以采用線下集中授課、線上教學與信息咨詢、互動交流、線上答疑、作業批閱、課程考核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

2.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評價考核機制

要求在正確職業理念、價值觀念與理想信念共同培育的基礎之上,依據學生的差異化需求與學習能力,建立以“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評價考核機制。針對不同的生源、學生學習能力差異與就業傾向,開設具有差異性、實用性的課程與項目,并進行相應考核。對于學習能力突出、有繼續攻讀本科院校的學生,突出理論知識的鋪墊;對于職業能力個性突出、有積極投身職場的學生,強化職業從業資格的考試與認證;對于有工作經歷,并有志于創新創業的學生,突出創新創業相關知識的強化,助推學生快速涉入相關行業或領域。對于上述分門別類的學生,其學習成果的考核也相應略有差異;對于升本意愿學生,其成果考核在于金融、經濟相關理論知識的考核;對于積極步入職場的學生,其成果考核在于從業資格證的獲取,如獲取資格證可以沖減或抵消相關專業課程的學分考核;對于自愿創業的學生,其成果考核偏向于各級創新創業培育項目的立項或獲獎情況。

(三)破解同質,重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職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以S 省高職開設金融管理專業的院校為例,S 省現開設有金融管理專業的學校16 所,開辦投資管理、理財與證券事務等金融類相關專業合計近40 所。在S 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統一指導下,同質化現象日益突出,人才培養目標大一統,缺乏適合院校與行業特色的核心競爭力。由此造成S 省開設金融管理專業的院校相互之間惡意競爭現象比較嚴重。具體表現為:一是同質化的招生策略與途徑。招生策略、方式與途徑的同質化雖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各院校招生壓力,但不可避免地陷入生源競爭的怪圈。二是同質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同質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導致金融管理專業人才供給與企業人才需求結構錯位。S 省高職金融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有效破解院校間同質化現象,重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人才培養目標。

1.積淀自身辦學優勢,確定差異化服務面向

各開辦金融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應認真回顧院?;驅I的辦學歷史沿革,提煉辦學優勢,如院校前身為銀行類中專院校升級而來,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可以確定為銀行類金融機構提供人才培養;院校為非銀行類金融機構辦學,比如證券行業、投資行業或保險行業等非銀行類行業辦學,則人才培養目標應定位于為非銀行類行業培養相關人才。與此同時,各專業還可以依據自身辦學軟硬件、師資隊伍優勢來合理確定人才培養目標。這樣可以有效去除專業同質化競爭現象,凸顯金融管理專業典型行業的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最大程度破解高職院校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供給與行業需求的結構性錯位。

2.發揮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的作用,整體提升專業辦學水平

S 省現有開辦金融管理專業或類金融管理專業的院校,應充分發揮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作用,開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專業建設工作會議,結合企業崗位能力需求,動態更新課程內容,共商差異化發展策略。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會議的召開,一方面可以加強企業與院校的有效溝通,提高專業人才工作崗位與專業相關度,解決專業人才培養供給與需求發展錯位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為金融管理專業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師資隊伍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以及課程資源共建共享等提供建議。這樣既能實現校企資源要素流動便利化,也能助推S 省高職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

四、結語

產教融合是當前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實踐的方向,產教深度融合也是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仡櫯c審視高職院校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價值是回應當前高職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價值取向存在的困惑,把握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價值取向與發展趨勢,能提高高職金融管理專業辦學的預見性和可行性,從而實現人才培養價值取向的合理性與目的性相統一。在金融與科技快速融合的背景下,作為高職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要想形成可復制、可借鑒與可推廣的培養范式依然任重道遠[14]。

猜你喜歡
金融管理產教校企
中職計算機專業產教融合混合式教學研究與實踐
信息化建設在金融管理中應用芻議
立足“農”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風生水起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電子商務課程教學模式
基于產教結合下的中職電子教學研究
產教融合:時尚產業的蛻變之路
金融管理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應用
試析金融管理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應用
論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創新與應用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