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間勞動力遷移對經濟增長和地區差距的影響

2022-01-09 08:43宋思煜
商業2.0-市場與監管 2022年2期
關鍵詞:差距勞動力區域

摘要:經濟的增長影響國計民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具體表現在經濟總量整體增長、居民收入穩步提升、產業結構改革調整等方面,但在受各種因素影響,一定程度上產生地區差距。結合勞動力遷移理論,勞動力區域的遷移對經濟增長存在尤為重要的影響。新時代背景下,勞動遷移產生巨大轉變對區域協調發展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勞動力遷移;經濟增長;地區差距

一、引言

推動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新機制是十九大重要發展戰略部署指示,特別是面對當前中國經濟正處在新舊產業接續交替的重要結點。面對中國當下的基本國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現狀,維持和推動戰略協調顯得尤為重要,同時是促進中國經濟有效轉型升級的關鍵。實踐告訴我們:人的發展問題必須依托人來解決。

二、經濟增長和地區差距現狀

經濟快速增長問題是中國經濟學研究領域最為廣受學界關注的重要研究領域主題之一。改革創新開放以來中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取得驕人的歷史成績,但在成績背后也逐漸暴露出諸多問題,如經濟増長動力尚欠、產業結構比例分配不均、創新能力略顯疲軟、經濟發展與環境惡化間矛盾越演越烈、區域差異化日趨明顯等。特別是區域作為經濟系統,相互間存在著形式多樣的聯系。

(一)經濟增長的現狀

經濟平均增長率是用來確定一個年份的地區國民生產總值相比較往年的平均增長率。通常都會有諸多的核算指標公式來進行代表,而一般而言對經濟增長的探究是縱向描述,是具體的時間區間內經濟量的變化。

1.經濟總量整體增長,居民收入穩步提升

1978年—2020年間,我們發達國家的國民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年均增長超過8%,經濟發展規模年均擴大了40余倍,2010年中國已經成為一個世界第二大市場經濟體,我國國內經濟總量已經首次躍居整個世界第二,出口對外貿易總額已經位居整個世界第一,步入世界經濟大國第一行列。外匯儲備方面,由1978年的1.67億美元增加至2020年末的3.22萬億美元,增長1.93萬倍,自2006年來穩居世界第一位。工業產值方面1978年至2020年間工業增加值平均年增長率高達10.5%,工業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1978年—2020年,我國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日食品營養消費水平逐年提高陡增了1800%(18倍)并分別于1997年和2010年分別迅速躋身為中等的其他低收入地區人民消費國家和中等偏上的其他低收入地區人民消費國家。202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不變價)和進出口貿易金額分別為91萬億元、4.6萬億美元,較1978年分別增長了253倍和224倍。1978-2020這四十余年間,中國經濟的平均增長率提升至了9.3%,復合增長率更是達到了14.1%。

2.產業結構合理化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相互間分布呈現明顯變化?,F有經濟發展模式下,產業結構與需求、要素逐漸相適配。1978—2020年間,第一產業的結構拉動總量比重逐年出現持續大幅度的降低,第二產業的結構拉動總量比重逐年持續波動大但幅度逐漸下降,第三產業的結構拉動總量比重則持續上升,分別由1978年的27.7%、47.7%和24.6%逐漸大幅下降(持續上升)至2020年的7.6%、37.8%和54.5%%,特別重要指的也就是從1978年至2020年三大主要支柱產業在結構拉動比重就業結構、增長率結構拉動比重結構、貢獻率結構拉動比重結構、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直接影響拉動比重協調中的作用與當年12月國際經濟平均水平拉動比重結構保持大體一致,即拉動比重結構同步向著分化方向轉變而發展成為“三二一”型支柱產業結構。

(二)地區差距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的發展,人均GDP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但從全國范圍來看,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現象是當前發展的棘手問題,也是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在學界關于區域間經濟的協調發展或者經濟收斂的相關問題也是中國經濟學界研究的熱點。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各地區的自然、歷史、地理條件差異巨大,由于勞動力、資本和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區域間經濟的協調發展問題也就歸結為以“人”為主體的勞動力轉移問題。地區經濟差異化的具體表現:

1.經濟格局差距化顯著。受地理環境與對外開放的政策優勢影響,我國區域經濟主要呈現出“東西差距”。受氣候條件、發展觀念、產業結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營商環境等因素影響,我區域經濟主要呈現出“南北差距”,北方經濟普遍出現了經濟增速下滑,有些地區甚至出現了“區域塌陷”問題,南方經濟卻保持“歲月靜好”。如在城市群建設過程中,西三角是作為中國西部地區唯一入選的區域。區域經濟將呈現東西差距與南北差距并存的整體格局。五大城市群都在東南部,西北地區暫時沒有,經濟總體格局總量失衡。

2.經濟總產值地區差距較大。從產業區域分布看,2020年預計全年東部部分地區總值525752億元,緊隨其后的是是中部地區全年生產總值僅大約為222246億元,西部部分地區全年生產總值較之更低僅大約為213292億元,東北地區全年生產總值51125億元。整體而言,東部部分地區人均每年GDP經濟增長率人均為5.12%、中部部分地區人均為3.51%,西部部分地區人均為3.75%,總體而言中西部部分地區的人均經濟社會增長運行速率和東部地區相比較在整體上仍然存在明顯區間差距。

3.產業布局不均勻。從產業地域結構分布角度來看,我國現代制造業主要分布集中在東部西南地區,1996-2015年間根據國家有關統計數據以及統計資料表示,各?。ǖ丶壥?行政區)的圈層產業結構變化演進已經形成三個不同的產業圈級階層,第一至二層級分別是:北京、上海、天津,其圈層產業結構圈層分布高度在國內遙遙領先;第三至二層級分別是寧夏、青海、陜西、西藏、甘肅、云南、新疆等7?。ǖ丶壥?行政區),其圈層產業結構主要分布在其高度化學性水平較低,產業結構演進速度緩慢,處于全國落后水平。

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巨大空間性和分異性正是由這些要素在傳統產業與消費空間上的相互錯配作用造成的,產業集聚呈多樣化,特別是跨行業或多行業集聚進而形成的集聚經濟,其自身有較強的自我增強機制。政府行政力量對要素和資源的區域合理配置,扎實促進“共同富裕問題”,推動共同富裕,離不開區域經濟的平穩協調發展。勞動力大量按規??焖俎D移到新就業以及初次勞動分配中現有勞動力的份額和在GDP中勞動消費率不斷持續下降的周期過程,這些周期特征直接影響了中國中國經濟的增長可能性持續健康增長。在一定很大程度上,改革創新開放以來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加快進程,也是勞動力及經濟活動在空間上重新分布和集聚的過程。

三、區域間勞動力遷移對經濟增長和地區差距的影響

從全國范圍來看,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現象是由于勞動力、資本和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研究促進區域間實體經濟的勞動協調均衡發展這一問題也就不能歸結為一個勞動力快速轉移性的問題,更迫切需要我們注意的問題是勞動力轉移背后存在的普遍的發展規律。因此,城鎮化、工業化等改革措施引起的產業結構變化與勞動力流動的相互作用對中國經濟發展起重要推動作用。

1.勞動遷移理論

勞動力結構遷移變化是人類勞動者生活空間地理位置的自然變化,是我國人口勞動結構發生變化在空間方面的具體體現。一般來說,勞動力經濟遷移主要是在泛指本地勞動者所要遷入的新居原地與其所要遷往的新居住地區之間有著一定的地理距離,通常超過當地行政區劃的法定界限和底線,在同一定的行政規劃區域內的改變不再被計入原地勞動力的遷移,是推動經濟快速增長和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一種自然勞動結果。劉易斯認為,經濟快速發展在很多一大程度上主要取決于工業現代化工業部門的快速擴張,而這種擴展必然會發生勞動力的遷移。特別是隨著工業部門資本的增長,勞動力需求也在增加,這反過來又導致勞動力從其他部門向工業部門過渡,發生產業結構的變化。

勞動力經過遷移雖然是當地經濟快速增長和當地產業結構快速升級而直接導致的一種社會自然變化結果,但這些勞動力經過遷移本身也很大有可能一定會對當地經濟快速増長、地區人口差距變化產生重大影響,因為經過遷移的那個勞動力往往是個特殊的、自我自由選擇產生出來的社會群體,正如在kuznets and thomas(1957)中所指出,遷移的那個人群往往有著顯著的不同性別、年齡、種族、家庭經濟狀況、教育、健康狀況等等特征,因此那些經過遷移這個人群的經濟能力很有可能與其周圍的(未經過遷移的)那些人群能力有所區別,從當地經濟社會增長的一個角度上來講,遷移的那些人群很大有可能也就是當地職業技術水平最高的那一部分的工人,因此很大有可能對那些輸入地和其他輸出地的居民經濟社會増長發展產生不同的社會影響。

勞動力結構遷移主要是世界經濟快速增長和新興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共同引發的的人類勞動力結構轉移的一種自然變化結果,但這種結果自然結果也會受政策、區位特征等差異性因素影響而發生不同。正如他在kuznets and thomas中所指出正在發生這種遷移人類活動的各個團體的都是具有自我顯著的心理特征,如不同性別、年齡、種族、家庭經濟情況、教育、健康狀況,因此這些遷移活動群體本身可以與周圍的其他人完全區分開來(不遷移)。

根據全國城市范圍內人口數據分析統計結果顯示:2015年河南省的流出人口的凈流出數量規模最大(-1025萬),凈流出的總人口數量遠遠超過瑞典的流出總人口(976萬)。而在城市人口中凈流入最多的廣東?。?2050萬),凈流入城市人口數量遠遠超過羅馬尼亞的城市總人口(1994萬)。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估計,外出工作打工6個月以上的職工人數每年達到2.78億。如果這些人不是一個新的國家,那將不會是目前全球居住人口第四多的一個國家,區域間勞動遷移規模龐大。人口年齡性別金字塔呈現出“紡錘形”,年齡的兩端尖尖,年齡中段凸起,0-14年齡組占10.1%,60歲及以上年齡組占4.5%,15-59歲年齡組占85.4%。農村留守人口則以老年人眾多為特征,人口年齡性別金字塔好像"蘋果核形",年齡的兩端相對凸出,年齡中段凹陷,0-14年齡組占19.2%,60歲及以上年齡組占22.1%,15-59歲年齡組占58.7%,遷出地人口呈現嚴重老齡化和幼齡化傾向。

2.勞動力遷移對影響經濟發展的內部邏輯

從企業人力資本流動轉移的這個角度看,流動的技術勞動力本身是一種承載著企業技術管理知識(專業技能),進而作為流動的技術勞動力所作為代表的企業技術管理知識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就是發揮著自身特殊”推動作用,進而推動實現企業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高,保證對流入地經濟產生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勞動力在地區間及產業間的遷移影響各地區勞動力要素稟賦及生產環境,改變各地區的經濟活躍程度及經濟結構,從而影響地區的經濟發展路徑。而地區間的差異性導致勞動力流動產生各自偏好,形成潛在的流動規律,而這些差異主要表現為受教育水平,如知識技能接受水平較高,擁有潛在高資本的勞動者流動偏好較強,而間接性從而促進該地區的經濟增長。具體而言,如果勞動力流動方向對區域差異的作用表現為,從欠發達地區到發達地區進一步拉大區域間資源、技術、知識等方面的差距,進一步拉大經濟發展的差距。勞動力流動方向是從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則會帶動區域間的均衡化,促進區域間的技術收斂,從而促進區域間的經濟收斂。

勞動力在地區間的遷移將影響各地區原有勞動力要素稟賦及生產環境,改變各地區的經濟活躍程度及經濟結構,影響小到縣城、大到國家甚至全球經濟的發展路徑與空間結構,勞動力的遷入集聚使遷入地人口規模擴大。進入的企業越多,產生的產品種類就越多,對公司關系的影響也就越多。反過來又降低了中間項目的價格索引,因為下跌的價格不僅降低了產品價格,還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從而使居民能夠加薪,以及在其他國家出現的勞動力流動的增加,這是一種循環。

勞動力出口作為工業生產的重要基礎性構成要素,勞動力對外流動對不同地區人均工資收入差距的直接影響與地區貿易出口成本密切相關。如果某產業區域內的消費者對某種同類商品的具有較高消費偏好和較大市場需求,使得該產業品種中的制造業較齊全,制造業的一定規模工資報酬逐年遞增。隨著遷入地的飽和化,遷入勞動力在流入遷入地由于無法真正留下來成為當地居民,特別是較為普遍的農村勞動力,他們受中國傳統觀念影響,普遍存在著顯著的流動性約束與預防性儲蓄動機,外出務工者會將掙得的收入儲蓄起來或者帶回老家消費,形成了一種外出掙錢、回家消費的"鄉經濟",也就說他們的需求仍在原流出地。因此在勞動遷移過程中存在“回流”現象。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勞動力遷移會先擴大再縮小不同區域間經濟增長的差距。

四、基于新時代背景下勞動遷移的展望

隨著產業內部分工協作不斷明晰化,區域間各自利用上下游的產業鏈各司其職,各獲其利,共同發展;另一方面在勞動力成本上升常態化的背景下,應合理安排各自的城市系統,形成各自不同的產業發展定位和分工,共享東部產業轉移,實現區域產業發展的互補。根據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不同地區利用地區的資產要素,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較優勢,進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整體經濟發展共贏。面對早期遷入地區經濟和生產成本不斷增值的背景下,深入挖掘遷出地的區位優勢。

由于我國東部和中西部的經濟發展一直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是為實現“共同富?!钡膽鹇阅繕?,從國家層面對各大區域進行整體規劃,如我國正在做的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等計劃。從政策初衷來看,政策的出臺旨在維持區域發展協調,進而引導勞動力流動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促進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向良性發展,即引導早期遷移地勞動力再遷移。然而當前“回遷”地區仍然以“回波效應”為主,尚未形成如早期遷入地成規?;膭趧恿w移,特別是在缺少大城市帶動周邊城市發展的“擴散效應”的背景下,“回遷地”應該積極思考如何利用回遷居民的作用,形成大、中、小城市產業優勢互補的發展機制。特別主要是通過政府政策上的引導,發揮自己區位位置優勢,勞動力充足的地區招商引資,積極探索發揮自己比較大的優勢,吸引海外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投資進駐,發揮東部制造業園區吸納海外勞動者異地就業的重要帶動作用,實現中西部沿海發展地區勞動密集型制造產業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有效并行,保持東部產業鏈的相對完整性,以有效帶動區域經濟穩步協調健康增長。

參考文獻:

[1]勞動力遷移、經濟活動空間分布與中國未來區域一體化趨勢——一個空間與經濟地理學文獻綜述的視角[J].袁志剛,林燕芳.社會科學戰線.2020(10)

[2]勞動力遷移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魏晨,鎮璐,陳強遠.上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05)

[3]勞動力成本上升與中國制造業轉移[J]張晶,陳志龍.統計研究. 2021,38(06)

[4]產業轉移、勞動力流動與梯度陷阱——中西部地區轉移企業招工難分析[J].王春凱.經濟體制改革.2021,(02)

[5]勞動力遷移對區域間經濟增長差距的影響[J].徐猛.湛江師范學院學報. 2014,35(03)

作者簡介:宋思煜(1991.6-),男,上海市,本科,職稱:助理經濟師,研究方向:企業經濟 。

猜你喜歡
差距勞動力區域
分割區域
我國勞動力市場薪酬體系發展趨勢研究
擦桌子
勞動力流動的區域差異性分析
勞動力流動的區域差異性分析
區域發展篇
課桌和電腦的差距好大
幻想和現實差距太大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