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域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建設問題與突破路徑初探

2022-01-15 08:36邱德君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21年5期
關鍵詞:學分銀行終身教育學分

邱德君

(吉林開放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1)

學分制是傳統大學向現代化大學轉變的重要標志,學分銀行是實施開放教育的重要保障。建立學習成果認證體系,建立“學分銀行”制度是推進終身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載體,是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拓寬終身學習通道的重要抓手,對加快“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繼開放大學“5+1”試點之后,全國39 家省級電大2020 年底正式揭牌為開放大學,其中19 家單位已正式經當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批準成立“學分銀行”,并將其作為省域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構建重要內容,大力推進機制構建、平臺搭建、科學認證體系以及成果轉換等工作,取得了初步的社會成效,但也存在信息平臺功能單一、應用效率不高、普及面不廣、參與范圍有限等問題。因此,針對如何讓學分銀行充分適應終身教育發展趨勢,滿足社會人才需求和各類學習者多樣化教育需求這一關鍵問題,在解析開放大學辦學定位基礎上,導入“以需求為導向”的建設發展思路,以快速激活“學分銀行信息管理平臺”應用效能,切實發揮終身教育“立交橋”功用,更好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一、開放大學辦學定位闡述

開放大學作為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舉措,是面向全體社會成員的沒有“圍墻”的新型大學。首先是制度創新,是按照“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載體的“互聯網+教育”教學模式,促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融合發展,將內容豐富的海量教育資源輸送到學習終端,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和學習者對個人發展的需求;二是理念創新,是以服務終身教育為使命,倡導公平教育的高等教育辦學實體,不僅是“電大+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的簡單疊加,更是匯集各類教育資源整合的線上、線下學習服務平臺;三是手段創新,是將在線教育和人工智能作為新一代教育手段,將5G、區塊鏈、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作為開放大學建設重要內容,積極構建“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學習服務平臺和終身教育學分銀行體系,使教育服務功能覆蓋學歷教育、社會培訓、社區教育、老年教育各領域,學習成果積累、轉換貫穿人的各階段成長、職業生涯發展、人生價值實現全過程;四是平臺創新,從為有意愿有能力接受教育的人圓“大學夢”的開放大學辦學定位出發,致力于做“互聯網+”教育中心的開放大學建設新模式,重新審視校對教育服務體系建設特色,以及學分銀行信息管理平臺建設重點,開發出符合省情,滿足終身教育全面需求,具有社會價值的教育服務組織體系。

二、省級開放大學建設需求分析

省級開放大學建設要符合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隨著“十四五”新時期的到來,全國經濟建設駛入發展快車道,但區域間發展戰略定位、產業結構差異、生產力水平、和發展不均衡問題也日益顯著,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力資源結構需求更有側重,原有國家開放大學“大一統”的教育專業和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地域產業對人才需求,如京津冀一體化“雄安新區”建設,著重發展第二產業的電子信息、醫藥制造、鋼鐵、石油化工等領域以及第三產業的金融保險、商業服務和旅游等領域,川渝新區側重打造智能智造、新能源汽車、航空制造、輕量化材料等重點產業群,東北老工業基地傾力打造糧食深加工、戰略能源、裝備制造、化工制藥等產業群。因此,省級開放大學必將擔負起重要教育職能,在創新辦學特色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重構終身教育人才供給結構調整發揮重要作用,建設成整合“教育服務平臺+優質教育資源”,著眼“互聯網+全民學習”,立足“大眾教育+特色職業技能教育”的現代遠程開放教育高等院校,避免走入再建設一所大而全的普通高校的誤區。如北京開放大學在創建之初,就確定與10 家大中型行業企業合作共建開放大學課程,實現課程內容、建設標準、培養模式等與產業崗位群職業技能標準緊密對接,并聘請高級工程專家、技師兼職開放大學講師,面向北京地區學習者開展“產學研一體化”開放教育,打造服務區域產業發展、獨具特色辦學的核心競爭力。

三、學分銀行建設的思考

學分銀行建設要服務社會發展,對標區域人才需求。國家開放大學借鑒國際經驗,提出了“框架+標準”的技術路徑和以“資歷框架”為引領的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制度模式,經過8 年的建設,國家開放大學開發建成能夠支撐億萬級用戶使用“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國家職業教育學分銀行”信息服務平臺,制定了系列制度文件,形成了學分銀行制度推動教育改革的典型應用模式和拓展服務。同時,國家開放大學積極打造線上教學服務平臺和教學資源,研發建成“國開在線APP”“國開O 學派”等學習移動端,建設3 期云教室538 間,建成集聚優質課程6.7 萬門,網絡核心課程331 門,5 分鐘課程3.7 萬門,使得以信息化建設為特征的終身教育應用推廣成為可能??梢?,擁有海量教育資源,實現學習者自主選課,完成跨院校、跨專業、跨學科的學習,是學分銀行學切實發揮連接學習者和辦學機構的紐帶作用,為學習成果流通轉換提供保障的前提。通過一體化平臺,承載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網絡教育、職業教育等學歷教育,社區教育、社會培訓及老年教育等非學歷教育,面向社會各類成員以及機關、企事業單位,提供線上學習服務。

學分的互通互認是以學習資源共享流通為基礎的,是為了解決終身教育“立交橋”問題,將可獲得的學習資源按照一定標準進行量化,通過學習行為獲得相應學習成果,按照一定轉換規則對學習成果在各類辦學機構間的互通互認,實現打通各類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學習通道,促進社會成員終身學習,滿足學習者多樣化學習需求的目的。按照這一理念延伸,如何通過“質優量足”的學習資源吸引大眾,提高教育平臺使用效能,增加學習者黏度,提高平臺流量和用戶活躍度,將在線學習將教育資源轉化為個人學習成果,是破解學分銀行使用效能低的關鍵。開放大學要積極建設包括學分銀行服務功能在內的“一體化”教育學習平臺,與各辦學機構、企事業單位開發、整合優質學習資源。學習資源的提供方一般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自學考試、網絡教育、遠程教育,非學歷教育中的各類辦學機構,企業及社會團體等一切能夠提供教育資源的單位,統一構成開放教育體系。

四、省域學分銀行系統設計方案

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學分銀行信息管理平臺建設已不存在技術實現障礙,其重要瓶頸是平臺使用率較低,學習者參與度和社會關注度不高等問題。本文嘗試在常規建設基礎上提出省域學分銀行“一體化”建設方案。

1.任務與目標

(1)工作任務。聯合各類高校、行業、企業、社會教育機構進行合作,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建立行業企業與高校的合作激勵機制,開展學習成果互認聯盟建設、認證單元標準的制定與應用、資源共享與學分互認,通過建立健全網絡平臺,推進不同類型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

(2)工作目標。一是以開放大學成人學歷教育為試點,研制學歷教育之間、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社會培訓、崗位培訓、職業技能證書培訓)之間銜接規則,為各類學習者搭建人才成長的上升通道;二是建立職業教育、行業協會與開放大學學習成果互認聯盟,探索成員單位之間資源共享互認的運行機制;三是建立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積累與轉換教育服務“一體化”平臺,探索網絡平臺與其他異構系統的互聯互通和管理數據集成,為各類學習者提供注冊、登錄、繳費、選課、學習、測試及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轉換、查詢等功能的“一庫多網”公共教育服務。

(3)工作內容。一是建立學習成果互認聯盟,教育主管部門確定的高校試點單位為主體,聯合行業、企業及相關頒證機構共同發起成立學習成果互認聯盟,以推動和實現學習成果轉換、資源共享和學分互認;二是認證單元標準的制定,選擇若干重點行業(專業),根據行業(企業)人才發展(培養)目標,制定基于資歷框架的行業(專業)領域認證單元標準。

2.功能模塊設計

(1)學習成果存儲與認證

主要針對學習者通過線上學習平臺獲得的學習記錄(課程學時、成績)、在頒證機構已獲得的學習成果以及無定式學習成果,依據已經開發的基于學習成果框架的分領域認證單元,對其進行存儲、認證和標注,確定學習成果所屬領域、類型和對應框架等級以及所含的認證單元(基準學分)等信息。該信息即為這一學習成果的認證信息,亦可作為該學習成果實現與其他辦學成果轉換的參考依據,亦可同時成為該學習成果得以積累的基礎(標準化)信息。

(2)學習成果轉換

將不同的學習成果,尤其是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分別與正式發布的分領域認證單元進行比照,按照績點確認得到各自所含認證單元數等信息,再將這些比照信息放在一起進行包含公共認證單元的對比,轉換成標準學分,其結果即可成為不同學習成果之間進行學分轉換的依據或參考。頒證機構以此結果為依據,決定單向認定或協商確定雙向互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學分等相關規則,在互認協議的基礎上,最終實現不同學習成果之間的轉換。學分轉換是學分銀行的核心功能,也是難度最大的部分,建議從開放大學具有辦學自主權的專業課程與部分高職擴招專業課程在共建基礎上,統一課程學習標準及考核標準,或開放大學利用現有專業與相關企業崗位培訓對接,匯同院校合作開發共建課程,實現以課程為單位的學習成果能夠在部分頒證機構專業群內互通互認。

a.縱向銜接

依據各校的專業的教學基本要求,搭建中職、高職、開放教育本科、成人應用本科等不同層次專業之間內容不重復、經過優化而上下連通的職業教育類課程體系,形成縱向銜接一體化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也可以在高一層次的專業中設置高級可替代課程(簡稱“AP 課程”),制定先修AP 課程的條件,并針對不同專業第一層次畢業生分別確定技能類、基礎知識類和本專業類補修課程。對于滿足條件的學習者可以選擇高一層次的“AP 課程”學習,通過考核后,所得“AP 課程”學分可存入學分銀行,待其進入高一層次的專業學習時可提取兌換使用,不必重復學習。

b.雙向轉換

主要存在學習成果依據分領域認證單元進行了針對性改造,甚至是全新開發、可轉換學分較多的情形。以非學歷證書與學歷教育成果轉換為例,在此種情形下,可以通過研究比對已發布的分領域認證單元,比較出非學歷證書和學歷教育課程體系在內容知識點、結構即標準等方面(即績點采集)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對其進行差異補償性改造,按照分領域認證單元組合、開發、重構非學歷證書和學歷教育課程體系,從中形成雙向互認的課程(稱為雙證融通課程),并通過相關頒證機構依照協議確定相應的雙向互認規則,最終實現不同學習成果的雙向轉換。

對于學歷教育的學習者,注冊雙證融通課程的學習,經考核成績合格后,可獲得學歷教育課程的學分。同時,也可按照一定規則獲取相對應的非學歷證書。這里的“一定規則”是對有本崗位工作經歷的學習者,可以直接獲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對沒有本崗位工作經歷的學習者,可以免去相應理論考試,但須通過培訓評價組織鑒定機構的技能考核,方可獲得相應的職業等級證書。隨著“1+X”證書制度試點的深入推進,證書教育與學歷教育已經融合滲透,相應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和教材改革都逐漸與新開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想匹配,使得該模塊功能的實現更加便利高效。

對于非學歷教育的學習者,參加經學分銀行認證或頒證機構認定的行業及社會培訓機構按照“書證融通”課程及其課程資源開展的線上、線下培訓,通過考核獲得的非學歷證書,可以轉換為學歷教育“書證融通”對應課程的學分,其轉換量由學歷教育頒證機構決定:按照“書證融通”的轉換規則完全確認,或者參照“書證融通”規則按照績點采集部分確認。

(3)資源共享與學分確認

該功能模塊屬于學分銀行服務體系的拓展功能,是學分銀行信息化與教育“一體化”的必然趨勢,也是終身教育模式創新的具體實踐。學分銀行建設是以優質在線學習資源為支撐的,是以參與單位學習資源數量和質量為前提,其數量要以能夠提供多次選擇機會,滿足學習者自主選課,個性化學習需求為目的,其質量要符合人的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為目標,符合黨和國家法律法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實現終身教育理念下的“全人教育”。通過“一體化”學習平臺使得學習者打破頒證機構的封閉教學模式及時間、空間的障礙進行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學習者借助在線課程學習平臺,按照在線課程認證(評價)指標和準入標準,對聯盟各單位提供的海量課程資源進行選擇學習,經考核通過可獲得相關頒證機構授予的學分或者所獲課程學分被有關機構認可,以此探索課程認證、資源標簽的路徑與方法,以及資源共享和學分互認機制。為提高學習者選課針對性,可通過課程標簽設置平臺推送功能,為學習者提供更為實用、更符合其學習需求的高品質課程。開放大學可以按照國家專業建設標準,整合學習平臺已有的優質教育資源,通過平臺為學習者制定學習套餐的方式,推送個性化定制學習方案。學習者通過考核實現自動學分積累、認定,符合專業培養標準即可申請兌換開放大學的畢業證書。此種教學模式創新,利于開放大學通過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快速提高專業建設質量和水平,在終身教育平臺中發揮學歷認證和人才培養的教育使命。

(4)網絡平臺建設與異構系統的互聯互通

學分銀行是教育服務平臺一項服務功能。當前主流學分銀行平臺架構具體由門戶管理、數據中心、學習管理平臺、業務平臺、業務流程管理平臺、運營管理平臺、系統設置、在線支持服務等8 大平臺組成。但由于社會及個人教育需求黏度不高,導致學分銀行出現“曲高和寡、門庭冷落”的尷尬局面。為應對當前省域學分銀行學習者參與度不強,平臺流量少,社會關注度不高的問題,需要在平臺設計規劃階段,摒棄孤立地建學分銀行的思想,立足終身教育體系上建立學分銀行,包括制度和信息化平臺建設,把它作為終身教育信息化服務體系中的一個子系統來設計建設,通過異構系統設計手段為實現學習資源共建共享提供支撐。

2017 年11 月10 日,由國家開放大學與新教育研究院、超星集團合作研發的基于學分銀行理念的開放學習平臺—“學銀在線”正式上線開通,它是匯聚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立足終身教育、推進泛在學習、著眼未來學習的新型學習模式和面向終身學習服務的未來學習中心。該平臺引入了教育淘寶的理念,保證高質量課程與多種內涵的證書之間的自由組合,為學習者提供契合職業發展需要和教學需求的教育資源。這就需要根據互聯網“開放、共享、互動”的理念,遵循易擴展、易維護、跨平臺等要求,突破學分銀行自身的常規業務(學習成果、認證、積累和轉換),以教育需求為導向,引入“區域學習生態建設”理念,建設包含數據采集、信息發布、業務辦理、學習管理、資源發布、直播課堂等模塊,擴充信息化教育平臺的服務受眾群,實現學習者自主線上學習、便捷獲取學習資源、學習成果管理管理和應用等功能的學分銀行平臺,形成一個完整的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管理體系。這就需要在設計時,增加學分銀行業務的“前端”—人力資源運用、學習成果使用等,和“后端”—學習資源建設和資源提供機構接入,使整個平臺更加開放,業務鏈條更加完整,增加學習證在系統使用過程中的黏度,滿足學習者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終身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是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及信息化服務平臺生命所在。因此,要注重拓展終身教育信息化服務平臺社會服務功能,積極對接各類社區教育、老年教育、及行業在線培訓業務以及企業對勞動者的用工需求,通過視頻課程、PPT 課件、圖文資料、學習文本為團體學習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教育服務,特別是通過第三方平臺合作或獨立開發在線直播,通過手機端、PC 端為學習者提供高品質、新鮮互動式線上課堂,提高平臺的使用流量,擴大教育服務能力;要注重在學分銀行制度架構下,為政府、行業、企業提供各種終身學習的信息化定制、大數據分析、檔案管理以及能力測評等拓展服務。將企業崗位培訓、職工內訓納入平臺線上培訓內容,通過學習行為記錄,轉化為可以積累兌換的學習成果,滿足企業內訓及用工需求及滿足學習者求職就業需求。

五、結語

一個成功的開放大學要具有3 個特征:優質海量的教育資源、信譽可靠的校企合作方、功能完備的教育服務體系。學分銀行作為終身教育的重要實現手段和現代開放教育的重要特征,在全國各地開放大學全面揭牌的歷史新時期,必將進入到“百舸爭流”的加速發展階段??梢灶A見,省域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建設只有與優質教育資源共同發展,與終身教育信息化服務平臺同步建設,才能為地方學習型社會人才成長“立交橋”的構建發揮更為充分的作用。

猜你喜歡
學分銀行終身教育學分
如何用學分幣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終身教育學院(老年大學)
學分美食
慕課讓終身教育變為一種現實
雙證制嵌入學分銀行社會服務體系策略研究*
試析“學分銀行”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運用
學分銀行—信息化時代學習體系變化的要求
斯皮爾伯格為什么要歷時33年修完學分?
《終身教育與培訓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頸部淋巴結超聲學分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