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林的故事》自然美深探

2022-01-21 16:33查嬌嬌
成長 2022年1期
關鍵詞:自然美

摘 要:短篇小說《竹林的故事》是京派作家廢名的作品,廢名以細膩的觀察力勾勒了中國20世紀20年代的鄉村生活,作品中呈現出和諧、恬淡之姿,同時也包含著他對人生的獨特感悟。通過對小說中自然風光的分析,挖掘出環境美、人物美、創作美等與自然息息相關的因素,從而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系。

關鍵詞:《竹林的故事》 廢名 自然美 三姑娘

1 前言

20世紀20年代以后,隨著現實主義創作的不斷發展,外來文學與極具地域色彩的本土文學交流融合發展成為鄉土文學。京派作家廢名的短篇小說《竹林的故事》于1925年發表于《語絲》雜志,成為鄉土文學中一抹別樣的風景?!吨窳值墓适隆分v述了三姑娘和母親在一方竹林中相依為命的故事,作者以散文化的優美筆觸描繪了人與自然的相互融貫。

2 自然美之竹林風光

小說開篇寫到:“出城一條河,壩腳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有露出一重茅屋,茅屋兩邊都是菜園子?!盵1]茅屋、菜園子等鄉野之物都是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事物,但恰恰是這些最普通的事物卻能夠顯示出最質樸的生命意識形態。從自然美的聯想性出發,廢名用簡單的語言組合向讀者展現了一幅靜謐的自然畫卷,引起讀者內心情感的共鳴。竹林、小河等詞匯的組合,讓讀者在頭腦中有了“小橋流水人家”般的畫面感,這種自然的生命意識形態熔鑄在人們的內心深處,能夠召喚人們的心靈世界,喚醒其心中對美的共鳴,引領人們遠離喧囂的現實社會,獲得精神世界的圓滿。從文學原理的角度看,小說《竹林的故事》自然環境的勾勒,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有著重要作用,它能夠交代人物身份、暗示人物性格、洞觀人物心理。[2]三姑娘幼時常跟在老程的身后轉悠。當老程用網兜兜住魚時,三姑娘高興著,雀躍著,開心地將魚捉住后又坐在草地上望著老程手里的捉魚工具。從她這些孩子氣的動作中,看出三姑娘的率真性格,她仿若生活在世外桃園中,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是自然生活賦予了三姑娘天然率真的性格,她就像這大自然一樣未經塵世的打磨,純粹、美好。環境的變化對人性格的延伸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推進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在竹林瑣碎的生活片段中,三姑娘的人物形象漸漸飽滿起來,從她的身上能夠看出環境變化對她的重塑,同時,也能從她的身上反襯出環境。在三姑娘八歲的時候就沒再看到過老程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竹林邊上有著一個土堆,其意義可想而知——老程不再是這片竹林的守護者了,同時也意味著她生活的社會環境變了,由此,三姑娘走進了真正的生活。通過這一社會環境的變化,廢名開始在三姑娘身上傾注一定的深意,三姑娘由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變成了一個乖巧懂事的少女,她已經漸漸懂得了人情世故,不由自主地壓抑著自己的天性,生活開始慢慢將三姑娘沉淀。同時,在20世紀20年代大的社會背景下,這樣的情節塑造能夠反映當時的社會精神走向,雖然這是一個世外田園般的世界,但是作者對中國農村女性命運悲劇性的關注與描摹依然潛在其內心深處。

廢名對于這種自然生活的勾勒來自于他“文學是夢”的文學觀,[3]對這一文學觀最先做出科學解釋的是佛洛依德。在20世紀的現代文學史上,該時期的作家們或多或少的受到佛洛依德“文學是夢”的影響。按照“文學是夢”的這一文學觀念,可知“文學”與“夢”是緊密相連的,說明作家的創作脫離于“現實”,作家以幻想為腳本在心靈深處勾勒一個理想世界,在這樣的幻想中,作家們的日常感性向往往往會在創作中得到滿足。雖然這樣的理想世界是因作者的感性創作而存在,顯得不那么真實,但往往是這樣“不同尋?!钡氖澜绺軌蚬雌鹱x者的好奇心,能夠給讀者美的感受和愉悅的閱讀體驗?!拔膶W是夢”的文學觀在《竹林的故事》中給人的感受就是“想象”與“距離”,讓讀者產生一種忽遠忽近的奇異感受,這與讀者的實際生活有著很大的差別。小說中三姑娘一家他們過著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除了操勞著地里的作物好似就沒有其他的煩惱可言,但這與人們的實際生活相差甚遠,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真實的農村生活是殘酷的,社會的動蕩不安,傳統思想文化受到外來思想文化的沖擊等,這些改變都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而《竹林的故事》世外桃園般的美好景致正是作者脫離現實在精神世界構建美好家園的體現,這里沒有緊張的社會氛圍,沒有讓人心靈受束縛的社會關系,一切都顯得隨意悠然,從而也隱射出廢名心中對于這種理想社會的向往。

3 自然美之三姑娘

被流言逼瘋的良家婦女,把活人水葬的野蠻鄉風,冥婚背后死不覺醒的悲哀,壓抑、蕭瑟和破落的氛圍,彌散在20世紀鄉土小說的敘事基調中。[4]但是在廢名的筆下,鄉土風景里的三姑娘又是另一個樣子。竹林深處有潺潺的流水,有令人心安的菜園等,處處都彰顯著生活的剪影,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這樣自然和諧的生活氛圍造就了三姑娘天真無邪的性格,使得三姑娘的人物形象跳脫于鄉土文學中普遍身世浮沉的女性人物形象,體現出難能可貴的自然生活特質。三姑娘無疑是美的,作者沒有刻意去勾勒三姑娘的外貌如何,而是通過“我”的感受與話語來審視三姑娘的美。在穿衣打扮上,廢名用“穿的是竹布單衣,顏色淡得同月色一般——這自然是舊的了,然而倘若是新的,怕沒有這樣合適”[1]這樣簡單的描述來讓文中的“我”感受到她的好看,作者從男性的視角——“我”,去評判三姑娘,哪怕是穿著竹布單衣,舊得連顏色都同月色一般淡白,卻依然讓人覺得好看。生活在翠竹環繞間三姑娘,每天早晨起來將家里收拾得很干凈,在她的身上能看見中國傳統女性美的特質,在這方天地里,仿若看見看千百年來的歷史文化積淀,隨著千百年來的歷史發展,勤勞、善良、樸實等中國傳統女性所具有的美好品質躍然紙上。

三姑娘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質顯示了中國文人對民風民俗的追求,而廢名對傳統優秀文化的推崇又源于他內心對于“夢”一樣的遠古時代的向往。小說中,秀美的山水和人們愜意的生活,宛如陶淵明等大家筆下“悠然見南山”的灑脫之境,廢名在潛意識中想要去覓回那些淳樸的自然之姿。是什么原因使得廢名想要“重返”遠古?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現代文明正在崛起,原有的社會秩序正在被新的思想觀念打破,廢名的內心受到了沖擊,作為文人,他不得不在另一個天地中尋求自己的精神寄托。廢名早期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但儒學思想也一直影響著他內心的道德審判。后期在成為鄉野知識分子后逐漸以儒學思想為核心,在作品中流露出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儒家的思想傳統中,一個人人生價值的核心是“德性”,它來源于天,人性中的“仁義禮智孝悌忠信”都來自于天性,同樣也屬于自然。三姑娘的勤勞、對母親的體諒等實際上都體現了儒家宗教的現世倫理,即孝親敬長等人倫關系,它們與天道相互融合。哪怕經過歲月的淘洗,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依舊存在,印刻在人們心中的“秩序”依舊不滅,而這種思想觀念又能夠指引現世的人們找到人生價值的歸宿。同時,小說中還體現了儒家宗教的最高境界,即天人合一,其中蘊含著人與自然界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人們敬畏自然。小說中三姑娘與這方土地融合在一起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而廢名的儒家思想觀念的表露說明他深刻的認識到儒學的精神內涵對中國人精神的存在有著不可代替的重要影響。廢名在塑造三姑娘這個人物的過程中,并非單單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面,相反,通過她身上的勤勞善良與她命運的凄清相互對比,讓三姑娘這個人物更加飽滿,讓讀者感受到傳統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兩面性,能夠更加精準的反映時代文化。這說明廢名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考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使得三姑娘這個人物的呈現貼切廢名心中的理想,也契合了時代發展的規律。

4 自然美之創作美

廢名的美學追求以儒學理想和佛教信仰為根基,在他的創作中也堅守著這樣的審美理想。他所處的時代正是新舊思想交替的時代,他認為現代工業文明將人們身上細膩的情感所抹殺,故在小說《竹林的故事》中體現出了深厚的人文主義精神。在上文中提及三姑娘身上所承載著中國傳統女性美,廢名將這種女性美賦予在自然勞作中呈現出來,雖然也能從細微處看見其守舊的局限性,但作者有意識的將三姑娘置于表現未經受現代工業文明污染的小小竹林深處,旨在歌頌和贊揚農業文明生活里人所具有的傳統美德。小說《竹林的故事》展現了天人和諧的竹林風光,不論是三姑娘還是竹林中的一切作物,都能看見作者傾心表現原始的農耕社會,這樣的精心營造與作者本身的創作風格和獨特人生體驗相關聯。

在《竹林的故事》中廢名融入富有內蘊的禪意和古典詩詞的意境,翠竹的清幽,流淌的清水,自然和諧的生活場景,質樸清秀的三姑娘,融匯為一體。從中可以看出廢名的小說創作具有一種晦澀的自然之美,各個部分相互調和,不失分寸。在《竹林的故事》中,廢名對于小說人物的刻畫,環境的描繪,并沒有用極盡華麗的語言去勾勒,他用簡練、含蓄的語言將竹林景致的韻味表現得令人神往,但是其中關于三姑娘命運的哀戚成分也能從中透露出來。這種晦澀之感的淵源是來自魏晉時期的玄言詩和唐詩,廢名對于這兩個時期詩歌的奇僻難懂和善于營造意境的詩歌創作方式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并在小說中向讀者展示。小說語言以“沖淡見衣”,樸素、舒緩的語言營造了田園生活所獨有的意蘊,這種簡約晦澀的語言風格在后來也得到了極大的關注,如朱光潛所言“語言或者美文背后,也許隱含著與道統、文統相異其趣的自由意志罷”。[5]在廢名小說創作中出現這種晦澀美感的原因是文本具有的復調意味。復調,即指小說內部有著眾多的各自獨立而不相融的聲音和意識,具有充分價值的不同聲音就是復調。[6]在廢名的創作中,一方面看到他對所謂返璞歸真的隱逸生活的推崇,但是透過三姑娘,向深層次去挖掘,又能看到廢名作為儒家思想推崇者的積極入世的層面,他內心深處對于現實社會的關注,透出淡淡的哀傷之感。這兩個“矛盾體”在廢名的內心深處時常碰撞,并在其作品中表現出來。

從廢名的這些描寫來看,他的這些詩意精神家園的組建與中國文人的某些心態感觸密切相關。他們對田園生活的描繪,大多都是在現實中郁郁不得志后的內心寫照,故而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竭力在山水間尋找生命的意義,古人的這些創作風格無形中給后來者提供了一個心靈的寄托場所,讓他們在面對現實的不堪之后有退路。1922年,廢名抱著美好的向往去北京追尋文學夢,但在他求學的途中及隨后的幾年,見慣了現實社會給人們心靈帶來的創傷,使他丟失了“直面慘淡的人生”的勇氣,在現實的世界中讓他感到苦悶、苦惱,而自身居無定所的現實遭遇讓他無可奈何的撤離到現實的另一面,繼而在內心深處構造自己的精神家園。他在自己的創作中堅守著心中的人文主義,在三姑娘的身上能夠看到傳統思想文化留下的印記,道德人倫秩序依舊存在,這是廢名的人文主義立場對20世紀以來的科學主義、理性主義的一種對抗。

廢名“文學是夢”的文學觀讓后世的讀者看到了一個“夢想家”對于自己想象世界的獨特描繪,他對美學思想的追求是他作為文人向現實社會做抗爭的表現。同時,在他的身上還能看見其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崇,他對中國古典詩詞語言、意境的探究,創作的作品有利于下一代青年知識分子借鑒。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他也屬于民族精神的倡導者,特別是在20世紀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這個大變動、大轉折的環境下,中國的知識分子常常會因為外在的環境而陷入不自覺的恐慌當中,從而感到苦悶、無所適從,使他們產生了回到古樸社會中去的強烈愿望,廢名小說中竹林天地的出現給這些文人提供了想象的空間,大家紛紛在文學創作中追求心靈的超越,探尋生命意義,企圖尋找到思想停泊的港灣。

5 結語

作品中自然美的特征是廢名作為知識分子受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而來,同時也是受到20世紀新思潮的影響,在作品中傾心表現中國鄉村的自然淳樸之姿。在廢名的文學世界,常常會覺得其創作遠離主流,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其“文學是夢”的文學觀造成,故《竹林的故事》以世外桃園般的模樣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不論是人物還是環境的刻畫,作者調度想象力將其組合,在給人以美的感受的同時,也感受到作者對于所處時代的關注,從而引起讀者的共情,而這樣的共情又是由人自然而然的表現出來,真摯深切。在小說史上后來形成了一股“廢名風”,其小說中的田園風味被后代文人模仿。人們后來透過廢名文字中的勾勒看見一個畫夢者的美學理想,常常能夠通過簡煉沖淡的文字看見廢名對于主觀想象世界的勾勒,對傳統文化的承襲,他在文學的世界里自成天地。20世紀是中國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廢名立足于人文主義立場,在作品中表現對于中國鄉村、民情的關注,為后來人們考察20世紀中國文化對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塑造提供了典范。同時,這種靜謐、自然的鄉村風貌描寫在新時期以來的小說文本中不常見,主要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原始的鄉村樣貌漸漸被破壞,而透過作品中自然之美的呈現能讓人開始思索并探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之路。

參考文獻:

[1] 廢名.竹林的故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 趙炎秋.文學原理[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 田廣.廢名小說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

[4] 謝錫文.邊緣視域人文問思一廢名思想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

[5] 朱光潛.我是夢中傳彩筆——廢名略識[J].讀書,1990(10).

[6]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M].北京:三聯書店,1987.

作者簡介:

查嬌嬌:(1996.09—),女,漢族,貴州遵義人;貴州師范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

猜你喜歡
自然美
從悅目的自然美到悅志的創造美
“出”與“入”——淺析儒道美學中的人格美與自然美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審美形態舉隅
淺談中學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
淺析自然界的審美現象
淺談蘇軾作品的審美意趣
讓經典在學生心中綻放
發現自然之美,感悟多彩四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