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與德治關系的回顧與建構

2022-01-31 09:47何怡鋒
時代人物 2021年35期
關鍵詞:德治市場經濟法治

何怡鋒

(中共鄭州市金水區委黨校 河南 鄭州 450000)

傳統社會治理模式下的德治與法治

傳統社會治理模式下的德治。德治與法治是兩種不同的治理國家的方法,實行德治還是法治一直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們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德治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理念就是儒家思想的德治思想,它最初起源于周初著名政治家周公的“敬德愛民”“明德慎罰”思想。西周時期形成以親親尊尊為原則的禮制,君臣、父子、男女、長幼之間有著嚴格的等級界限,任何人不得僭越,“禮”是治理國家的唯一準繩。

春秋戰國時期,以儒家為代表的“為國以禮”的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對周禮進行了的修正,將仁與禮有機結合,西周時期的親親尊尊原則擴大為了愛人??鬃蛹昂蟠娜寮掖砣宋锒贾鲝垶檎詫?,寬以待民。從這個基本觀點出發,從周朝開始,人們已經注意到德治在治國方略上的作用。

從統治階級層面來講,先秦思想家要求統治者及其他為政者要仁者愛人,愛惜百姓。如孔子在《論語·為政》中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奔磮陶咧卫韲抑挥袑嵭械抡?、德治,才會有威信,才能得到民眾的擁護。孟子基于他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提出了“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荀子基于他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思想,在《君道篇》中也提出“有治人,無治法”,意思是治理好國家的關鍵是作為統治者的人而不是法。要求統治者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從而感化民眾,實現其治理國家的目的。

對被統治的民眾,先秦思想家主張進行道德教化,輔之以刑??鬃釉唬骸暗乐哉?,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币簿褪钦f,使用刑罰和政令的手段來治民,只能使民眾暫時免于犯罪,但是往往不能使他們內心感到犯罪可恥;只有以禮德治民,才能使人們內心有羞恥之心,從而內心歸復。所以說,禮教與德化是根本,禮德能防患于未然,刑法只能懲辦于犯罪之后,具有滯后性。儒家的另一個代表人物孟子主張仁政,提出“制民之產”“省刑薄斂”“與民同樂”等思想,強調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得民心之道在于省刑罰,薄稅斂,大力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的生活,使百姓安居樂業。孟子還特別重視教化的作用,《孟子·盡心上》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德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币钥酌蠟榇淼娜寮业倪@種仁德之治的思想對后代統治者的治國理念有很大影響。

早在兩千多年前,儒家就提出了德治的政治理念,具有超前性。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我們當下德治思想的理論基礎。今天我們講的德治作為一種治國理念,是兩千年前儒家的德治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先秦儒家提出的那些德治思想,今天仍然具有值得借鑒的價值。

傳統社會治理模式下的法治。中國傳統法律觀念經歷了漫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在我國歷史上,法律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時代性,對于統治者來說,官、權就是法,“朕即國家”就是最典型的說明。因此,在中國漫長的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真正實行法治的歷史很少,更多的時期是禮、法并用,法德兼施,德主刑輔。盡管如此,不同時期還是形成了不同的法律思想、法律觀念,這些思想、觀念經過歷史的積淀成為中國傳統的法治思想。

早在夏朝,“天刑”“天法”的觀念在中國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傳播。在夏、商、西周時期,奴隸制法的思想都與信天、畏天的思想密切聯系,法被視為天意的表現?!胺ā弊衷凇墩f文》中解釋為:“刑也,平之如水,從水?!睂Ψㄗ鳌捌街缢钡慕忉?,恰好反映出人們對法的公平性的期望,顯示了中國古代法的嚴格等級性。

到春秋戰國時期,法律思想空前繁榮,其中的法家是戰國百家中主張“以法治國”的一個重要學派。管仲是法家思想的先驅者。在中國法律思想發展史上,《管子》最早提出了“以法治國”的觀點,原文的表述是這樣:“威不兩措,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逼渥置嬉馑际钦f,統治者治理國家,自己的權威不必要建立在更多的基礎之上,只要不政出多門,僅僅運用法律,就會象人們舉手抬足那樣,輕而易舉地治理好國家了。這是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以法治國”四個漢字的記載。商鞅是法家法治思想體系的奠基者。商鞅反對傳統的禮樂詩書等德治教化思想,將其斥為“六虱”。他的基本思想是“任力不任德”“貴法不貴義”。他認為賞罰要以法為依據整齊劃一,為了實現刑治,使民眾對于“法令”有所畏懼,應該輕罪重罰。韓非子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他認為“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亂”,只有用法令懲罰的手段來進行治理,才能達到富國理亂的效果。韓非子還贊同商鞅“以刑去刑,雖重刑可也”的主張,認為只有實行嚴刑峻法才能防止人民違法犯罪。因此法令刑律宜嚴不宜寬,在治國方略上主張嚴刑酷罰。法家的重法思想后來成為秦王朝統冶天下的政治理論,法家的這些思想也對后代封建王朝的統治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對維封建專制制度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現代德治和法治觀

現代德治觀?,F代德治,是指充分發揮倫理道德在人們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精神生活以及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交往中的應有功能,以達到協調關系、穩定社會的目的的控制方式。以此作為治國方略,就是以德治國。在這里,德治和法治是相互補充的。具體包括構建社會主義道德規范體系,培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樹立社會主義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以指導全體社會成員特別是作為人民公仆的黨政干部的思想,從而真正落實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

現代德治的內涵要求德治必須體現施政的社會公正性,使立法司法具有道義性。歷史證明,僅靠對共同的價值信仰和道德行為規范而忽視德治必須體現施政的社會公正性,社會秩序維系于官員之個體道德而無外在制衡措施是不可取的。不能把德治僅僅理解為是“為政以德”這種傳統式的道德教化,它更是一種對社會正義的追隨,一種對社會美德的追求。而這正是德治的精神實質之所在。需要強調的是,德治不只是強調如何為社會治理服務,而且還包括對公民權利和主體素質的終極性價值追求。因此,現代德治思想有其深刻的價值理性和社會信仰導向。德治既是治理工具,又是一種社會價值傾向,二者是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

現代法治觀。對于現代法治,有學者概括為,“法治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理性、文明、秩序、效益與合法性的完美結合?!狈ㄖ我髧矣靡惶淄晟频木哂泻侠硇?、正義性品質的法律制度來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產生良好的社會秩序。它主張權利平等、權力制衡。

由人治社會步入法治社會的歷史進程中,法治化發揮作用不僅需要外在規則約束,而且需要克服凝聚于人們內心深處的生存習慣,它要求人們對法產生信任和信仰,并能夠通過法律獲得生存條件的保障和利益?!罢嬲姆ㄖ问且苑蔀橹螄谥?,而依法而治是以法律為手段。法治不僅僅是‘以法治國’的意義,而且含有用于治國的法律所必須遵循的原則、規范或理想的意思,如公正原則、平等原則、維護人的尊嚴的原則?!狈ㄖ渭纫苑蔀樽罡邷世K,同時也對法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就是亞里士多德所謂的善良之法。不對法律提出這一合理要求,則僅僅是依法而治,它就是中國古代法家的法治。使權力服從法律是法治的根本內涵,也是法治的神圣使命。這是從法治的實質層面上探討其價值取向,法治的價值追求是為保障人權、民主,并且要求權力服從法律的規定,但是法治的表現形式也是法治所必須考慮的,法治的實質正義與程序正義、實體正義與形式正義都是必需的。

德治和法治相結合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社會主義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市場經濟的特征在于自由競爭,自由競爭是市場經濟的生命。但是自由競爭不能無度、不能無序,自由競爭不能沒有規則,無度的自由競爭會產生壟斷,沒有規則的自由競爭會導致市場混亂。而要自由競爭,就需要有法律來作保障。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只有靠法治才能維護市場秩序,調整各種利益關系。同時,市場經濟也是一種信用經濟,市場經濟活動的道德標準是誠實守信。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誠實信用已成為一切市場主體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它要求市場主體符合于誠實的道德標準,在不損害其他競爭者,不損害市場道德秩序和社會公益的前提下,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是,由于我國長期受封建主義的影響,法制觀念淡薄,再加上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是現代“經濟人”的特征,就導致唯利是圖、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這些可以通過法律來規范。

但是,法律對市場經濟的規范并不是完美無缺的,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法律在規范市場經濟過程中存在的缺陷,可以通過道德來彌補,道德的調整屬于軟調整,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和理念,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道德風尚會減少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和市場效率;會避免市場經濟中競爭手段的過分殘酷以及對個人利益、局部利益的過分追求。由此可見,市場經濟既是法治經濟,也應是道德經濟。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

總之,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僅要依法治國,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還要以德治國,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從而使法治與德治共同發揮其調控作用,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猜你喜歡
德治市場經濟法治
用“問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房地產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協調發展研究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市場經濟下工程項目的招投標管理
財政稅收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人大戰“疫” 法治為要
荷葉禮贊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關于對市場經濟的認識
治理下的法治與法治下的治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