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現代文學教學中培育學生愛國情懷

2022-01-31 09:47羅孝廉
時代人物 2021年35期
關鍵詞:現代文學屈原愛國

羅孝廉

(湖南城市學院人文學院 湖南益陽 413000)

愛國主義是人們千百年以來,在社會生活中逐步形成并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真摯感情,“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1],愛國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首選的價值準則。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需要一代代愛國情懷深厚、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青年人的接續奮斗。大學生是青年的最大組成部分,因此,培育、厚植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加強對他們的愛國主義教育,理所當然成為教師的神圣職責和光榮使命,也是教師落實立德樹人、教書育人根本任務、進行課程思政的具體體現。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主要是授業于課堂,而又不僅僅是“授業”,更重要的還在于“傳道”。在當前“課程思政”深入人心、成為廣大教師普遍共識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加行之有效地培育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擺在每一位教師面前一個現實而又緊迫的問題。誠然,培養和提升學生愛國情懷的方式多種多樣,但根據學科特點,充分挖掘整合利用《現代文學》課程教學資源,有意識而又不著痕跡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育、厚植學生愛國情懷,不失為其眾多方式之一種,且行之有效,潤物無聲。

挖掘整合利用文學發展史料,培育學生愛國情懷

《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必然要講授現代文學的發展歷史。在講授文學發展歷史時,運用一些具體史料,培育學生愛國情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樣,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過程中,順理成章地培育和提升了愛國情懷。

“五四”新文學是在同舊文化的尖銳對壘中產生、發展起來的。當林紓、“學衡派”“甲寅派”等或固守舊文化、或中西合璧的不同派別洶涌而來的時候,新文化陣營針鋒相對,對其進行了堅決、持久的斗爭。魯迅先生就寫了一系列的文章,揭穿了論敵的實質,使得論敵“麒麟皮下露出馬腳來”。雖然是學習文學發展史內容,但我們知道,“五四”新文學的發展,繞不開“五四”運動?!拔逅摹边\動是一場偉大的思想文化運動,更是一場偉大的愛國運動,“愛國”是“五四”精神的核心要義?!拔逅摹边\動,不僅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而且極大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思想和組織條件?!拔逅摹毙挛膶W在“五四”運動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了新的發展。通過這些講授,學生既學到了學科知識,也進一步理解了“五四”運動的偉大意義,體會到為真理而敢于斗爭的精神,其愛國情懷自然也得到培育和提升。

抗日戰爭時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艱苦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最大特點是外患內憂,日本帝國主義企圖迅速滅亡中國,國民黨政府又賣國投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決抵抗日寇的侵略。文藝界就是為了響應黨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為了“把分散的各個戰友的力量,團結起來,像前線將士用他們的槍一樣,用我們的筆,來發動民眾,捍衛祖國,粉碎寇敵,爭取勝利”[2]而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簡稱“文協”)。我們把“文協”成立的情況引入到這個背景下進行介紹,生動形象,學生的民族尊嚴,抵御外侮、同仇敵愾的思想意識油然而生,愛國情懷自然得到培育,愛國主義精神自然得到加強。

挖掘整合和利用作家的生平思想資源,培育學生愛國情懷

現代文學課程的教學中,作家作品是重點。在講授作家作品時,必然要介紹作家的生平思想。而挖掘整合和利用這些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又是培育學生愛國情懷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奠基者。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他的一生,是光輝戰斗的一生。魯迅的生平思想對學生具有極大的教育作用。兒時魯迅純潔天真,沐浴著民間文學的雨露春風;少年魯迅家道困頓,過早領略社會人生;青年魯迅勇于探索,“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和人生[3];中年魯迅彷徨、深沉,為了真理而不斷探求;晚年魯迅執著堅定,為捍衛無產階級革命文學而進行著不懈斗爭。一樁樁、一件件生動感人的事例,娓娓道來,學生聽得聚精會神。在介紹了魯迅這些生平主要事跡和思想發展軌跡之后,再趁勢總結這樣幾句:“先生倒下了,但他的精神永生!他的著作永生!幾十年來,多少熱血青年,激情吟誦‘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詩句,昂首走向戰場;又有多少革命者,時刻銘記‘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拿?,與敵人抗爭搏斗,為人民盡心盡力。魯迅,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4]

這樣對魯迅生平思想進行介紹,老師講得充滿激情,滿懷崇敬,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聚精會神。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升華了感情。愛國情懷自然而然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還有郭沫若,他在抗戰爆發后,從日本秘密回國,積極投身于抗日救亡文藝運動中;朱自清在身患重病、貧病交加時表現出的“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救濟糧”的崇高民族氣節;聞一多為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明知有被特務暗殺的危險,卻毅然決然出席李公仆追悼大會、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大無畏氣概;郁達夫留學日本遭受民族歧視時渴望祖國富強起來的深沉情感等,這些現代文學史上著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資料,無一不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育其愛國情懷的上好材料。

挖掘整合和利用作品思想內容資源,培育學生愛國情懷

作品思想內容的分析,無疑是文學課程中重點內容之一。在現代文學教學中,結合作品思想內容的分析來培育學生愛國情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郭沫若的《屈原》,既是抗戰時期歷史劇的代表作,也是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劇作借古喻今,借屈原的時代來象征當時的時代,以戰國時代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的事跡來反映人民團結御侮、反抗外來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講授《屈原》時,著重分析屈原這一形象的性格特征——強烈深厚的愛國愛民思想、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屈原在戰亂年代,心中時時系念的是祖國和人民的前途命運。他竭力主張聯齊抗秦,就是因為認清了秦國侵吞六國的企圖,認為唯有聯合齊國抗擊秦國才能保國安民。即使在遭小人陷害、含冤莫白的情況下,他拳拳關注的仍是祖國的前途和人民的命運。他勸誡楚懷王“要多替楚國老百姓設想,多替中國的老百姓設想”。他怒斥南后:“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們整個兒的楚國??!……是我們整個兒的赤縣神州呀!”屈原對祖國和人民愛得愈深,就對以南后為代表的賣國集團恨得愈甚。這種愛和恨,促使他進行英勇的斗爭。屈原的斗爭精神,借助“雷電頌”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雷電頌”是屈原斗爭精神的突出體現。愛國愛民的深切感情,是屈原斗爭精神的源泉,而雷電般的斗爭精神,又是屈原愛國愛民思想的最高表現。屈原的形象,深刻表現了劇作為了祖國和人民不畏暴虐,堅持斗爭的思想內容,極大地鼓舞了當時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意志,推動了正在進行的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這樣分析劇作中的屈原形象,自然而然地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在分析郁達夫名作《沉淪》的思想內容時,特別強調作品結尾所寫的主人公蹈海時希望祖國富強起來,對祖國的深情告白:“祖國呀祖國!”“你快富起來!強起來罷!”“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里受苦呢”之后,再這樣評論幾句:沒有國,哪有家!沒有國家的富強,哪有人民的幸福!這樣分析作品的思想內容,學生的愛國情懷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已得到培育和提升,潤物無聲中達到了“課程思政”的效果。

這樣的例證不勝枚舉。郭沫若《女神》對祖國的眷戀與思念,艾青《我愛這土地》對祖國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愛得深沉”的情感,魯迅后期雜文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奴役中國野心的無情揭露,對中國共產黨、人民群眾的熱情歌頌,也無一不是有力的佐證。

挖掘整合和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培育學生愛國情懷

地域文化,即是某一地域(區)的文化。中國現代文學在民族統一性之中呈現出明顯的地域性。袁行霈先生在其《中國文學概論》中就曾提到鄒魯、荊楚、淮南、長安、金陵、河南、江浙、嶺南、蜀中等地曾是文學家們集中活動的中心[5]。文學家們在眾多地方的集中活動,創造了現代文學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諸如湖湘文化、巴蜀文化、雪域文化、燕趙文化、黑土地文化等[6]。文學流派中的“東北作家群”“山藥蛋”派、“荷花淀”派等。這些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也就成為培育大學生愛國情懷的上好材料。筆者乃湘籍人士,自然對湖湘文化情有獨鐘。曾為湖湘文化的源遠流長,湖湘人士的高風亮節而深深感懷。教學中就自然運用它們去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湖湘文化以其獨特風采在中華民族一體多元的文化大家庭中獨樹一幟。從譚嗣同、唐才常的強國抱負,到毛澤東、劉少奇的治世方略;從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到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千古絕唱……無不彰顯出湖湘文化感奮后人、激勵后人的獨特魅力。湖湘文化中表現出來的“指點江山、非我莫屬的豪邁之氣,物議天下、唯我獨公的倨傲之風,懷鄉思故、忘我鐘情的赤子之心,體察民瘼、舍我其誰的坦蕩之情”[7]的品格個性和人文精神,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情感熏陶有很強的針對性。特別是毛澤東的詩詞創作,明確表達出指點江山、非我莫屬的豪邁氣概。1915年,帝國主義加劇入侵中國,青年毛澤東“何以報仇?在我學子!”(《明恥篇·題志》)他以凌云壯志展示愛國豪情?!肚邎@春·長沙》中,詩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同時慨然立志:“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薄赌钆珛伞だ觥凡粌H對橫空出世的昆侖予以評說,而且表達出對天下大同理想境界的向往:“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痹谝龑W生欣賞這些詩詞時,這樣一分析,學生為偉大領袖毛澤東的愛國情懷、崇高志向、博大胸懷和豪邁氣概深深折服,也自然會有心靈的震撼、情感的熏陶,愛國情懷自然得到培育和提升。

沈從文是20世紀湖南籍作家中的名家之一,其代表作《邊城》描繪了湘西地區的風物民情,寄托著作者的美好理想。小說描寫的故事、人物、社會風情及自然環境,都滲透著作者特有的社會理想和審美體驗。作品中表現的那種“人生的形式”——“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保ā渡驈奈男≌f習作選·代序》)這種優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對培育學生愛國情懷,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提升人格品位等都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中,至少可以從上述四個方面去充分挖掘、有機整合和恰當利用課程教學資源,培育、厚植學生愛國情懷,生動形象、不著痕跡、行之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在修“業”的和風細雨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無聲之“道”的滋潤,進一步提升愛國情懷。

猜你喜歡
現代文學屈原愛國
高?,F代文學課教學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感愛國事,承愛國志
夢見屈原
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第三只眼——評季進、余夏云《英語世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綜論》
屈原及其《離騷》(外三則)
愛國學·曬佳作
愛國學·曬佳作
屈原送米
論中國現代文學多重視角下的鄉土敘事
語境順應視角下的魯迅《故鄉》的翻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