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勞動本質論①

2022-02-05 09:39丁凱雯
勞動哲學研究 2022年0期
關鍵詞:資本家手稿異化

吳 寧,丁凱雯

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勞動本質論的時代背景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的勞動本質觀和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狀況有著緊密聯系。

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到《手稿》寫作期間,第一次工業革命基本結束,生產力飛速發展,生產資料集中到資本家手中,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手工勞動。推動工業發展,使工業化的進程加快的要素之一就是大量的勞動力,資本家用盡卑劣手段占據大部分土地,失去土地的人只能去工廠謀生并成為工人。但工廠能容納的工人數量是有限的,工人為了得到工作,只能陷入激烈的競爭中。資本家對于這種現象自然是喜聞樂見的,因為他們付出了更少的工資卻得到了相對質量更高的工人。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家雖然得到了好處,但是很顯然他們不會滿足于既得利益,所以會通過各種方式尋求更大利益。而工人只能獲得極小一部分勞動產品來維持生存,絕大部分勞動產品都集中在資本家手中。這樣的惡性循環使資本家越來越富有,工人越來越窮困。工人不能自由自覺地勞動,反而成為資本的奴隸。資本主義的缺點日益顯露,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得不到根本解決,經濟危機的發生會越來越頻繁,影響的范圍也會越來越廣。遭受經濟危機的資本家為了減少利益損失,自然會把危機轉嫁給工人,由此工人會受到更大程度的剝削,生活也會更加困苦。這就導致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工人開始組織起來反抗資本家的統治和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以此來尋求自身的生機。由于當時的學?;颈唤y治階級把持并壟斷,工人基本沒有接受過教育,工人只是知道反抗,但他們的反抗缺少科學理論的指導。在這個背景下,馬克思的勞動本質論應運而生,成為工人階級重要的理論武器。

二、《手稿》的勞動本質論的理論來源

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的勞動思想對《手稿》的勞動本質論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第一,《手稿》勞動本質論對黑格爾勞動思想的批判和繼承。在《精神現象學》中,黑格爾提出了關于勞動的理論,勞動作為意識的對象,通過目的性的運動變為勞動的對象物。黑格爾提出了“勞動是人最重要的特征”這一命題,勞動使人和動物區分開。黑格爾認為勞動體現了主奴辯證法,勞動的目的性就是人自由的體現,所以他把勞動當作人的本質。但是由于思想的局限性,黑格爾認為,一方面奴隸階級受統治者驅使才進行勞動,這種勞動不是自覺自愿的,其目的只是為了避免受到統治者的鞭撻和懲罰;另一方面奴隸階級通過勞動與自然界形成聯系,對自然的發展造成影響。奴隸通過勞動使得自我意識得到發展,他們意識到勞動是人特有的活動,而統治者無須進行勞動,他們只需要驅使一定量的奴隸進行生產勞動,從而獲得足夠分量的勞動產品。統治階級不進行勞動,就無法意識到勞動的特殊性質,他們只是把人的勞動等同于動物的活動,在這種情況下,統治階級的自我意識就無法產生。黑格爾認為,人只有在進行生產勞動的過程中才能意識到勞動這一本質。但黑格爾只是從精神層面探討這一點,他認為自覺的勞動是人絕對精神的表現,客觀事物是絕對精神的外在化。馬克思在《手稿》中也明確了在黑格爾那里,勞動是抽象的勞動,只存在于精神活動過程中,而不是現實的、具體的、產生現實影響的生產活動。在《手稿》中,馬克思肯定了黑格爾關于勞動思想的積極一面,即黑格爾認為人通過生產勞動而產生,他充分肯定了勞動對人的積極作用。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勞動思想的批判繼承不斷完善自己的勞動觀,使其成為能夠指導工人斗爭的思想武器。

第二,《手稿》勞動本質論對費爾巴哈異化思想的批判和繼承。異化勞動理論作為馬克思唯物史觀形成的重要基礎,其理論來源之一是費爾巴哈的異化思想。自從費爾巴哈與唯心主義決裂、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上之后,他便在《黑格爾哲學批判》中猛烈抨擊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費爾巴哈對人的本質進行了批判和抨擊,他認為自然界先于人類世界產生、人產生于自然界。費爾巴哈在研究宗教問題的過程中,發現了宗教的異化,他認為雖然是人創造了上帝,但實際上卻是上帝在控制人的行為活動,而不是人去控制和影響上帝。人通過自身異化出來的超自然存在并沒有為人的生活帶來便利,反而給自身的行為活動套上一重枷鎖。費爾巴哈提出要消除這種異化,使人對超自然存在的崇拜轉移到“現實化”(1)陳翎:《勞動基礎上關于“人”的本質性思考——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出發》,《社科縱橫》2020年第8期,第33頁。的人身上,肯定現實存在的人的價值。但是費爾巴哈的異化思想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他對異化的批判僅僅局限在宗教領域,而不是現實世界?!妒指濉返膭趧颖举|論對異化的研究并不像費爾巴哈一樣單純停留在宗教領域,而是研究現實具體的人,它看到了人特有的社會歷史性,進一步發現了異化勞動。

第三,《手稿》勞動本質論批判和繼承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思想。威廉·配第提出了勞動產生價值的重要理論。威廉·配第認為,在獲得財富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勞動和土地,而勞動是財富產生的最根本條件。亞當·斯密在繼承配第思想的基礎上,完善了勞動價值理論。亞當·斯密認為,勞動創造財富,并且勞動成為商品交換的衡量尺度,只有通過勞動才能比較商品的價值。大衛·李嘉圖在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將勞動價值理論的發展推向更深層次。大衛·李嘉圖認為,商品的價值量是以生產該商品過程中消耗的勞動作為標準?!妒指濉穭趧颖举|論認同古典政治經濟學家的這一觀點,但也看到了其理論的缺陷。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階級作為勞動活動的承擔者,生產了勞動產品,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但這些財富的所有者不是工人,而是資本家。工人不是通過自身勞動生產的財富過上美好的生活,而是愈發變得貧困?!妒指濉穭趧颖举|論對此進行了批判。

《手稿》勞動本質論分析了資本主義階級關系。亞當·斯密將資本主義社會分成了地主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三個階級,并把這三個階級獲得的報酬分別定義為地租、利潤和工資。斯密認為地主階級與資產階級獲得的地租和利潤都是無產階級進行勞動從而生產出的價值的一部分。資本家和地主永遠都不會停止對利益的追求,而工人也想獲得更高標準的工資,這三個階級之間永遠都是充滿矛盾的,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生產力逐步提升,這種矛盾會越來越尖銳,也必然會帶來更大的隱患。大衛·李嘉圖在繼承亞當·斯密的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地租、利潤和工資關系的研究,他通過研究發現利潤與工資、工資與地租以及利潤與地租之間都成反比的關系,這就表明它們之間的對立關系,也就能得出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同階級之間的經濟對立關系。不同的階級之間為了鞏固和維護自身的階級利益,必然會產生階級矛盾,從而影響社會發展。工人作為社會底層必須要通過艱苦勞動才能得到微薄工資,資本家卻通過占有生產資料、雇傭勞動從而獲得工人通過生產勞動產生的絕大部分價值,這很明顯地體現出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公平。隨著機器進入工廠并逐漸升級優化,工人之間的競爭也更激烈,這將導致資本家獲得更大的財富,工人的生活更加貧窮,社會的兩極分化更加嚴重。

第四,《手稿》還借鑒了空想社會主義的勞動思想,空想社會主義主張建立一個沒有階級壓迫和剝削、消滅私有制的理想社會。其一,莫爾作為早期空想社會主義的奠基人,在《烏托邦》中猛烈抨擊了資本的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初期,資產階級為了加快資本原始積累的進程,開展了圈地運動,用柵欄將數千英畝的土地圍住圈養羊群,用盡手段迫使土地上的農民離開原住地。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成為無產階級。在這種情形下,羊似乎成了“吃人”的恐怖生物。莫爾在《烏托邦》中將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產生的根源定義為私有制的產生,該書蘊含著消滅私有制的先進思想??蹬羶壤凇短柍恰分忻枋隽藳]有剝削、沒有私有財產、每個人通過勞動獲得生活所需的理想社會,指出在理想社會太陽城中,勞動是幸??鞓返?。其二,資本主義發展到19世紀,社會內部矛盾越來越尖銳??障肷鐣髁x者為了尋求解決的辦法,不斷發展其理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圣西門作為工人階級的代言人,在他最后的著作《新基督教》中設想新社會人人都要勞動、不存在工人和資本家的對立。傅立葉主張通過建立一種叫“法郎吉”的合作社來構建和諧社會,在法郎吉中,人們通過勞動才能獲得產品和資本,由于人人可成為資本家,因此消除了階級對立。但是傅立葉思想的局限性在于單純期待用富人的慷慨解囊來達到目的。歐文主張在新和諧公社中消滅私有制,建立財產公有和共同勞動的制度,但新和諧公社因其空想性而最終破產。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認為人人都要勞動,但這種勞動與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勞動有根本不同,這是讓人幸??鞓返膭趧?。

空想社會主義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和勞動的思想對馬克思勞動本質論和共產主義思想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但由于空想社會主義者自身的局限性,他們的思想中存在著不切實際的部分,也就注定其理論只能是空想??障肷鐣髁x沒有認識到真正的勞動,也沒有深入探究勞動的本質。馬克思在空想社會主義的基礎上,完善了勞動本質論。

三、《手稿》的勞動本質論

當時的國民經濟學只是將勞動作為政治經濟學的概念進行研究,把勞動看作是財富產生的方式,而沒有將勞動放在哲學領域去考察,沒有意識到勞動和人之間的關系,人的本質也就無法顯露。馬克思從哲學和政治經濟學雙重視角探討勞動,結合當時社會狀況分析人和勞動之間的辯證關系,這為研究人的本質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馬克思肯定并借鑒了黑格爾從勞動的視角去探討人的方式,認為勞動是人產生和活動的基礎,但馬克思在黑格爾的基礎上將勞動本質的研究發展到了具體的現實世界。

馬克思認為人作為感性的“自然存在物”(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5頁。,勞動就是人本質的規定性。人的一切基本生存條件都得依賴自然界,人的活動受自然規律的限制,人通過勞動滿足自身的基本物質需要。整個勞動過程都與社會息息相關,人在勞動中形成了社會關系,勞動產品也在社會中流通。馬克思指出自由是人的主觀性和自主性,人在活動時不免會受到客觀規律和現實條件的制約。但人有別于動物的是,人可以在客觀規律和現實條件限制的范圍內最大可能地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而動物只能依賴自然界的現有條件被動生存。在對象性活動中,人作用于對象化的客體而成為現實具體的人。馬克思提到的“自覺”指的是人的主觀意識,人根據自身的需要來確定活動的目的,根據目的來制定活動的計劃,而動物根據天性和本能進行的生命活動與計劃和目的無關。人的勞動是在自身需要的前提條件下進行的,人在活動開展之前就會確定活動的目的和步驟。人作為主體,能夠對現實存在的對象進行觀念上的揚棄,在不斷克服障礙的過程中對價值對象進行觀念上的構建,使其實現“對象化”(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57頁。,使自身目的從觀念轉變為現實?!盎顒印币辉~,在馬克思這里指的就是實踐和勞動。人在勞動中與物產生聯系,人的活動方式就是實踐和勞動,只有通過勞動和實踐,人才能認識和改造世界、從自然界分化出來。

勞動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勞動的解放也伴隨著人類自身的解放。馬克思在《手稿》中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現狀進行了描述,他認為兩次工業革命使得大機器問世,從而極大提高了勞動產量,機器的出現往往伴隨著勞動的發展,隨著勞動的發展,社會也會發生相應的變革。社會的發展歸根結底就是勞動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的大機器生產導致了激烈的競爭,使得資本家不斷壓迫工人、剝削工人的剩余價值,使工人生活在水深火熱的狀態之中。這種狀態下的勞動是痛苦的,因此,對這種勞動的解放是必需的。馬克思認為,只有人的現實勞動得到解放,才能實現對人自身和社會的解放,所以勞動的解放對人和社會的解放起到基礎性的推動作用。勞動的不斷進步促使社會制度也發生改變,新的社會制度會在實現勞動解放的過程中產生。

馬克思認為勞動應當由人進行自由支配,勞動生產出來的產品也應該歸屬于人。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階級被資本家殘酷壓迫和剝削,勞動成為工人痛苦的來源,勞動和生產資料由不同階級掌握。勞動者擁有勞動的能力但不擁有物質生產資料,生產資料被資本家壟斷,資本家和工人各自占有一種關鍵要素。勞動必須和生產資料相結合,勞動產品應該由資本家和工人共同分配,但現實情況是資本家占有了絕大多數產品,工人只獲得滿足自己和家人生存需要的極小部分產品。且工人不得不努力提升勞動的速度和效率,因為大機器生產導致工廠需要的工人數量減少,工人只能拼命勞動才能在市場成功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從而獲得維持生活的物質資料。

勞動者生產的勞動產品反過來壓迫和剝削勞動者,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相異化。勞動者生產的產品越多,自身商品化的程度也越高。資本家越富有,工人越貧窮。工人失去了勞動對象和生活資料且受到奴役。工人將自身僅剩的勞動物化成商品出賣給資本家,資本家便輕易卡住了工人的脖子,工人生產的產品不能使工人富有,工人成為資本家的附庸。產品已經不受勞動者自己支配,而是變成了資本家的所有物。在生產產品的過程中,勞動者無法按照自己內心的需求進行勞動,而被資本家強迫裹挾,勞動成為工人維持生存的手段而不是生活本身,資本家利用這一點不斷去壓迫和剝削工人,從而獲得更大的利潤。(4)楊曉然:《人的本質觀的深化與異化觀的轉變——對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一種考察》,《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20年第1期。

勞動在資本主義社會成了人奴役自己的工具,人通過勞動生產的產品成了商品,人的本質喪失了。真正的人和現實的人是對立的,真正的人是自由的,勞動是為自己進行的,勞動就是生活本身;而現實的人是被奴役、被出賣的,其原因就是自己的勞動和生產出的產品并不能為自己所有,而是成為商品用來買賣,人成為商品、動物,卻不能成為人。在勞動的過程中,除了出現與工人對立的勞動產品之外,還出現了與工人階級對立的資本家,人和人之間處于階級對立的狀態。工人一無所有,為維持生計投身工廠之后,便受到資本家的壓迫和剝削,工人的勞動及其生產的產品都不能被自身支配。資本家僅僅支付了工人最低的工資,便獲得了數不清的利潤。工人在勞動過程中失去了自由自覺的樂趣,“人和人之間發生了異化”(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58頁。。馬克思在《手稿》中雖沒有對資本家的異化進行詳細闡述,但資本家的異化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資本家在成為資本家之前也是人,應該具有作為人的善良和真誠,但是他們成為資本家之后,就只剩下狡詐和貪婪。在資本家眼里,工人沒有作為人的地位,只是作為受資本家驅使的機器和動物,在工人的生活中只有勞動,不應該存在其他的、受工人自己支配的時間。這樣看來,資本家似乎早于工人被異化。

勞動者與勞動活動相異化意味著勞動不是人真正的內在需要,不是人特有的本質。馬克思認為人在勞動中能獲得快樂、收獲幸福,但是現實中的勞動已經成為外在的壓迫人的工具,只能給人帶來痛苦和折磨。工人階級一無所有,只能向資本家出售自己的勞動力,而資本家向工人支付工資。這表面上看起來很公平,但實質上資本家無償占有了工人的剩余價值。勞動越來越成為工人謀生的手段,而不是人本來就擁有的自由活動。馬克思把這條規定與宗教的異化進行對比,在宗教的世界里,人們認為自己做出的行為都會受到神秘力量的影響,當人的活動帶來善的結果時,人們會認為這是因為受到神秘力量的引領;當人的行為造成惡的影響后,人們會認為是這股神秘力量帶來了惡的種子。不管這種行為正確與否都被歸結為外部神秘力量的影響。勞動變成了異己的、人無法控制的力量,勞動的真正受惠者已經不再是工人而是資本家,勞動者失去了人的本質,使自己淪為動物。每個人本可以根據興趣選擇活動,但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的勞動受到壓迫和剝削,工人關注的只有生存,生存以外的一切活動都不被工人所欣賞。

《手稿》異化勞動論的四個規定并不是相互隔絕、毫無關聯的,而是存在著一定的遞進關系。第一條規定是異化的最淺顯的表現,也是最容易被工人理解的。工人生產的產品被資本家占有,資本家給工人支付工資。資本家占有了包括自然界的一切生產資料,而工人為了得到本來是自然界饋贈的生活資料必須向資本家出賣勞動力。勞動過程就是交換的過程,勞動過程不受工人支配就意味著勞動產品不受工人支配。工人失去了作為人的地位而成為生產的機器。異化勞動的第四條規定是異化勞動最終演變成人和人的異化,將異化的范圍擴大到整個社會?!妒指濉返膭趧颖举|論戳穿了資本主義社會浮于表面的公平和自由的假象,將血淋淋的壓迫和剝削的真相呈現在世人眼前,這一理論也成為工人覺醒后的思想武器。

馬克思認為異化勞動的根源是私有制和分工。私有制發展的歷史就是異化勞動的歷史。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雖然也有異化勞動,但其發展程度遠沒有資本主義社會中異化勞動的發展程度深,因為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分工沒有資本主義社會的分工復雜細致。社會分工的發展是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在資本主義社會之前,勞動分工具有簡單低級的特點,每個人都是為了部落群體的發展而工作,不會有過多的剩余產品。而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大機器的問世使社會分工的不合理程度加深,一部分人擁有剩余產品便開始雇傭勞動,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對立也由此產生。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使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致,工人的勞動也越來越片面,從而迫使工人對資本的依賴程度不自覺深化。這種深層次的不合理的社會分工使得勞動越來越異化,而這種異化程度的加深又不斷地加快私有制的發展。

既然存在異化勞動,就要尋求辦法從根本上解決異化勞動的問題。首先,要改變不合理的社會分工。分工是社會發展的結果,不是所有的分工都需要改變,需要改變的是不合理的社會分工,不合理的社會分工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特定歷史背景下形成的。隨著這種不合理的社會分工程度的加深,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加深,階級矛盾也越來越尖銳。我們可以從解決階級矛盾的角度來改變不合理的社會分工。從根本上消除階級矛盾,就得要求工人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尋求自身的解放。馬克思指出,不消除自發的社會分工,異化勞動就會一直存在,這種分工最終會成為社會發展的枷鎖。異化勞動造成的工人悲劇是自發社會分工的結果,消滅自發的社會分工就要建立自由自覺的社會分工,自由自覺的分工使人自覺自愿地勞動、不受任何人的支配,由此人的本質就會復歸。實現自由自覺的社會分工的前提是生產力的極大解放和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自覺意識才會覺醒,人與人之間才會因自由自覺的社會分工產生平等的關系,階級對立也隨之消失。其次,要消滅私有制。早在奴隸社會就已經存在剩余的勞動產品被少數人占有的現象,但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不僅擁有自己的財產,還將工人的財產據為己有,工人自身也成為資本家的附屬物,資本家占據一切。這個階段的私有財產的積累方式是毫無人性的,所以要消滅私有制和私有財產,使資產階級失去統治階級的地位,使工人不再是資本家的所有物、不再受資本家支配,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勞動、重新擁有人的本質。最后,只有共產主義才能揚棄異化勞動。實現共產主義需要經歷復雜曲折的過程。馬克思對前兩個層次——“粗陋”的共產主義、“經濟”或“政治”形式的共產主義進行了批判。前者主張將所有私有財產平均分配,后者則主張廢除國家。馬克思認為雖然這兩者都認識到對自我異化的揚棄,但還未達到認識自我異化本質的深度,所以這兩者都不是真正的共產主義。資本主義社會不會導致公有制狀態的回歸,必須依靠革命去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復歸生產資料公有制。革命的主導力量則是工人階級,工人階級在革命前處于社會最底層,受著資本家的壓迫和剝削,生活在水深火熱的狀態之中。工人的生活也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絕大多數人的生活,他們的利益追求是相同的。工人階級為了改變自身的生活就必定會站出來進行反抗,他們的斗爭意識是最強烈的,其他階級無法與之相比。

四、《手稿》的勞動本質論的意義

馬克思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起始于對勞動的探討?!妒指濉冯m是對勞動的研究,但其中已經出現了一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是歷史唯物主義創立的基礎。歷史唯物主義的最基本概念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雖然在《手稿》中馬克思并沒有使用這兩個概念,但其思想已經萌芽。馬克思強烈批判資本主義經濟學家對人的輕視。工人只有將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相結合才能生產出產品,雖然勞動產品不受勞動者支配,但是也不能忽視勞動者在產品生產中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勞動者的存在,勞動過程和勞動產品也會不復存在。馬克思強調了勞動者這一重要因素,認為光有勞動者、沒有物質生產資料,勞動過程將無法進行,只有實現生產者和生產資料的統一,才能推進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妒指濉分幸搀w現了生產關系的萌芽。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只能獲得極小的僅能維持生存需要的一部分產品,工人無法擁有生產資料,生產資料全部由資本家掌握,這很明顯體現出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私有制這一生產關系。

《手稿》中提到,勞動作為人最基本的活動,對其他活動的發展變化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人在勞動中產生,人類歷史就是人進行勞動、改造自然界的歷史。馬克思從異化勞動中看到了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資本主義不斷發展,勞動的異化程度也在逐漸加深,導致工人受到越來越多的壓迫和剝削,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尖銳。工人階級想要擺脫這種剝削,只能尋求自身的解放。馬克思從這一點上看到了未來社會向共產主義發展的趨勢,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打下良好的基礎。

《手稿》探尋到和諧勞動關系的基本要點,勞動產品本身應該為勞動者服務,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要感受到幸福,在勞動過程中,人和人之間總是平等互助的,不存在階級或階層之間的壓迫。人只有在自由自覺的活動過程中才能使自身變成真正的人,若沒有勞動,社會就停滯不前、無法發展,真正的人也將不復存在。只有在雇傭者和被雇傭者之間實現平等,勞動關系才能和諧,整個社會才能在勞動關系和諧的基礎上實現整體和諧。馬克思明確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不平等的勞動關系主要體現在強制要求工人進行違背自身意愿的勞動,勞動對工人來說只是血淋淋的剝削和壓迫。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實現社會和諧就是天方夜譚。我們必須要強調勞動雙方的平等關系,合理分配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使每個勞動者能根據自愿原則進行社會勞動。(6)李雁楠:《淺析〈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異化勞動概念》,《生產力研究》2020年第5期。

《手稿》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人通過勞動從自然界獲得滿足自身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并能根據需要改造自然界,從而創造出新事物。但這種改造要遵循客觀規律,不能超出規律約束的范圍,如果全然不顧客觀規律的限制,自然環境就會遭到嚴重破壞,生態危機也會出現,并且會阻礙社會的進步。在新時代,我們必須要高度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符合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勞動,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

猜你喜歡
資本家手稿異化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農村聘禮的異化與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視角
商品交換中的所有權正義及其異化
丟失的手稿
從異化看馬克思對人類解放的設想
Bernard Shaw’s Wisdom 蕭伯納的智慧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當前大眾文化審丑異化的批判性解讀
手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