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幸福論的四層仁學視界①

2022-02-05 09:39李長泰
勞動哲學研究 2022年0期
關鍵詞:仁學仁愛恩格斯

李長泰

馬克思主義勞動幸福論認為勞動可以使人實現自我、得到解放并獲得自由,最終實現最高形態的幸福。何云峰教授認為“勞動人權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是勞動幸福,“所謂勞動幸福,簡單來說就是指人通過勞動使自己的類本質得到確證進而得到深層愉悅體驗的過程”(1)何云峰:《勞動幸福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19頁。。學界多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歷史觀和實踐觀對馬克思主義勞動幸福論進行深層剖析,該剖析模式把握思想精準,富有內涵深度,因此得到了大力宣揚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勞動幸福論的內涵除了以馬克思主義本身為視角進行詮釋,還可以從多維度、多學科角度進行剖析,以此挖掘出勞動幸福論的多層次內涵。勞動幸福論體現了仁的思想,即是說勞動除了作為具有創造性、改造性的活動而使人達到身心幸福愉悅,勞動還是一個具有仁學意義的精神性活動。勞動本身是仁的發生、豐富和實現的過程,也是融入仁的世界、獲得仁的精神、推行仁的道德和達到仁的美感的過程。本文擬從儒家仁學的四層邏輯視界詮釋馬克思主義勞動幸福論的內涵。

一、勞動有生生不息之仁性:以勞動識宇宙

勞動即是馬克思主義所說的實踐活動,是改造世界的活動,勞動首先面對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人為了生存從自然界獲取生活資料,通過勞動改造自然界,獲得吃喝穿住的物質基礎。恩格斯說:“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1頁。因此,勞動具有生生不息的性質。生生不息是仁學的特征,因而勞動的性質也是仁的性質。

首先,勞動是宇宙仁性的體現,人們因勞動生生不息而幸福。生生不息的性質是宇宙論中的仁性,宇宙本身即有仁性,仁性體現為生生不息。勞動本身即是宇宙仁性的體現,宇宙有生生不息之性,天地有生生不息之德?!吨芤住氛f:“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3)阮元:《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86頁。天地有生長的本性,生長是天地的大德,生的大德體現為生存發展和變化創新。既然生生不息是宇宙的本性,而勞動和實踐推動了人的生存發展和變化創新,那么勞動就是宇宙生生不息本性的體現?!帮@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4)阮元:《十三經注疏》,第78頁。天地有仁性,天地因為生生不息而體現出仁性。宇宙因勞動而生生不息,勞動是宇宙之仁的顯現;天地因勞動而不斷迎來新發展,勞動也是天地仁性的顯現。董仲舒說:“天,仁也。天覆育萬物,既化而生之,有養而成之,事功無已,終而復始?!?5)蘇輿:《春秋繁露義證》,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329頁。天地宇宙本身是仁性的,仁通過事功成就仁性和仁德,事功即是勞動之功,勞動是仁性的活動,勞動因達到宇宙仁德而幸福。

其次,勞動是實現仁性的中間環節,人們因勞動成就仁性而幸福。勞動生產改造了自然界和人的思維世界,提升了人的技能,使人獲得了生存所需的物質生活資料。勞動實踐養育了人類,勞動活動本身是仁性的生存活動,人類因為勞動而生存發展。人類通過勞動擺脫自然界的束縛,一方面認知了自然界,另一方面駕馭了自然界,人類由此得到解放,勞動也實現了宇宙仁性。勞動對人類自身而言是仁性的活動,勞動使人類具有了仁的性質并得到了仁的結果。人類因為勞動而統一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勞動使人成為人;勞動成就了人自身;勞動是人對自身推行仁的活動;勞動使人與宇宙之仁達到統一,成就了仁性;勞動因為仁的實現而使人達到幸福。宇宙本身具有仁性,天地有仁,養育萬物,萬物養人,但天地養育人需要借助勞動實踐實現。勞動成就了天人之功,人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料而生存發展,勞動是宇宙仁性實現的中間環節。恩格斯說:“自然界為勞動提供資料,勞動把材料轉變為財富?!?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頁。朱熹說:“仁,便如天地發育萬物,人無私意,便與天地相似。但天地無一息間斷,‘圣希天’處正在此?!?7)黎靖德:《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415頁。人通過勞動盡量與天地之仁靠近,天地之仁體現為天地給人提供物質資料,勞動是獲取物質資料的過程,勞動將天地仁性貫穿到人類生活的全過程中,勞動是實現仁性的活動,人通過勞動實現了宇宙的仁性,并且通過勞動使自身成仁。

最后,勞動是認知宇宙仁性的過程,人們因仁性勞動提升了主體價值而幸福。勞動使人成為人自身,使人與自然界、萬物相區別,使人的主體價值得到提升。恩格斯說:“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550頁。勞動改造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質,使人具有人性;使人從世界萬物中獨立出來;使人具有創造性和仁性??鬃诱f:“天地之性,人為貴?!?9)阮元:《十三經注疏》,第2553頁。人之所以是天地的中心和主體,其關鍵原因在于勞動的創造,勞動提升了人的價值。荀子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10)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164頁。人不同于萬物,關鍵在于勞動的創造,其中最重要的是勞動使人具有仁性。主體的價值通過勞動實現,勞動提升了主體的地位,勞動是仁性的活動,勞動使主體的人區別于客體的自然界,人由此顯現了主體的價值而得到幸福?!疤熘?,便有春夏秋冬,陰陽剛柔,元亨利貞。以氣言,則春夏秋冬;以德言,則元亨利貞。在人則為仁義禮智?!?11)黎靖德:《朱子語類》,第476頁。人的仁義禮智之性,是在勞動中形成的,勞動使人從世界萬物中獨立出來。人的仁性勞動使人成為世界的主體;使人的價值地位得到凸顯;使主體內心愉悅而幸福。

二、勞動有仁者愛物之境界:以勞動生仁愛

勞動改造了自然界,也改造了人自身。勞動使人產生仁愛之心;使人具有仁愛的精神境界;使人產生了熱愛世界的心境而達到內心愉悅和幸福。勞動使人在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中進入到解決人與自身的關系;使人逐漸在自身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使人具有熱愛世界的大仁大義精神,即熱愛自然、熱愛他人、熱愛自身的精神。這種具有大愛的精神境界也是仁學的精神境界。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1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363頁。勞動使作為主體的人產生愛人愛物的心境。

首先,勞動使人獲知世界知識,使人對世界產生仁愛心境而幸福。勞動使人認識自然界,人由于對自然的認知而掌握自然規律和法則,逐漸了解自然、順應自然和熱愛自然。因此勞動使人產生仁愛;使人產生愛物之心;使人產生對世界仁愛的心境而內心愉悅和幸福?!墩撜Z》中曾點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敝祆浣忉屨f:“曾點之學,蓋有以見夫人欲盡處,天理流行,隨處充滿,無少欠闕。故其動靜之際,從容如此。而其言志,則又不過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己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于言外?!?1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130頁。意思是人與自然合一,與天地同流,認知大自然,熱愛自然界。人在勞動的過程中掌握了自然規律,一方面順應自然,另一方面利用自然。人對自然有熱愛的心境,這是仁愛心境。仁學也是勞動過程中的仁學,人通過勞動產生仁愛,熱愛自然界。王夫之說:“人物同受太和之氣以生,本一也;而資生于父母、根荄,則草木鳥獸之與人,其生別矣。人之有君臣、父子、昆弟、夫婦、朋友,親疏上下各從其類者分矣。于其同而見萬物一體之仁,于其異而見親親、仁民、愛物之義,明察及此,則由仁義行者皆天理之自然,不待思勉矣?!?14)王夫之:《船山全書》第12冊,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221頁。人在勞動的過程中發現人與天地之氣同一,熱愛天地才能熱愛自己,勞動使人產生仁愛的心境,勞動具有仁學的精神境界,人在勞動中結成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熱愛自然,即是天地仁愛精神之體現。

其次,勞動增加了人際交往,使人產生關愛人的心境而幸福。勞動的過程是人與人結成關系的過程,人們通過勞動關系結成勞動友誼,認知勞動伙伴,結成人際關系,增加交往。人們明白四海之內皆是勞動兄弟。人通過勞動而形成主體之間的仁愛關系,通過勞動而增加人際交往,因此人們對勞動者群體產生關愛的心境而幸福。恩格斯說:“勞動的發展必然促使社會成員更緊密地互相結合起來,因為勞動的發展使互相支持和共同協作的場合增多了,并且使每個人都清楚地意識到這種共同協作的好處?!?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553頁。在勞動過程中主體相互協作,彼此相互關愛,形成了勞動友誼和仁愛心境。因此,勞動是仁心產生的過程,勞動者通過勞動過程建立了勞動關系,勞動培養了人們的仁愛精神,勞動使人產生了幸福,因此達到張載所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16)《張載集》,中華書局1978年版,第62頁。的仁學境界。

最后,勞動解放了人自身,使人因實現內心通達無礙而幸福。勞動的過程是解除困惑的過程,不斷的勞動實踐使人自身得到解放,內心的困惑逐漸消解,使人實現內心無礙,達到仁通的境界。勞動消除了人的疑慮和困惑,使人把握了自然界的規律,掌握了自身的認知,形成了自然的心境,因此不會盲目地追求超出自然規律和自身條件的目標。恩格斯說:“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支配作用,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1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560頁。人在勞動中認識了自身的主體地位,同時認識到自身受自然規律制約,人的心境在必然和自由的雙重條件中存在和發展,人最終會通過勞動實現自由。勞動使人認識人與自然,實現從心所欲但不逾矩??鬃诱f:“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1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54頁。勞動的結果即是從心所欲不逾矩,人通過勞動實現了通達,仁學也是通達之學,仁是物我相通、人我相通。譚嗣同認為仁以“通”為要義:“仁以通為第一義。以太也,電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薄巴ㄓ兴牧x:中外通,多取其義于《春秋》,以太平世遠近大小若一故也;上下通,男女內外通,多取其義于《易》,以陽下陰吉,陰下陽吝,《泰》《否》之類故也;人我通,多取其義于佛經,以‘無人相,無我相’故也?!?19)譚嗣同:《仁學》,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6頁。通達即是仁愛,人內心無礙,對世界有大愛心境,勞動的通達與仁學通達一致。

三、勞動以大道為公作標準:以勞動為同仁

人在勞動的過程中形成了勞動道德,即熱愛勞動、熱愛勞動者群體,正確處理人與人的關系,由此形成了天下共同遵守的道德。勞動者尊重每一個從事勞動的人,他們在勞動中結成勞動關系,形成勞動共同體,以天下大道為標準形成共同的勞動規則和準則,具有仁學精神和仁道規則。

首先,勞動追求天下大道的精神,天下為公。勞動者追求平等的勞動,通過勞動過程獲得平等的權利和遵守平等的規則,這種規則和權利是大道精神,大道精神即是仁道精神,勞動者共同勞動即是共同踐行天下仁道思想,勞動者被視為同仁。恩格斯說:“無產階級平等要求的實際內容都是消滅階級的要求?!?2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113頁。無產階級的勞動是平等的勞動,只有通過勞動消滅階級不平等,人人才能獲得平等的勞動權利?!鞍奄Y本變為公共的、屬于社會全體成員的財產,這并不是把個人財產變為社會財產。這里所改變的只是財產的社會性質。它將失掉它的階級性質?!?2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頁。共產主義社會的勞動最終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勞動,共產主義社會是達到共同仁道精神的社會。馬克思說:“勞動是一切財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而因為有益的勞動只有在社會和通過社會才是可能的,所以勞動所得應當不折不扣和按平等的權利屬于社會一切成員?!?2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428頁。勞動是一切社會成員的平等權利,社會成員既要有勞動權,又要有平等勞動的權利?!抖Y記》說:“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23)阮元:《十三經注疏》,第1413—1414頁。中國古代以仁道為大道精神,社會運行以大道為原則,天下為公。中國古人在勞動的過程中形成大道仁義原則和天下為公精神,他們的勤勞勇敢產生社會道德,形成大道為公的思想,該思想超越了個人利益的思想局限,形成勞動共同體的仁道精神?!皠趧有腋嗟膶崿F需要超越狹隘的個體生存界限,走社會化生存道路?!?24)何云峰:《勞動幸福論》,第197頁。勞動的社會化即是仁道精神形成的原因。

其次,勞動追求和而不同的精神,求同存異。勞動者在勞動的過程中相互協作,和諧和睦,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勞動者依據自身能力和技能分工協作,他們具有包容精神、仁道精神以及忠恕和寬容的品格。勞動者既能盡情展現自己的能力而勤奮勞動,又能容忍存在技能差異的其他勞動者擁有一定范圍內的生存發展空間,這體現了仁者的包容和諧精神,也體現了仁道精神。這種精神是在盡其勞動能力前提下的包容精神,是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仁道精神。仁道即是和諧精神,和而不同。列寧說:“當社會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時,也就是說,當人們已經十分習慣于遵守公共生活的基本規則,他們的勞動生產率已經極大提高,以致他們能夠自愿地盡其所能來勞動的時候,國家才會完全消亡?!?25)列寧:《論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7頁。勞動者盡最大能力投入勞動,必然得到彼此的寬容和包容,勞動者們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勞動使人產生仁道精神??鬃诱f:“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敝祆渥⑨屨f:“推己及物,其施不窮,故可以終身行之?!?26)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166頁。儒家力求以仁道化解社會的一切矛盾,實際上儒家的這一理想在勞動的過程中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實現。以勞動為終生目標可以形成君子精神,和而不同?!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2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147頁。以勞動為人生追求的人必然是具有和而不同精神的人。勞動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勞動過程中互幫互助,他們是君子精神的典范、仁道精神的典范。

最后,勞動講求誠信禮智的精神,名實相符。勞動者在勞動的過程中以誠信為本,追求實踐的客觀性,崇尚科學精神,做到名實相符。誠信之道即是勞動者尊重自然規律,不遠離客觀事實,追求實干精神,誠實不虛偽。恩格斯說:“人們就越是不僅再次地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那種關于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之間對立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2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560頁。勞動者實事求是,講求客觀誠信,與儒家仁學精神相一致。儒家仁學精神講究以誠為本,孟子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29)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82頁。儒家以誠信為本,名實相符。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遵守共同的仁道精神,具有仁性品質,勞動即是仁性的活動。

四、勞動以天下達善為目標:以勞動創造仁美

人在勞動的過程中認識了自然界、自我和社會,形成了道德,產生了仁愛。他們熱愛勞動,熱愛勞動者群體,能夠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同時力求達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心的和諧統一,形成美的情感,達到美的效果。勞動以天下達善為最終目標。人們通過勞動徹底解放人自身,推動人的發展,最終創造美。仁學的最高境界也是美的境界,人類通過仁的修為,達到美的效果,使勞動美學與仁的美學在理想層面上達成一致。人通過勞動實現仁美,因內心達到愉悅而幸福。

首先,勞動是以人為本、以發展為目標的勞動。勞動發展人,使人生生不息,勞動本身即是仁的行動。同時,人的本質行為即是勞動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活動體現了人的類本質特征,人的類本質也是仁義,勞動生養了人即是仁義行動。孟子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之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30)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93—294頁。孟子認為人與動物的區別是人有仁義,動物沒有仁義,仁義是人文精神,是美、善,是人的類本質。勞動是人類特有的行動,勞動使人得到發展,體現了仁義的本質,創造了美。馬克思說:“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迫使個人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后;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3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435—436頁。勞動體現了人特有的類本質行動,勞動不僅僅是謀生活動,還推動了人的發展,達到了美、善的效果。人在勞動中感受到幸福的美感。幸福使人得到全面發展,人在勞動的過程中確定自身的存在,通過勞動過程實現自我完善和發展進步。勞動實現了人的尊嚴,確立了人的主體地位;勞動不僅僅作為對象而存在,還作為人類活動而存在;勞動既是價值的存在,又是作為價值的源泉而存在。同樣的,仁不僅僅是人的特征,還是勞動的目標。

其次,勞動是自由的、以解放為目標的勞動。勞動使人得到發展,推動人的類本質的實現,即勞動解放了人,使人獲得了自由,將人從自然界和人自身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達到自由美感的目標。馬克思和恩格斯說:“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3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46頁。勞動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從工具性勞動進展到價值性勞動,勞動成為人的第一需要,它進入美的享受層次和價值層次,人在勞動中實現了自由,自由是美的體現。一方面,人有規律和規矩意識;另一方面,人在規律和規矩的前提下從心所欲展現出人的自由。勞動自由體現了仁學自由的特征??鬃诱f:“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敝祆渥⑨屨f:“仁者,心之德,非在外也。放而不求,故有以為遠者;反而求之,則即此而在矣,夫豈遠哉?”程子說:“為仁由己,欲之則至,何遠之有?”(3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100頁。仁內化于心,既是本心的規矩,又是人對自由的遵守,仁是人的第一需要,為仁由己,仁的修為最終達到一種解放和美的享受。勞動是否幸福體現在人的解放程度中,最后將勞動理解為非勞動,將勞動的折磨性理解為享受性,使勞動本身成為幸福,勞動過程成為享受幸福的過程,隨著自由勞動的發展,幸福也不斷發展。同樣的,仁在修為的過程中不斷得到提升,仁的行為成為一種享受,勞動即是仁的自由享受和解放。

最后,勞動是美、善、以仁美為目標的勞動。勞動使人得到發展和解放,勞動成為評價美、善的標準,即是說勞動就是美和善,勞動本身是仁美的行動。董仲舒說:“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覆育萬物,既化而生之,有養而成之,事功無已,終而復始,凡舉歸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無窮極之仁也。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34)蘇輿:《春秋繁露義證》,第329頁。董仲舒認為仁是天之美,人以天仁為美??鬃诱J為“里仁為美”,朱子注解說:“里有仁厚之俗為美。擇里而不居于是焉,則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為知矣?!?35)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69頁。鄉里以仁為美,仁體現了人的完善和德善的精神境界?!叭适侨寮宜J為的最高精神境界,有這種境界的人,就是一個完全的人,即所謂‘完人’?!?36)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下,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頁。仁是美的目標,人的存在就是追求仁。同樣的,仁美是勞動的追求目標,勞動成為美的享受而達到幸福,勞動追求美也就成為具有普適性的社會文化價值導向,正如仁成為人的文化導向一樣,勞動即是仁義的美。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勞動幸福論認為勞動使人得到發展和解放,給人帶來自由和幸福。勞動幸福論與仁學思想精神具有一致性,勞動體現了仁學的內涵和精神,勞動本身具有仁學的基礎和內涵,以仁學精神詮釋勞動幸福論可以豐富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內涵。勞動幸福論主要體現為四層仁學視界:勞動具有生生不息之仁性特征,人通過勞動認識宇宙之仁;勞動具有仁者愛物之境界,人通過勞動產生仁愛之心;勞動以大道為公作為道德標準,人通過勞動形成社會仁的共同體;勞動以天下達善為目標,人通過勞動實現仁美的目標。勞動幸福論的四層仁學視界即是宇宙生存之仁、個人仁愛之仁、天下共同之仁和理想美善之仁。

猜你喜歡
仁學仁愛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青年時代詩歌創作再評價
兄弟草原
色彩的堆積——邁克爾·托恩格斯作品欣賞
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的觀察與預見
仁愛篇(上)為人撐傘
仁愛來到我身邊
孔子與柏拉圖美學思想之比較分析
淺析中國傳統倫理道德
孔子仁學思想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愛版)教案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