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檗堿/殼聚糖季銨鹽納米粒的制備及其表征

2022-02-07 14:13單璐張維芬
錦州醫科大學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透射電鏡銨鹽小檗

單璐,張維芬

(1.錦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藥劑科,遼寧 錦州 121000;2.濰坊醫學院藥學院,山東 濰坊 261053)

小檗堿(berberine,Ber)是從黃連、三角、三顆針等中草藥中提取的異喹啉類生物堿[1],無臭、味苦、黃色粉末,有明確的化學結構。臨床上常作為清熱解毒、抗感染藥物,是一種傳統的用于治療細菌感染性胃腸道疾病的良藥[2]。近年來研究發現,小檗堿有抗潰瘍性結腸炎[3]、降血糖[4]、抗腫瘤[5]、抗阿爾茨海默病[6]、保護心腦血管[7]等多種藥理活性。然而,鹽酸小檗堿極性較大,臨床中常用劑型為片劑和注射劑,片劑口服吸收差、維持時間短[8-9];注射劑代謝快,需要增加注射頻次。小檗堿難以達到有效治療濃度,而大劑量易引起藥疹、過敏性休克等不良反應。因此,研發新型小檗堿制劑,以克服其難溶性、增加其吸收率,延長給藥間隔,降低給藥劑量,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納米粒(nanoparticles,NPs)由于其精細尺寸,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被細胞吞噬的特點,對難溶性藥物,能提高其溶解度和穩定性;調控釋藥速度、延長體內滯留時間,減少不良反應[10]。以納米粒作為載體,可以解決小檗堿上述缺點。

殼聚糖(chitosan,CS)作為天然的堿性多糖,具有生產成本低、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及粘膜吸附性等特點,因此廣泛應用于新劑型的藥物載體材料[11-13]。近年來,CS作為新劑型材料微球、凝膠、納米粒等應用中備受關注[14]。然而,殼聚糖在堿性條件下溶解性下降使其應用受到局限。殼聚糖季銨鹽又稱N-(2-羥丙基)三甲基氯化銨殼聚糖(N-(2-hydroxyl)propyl-3-trimethyl ammonium chitosan chloride,HTCC),不僅提高了水溶性,又保留了其優良特性[15-16]。

本實驗采用離子交聯法制備小檗堿/殼聚糖季銨鹽納米粒,并研究其理化特性,考察其作為新型給藥系統的可行性,為小檗堿新劑型的開發提供依據。

1 一般資料

1.1 儀器與試劑

冷凍干燥機FD-1D-50(北京博醫康實驗儀器有限公司),HC-3618R高速冷凍離心機(科大創新股份有限公司中佳分公司),UV-8000/8000A/8000S雙光束紫外分光光度計(上海元析儀器有限公司),FT-IR Avater-360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賽默飛世爾科技有限公司),JEM-1200EX透射式電子顯微鏡(日本電子),NanoZS90型納米粒度儀(Malvern Instruments Ltd. UK)。殼聚糖季銨鹽(取代度85%,純度80%;濰坊醫學院藥劑教研室提供),磷酸二氫鈉(天津市科密歐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批號20080114),磷酸氫二鈉(天津市科密歐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批號20070829)。

1.2 實驗方法

1.2.1 小檗堿/殼聚糖季銨鹽納米粒的制備

1.2.1.1 殼聚糖季銨鹽納米粒的制備

精密稱取適量HTCC和三聚磷酸鈉(tripolylphosphate,TPP)溶于蒸餾水中,得1.6 mg/mL的HTCC和1.0 mg/mL的TPP水溶液。水溶液室溫下磁力攪拌過夜后,高速離心(5000 r/min)10 min取上清液。

1.2.1.2 制備條件的優化

考察HTCC和TPP在不同質量比、不同pH條件下制得的納米粒,通過NanoZS90型納米粒度儀測量納米粒的平均粒徑和多分散系數(PDI),測量3次取平均值,得二者最佳反應條件。

1.2.1.3 小檗堿/殼聚糖季銨鹽納米粒的制備

精密稱取不同量的Ber,室溫攪拌下溶于等量的HTPP NPs混懸液,得藥物/載體比例為1∶1、1∶2、1∶4、1∶6、1∶8混懸液,通過NanoZS90型納米粒度儀測量納米粒的平均粒徑和PDI,得反應最優比。將優化的納米粒溶液4 ℃超速離心(12 000 r/min)30 min,分離納米粒子,冷凍干燥得Ber/HTCC納米粒。

1.2.2 小檗堿/殼聚糖季銨鹽納米粒的表征

1.2.2.1 形態學表征:用銅網沾取適量優化后制得Ber/HTPP NPs混懸液,待自然風干后,用透射電鏡觀察銅網上納米粒的形態和粒徑并拍照記錄。透射電鏡的工作電壓為100 kV。

1.2.2.2 紅外表征:分別取適量HTCC、Ber、HTCC NPs和Ber/HTCC NPs樣品粉末,采用KBr壓片法進行紅外光譜掃描檢測,掃描范圍400~4000/cm。

1.2.2.3 載藥量和包封率:分別取1.5 mL不同藥物/載體比例的Ber/HTCC NPs混懸液,4 ℃下高速離心(12 000 r/min)10 min,水洗3次,收集上清液,定容至50 mL容量瓶中。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測定421 nm下吸光度A,代入標準曲線計算游離小檗堿的量(n=3)。按下式計算納米粒的載藥量和包封率:

載藥量(drug loading,DL)=

包封率(encapsulation efficiency,EE)=

1.2.2.4 體外釋放:分別將Ber溶液和不同藥物/載體比例的Ber/HTCC NPs混懸液移入透析袋(8000~12 000 Da)內,置于盛有PBS(pH=7.4)緩沖溶液的錐形瓶中,放入轉速100 r/min的搖床中恒溫震蕩(37±0.5)℃,定時取釋放液,以空白納米粒溶液為對照,在421 nm處測定吸光度,根據標準工作曲線計算釋放的Ber濃度。代入下列公式計算納米粒中藥物的累計釋放率。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2.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統計學分析,所有實驗結果均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各組間采用LSD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制備HTCC NPs的最優條件

實驗觀察,滴入TPP后反應迅速,當在中性環境中HTCC和TPP質量比為5∶1時,生產淡藍色乳光的透明混懸液,見圖1,且丁達爾效應明顯。測得平均粒徑為122.2 nm,見圖2,PDI=0.128,粒徑均一,分散均勻,不易沉淀。pH =7時,PDI最小,混懸液最穩定。pH>7,混懸液出現白色絮狀沉淀,見圖3。

圖1 HTCC NPs混懸液的狀態

圖2 HTCC NPs粒徑分布圖

圖3 HTCC NPs粒徑隨pH的變化

2.2 Ber/HTCC NPs的粒徑、PDI、載藥量及包封率

Ber/HTCC NPs的載藥量和包封率隨藥物/載體比例變化情況見表1,隨著藥物/載體比例逐漸增加納米粒的載藥量和包封率也在增大,且各比例之間載藥量和包封率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當藥物/載體比例為1∶2時,納米粒分散性較差,易聚集,不利于保存。本實驗優選藥物/載體比例為1∶4條件,Ber/HTCC NPs的平均粒徑為(296.8±5.3)nm,PDI為0.181±0.017,載藥量為(14.27±0.017)%,包封率為(94.17±0.11)%。

表1 不同藥物載體比例小檗堿/殼聚糖季銨鹽納米粒的載藥量、包封率

2.3 Ber/HTCC NPs的體外釋放

體外釋放結果見表2,由表可知,不同藥物/載體比例的納米粒A(1∶8)、B(1∶6)、C(1∶4)、D(1∶2)在最初2 h內累計釋放量分別為23.22%、23.42%、18.39%和34.70%,沒有突釋現象。24 h時累計釋放量分別為71.07%、58.56%、52.63%和78.55%,納米粒中Ber釋放緩慢,納米粒具有緩釋作用。48 h時累計釋放量分別為71.59%、62.26%、55.46%和79.46%,隨著時間的延長,納米粒中Ber釋放速率降低。

表2 不同藥物載體比例小檗堿納米粒的體外釋放

2.4 Ber/HTCC NPs的形貌與結構

2.4.1 透射電鏡觀察

圖4A為最優條件制得的HTCC Nps 透射電鏡圖,空白納米粒大小均勻,粒徑均一,呈圓整球型,觀察粒徑50 nm左右,小于動態光散射法測得的平均粒徑;圖4B為最優條件制得的Ber/HTCC NPs 透射電鏡圖,載藥納米粒呈類球型,粒徑均勻,分散均一,顆粒皺縮有水泡,粒徑130 nm左右,較動態光散射法測得的平均粒徑小。

A:HTCC NPs(50 000×);B:Ber/HTCC NPs(100 000×)

2.4.2 紅外表征

紅外光譜如圖5所示,Ber在1568.29/cm為苯環骨架彎曲振動,1600.72/cm、1506.26/cm分別代表為亞胺基和呋喃基特征峰,1388.11/cm附近為C-N伸縮振動峰,1231.07和1037.02/cm為C-O-C特征振動峰。HTCC在3409.68/cm處為-NH伸縮振動峰,2923.13/cm處為-OH特征吸收峰,2131.13/cm處為亞甲基的伸縮振動峰,1480.53/cm處為N上羥丙基三甲基銨基的彎曲振動峰,1416.16/cm處為氧橋伸縮振動吸收峰和N-H拉伸振動,1383.97/cm處為O-H彎曲振動峰[15-17]。HTCC Nps 與HTCC相比1655.54/cm處吸收峰移至1649.52/cm,1563.15/cm處吸收峰消失,1575.21/cm處產生新的吸收峰,說明TPP的磷酸基團連接到了HTCC的氨基位點上。Ber/HTCC NPs與HTCC Nps相比1500~1600/cm處為Ber苯環骨架彎曲振動峰,800/cm附近處為苯環C-H的彎曲振動,表明Ber被成功包裹在納米粒中。

圖5 納米粒的紅外光譜圖

3 討 論

離子交聯法制備條件溫和,過程簡單,重復性好,不需要其它有機溶劑,降低毒性[18-19]。本實驗采用離子交聯法制備納米粒,TPP作交聯劑,室溫下即與CS分子間的相反電荷相互交聯形成納米粒[20-21],且安全無毒。Calvo[22]等人是首次描述用TPP通過離子交聯法制備CS Nps的,他們發現當CS和交聯劑在特定的濃度可以形成粒徑300~1000 nm的納米顆粒。納米粒作為藥物載體,空白納米粒粒徑越小其載藥量可能越高。納米載藥后粒徑會不同程度增大,因此,制備超小粒徑空白納米粒(<100 nm)是關鍵。

CS衍生物—HTCC,改善了CS的水溶性,引入正電基團,增強了CS分子鏈的正電性,從而促進其與TPP離子交聯制得納米粒。正、負電基團比例嚴重影響納米粒粒徑大?。篢PP濃度大時,反應體系局部濃度過高,CS分子大量瞬間聚集,生成大顆粒絮狀物;CS為高分子多糖,其濃度影響溶液的粘度和分子鏈的狀態[23],CS濃度大,溶液粘度增加,表面張力增大,擴散速度減慢,生成的納米粒粘附聚集,進而影響混懸液顆粒粒徑的大小。反應物濃度過高,顆粒碰撞接觸機會增多,從而使顆粒發生聚集幾率增大。PDI是評價納米混懸液穩定性和粒徑均勻性的指標,反應粒徑分布范圍:PDI值高,粒徑差異大,分布范圍廣;PDI值低,粒徑大小均勻,分布范圍窄。當PDI<0.3時,納米粒粒徑大小分布比較集中,分散均勻[24]。Masarudin[25]等人研究發現,PDI越小,混懸液穩定且粒徑均勻;PDI大,穩定性差,易發生聚集。

pH影響納米粒內電荷分布,pH較小,顆粒上電荷增加,粒子內相互排斥,從而粒徑增大,分散不均勻。pH中性時,粒子排斥減弱,粒徑減小,分散均一。實驗發現,pH=5時,混懸液PDI指數大,溶液不穩定;pH=8時,溶液中即產生白色絮狀物;pH=7時,PDI最小,混懸液穩定,顆粒粒徑大小分布較集中,分散性好,不易聚集,利于保存,可作為實驗最優條件。

空白納米粒載藥后粒徑明顯增大,預實驗發現當藥物/載體比例為1∶1時,超出載體載藥范圍,Ber聚集沉淀。隨著投藥量的增加,納米粒的載藥量和包封率增加,且各組之間比較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當藥物/載體比例為1∶2時,PDI>0.3,體系不穩定[26-27]。

HTCC Nps 透射電鏡顯示,納米粒呈圓整球型,大小均勻,觀察實際粒徑50 nm左右,與粒度儀分析結果有偏差。因為透射電鏡樣品經過了干燥,而粒度儀樣品是在溶脹條件中進行測定;另一方面,粒度儀是利用顆粒對光的散射數據計算出的結果,即小顆粒散射角小,大顆粒散射角大,即使顆粒之間有輕度粘連也會影響計算結果。載藥后納米粒粒徑顯著增大,一方面可能因為Ber與HTCC Nps表面或核心發生吸附,另一方面可能由于Ber是水溶性,在樣品干燥過程中失水皺縮、團聚。樣品經過干燥處理后發生了釋水、收縮,導致透射電鏡觀察到的載藥納米粒形態不圓滑。研究發現,離子交聯法制得的小檗堿/殼聚糖納米粒突釋效應小,可能是因為Ber與CS發生電荷作用[28]。本實驗制得的納米粒在2 h內累計釋放量未超過20%,48 h累計釋放量達50%。說明納米粒初始階段釋放緩慢,沒有突釋現象,隨著時間延長,藥物緩慢釋放,有緩釋作用,可制成緩控釋制劑進一步供臨床應用研究。

綜上所述,本實驗用離子交聯法成功制備了Ber/HTCC NPs,該納米粒粒徑均勻,不易聚集,載藥量高,有緩釋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減少毒副作用,具有一定研發前景,但在后續工作中,提高藥物包封率、藥物的靶向性、減少體內外毒性等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猜你喜歡
透射電鏡銨鹽小檗
小檗堿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關通路的研究進展
電子顯微學專業課的透射電鏡樣品制備實習課
貴州野生小檗屬植物土壤與植株微量元素相關性及富集特征
透射電子顯微鏡在實驗教學研究中的應用
基于大數據的透射電鏡開放共享實踐與探索
交泰丸中小檗堿聯合cinnamtannin D1的降血糖作用
黃芩苷-小檗堿復合物的形成規律
透射電鏡中正空間—倒空間轉換教學探討
碳酸單甲酯季銨鹽在棉織物上的吸附性能研究
脂肪酰胺型季銨鹽的合成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