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突破、新進展、新成就
—— 2021年話劇創作演出綜述

2022-02-08 08:05
劇作家 2022年3期
關鍵詞:李陵

■ 劉 平

2021年,適逢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文化與旅游部組織“慶祝建黨一百周年百部優秀話劇展演”,全國的藝術院團也紛紛展示話劇創作的新成就,演出了在百年歷史長河中創作積累的一百部優秀劇目。10月,中國戲劇家協會在武漢舉辦了第十七屆中國戲劇節,以“戲聚英雄城·禮贊新時代”為主題,演出了來自全國藝術院團的優秀戲劇作品三十多臺,其中話劇十臺。還有民營話劇社團演出的八臺話劇。話劇舞臺上可謂題材多樣,風格各異,線上線下結合,在藝術創作方面也有了新突破、新進展、新成就。

一、以藝術傳承革命傳統

為慶祝建黨100周年,話劇舞臺上演出了《香山之夜》《紅色的起點》《黎明,1949》《前哨》等劇作,讓觀眾重溫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后那段轟轟烈烈的斗爭歷史,深入了解革命者在斗爭年代中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香山之夜》(編劇李寶群,導演任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講述在新中國成立前的一個夜晚(即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強渡長江,占領南京。站在歷史關頭的毛澤東在雙清別墅接到南京解放的捷報,興奮得徹夜未眠。而下野后的蔣介石接到南京淪陷的消息也寢食難安。此時此刻,二人開始了一場超越時空的心靈對話,由此引發人們對“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一歷史規律的又一次明證。

《紅色的起點》(編劇秧禾之文工作社,總導演田沁鑫,導演羅蘭,中國國家話劇院)以“大事記”的視點,選擇1919、1920、1921年為重點,以政論敘事的方式,滿懷激情地展現了中國共產黨誕生前后的歷史。整個舞臺像徐徐展開的歷史畫卷,講述建黨前后的歷史故事、人物故事,還原那段令人難忘的恢宏壯麗的歷史歲月,表現了早期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堅定信仰和人生追求,帶領觀眾走進那段開天辟地的偉大歷史時刻。

《黎明1949》(北京市東城區委宣傳部、東城區文化和旅游局出品)描寫在平津戰役的大時代背景下,共產黨開始了解放、接管北方大城市——津北城的戰斗進程。在敵特破壞、民族資本家動搖觀望、糧食短缺、金融混亂、人民生活極度困難等一系列尖銳復雜的矛盾和困局之中,以蔡瑾峰、凌毅、孟遠、于澎為代表的共產黨員不懼犧牲,迎難而上,以卓越的智慧粉碎了敵人一個又一個陰謀,化解了一個又一個困局,最終完成了津北城的和平過渡,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新中國。

《直播開國大典》(編劇田沁鑫、劉金妮、姜文良,導演田沁鑫,國家話劇院)描寫北平新華廣播電臺(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前身)在1949年10月1日“直播”開國大典過程中的驚心動魄的故事。在解放全國的戰爭尚未結束、敵對勢力時刻都在伺機破壞的嚴峻形勢下,全體播音員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克服播音設備短缺、播音條件不足等種種困難,比較圓滿地完成了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宣布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堅定了全國人民為奪取全國勝利的必勝信心。

《前哨》(編劇黃昌勇,導演馬俊豐,上海戲劇學院)以當代青年的視角,講述1930年代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五位青年作家柔石、胡也頻、李維森、馮鏗、殷夫在革命斗爭中的感人故事。劇中采取“雙線套嵌式”的戲中戲結構,讓當代青年和歷史上的同齡革命青年產生關聯與對話,以這樣的方式去表現不同時代的青年的人生選擇和革命理想,對親情、友情的態度,以及對愛情、幸福的理解。左聯五烈士以為人類的解放、讓大多數窮苦人過上好生活作為自己的奮斗理想,寧可拋棄阻礙自己理想實現的親情,而選擇能夠實現自己理想的人生道路,表現了他們從幼稚走向成熟、從覺醒到清醒到矢志不移,為革命、為大眾而寧愿犧牲自己的大無畏的、樂觀的革命精神。而與他們同齡的當代青年正是在追尋他們的歷史足跡、解讀他們的人生信念的過程中,受到了深深的啟發,逐步確立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明確了自己的人生道路選擇及對理想追尋的目標。劇中描寫魯迅與五位青年作家的談話,通過魯迅對人生、革命與文學創作的理解,讓青年作家明白了“要做革命文學,先要做革命人”的深刻道理,以及如何創作革命文學的訣竅,不僅對當時的青年們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對今天的青年學子也具有啟示與借鑒作用。左聯五烈士及一批革命青年為著自己的理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他們的崇高理想并沒有被毀滅,正如劇中所出現的那絢爛的桃花,直到今天依然開放,他們不朽的精神,永遠昭示著后來人。這正是我們今天紀念革命烈士的深刻的現實意義!

《李子洲在1929》(編劇金海曙,導演韓杰,陜西榆林學院)描寫了陜西革命播種者、1928年擔任陜西省委書記的李子洲被捕后堅貞不屈,對黨忠誠的故事。敵人在審訊中得不到李子洲的口供,叛徒想抓住李子洲的手在脫黨書上按手印,他就用雙手握著燒紅的鐵棍,把十指燙爛,不讓敵人的陰謀得逞。

《林基路》(編劇黃維若,導演廖向紅,新疆藝術劇院話劇團)講述林基路、毛澤民、陳潭秋在新疆被軍閥盛世才迫害,在獄中同敵人進行殊死搏斗、壯烈犧牲的事跡。

《霧中燈塔》(編劇李征,導演王曉鷹,四川宜賓話劇團)描寫地下黨李黎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斗爭的事跡,表現了信仰與意志的較量,人格與人性的比拼。敵人偽造李黎的信,在報上刊登,謊稱李黎是叛徒。李黎不為所動,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同敵人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粉碎了敵人的陰謀。

《紅軍1343》(編劇杜邨,導演傅磊,福建人民藝術劇院)通過一個老紅軍的回憶,描寫紅軍在與國民黨進行斗爭中不斷發展壯大的故事。其中有這樣的情節,一個國民黨軍醫被俘后,被紅軍的精神所感動,主動為紅軍傷員治病。

這些作品不僅使人們了解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革命的斗爭歷史,也增強了人們建設新中國、復興中國夢的信心與力量。

二、以藝術塑造英模人物

以藝術塑造英模人物,是2021年話劇創作的新突破。

英模人物是時代的楷模,他們的事跡值得寫,他們的精神值得弘揚。然而有的描寫英模人物的戲卻不感人,不是英模人物的事跡不感人,而是描寫英模人物的戲劇作品寫得不感人,看描寫英模人物的戲不如看寫英模人物的報告文學感動。有的戲劇作品甚至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有生活,沒思考;有內容,沒思想;有人物,沒形象。那么如何以藝術塑造英模人物?在這方面,《桂梅老師》的創作具有突破性的意義?!渡讲杌ㄩ_》和《金色的胡楊》等劇作也為我們提供了思考與借鑒。

《桂梅老師》(編劇王寶社,導演王寶社、常浩,云南省話劇院)在創作上的突破首先在于英模人物戲劇創作的觀念變化。該劇根據“中國十大女杰”“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張桂梅老師的事跡創作,但不是概念化地展現英模人物的好人好事,而是把英模人物還原為普通人,講述她一生中真實感人的故事,寫出人物在成長過程中曲折的奮斗經歷和復雜的情感,真實、可信、感人。

桂梅老師的事跡之所以感人,是因為她的行為展現一種高尚、純潔的品格,觀眾能夠看到她一顆“明亮”的心。她看到山區的女孩子輟學就感到“心痛”。她的夢想是靠教育改變女孩的命運,讓大山里上不起學的“女孩免費讀書”。地方政府財政困難,她就去募捐。有人說她是“騙子”,有人嘲笑她,朝她“吐口水”。她感到心酸、委屈,但她不在意,從不言放棄。因為她心里有“愛”,有理想目標。盡管她自己也是疾病纏身,但她依然堅持。有人問她苦不苦?她說:“愿意做的事就不苦?!彼煸谧焐系囊痪湓挘骸爸灰娏松喜黄饘W的孩子,見了就幫,能撈一個是一個?!边@不是什么豪言壯語,卻是充滿著大愛之情和人性之美的金石之聲!多年來,桂梅老師就是以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以竭盡全力、百折不回的勇氣,以忍受千般辛苦、萬分羞辱的錚錚骨氣和堂堂正氣,“用她那柔弱帶病的雙肩托舉起大山里多少女孩五彩斑斕的夢想”。讓1804名貧困家庭的女孩子走出大山,走進了大學。而她自己也在奉獻“愛心”的過程中創造了生命的奇跡。

其次是敢于寫矛盾,寫英模人物的弱點,讓英模人物形象更鮮活、更真實可信。有的描寫英模人物的戲不敢寫矛盾,擔心“有損于英模形象”,一味地表現人物“高大上”。該劇不僅寫了桂梅老師在辦學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現實矛盾,也寫了她自身的復雜情感,寫出她由一個普通人成長為“不普通”英模的情感動力和思想根基,讓觀眾看到了一個“英?!背砷L的真實過程。辦學開始,學校條件差——沒廁所、沒食堂、沒保安、沒圍墻。晚上女生上廁所,女老師前邊陪著,男老師在后邊打手電當保安。時間一長,老師們承受不了了,紛紛提出辭職。華坪女高成立不到三個月,十七個老師九個辭職。家長也逼著孩子退學。桂梅老師真的為難了。奮斗了七年,夢想瞬間破碎,她心里感到針扎般地“痛”,絕望之時她想到了“死”。是江姐的聲音——“你想一死了之,就是臨陣脫逃!”“只要有一個共產黨員在——陣地就在?!薄蚜斯鹈防蠋???墒怯惺裁崔k法呢?突然,她在教師檔案里發現了六名黨員。她沉靜而莊嚴地對六個黨員教師說:“各位黨員,免費女子高中能否辦下去,就看我們怎么做了,請同志們跟我一起重溫入黨誓詞——”以前在舞臺上也看到過黨員宣誓的情景,總感到有些硬貼上去的宣傳味道。而這次桂梅老師帶領老師們宣誓,讓我感到是那樣地激動,與整個劇情融合得是那樣地恰切?!半S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不僅驅散了壓在桂梅老師心頭的愁云,也激起了觀眾情感的浪花,震動著觀眾的心靈。該劇就是在矛盾的交織中展示了桂梅老師的執著愛心,在心靈的碰撞中揭示了她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

《山茶花開》(編劇步川,導演傅勇凡,江西省歌舞劇院)比較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扶貧干部唐猛的形象。在扶貧工作中唐猛書記的獨特之處是:敢于擔當,不怕批評、打擊,用自己的良心去做事,決不盲目地追風趕潮。別的村搞扶貧是“項目到戶,資金到人”,而他卻“著眼于擺脫貧困的長效性”,帶領村民搞“低產油茶林”項目,采取“公司加農戶”模式。這樣的模式收效慢,結果成了“后進”典型,被領導在大會上點名批評。督導組林處長勸他重新“算賬”改“報表”。但他堅持“老老實實做人做事”,不在新報表上簽字。他的努力最終贏得了村民的信賴和支持,茶嶺村的扶貧工作一躍成為全縣的先進典型。唐猛書記以實際行動贏得了村民們的愛戴。林處長也深有感觸——“鄉親們的歡笑讓我讀懂了你”。劇中塑造的唐猛書記形象,也成為扶貧干部中的“這一個”。

《金色的胡楊》(編劇李龍吟、陳思青,導演李利宏,新疆藝術劇院話劇團)最感人的是對“最美村官”劉國忠情感的開掘。為了讓村民盡快地脫貧致富,劉國忠常常犧牲自家的利益,因此跟兒子、女兒發生了尖銳的矛盾沖突。他引進種彩椒的項目,可村民們擔心失敗不敢種,他就把自家的土地讓給村民試種,如果失敗了,后果他來承擔。兒子立強想不通,憤而離家出走。為解決村民們的家庭困難,村里決定建幼兒園。但沒有教師,他就動員女兒小芬放棄城里的教師工作。女兒不情愿,強烈抵觸,指責父親——“你咋就知道坑自己的孩子?”“我還是不是你親生的?”劉國忠感到心里像針扎一樣——“丫頭!爸對不住你!”面對女兒的指責,想想村里那些沒人管的孩子,他“心里不好受”,一時不知道該如何辦才好,一個人跑到胡楊林里“反省”——“我這些孩子爭氣呀!都上了大學、中專。有了自己的事業,有了自己的家,也都有自己的孩子啦!過上好日子啦!我咋還把他們往苦日子上拉呀!”可是,“我的孩子過上好日子了,村里的孩子還沒過上??!……得有人管??!”一想到當年他一家從甘肅過來,村里老鄉對他一家的照顧,送吃的、用的,幫他蓋房子,他就覺得一定要把幼兒園建起來。此時,劉國忠那一段段發自心靈深處的獨白,情真意切,透徹骨髓,引起人們強烈的共鳴,也感動了女兒。

這些作品沒有空洞的口號,也沒有概念式的“大道理”,有的是充滿情感的語言和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觀眾感到,這些人物似乎就在自己的身邊,他們的言行舉止所表達的是一種純潔、高尚的情懷。

三、以藝術展現生活內蘊

2021年話劇創作的新進展主要表現在現實題材的話劇創作上。

現實題材的戲難寫,難就難在如何把生活變成藝術。有的戲雖然也寫了生活,但因為缺乏對生活的思考,只是寫出(照搬)一些生活中發生的事件,沒有開掘出生活發生過程中的深層原因,沒有把生活中的事件變為藝術創作中的故事,沒有寫出人物在行動過程中的深層心理和復雜的情感。盡管作品寫的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因為沒有把事件和人物轉變為藝術創作,所以不感人。但話劇《長安第二碗》《八廓街北院》等作品的創作卻給人一種驚喜。

《長安第二碗》(編劇陳彥、陳夢梵,西安話劇院)的感人之處在于對人性的深入開掘。劇中以秦存根一家經營葫蘆頭泡饃的“長安第二碗”的重張、興旺、歇業的傳奇經歷,展示了改革開放的宏大主題,描寫改革開放40年來人們的經濟生活的改善、思想觀念的變化,以及不同人物的個性發展與情感變化,同時也向人們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經濟發展了,精神如何堅守?生活富裕了,人性如何完善?該劇的突出特點是:貼著生活寫,貼著人物寫,從人們的日常生活(經濟生活)入手,透視其精神生活。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件件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小”事開掘出驚心動魄的“大”主題,直逼人的靈魂深處,寫透了人性的善與惡。開場時人們吃不飽肚子,沒有衣服穿,住著四面透風的牛毛氈棚。那時候盡管貧窮,人們尚能保持樸素的善良與人性。一位婦女帶著襁褓中的雙胞胎孩子,走到老秦家門口想討一碗熱水,結果秦存根端給她的是葫蘆頭泡饃的高湯。自家七個孩子(六個子女和一個收養的啞巴孤兒)卻吃不飽飯,一個“鍋盔”用秤分著吃。幾個孩子眼巴巴地盯著秤盤上的那塊鍋盔,都希望自己的那份能夠大一些??墒?,看到父母親的比自己的小,每個孩子又將自己的那塊饃掰下一小塊留給父母親??粗白郎鲜O碌囊欢研○x塊”,秦存根心里如針扎般難受——“不給他們弄碗飽飯,壘個窩,我秦存根死不瞑目哇!”

該劇的深刻之處在于透過生活的表象,揭示了人性的本質,在不經意間給人們一種警醒。貧困年月里秦家人尚且能夠聚攏在一起,可是,當全家人能夠吃飽飯,住上新房之后,人心卻離散了。兒女們自家的小日子過好了,可并不滿足,而且不惜“損害”別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分房時的“擠矮子”就是觸目驚心的實例。在秦存根夫婦的辛勤經營下,“長安第二碗”越來越紅火,而且又開了兩家分店。秦存根終于實現了自己的“愿望”——給孩子們“壘成了窩”,而且是蓋了樓。他心里明白,兒女們“外面都有房”,但他還是想一家人“住在一塊兒”“團團圓圓”?!鞍颂讍卧藗€人,六兒一女,還有路福。剛剛好!”然而,兒女們卻不像他這么想。因為“八套房,大小還不一樣”,朝向也有別,四南四北。為了得到一套“理想”的房子,兒女們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大嫂想出了一個主意——“擠矮子”。先是商量著把“外人”實際是“長安第二碗”的功臣——啞巴路福擠出去;然后又想把“二嫂”擠出去,理由是二哥因公犧牲20年了,二嫂又沒有給老秦家留下一兒半女;再有就是老四,離家20年“杳無音信”……

看到這一切,秦存根感到無比地傷心痛苦——“貪婪哪!由那么一個褲子都不夠穿、肚子都吃不飽的日子,到這樣一個啥都不缺的日子,卻啥都爭成這樣……擠矮子?我們都擠的是誰呀?我們都想把誰擠出這個家哪?誰是矮子?老實的?不會爭,不會搶,不喊叫的?還有啞巴……都做得出??!”無奈之下,他拿出保存40年的一個“精致的盒子”,兒女們以為是什么“寶貝”,打開一看才知道里面裝的是40年前秦家那次分吃“鍋盔饃”時,弟兄幾個“相互讓著”留給父母的那些“小饃塊”??吹竭@些,兒女們驚呆了。此情此景,不但劇中人的心里難以平靜,觀眾的心里也波濤洶涌起來。

通過人物形象揚善立德、培根鑄魂,揭示道德、人性、善良在人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作品中塑造的兩個性格鮮明的人物——秦存根和花朝陽就是這方面的代表。秦存根老實本分、堅守傳統,以德為本、為人忠厚,靠勤勞致富,生意紅火?;ǔ栃难刍罘?,見風使舵,見錢眼開,坑蒙拐騙,損人利己,到頭來“雞飛蛋打,人財兩空”。兩個人物身上所體現的善的生長與惡的落荒,讓觀眾看到了兩種不同的人生道路。劇中那位兩個孩子母親的戲不多,卻見證著人性的成長與永恒——滴水之恩,終生不忘。她一直感念在兩個孩子饑餓時秦存根饋贈的那碗葫蘆頭泡饃高湯,不但自己不忘,還教育自己的孩子也不能忘。她不是劇中的主角,卻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生活變化的見證,她的行動體現著深刻的寓意——延續善良,張揚人性,才是人類的生存之道。

《八廓街北院》(編劇次仁玉珍,導演吳旭、尼瑪玉珍,西藏自治區話劇團)感人之處是對人性的深入開掘和對真善美的細膩描寫。四十多年來,居住在拉薩八角街一個古老大院的居民和睦相處,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共同尋找致富之路。尤其是大院里的幾個年輕人的人生道路選擇,更體現著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英明。他們從追求國家職工的“鐵飯碗”,到轉變思想觀念,自力更生做生意、搞旅游,多層面地開拓經濟發展之路,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表現出最質樸、最溫暖、最珍貴的民族親情。如果說,劇作所演繹的是“同飲一井水,同為一家人”的生動故事,而觀眾看戲時卻分明地感到西藏人民“同唱一首歌,同心慶黨恩”的激動心情和喜慶情懷。

審計委員會特征與審計費用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 陳 丹(3/32)

弘揚大愛精神,讓善良與愛心溫暖著每一個人的心靈,讓人性在人們的成長過程中放出燦爛的光彩,是該劇所要表達的精神實質。當普珠扎從其美拉手中接過被他“弄丟”了的傳家寶貝——唐卡,情不自禁地叫了一聲“阿爸”時,不僅其美拉喜出望外、熱淚盈眶,與兒子緊緊地擁抱在一起,也讓觀眾感受了一種釋懷。父子倆多年來的怨恨與隔閡終于用愛心化解,每個人都為劇中人感到高興。戲,就是以這種涓涓細流的仁愛之情,溫暖了劇中人,也照亮了世間所有的人,讓人們感受到愛的溫馨與真情的舒暢。

《郁達夫·天真之筆》(編劇林蔚然,導演李伯男,浙江話劇團)通過郁達夫對愛情、婚姻的描寫,寫出他在情感方面的率真與真摯,表達了人物性格方面的真實與真誠,塑造出郁達夫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進而生發開來,折射出他在思想上的堅強與堅韌,為民眾的事業、為民族大業敢于抗爭、戰斗不止、不怕犧牲的英雄情懷。從他在日本留學時期反對尾崎行雄蔑視中國的狂妄言論,到1930年代與魯迅交往,創辦《大眾文藝》的思想追求,再到參加抗戰活動,他的人格與思想也在中華民族如火如荼的斗爭洗禮中走向成熟,他的愛國精神也在同敵人不屈不撓的斗爭中閃現出光輝。

《青松嶺的好日子》(編劇孫德民,導演廖向紅,承德話劇團)讓觀眾看到了一個與時俱進、永不停步、不斷發展壯大的新農村的景象,看到了隨著農村整體面貌的改善,人們的精神文明素質隨之提升,用“辦智慧農業”的科學發展觀指導新時代農村建設,創辦“農業產業園”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看到了在脫貧致富奔小康道路上人們的觀念變化和一代新人(秋歌和立春)的成長。

在情感的沖突中寫人物,是該劇感動人的主要原因。秋歌從農業大學畢業后,以她的老師李保國為榜樣,回家鄉青松嶺當村官,想不到她的滿腔熱情卻遭到鄉親們的一盆“冷水”。秋歌回村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按照縣領導指示關閉污染嚴重的淀粉廠。由此與村民、老支書發生了尖銳的矛盾沖突。而母親也強烈反對她回來當村官。這讓滿懷興奮之情的秋歌感到非常意外,她雖然沒有就此打退堂鼓,但心里不免感到一絲“孤獨”與“凄涼”,也逼迫她思考了很多。經過認真分析,她感到村民們反對關停淀粉廠,是擔心這掙錢的門路沒有了,好日子也就沒有了。為此,她要在青松嶺“辦智慧農業”——用新思想開闊村民的思維,以高科技引領農村建設,在青松嶺“建一個蔬菜種苗農業園”,以綠色發展的理念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她的想法得到老支書和立春的大力支持,并逐漸獲得村民的認可,讓他們看到了青松嶺發展的新希望。

《春潮》(編劇趙瀲,導演王曉鷹、王劍男,杭州市話劇團)描寫在改革開放年代一個農民工成長為鄉鎮企業家的感人故事。因為葉慶山是農民出身,招收工人時被拒之門外,也被吃公家飯的人看不起。他不服輸,決心走自己的路,開拓出一片新天地——“人家不要我,怎么辦呢?我就自己辦一個工廠好了!”他和幾個好伙伴接手村里瀕臨倒閉的春風紡織廠,篳路藍縷,生產出真絲面料,創辦了鄉鎮企業。之后,他們靠著一股頑強的精神打開了銷售門路。然而,葉慶山的行為也遭到某些人的嫉妒與刁難,甚至被誣陷關了起來。然而他并不服輸。他就是以這樣戰天斗地的頑強韌勁,使工廠一步步發展興盛起來。因為他整天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對女兒葉小蕊的關愛,與女兒產生了情感沖突。他想女兒長大接自己的班,而女兒的志愿是學美術創作。他送女兒出國留學,強迫女兒學工商管理,為此與女兒造成了長久的情感隔閡。這種“隔閡”表面上是父女倆情趣、愛好的矛盾,實質上卻是兩種思想觀念、理想追求和人生選擇的沖突。當葉小蕊留學歸國后,從父親留下的日記中了解了父親的理想追求和創業發展歷程后,她似乎才真正了解并理解了父親此前如此對待自己的一片苦心——“爸,你還有多少我不知道的故事?我是你生命的延續,我們有著一樣驕傲的性格,因為這樣的驕傲,我們甚至沒有時間去聽懂對方說的話。我現在好像才開始真正了解你,可是你已經不在了?!边@時,父親的聲音悠然響起——

“蕊蕊,爸爸和你都是在錢塘江邊長大的孩子,千百年來,我們就是聽著潮起潮落,繁衍生息的。這潮水在外人眼中是奇觀,但對我們的祖先來說,它是災難??墒俏覀儾]有被潮沖垮,我們戰勝了它、駕馭了它!每一次潮聲入耳,我們都當作戰鼓齊鳴;每一次浪潮翻涌,我們都當作沖鋒陷陣。面對這波濤洶涌,不要怕,那是機會、是挑戰,面對這滔天大浪,不要怕,那是希望、是無限的可能!”這是兩顆心靈的對話,是人間大愛的交流,是命運的交響,是生命的賡續。那濃濃的情感就如錢塘江波濤洶涌的“浪潮”迎面向觀眾“涌”來,讓他們的心緒難以平靜,浮想聯翩……

《北上》(編劇津子圍、李景陽、孫浩,總導演陳薪伊,導演孫辰興、尤美懿,遼寧人民藝術劇院)描寫重大題材,是一段難寫的歷史。劇中描寫建國初期,民主人士李濟深、沈鈞儒、茅盾、洪深等響應中國共產黨“五一號召”從香港奔赴東北解放區,由香港阿爾丹號貨輪護送,與國民黨特務在渡輪上展開暗殺與反暗殺的斗爭。由此表達出一種深刻的寓意,即人心向背的問題,表明了共產黨在與國民黨斗爭中的威信力與影響力。陶家鑫對李濟深說:“您耿耿忠心幾十年,您是學生們的一桿大旗呀!您怎么能夠背叛黨國,投靠共產黨呢?”李濟深回答說:“你錯了家鑫,我不是投靠,幾十年苦苦求索,生死抉擇,終于從共產黨身上看到救國救民的希望!”因此,“北上不是一段旅程,北上是對光明的選擇,北上是對道路的選擇”。

《卜奎風云》(編劇張明媛,導演胡宗琪,齊齊哈爾話劇團)生動地展現了清王朝結束、民國興起、軍閥混戰、日俄入侵三十年間卜奎城的歷史畫卷及波瀾壯闊的關東風情,彰顯了人性在人物成長過程中的偉大力量。尤其是收留兩個孩子、教育兩個孩子成人的事跡特別感人,寫出了人物的真性情,塑造了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物形象。

《人間正道是滄?!罚ň巹∫h,導演胡宗琪,南京市話劇團)根據革命歷史題材同名電視劇改編,展現了自1925年大革命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波瀾壯闊的歷史洪流中,近代中國各界人士探索救國救民之路的事跡。國與家的矛盾沖突、血濃于水的親情、革命理想與純潔的愛情,很現實地擺在人們面前,并迫使他們做出選擇。

《小城春秋》(編劇丁安武,導演李伯男,廈門歌舞劇院)描寫廈門的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廈門抗日群眾組織“廈聯社”主要負責人吳堅和其他同志被捕入獄。為粉碎敵人集體屠殺革命人士的陰謀,吳堅帶領獄中戰友與獄外同志積極展開營救行動,粉碎了敵人的陰謀。

《張謇傳》(編劇羅周,導演李明華,南通藝術劇院話劇團)以張孝若為父親張謇立傳的視角,以超越時空父子對話的形式,講述了張謇不平凡的人生經歷:大魁天下之光耀,投身實業之艱辛,墾荒墾牧之堅韌,助力共和之高邁,致力公益之熱忱……展現了張謇在風雨飄搖的亂世,篳路藍縷,胼手胝足,興辦教育、開辦工廠、救國救民的赤子之心,歌頌了張謇作為民族企業家的豐功偉績。

《右玉》(編劇馬連倫、馬曉倩,總導演王曉鷹,導演王劍男、楊慕辭,山西省話劇院)描寫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的干部群眾為改變惡劣的環境,戰風沙、斗風雪,在干旱荒漠里植樹造林,用血汗收獲了一片綠色。改變了環境,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觀念。塑造了唐漢元書記和黎老漢縣長等鮮明的人物形象。

《熱土》(編劇王儉,導演宮曉東,山西大同市歌舞劇院)描寫扶貧路上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該劇以山西大同火山群為背景,以脫貧攻堅為主線,緊緊圍繞種植發展黃花產業這一中心事件展開激烈的矛盾交鋒。塑造出姚冰清、于建國、何有貴、郭晉生、梁子等性格鮮明、質樸感人的舞臺藝術形象,揭示出脫貧攻堅戰的復雜性、艱巨性和緊迫性,彰顯出中國共產黨人不怕困難、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懷和奉獻精神。全劇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生動質樸、表現手法豐富多彩、舞臺美術恢弘大氣,具有強烈的藝術震撼力和感染力。

《東風——呼嘯起》(編劇單學文,導演楊軍,內蒙古阿拉善盟烏蘭牧騎)描寫為支援國家的導彈基地建設,內蒙古人民所做出的犧牲與貢獻,集體搬遷遠離故土的高尚情懷。

兒童劇《蕩起雙槳》(編劇王娟,導演李大海,濟寧藝術劇院)塑造了一位年輕教師林一燕的形象。微山湖小學是一所船校,條件艱苦,沒有老師愿意長久留下來教學生,有的老師待幾個月拿了實習證明信就離開了。教學無法正常開展,學生們也因此變得失望、泄氣、不求上進,學習成績總是排在最后邊。年輕的老師林一燕師范畢業后自愿來到微山湖小學,實現自己為家鄉做貢獻的理想。想不到,她滿懷興奮之情走進教室時,學生們卻“惡作劇”給她難堪。她沒有灰心,也沒有放棄,而是仔細查找原因,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對癥下藥,以自己的“愛心”去轉變學生們的態度,以自己的“真誠”去溫暖學生們那顆冷卻的心,并用知識打開學生們的眼界,讓學生們丟掉愚昧的觀念,學習現代的科學知識,鼓勵他們“用眼睛仔細觀察”“用耳朵用心傾聽”“用嘴巴大膽發言”,逐步引導他們克服散漫、懶惰情緒和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使他們逐漸走上正軌,追趕先進,樹立了“考全鄉第一”的目標。學生們有了信心,學習成績不斷提高,學校的面貌也發生了徹底變化。該劇描寫了教師與學生互幫互學、共同成長,體現了一種新的現代教育理念,使得人物更真實,更親切,更可親可敬。導演的創新在于細膩地刻畫人物;在舞臺創作中營造人景合一的典型環境,如船校、湖水、蘆葦、小船,再現了人物活動環境的真實;刻畫了個性鮮明的多個人物形象,如林一燕、毛豆豆、張曉柔、王大富、于小飛等。

《小蝴蝶的媽媽在哪里?》(編劇馮俐,導演焦剛,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是第十七屆戲劇節唯一一臺兒童劇。通過小蝴蝶尋找媽媽的經歷,讓觀眾領略了神秘奇異的童話世界,新奇、變形、夸張,弘揚人性與愛心,給人們帶來了溫暖與童趣。當樹葉間飛出無數小蝴蝶在舞臺上漫舞時,不僅感動了在場的小觀眾,也讓大觀眾心有所感,激情涌動。

《霧重慶》(重慶話劇院)和《報童》(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是經典復排劇目,幾十年過去了,不僅經受住了時間檢驗,更是觀眾心中審美情感的存貯與永久記憶。

四、以藝術開創民營話劇新局面

民營話劇創作,因為經濟和創作資源等方面的限制,常常以創作投資少、見效快的小劇場話劇為主,但2021年的民營創作出現了幾臺大型的舞臺演出,且成績突出,其中的《人世間》《漢將李陵》《活動變人形》《正陽書局》《開飯》等就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人世間》(編劇苑彬,導演楊佳音,北京一未文化公司和北京中演演出院線發展公司出品)的突出特點是描寫故事細膩,思考生活深入,開掘內容深刻,塑造人物真實。該劇描寫的是普通人生活,卻越看越有味道;舞臺演出是現實主義風格,卻處處顯示著新意。這“味道”就來自創作者通過對生活思考與提煉所展示出來的一種哲理意味;這“新意”就來自于導表演對人物性格的細膩刻畫。

在描寫生活中思考生活,在瑣碎描寫中體現生活的韻味,是該劇藝術創作方面的突出特點。劇中描寫以周秉昆為代表的眾多普通市民的生活,反映出他們的生活態度、理想追求與奮斗精神,詮釋了做人的準則、為友的道義、為官的原則,以及讀書與人生的關系。在思考生活中開掘內容的含義,在嬉笑怒罵中蘊涵著生活哲理,是該劇的又一特色。劇中在描寫嚴酷的現實與曲折的人生經歷的過程中,撕下人世間的層層偽裝,揭示了生活的復雜與人性的變化無常,讓觀眾看到了一個個有理想追求、有情感熱度、有人性情懷的真實的人物。

周秉昆“從年輕時就努力想有點兒思想”,想通過自己的勤勞雙手改變自己的命運,能夠出人頭地??伤斑@一輩子凈趕上不順的事”,但不管生活多么艱難,“再苦再累我沒混日子”。當他老了說出“我這輩子就像個空殼,到了什么都沒干成”時,觀眾卻被感動了。他們從周秉昆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體會到了一個普通“小老百姓”復雜的內心情感,恍惚間好像自己也同劇中人站到了一起,一生中的喜怒哀樂霎時間涌上心頭,模糊了雙眼,堵塞了喉嚨……

接地氣的鮮活語言,為該劇增添了藝術光彩。周家的父子和兄弟姐妹之間也不是沒有矛盾,但他們吵嘴不是為斗氣,而是爭辯人生之短長和為人處世之對錯。周秉義負責危房改造項目,要弟弟周秉昆帶頭簽字搬遷。周秉昆說:“簽字可以,你得給國慶一套房?!敝鼙x認為弟弟是拿這件事顯示自己“高尚”。周秉昆說:“我就是較勁,我想看看你有多高尚!”周秉義生氣地說:“我想告訴你們,不要空口談正義,正義不能架空現實。我相信正義也許會遲到,但不會缺席?!敝鼙シ创较嘧I:“我最不信這句話,老百姓上班遲到還扣錢呢,正義遲到,還叫正義嗎!”每逢戲演到這里,觀眾席里都會響起熱烈的掌聲。該劇就是通過人物形象塑造揭示生活的真諦,以細節的真實“直擊心靈”,給觀眾一些感悟,一些啟示,一些思考。

《漢將李陵》(編劇溫大勇,導演梧桐,北京盛世亦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是一部底蘊深厚、內涵豐富的劇作,其深刻之處在于對歷史及歷史人物的深入思考。作者創作這個戲,“不想簡單地臧否人物”,只是想客觀地、歷史地去描寫人和事,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去考察,去思考,在描寫人物與時代的關系中,寫出人物情感的復雜,寫出歷史與時代的復雜。該劇把李陵作為一個具有個性的人來寫,把他的悲劇放到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去分析,去發現,去思考。畢竟,李陵的悲劇并非發生在一個人身上,他只是歷史上這方面的一個代表。通過這樣一個藝術形象,讓人們對于那個時代中的人和事進行深入的思考,給后人留下一些啟示。

該劇的深刻之處,一是寫出了普通人在歷史車輪下的卑微與渺小。李陵的悲劇是歷史的真實存在。那么,是誰讓李陵成為了“降將”?李陵一家三代為大漢朝立下汗馬功勞,公認的世代功臣。李陵的祖父李廣身經百戰而不死,叔父李敢沖鋒陷陣如履平地,堂弟李禹好勇斗狠,欲入虎圈刺虎,“上壯之”——連皇上都欽佩他的蠻悍。李陵也曾親率八百鐵騎深入匈奴境地兩千余里,“過居延視地形”,后從容而返。那么,像李陵這樣一位忠勇之士為什么會投降匈奴?司馬遷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說,是因“匈奴遮狹絕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匈奴”。司馬遷的解釋為“欲得其當而報于漢”,即想尋找機會報答國家?!稘h書·李廣蘇建傳》記述李陵的話說,他原本是要“奮大辱之積志,庶幾曹柯之盟”。意思是說他有劫持單于、逼立和約的打算。如果說,這些還只是當世人的猜想的話,那么,李陵投降匈奴雖受到厚待,單于封他為右校王,但他對匈奴卻沒有什么建功立業之舉。唯一一次帶領三萬兵馬與漢軍交戰,還以“敗北”結束,也可以看出李陵的復雜心態。

二是寫出了血污之下的生命悲涼。人不如草芥,在封建皇權制約下人只不過是一枚棋子。需要時用之,不需要時棄之,道理就是封建統治者的一句話。不管他說的話對不對,都是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法典”。

當然,李陵的悲劇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他太急于立功,太自負、太清高、太容易沖動,也沒能擺正‘家’與‘國’的位置”(作者語)。加之他與漢武帝的寵臣貳師李廣利的矛盾,為爭功自帶五千人馬去殺敵,結果陷入匈奴大軍包圍。而真正造成李陵悲劇的原因,是漢武帝的用人唯親的心態和聽信讒言的暴君行為。匈奴大將衛律為留住李陵,用反間計在漢軍中散布李陵為匈奴練兵的謠言,漢武帝偏聽偏信,下令將李陵一家三百余口全部斬殺。這個消息對李陵構成致命一擊。如果說,李陵兵敗投降匈奴出于不得已——“我李陵上負朝廷,下負將士”,“我不能帶你們回家了……與其等死,不如各自逃生吧”。但他雖悲哀卻并未心死。但當他聽到一家被殺的消息時,悲哀至極:“我李家代代為國守土御邊,有何負漢,朝廷竟殺我滿門老小……母親、夫人,不肖李陵連累了你們……”他的心態也立時起了變化。此前,南方來的夫人唱《黃鵠歌》——“吾家賣我兮天一方,遠托漠北兮匈奴郎。穹廬為室兮氈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思念漢地兮心內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他一聽就感到心煩意亂,讓人把唱此歌的夫人趕走。而此時,他卻情不自禁地唱出了這支歌。他的一首詩中表達更為明確:“經萬里兮渡沙漠,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頹。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這是一部值得回味、值得思考的話劇。作者把對歷史事件的思考融入劇中,集中于人物性格的刻畫上,不僅寫出了人在殘酷的歷史面前的命運多舛和復雜情感,而且賦予了人物形象一種歷史的厚重感。戲的結尾,李陵拒絕漢使任立政和好友蘇武的勸說,執意不回漢朝而留在匈奴,不是他覺得匈奴有多好,而是哀傷至極的一個痛苦決定——“哀莫痛于心死,行莫丑于辱先。李陵可一辱,二辱,不可三辱!男兒寧肯葬身于蠻夷之中,不能再屈身北闕,令刀筆之吏舞其文墨!”然而,李陵的“心”真的能“死”嗎?他留給后人的“寥寥數語”不正是郁結在內心中無法排解的、對那個時代的憤懣抗議,對自己的悲涼身世的無奈哀婉嗎?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李陵的悲劇必然會引起人們對其歷史的反思和對歷史人物的再認識。

《活動變人形》(編劇溫方伊,導演李伯男)根據著名作家王蒙的同名小說改編,從一個獨特的藝術視角,概括了數十年間中國的歷史風云變幻和社會變遷所引發的人們生活上的動蕩和精神上的變化,反映了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現象及其相互之間的諸種矛盾,揭示了民族文化中的種種痼疾及其由此所產生的陳腐觀念。

該劇通過人物形象塑造反映人的生活欲望與理想追求。比如倪吾誠的母親的選擇就是一種典型的心態。因為看到公爹參與光緒年間的“公車上書”,戊戌變法失敗后自縊身亡,所以,丈夫染上抽鴉片的惡習,她不但不厭煩,反而慶幸,因為這樣丈夫就不會重蹈公爹的覆轍,而能夠保全家族平安。因此,她對付血氣方剛、新思想激進的兒子倪吾誠的“絕招”也是引誘兒子“抽鴉片”。寧可讓兒子成為一個“廢人”也要阻擋他步入“險途”。以這種“丑陋”的“絕招”來保全家人的性命的選擇,可見作為母親的“良苦用心”及其復雜、悲涼的心態!

該劇通過對人性入木三分的剖析,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以及人們求生的本能。在塑造人物形象過程中揭示理想與現實不可調和的矛盾。母親的“絕招”并沒有“消磨”掉倪吾誠的意志,也沒有“圈”住他實現理想的行動。他留學歸來在北平謀得大學講師的職位,依然激情不減。但喝慣了洋墨水、滿腦子西化思想的他,無法與中國社會現實相融合,不用說他想改造社會的理想屢屢碰壁,使他痛苦萬分,連自家的事情也處理不好,在治家育子方面常常與妻子發生沖突,與岳母的矛盾更是勢不兩立,劍拔弩張,最后只得屈辱地下跪道歉。在矛盾不可調和之時,倪吾誠也有自己的“制勝法寶”——以解腰帶、脫褲子嚇退惡語相向的女人們。而他自身在理想追求與自身惰性上的兩面性,也是他不能成功的重要原因。倪吾誠一方面想改造社會,教育別人;一方面卻空談哲學,不著實際。家里經濟拮據,連吃飯都成了問題,他卻在外面吃館子,花錢買智力玩具書“活動變人形”。家里人每天喝稀粥,他卻奢侈地買奶油蛋糕,要孩子們過上文明高雅的生活而遠離“齷齪”與“野蠻”,以致與妻子發生激烈的矛盾沖突。劇作就是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入木三分地解剖知識分子,突出主題的深刻寓意,展現出中國社會在進步過程中的種種矛盾沖突和艱難曲折的奮進歷程。

《大徽班》(編劇姜斯軼,導演閆銳,北京集賢弘藝文化中心)以話劇的形式表現戲曲人——“徽班”進京的故事。劇中濃縮了“徽班”幾百年的舞臺記憶,反映了藝術創造和發展的歷史規律,折射出戲曲藝人為戲搏命、以戲為命的人文精神。劇作的深刻之處是寫出了金錢與藝術的關系,以及“做人”與“做戲”的關系。有錢的鹽商以為有錢就能呼風喚雨,就能控制藝人的命運,實則是機關算盡反誤了自家的性命;無錢的戲子看似卑微低賤,卻能夠通過藝術——創造真善美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甚至改變命運。在乾隆皇帝八十壽誕之時,諸徽班進京祝壽演出,每個戲班都想“在京城唱出名堂”。一旦唱響,隨之而來的便是名利雙收。因此便發生了同行爭斗、互相拆臺的現象。尤其是背后的戲班的財東們,更是挖空心思詆毀別家戲班,以讓自己的戲班勝出。劇中描寫的以高鳳岐為班主的“鳳鳴班”和以李云仙為班主的“祥云班”就陷入了這樣的競爭漩渦。但藝人們的爭斗與戲班財東的爭斗卻有著本質的區別。財東們是暗地里“使壞”陷害,藝人們卻是以“藝”贏人,臺上見高低。因此,當祥云班的財東萬鼎芬想陰謀陷害高鳳岐時,李云仙極力反對——“我李云仙是唱戲的,有道是錢壓奴婢手,藝壓當行人”“臺下陰人的事,我不做”“憑本事贏人光明正大”。由此,才有了高鳳岐與李云仙從“爭斗”走向“相知”“相敬”“相幫”“相融”的結果。這種人格上的光明磊落和道德上的正直、義氣,不僅展示了藝人們“做戲”的“風骨”,體現著藝術創造精神,也成為孕育徽班日后發展的堅實基礎,這是該劇感人的原因所在。

《開飯》(編劇黃盈、張婷,導演黃盈)從普通百姓的餐桌入手,通過一家人七十年間的七頓飯反映人們的生活和思想觀念的變化,折射出時代的變遷與發展。

音樂劇《速記員》(編劇張然,導演謝昱緹,北京九維文化傳媒公司)以地下黨員沈安娜的故事為素材創作,她是蔣介石身邊最受信賴的速記員,從1938年起,她利用職務之便源源不斷地把國民黨高層的會議情報傳給延安的領導者,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從這些作品的創作與演出可以看到民營話劇的發展之路——經過三十多年的創作歷練逐步走向成熟。

回望2021年話劇創作與舞臺演出,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有些作品仍然存在一些題材同質化和藝術質量不高的問題。那么如何保證作品思想傾向積極向上,并進一步提升藝術質量,就是今后的藝術創作值得重視和改進、提高的問題。

猜你喜歡
李陵
《李陵變文》非正統英雄觀新探
朔風又起
昆曲《望鄉》觀后說成全
人死得有意義——重于泰山
李陵,沒有任何偉業能和做個忠臣相比
奮不顧身
李陵,沒有任何偉業能和做個忠臣相比
丹心
李陵,沒有任何偉業能和做個忠臣相比
紀念李陵投降匈奴2115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