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憶建構視域下非遺微紀錄片發展探析

2022-02-12 08:57李嘉慧朱犁秋張守芳
人文天下 2022年10期
關鍵詞:紀錄片建構記憶

■ 李嘉慧 朱犁秋 張守芳

隨著近年來全國范圍內掀起的非遺熱潮,非遺正以全新的形式及更迅猛的速度在信息社會中傳播,而傳統文化記憶的建構不僅要依靠官方及傳承人的努力,更需要廣大民眾的共同參與。非遺微紀錄片在新媒體時代作為非遺在網絡上廣泛傳播的渠道之一,不斷適應現代視覺需求及傳播語境,運用鏡頭語言以傳承人為核心記錄非遺,展現其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及文化內涵,使得非遺的多元存在形態與新媒體的多元發展趨勢相互交融,在大眾尤其是年輕群體中具有深刻影響。

一、非遺微紀錄片發展現狀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非遺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其囊括著集體記憶,是具有傳承性的歷史文化結晶。21世紀以來,社會運轉速度顯著加快,加之網絡媒體興起,大眾的視覺需求產生變化。面對即時互動及短視頻的流行,非遺開始順應趨勢,嘗試尋找同時兼顧非遺內涵及民眾需求的傳播方式,非遺微紀錄片這一衍生自傳統紀錄片的新形式便應運而生。

微紀錄片本質上依舊是紀錄片,是一種“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并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并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①范文德編著:《真實與建構——紀錄片傳播理論探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15-16頁。。非遺微紀錄片是以非遺為拍攝核心,借由拍攝者或是傳承人的視角多方位展示非遺技藝、制作方法、表演過程等情況,經過后期渲染、剪輯等藝術加工制成的紀錄片,其重點是以小見大,突出非遺細節的同時承接整體敘事脈絡?,F如今,非遺微紀錄片多以微博、抖音、嗶哩嗶哩等社交平臺,尤其是短視頻平臺作為根據地,時長一般為5~25分鐘,最多不超過30分鐘。

如果說非遺微紀錄片的生命源于真實性,那么其延展性則來自于自身的簡短時長及低成本。微紀錄的“微”時長使得制作時間縮短,這也讓制作成本相應降低,因此,非遺微紀錄片往往更加受到年輕群體以及愛好非遺的非專業人士的青睞。以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 站”)為例,該平臺作為國內青少年群體高度集中的網絡互動交流平臺之一,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如圖1所示,以“非遺微紀錄片”等為關鍵詞在B 站進行檢索,共搜索到相關作品787件,最早的作品發布時間為2013年,隨后相關作品數量逐年增加。截至2022年8月8日,當年投稿數量已經達到234件,其中少部分由官方制作,大部分為用戶自發拍攝上傳。由此可見,非遺微紀錄片作品數量正快速增長,其討論度也隨著近年來的非遺保護浪潮高漲起來。

圖1 2013-2022年B 站“非遺微紀錄片”相關作品數量變化圖

縱觀我國的非遺保護之路,以影視形式保存、傳播非遺的時間僅30余年。在互聯網不發達的時期,傳統非遺紀錄片多為官方組織拍攝,經由電視這一傳統媒體播出。隨后,非遺紀錄片的時長為適應觀眾需求逐漸“縮水”,采用“短時長+分集”形式進行制作,非遺微紀錄片由此躍上舞臺。例如,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制作的50集非遺紀錄片《留住手藝》,每集時長只有10分鐘左右,極大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又在簡短的篇幅中直指核心,旁白講解到位,運鏡平穩,給人以美的享受。而截至2022年8月,能夠在各大平臺上檢索到的非遺微紀錄片早已數不勝數,官方作品的拍攝手法也愈發成熟,民間自發拍攝的作品則重在題材的新穎及視角的多元化,在引導構建新時期審美語境的同時,也讓非遺的文化內涵得到凸顯。

二、非遺微紀錄片對集體記憶的建構

非遺微紀錄片的成功不僅在于對大眾視覺文化需求的滿足,更是在于其能夠對群眾的文化記憶進行建構,運用視聽技術喚醒記憶、留住記憶,進而展現非遺的獨特魅力,在觀眾心中留下印記。也就是說,非遺之美在此過程中得以解構,非遺事項被包裹在紀錄主題和敘事語境中,構建起觀者與熒幕之間的時空。在此之下,從細微處填補非遺印象,以沖突呈現主旨,進而碰撞出作品的靈魂,非遺微紀錄片也因此達到了“非遺”與“紀錄”的動效平衡。

(一)客觀紀錄,提煉情節,構建非遺輪廓

真實性是紀錄片的靈魂?!霸诖蟊妭髅秸Z境中,紀錄片以真實性為本質追求,其作為傳播國家形象話語、建構民族文化身份的媒介載體,具有獨特的記憶屬性?!雹僦毂螅骸段幕洃浺曈蛳路沁z紀錄片的內容生產與認同建構》,《中國電視》2022年第4期??陀^紀錄包括對人物、環境、事件的影像還原,即使按劇本進行演繹也不可削減客觀真實性。而在制作者拍攝之前,需要對拍攝對象及拍攝環境有所了解,做好準備工作,規避拍攝素材不足等情況,從而以制作者的思想為引導,完善敘事邏輯。同時,為觀眾書寫觀影框架,使其能更加清晰地感受作品所要表現的非遺敘事框架,進而構建整體非遺記憶輪廓。

(二)從微出發,由點及面,建立非遺印象

填補敘事框架、建構集體記憶的關鍵在于非遺印象的建立以及鏡頭語言的運用。非遺輪廓由數個情節組成,而非遺印象由人物印象及文化印象平鋪。人物印象,即傳承人或是非遺相關重點人物的印象;文化印象,即非遺存在語境,包括歷史、文化、社會環境的印象。非遺微紀錄片要想在短時間內完成文化印象的整體構建,并且同時刻畫一個乃至幾個關鍵人物的形象,勢必需要鏡頭語言的高度配合。以18集微紀錄片《后藏非遺》為例,整部作品多采用“遠景+慢動作特寫”模式來呈現后藏地區的國家級非遺,遠景的整體環境呈現使得空間關系得以明確,加上慢動作鏡頭的聚焦,觀眾既能體驗觀照遠景眾多細節的超然性,隨后又能通過近景來沉淀情感,從而建立起由遠及近、由點及面的非遺印象。

(三)以人為本,展示沖突,點彩非遺靈魂

不論是非遺微紀錄片還是非遺主題的報道和電影,或是紀實作品、科幻作品,沖突的設置不僅能夠滿足受眾的期待,還能使得主題進一步凸顯。在非遺的傳承過程中,最大的對立點便是人與現實的沖突,是一段水流與整條歷史長河所造成的時間沖突,沖突造就了精彩。而非遺微紀錄片則要確保此種沖突通過片段式的作品呈現出來,這種沖突并不是顯性的,其隱藏在敘事脈絡和翻轉的鏡頭里,沖突即理想的傳承與現實的傳承對立。在這一沖突展示下,觀眾將會構建起身份的認同。非遺微紀錄片始終要做到以人為本,從色彩、構圖、聲音等元素入手,使非遺印象立體化,實現由物象到人本的回歸。觀眾在這一過程中實現有關非遺記憶的完善,真切領悟非遺靈魂。

三、非遺微紀錄片存在的問題

非遺微紀錄片對集體記憶的建構讓愈來愈多的人對非遺產生興趣,使得保護及傳播非遺的組織群體規模逐步擴大?!拔⒓o錄片對于民族文化的承載與傳播具有獨特的優勢,而民族文化對于微紀錄片的生存與發展也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②陳英琦:《文化類微紀錄片的創作與傳播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安工程大學,2020年,第26頁。,二者之間相互促進,成功適應乃至改變著新媒體時代的文化生存環境。然而,非遺微紀錄片在發展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需要克服的不僅有從傳統紀錄片沿襲下來的缺點,還有非遺“舊”與環境“新”之間的鴻溝。

(一)制作水平較低

非遺微紀錄片無論是在拍攝、剪輯還是在配音上,都較傳統長時段的非遺紀錄片更具親民性,但也存在制作者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F如今,非遺微紀錄片的制作者通常是個人或是民間自發組織的小團體,設備較為業余,拍攝經驗也較為不足。以B 站上傳的非遺微紀錄片作品為例,大部分個人上傳的非遺微紀錄片多采用“畫面+解說”或“畫面+采訪”的模式來對非遺進行介紹,敘事方面與非遺微紀錄片的整體趨向一樣略顯單一,在空鏡的選擇及轉換上略顯突兀。此外,個人用戶或是民間小團體通常不具有官方或是大機構的宣傳力度,點贊數及瀏覽量也多為幾十到幾百,關注度較低,作品無法得到有效傳播。

(二)客觀限制造成記憶斷層

微紀錄片的題材和主體文化形態的獨特性,使得其在創作和傳播上都會受到新媒體的客觀限制。非遺微紀錄片的時長一般維持在25分鐘以內,最長不超過30分鐘,近年來發布的作品時長更是普遍在10~15分鐘。而時長的緊縮必然要對內容進行取舍,雖然這成就了非遺微紀錄片的片段化情節呈遞方式,但這樣的發展趨勢也使得非遺微紀錄片為觀眾帶來了非遺記憶建構的斷層。情感的迸發需要一個遞進過程,身份及文化的認同也需要通過完善的線索進行串聯。因此,非遺微紀錄片雖然美在“微”,但同樣美的展現也離不開時間的積累。

(三)敘事單一增加理解難度

融媒體時代,數字化技術的進步使得非遺畫面的保存變得容易,也使得大眾對于非遺的理解難度加大了,問題出在作品選取的敘事角度上。首先,非遺微紀錄片目前習慣采用大量長鏡頭,或是集中出現特寫鏡頭。前者主要著眼于敘述整體環境以及奠定情感基調,后者則傾向于凝聚非遺細節。在大部分作品里,二者之間的比例并不平衡。一如傳統紀錄片所呈現的問題,非遺微紀錄片為追求紀實效果,長鏡頭往往在整部作品中占據很大篇幅,這也壓縮了特寫鏡頭的運用空間。其次,為了縮短錄制時間,一些作品會選擇“訪談+解說”或“畫面+解說”的敘事方式,僅在部分階段插入后期剪輯的拍攝片段,不僅敘事手法較為單一,且無法有效吸引觀眾興趣。這類非遺微紀錄片偏重學術性,使人難以理解。

四、非遺微紀錄片發展策略

(一)加強獎勵措施,擴大宣傳力度

過去,各省市鄉鎮的電視臺及地方廣播是非遺紀錄片傳播的主要陣地。即便是在傳統媒體式微的當下,官方權威也依舊是宣傳、保護非遺的中堅力量。然而,雖然新媒體時代的開放性和多元性促使傳統媒體進行轉變并制作出具有時代特色的產品,但官方媒體作為國內紀錄片生產的主力軍,并沒有在宣傳上起到較大的引導作用。個人及民間小團體需要一種引領力,否則尋求迫切轉型的傳統媒體對新時代的視覺文化需求就會進行過于武斷的解讀,這使得部分非遺微紀錄片向短視頻靠攏。同時,官方組織還要去吸引民間力量,加強獎勵措施,擴大宣傳力度,如此才能有效推動非遺微紀錄片的制作。

(二)促進審美互動,實現良性循環

除了官方引導民間之外,為非遺微紀錄片注入活力的重要環節便是專家及高等教育的介入。非遺專家可分為非遺傳承人和非遺研究學者兩類,前者掌握非遺的傳承譜系,并自發成為傳承脈絡中的一員,對非遺微紀錄片的拍攝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后者擁有對非遺的高敏感性,能夠提煉非遺的文化內涵,為非遺微紀錄片的敘事添磚加瓦。二者的審美角度都會因為角色身份以及人生經歷而有所不同,讓這兩種審美趨向在作品中進行互動,使觀眾從碰撞里多角度感受非遺的立體美,才能真正打造一部成功的非遺微紀錄片作品。而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加入非遺微紀錄片的相關知識,并對其制作加以指導,能使年輕人在課堂里了解非遺,進而對非遺產生興趣。如今,文化的輸入和輸出早已摒棄了單方面的傳遞,灌輸者和被灌輸者之間的角色鴻溝不再不可逾越,雙重角色成為可能。如何助力非遺微紀錄片的制作,如何規范其傳播途徑,這不僅是非遺相關人員面臨的問題,還是事關教育的問題。只有讓青少年懂得非遺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確保非遺能夠得到青少年群體的接納,才能使非遺在新媒體時代繼續傳承下去。此外,高校師生要以新的視角去創造他們心中的非遺,通過作品來傳遞新時代的文化內涵,促進非遺的發展,實現良性循環。

(三)適當隱藏他者,構建情感認同

由于非遺本身的科學性,非遺微紀錄片的敘事角度一般都以第三人稱敘述為主,再結合訪談的形式實現短暫第一人稱的代入,如西瓜視頻平臺上的《陜西百集非遺微紀錄片片》便是如此??陀^紀錄是永恒不變的,然而,建構非遺記憶、實現身份認同并非一定要經由大篇幅的客觀紀實來實現,適當隱藏他者的故事同樣精彩,近幾年流行的Vlog 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Vlog 的傳播特點與微紀錄有著很多重合,其時長安排及年輕化敘事也符合新媒體時代的大眾觀看需求。非遺微紀錄片可借鑒Vlog 極具個性化的自我視角來呈現非遺,這同樣也是對第一人稱紀錄片的回歸。以第一人稱視角拍攝的非遺微紀錄片可將傳承人或是拍攝者的日常生活作為切入點,從個體思維去營造微小敘事,把鏡頭交給非遺傳承人,填補客觀紀實及時長限制造成的記憶斷層,對公共的非遺進行私人化觀照,為觀眾建構出一個能夠“對話”的“我”,從而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四)豐富非遺體驗,共筑互動時空

任何文化的延續與創新都離不開交流互動,而新興技術的發展使得在線互動變為可能。近年來,互動視頻一躍成為網絡用戶的心頭好。以B站為例,搜索互動視頻最高播放量可達到1400多萬次,彈幕討論熱度也極高。且在2020年5月,新華社客戶端就推出了首部新聞互動微紀錄片,為觀眾提供選擇劇情的空間,打破了過去微紀錄片的線性敘事脈絡,讓觀眾在互動中了解基層人大代表的履職故事,這些都為非遺微紀錄片的發展提供了思路。借鑒熱門互動視頻,讓非遺技藝制作步驟、非遺表演步驟或是傳承人的經歷超越單線性的故事脈絡,成為畫外人的一段可選擇的“人生”,更加豐富了代入感,也降低了非遺的理解難度,激發起觀眾興趣,使得作品與觀眾共同構筑非遺互動時空。

結語

非遺微紀錄片以視聽建構民眾的非遺記憶,也為文化精神及文化情感提供了寄托?!艾F代生活最深層次的問題來源于個人在社會壓力、傳統習俗、外來文化、生活方式面前保持個人的獨立和個性追求?!雹賉德]齊奧爾格·西美爾:《時尚的哲學》,費勇等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第186頁。面對日益增長的大眾個性化需求,非遺微紀錄片需要堅守非遺本身的特性,同時找準新媒體時代的市場取向,實現官方與民間的交流互動,如此才能延續非遺微紀錄片的生命力,進而助力我國的非遺保護與傳承事業。

猜你喜歡
紀錄片建構記憶
情境—建構—深化—反思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建構基于校本的聽評課新文化
紀錄片之頁
紀錄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紀錄片之頁
建構游戲玩不夠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記憶翻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