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琦君研究的可能性

2022-02-24 01:58
世界華文文學論壇 2022年4期
關鍵詞:散文作家文學

方 忠

內容提要 與臺灣文學的整體研究狀況相類似相對應,琦君的研究有不少需要拓展的空間。其中,包括琦君和同時代作家的關系研究、琦君和中國古代文學及傳統文化的關系研究,還有琦君和西方文學的關系、五四文學傳統對琦君創作的影響、琦君作品中的地域文化書寫、琦君在臺灣文學史上的地位以及她對華文文學發展意義,等等。這些研究空間無論對于琦君的研究還是臺灣文學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義。

作為一個在華文文學界享有盛譽的作家,琦君自20世紀50年代初出版第一本散文小說合集《琴心》開始,就受到了評論界的廣泛關注。羅家倫、林海音、張秀亞、夏志清、林文月、楊牧、歐陽子等許多著名作家、學者和一大批評論者都對她的創作進行過評論和研究,可謂成果豐碩。

目前關于琦君研究的論題涉及琦君生活、思想和創作諸方面,包括文本解讀、創作主題、思想內容、表現手法、藝術特征、審美風格等,也涉及琦君創作的各種文體,研究相當充分。尤其是懷鄉書寫和親情書寫的作品,更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視。這些成果,既較為充分地體現了臺灣文學的研究水平,也較好地凸顯了琦君作為臺灣作家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但與臺灣文學的整體研究狀況相類似相對應,琦君的研究也有不少需要拓展的空間。這些空間無論對于琦君的研究還是臺灣文學的研究都有很大的意義。

一是關于琦君和同時代作家關系的研究還比較缺乏。

琦君自1950年代初開始文學創作,至2006年離開人世,其文學活動跨度長、影響大,文壇交游廣,除了她自身的創作成為文學史書寫的重要內容外,她與同時代作家的關系也構成了文學史的重要內容?!爸醒氪髮W”曾舉辦過一場“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將琦君與一些同輩女作家進行了比較考察,可以說開了一個好頭,值得進一步推進。

與琦君同時代的臺灣女作家有很多,形成了臺灣文壇耀眼的女作家群體。包括林海音、張秀亞、徐鐘珮、鐘梅英、王文漪、羅蘭、胡品清、艾雯、劉枋、王琰如,等等。其中林海音出版了《曉云》《城南舊事》《春風》《孟珠的旅程》《綠藻與咸蛋》《婚姻的故事》《冬青樹》《我的京味兒回憶錄》等小說和散文集,或書寫海峽兩岸人物命運的變遷,或書寫對大陸特別是對北京的留戀和懷念,表現時代社會的蛻變、歷史人事的滄桑,寫盡了舊時代女性的不幸,筆端飽含感情。張秀亞出版了《三色堇》《湖上》《愛琳日記》《兩個圣誕節》《北窗下》《曼陀羅》《石竹花的沉思》《白鴿·紫丁花》《海棠樹下小窗前》《杏黃月》等散文集,她的散文色彩繽紛,詩情濃郁,筆致秀逸,多采自日常生活和個人情感經歷,善于捕捉生活中種種動人的情景和細節,從平凡中發掘出純真的美,往往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象生動,充滿詩情畫意。這些女作家盡管人生經歷不盡相同,藝術趣味也有差異,創作風格各有特色,但她們共同創造了臺灣女性文學的繁榮。琦君與她們大都有著密切的文學和生活交往,共同構成了臺灣的文學創作生態。林海音在《琦君一生兒愛好是天然》一文中便講述了兩人因文結緣的經歷。20世紀50年代初兩人一起向《“中央日報”》的“婦家版”投稿,由此結緣,此后便相親相惜,在創作和文學活動中相互關心、相互支持,成為文壇好友知己。琦君的《琦君說童年》《琦君寄小讀者》《詞人之舟》等著作都是由林海音主持的純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這樣的文學交往和互動,無疑會對作家的創作產生影響。當然,還有很多男作家,琦君也與他們多有文學交往。因此,研究琦君與臺灣地區當代作家的關系,研究她與文學報刊的關系以及其文學交游,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些研究可以大大豐富臺灣文學史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20世紀50年代以后的臺灣文學發展生態。

二是琦君和中國古代文學及傳統文化關系的研究也需要拓展。

琦君自幼喜愛文學,閱讀了不少古典文學作品,而她自覺地、系統地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則是在大學時期。在之江大學上學時她深受詞學大師夏承燾的影響,她向夏師系統學習詩詞理論和詩詞創作,打下來深厚的文學特別是詩詞功底,這為她后來走上文學創作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需要關注的是,夏承燾的詞學淵源又在哪里?他的詞學理論和詩詞創作有哪些成就?他是如何影響以及在哪些方面影響了琦君的創作?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由此可以進一步拓展琦君與古代文學傳統的研究。夏承燾生于1900年,卒于1986年,浙江溫州人,被稱為民國時期的“一代詞宗”。夏承燾撰有《唐宋詞人年譜》《天風閣詞學日記》《瞿髯論詞絕句》等詞學研究專著,其中《瞿髯論詞絕句》以絕句的形式論詞,充分展示了夏承燾在詞學方面的深厚造詣。另外,他還有收錄300余首詞作的《夏承燾詞集》行世。夏承燾的詞作常常以平易曉暢的語言表達深摯濃烈的情感,詞風沉郁頓挫而又情愫濃重?,F在的問題在于,作為老師的夏承燾,他在哪些方面又在何種程度上對琦君的創作產生了影響?夏承燾的詞學觀、詞學實踐和詞風與琦君后來的創作有沒有發生關聯?或許,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從夏承燾出發,探討經由夏承燾指導的琦君又和中國古代哪些詞人發生了關聯?琦君1981年在純文學出版社出版了《詞人之舟》,這是一本評介賞析詞的專書。書中收有琦君關于溫庭筠、李煜、柳永、晏殊、張子野、晏幾道、蘇軾、秦觀、李清照、陸放翁、辛棄疾、朱淑真、吳藻等13家詞人的評論。全書前面有一篇《詞的簡介》,說明詞的形成、名詞、體裁及討論詞與詩的區別,這本書集中體現了琦君的詞學觀及其審美傾向。而夏承燾對這些詞人也大都有過深入的研究,其《唐宋詞欣賞》一書中,既有《詞的形式》《長短句》《敦煌曲子詞》《中唐時代的文人詞》《花間詞體》等理論性、知識性的篇章,更有《論韋莊詞》《溫庭筠的〈菩薩蠻〉》《范仲淹的邊塞詞》《蘇軾的悼亡詞》《李清照的〈醉花陰〉和〈聲聲慢〉》《陸游的〈鵲橋仙〉》《周邦彥的〈滿庭芳〉》《馮延巳和歐陽修》《辛棄疾的農村詞》《辛棄疾的〈西江月·遣興〉》《劉克莊的〈清平樂·五月十五夜玩月〉》等對具體詞人、詞作進行評論賞析的篇章,論及的詞人有數十人之多。比較兩書內容,可明顯地看到琦君的詞學觀及其審美傾向與她的老師夏承燾的淵源關系,二者可謂一脈相承。

關于琦君的創作風格,人們通常以真摯細膩、簡潔樸實、溫柔敦厚、自然淡雅來概括。林海音便說:“她散文的風格,文字樸實無華,但在淡雅中也可看出是經過細心琢磨的。她自己對于寫作風格喜歡引用《牡丹亭》里的兩句詞:一生兒愛好是天然,卻三春好處無人見?!雹夔苄纬蛇@一創作風格其實也深受夏承燾的影響。在《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這篇論文里,夏承燾對李清照的詞進行了細致的評論:“李清照詞給人第一個印象是好懂——明白如話。李煜詞最能抓住讀者的是這點,李清照詞也復如此。明白如話絕不等于內容膚淺,只有用極尋常的語言寫出深刻的感情,才能使人一讀即懂而百讀不厭?!雹谒€進而分析了李清照詞明白如話風格的成因:一是由于她有真實深沉的生活感情,故不需要浮辭艷采;二是由于她有高潔的情操,她沒有什么不可告人之隱,所以敢于直言無諱。再來考察琦君創作的藝術特色及其成因,從夏承燾的這篇論文中我們不無啟發,很容易找到共同點。琦君曾談到夏承燾老師告誡她,文章是以心寫而不是用腦寫的,從心里寫出來的才見真性情,用腦子寫出來的只偏重文字技巧;與其文勝質,寧可質勝文。正因如此,在琦君的作品中,寫的是平淡的日常生活,用的是簡潔明了的語言,往往使讀者有“如見其人”的親切感;而由于對人生和人情有著深刻的洞察,琦君簡樸自然的文字卻又顯得通透睿智、平易淡遠。正如宋代詩人梅堯臣所說的:“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讀邵不疑學士詩卷》)

琦君的文學創作與佛教文化的關系、琦君文學創作中表現出來的詩詞方面的造詣等方面,都展現出中華傳統文化對于琦君的影響。琦君的詞風具有婉約派的風格,她近于婉約派的哪些詞人,與其又有哪些區別?儒釋兩種文化在她的創作中是如何相融的?等等。這些都很值得探討。因此,研究中華傳統文化在多大程度上、在哪些方面影響了琦君的文學創作,這是重要且富有價值意義的課題。一些學者注意到了這方面的選題并開展了研究,如琦君的創作與佛教文化的關系以及她在創作中所表現出來的中國文化的深厚造詣,但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待深化。

三是琦君和西方文學的關系。中國現當代作家和外國文學的關系,是一個重要的學術命題。中國現當代文學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西方文學的影響下發生發展著的。20世紀50年代以后,臺灣文壇深受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影響,作家們在創作中大都融入了現代主義文學因素,出現了現代主義詩歌、現代主義小說、現代主義戲劇。即便在相對來說較為保守的散文界,20世紀60年代也出現了變革的呼聲和實踐。1963年,余光中在其第一本散文集《左手的繆斯》的“后記”里發問:“我們有沒有‘現代散文’?我們的散文有沒有足夠的彈性和密度?我們的散文家有沒有提煉出至精至純的句法和與眾迥異的字匯?最重要的,我們的散文家們有沒有自《背影》和《荷塘月色》的小土地里破繭而出,且展現更新更高的風格?!雹?965年,他在第二本散文集《逍遙游》的“后記”里又說:“只要看看,像林語堂和其他作家的散文,如何仍在單調而僵硬的句法中,跳怪凄涼的八佾舞,中國的現代散文家,就應猛悟散文早該革命了?!痹谒珜А吧⑽母锩钡木V領性文獻《剪掉散文的辮子》中,余光中援“現代詩”之例提出“現代散文”概念,稱這是“講究彈性、密度和質料的一種革新散文”。他認為,“原則上說來,一切文學形式,皆接受詩的啟示和領導”,進而指出“文學史上的運動,往往由詩人發起或領導。九繆斯之中,未聞有司散文的女神。要把散文變成一種藝術,散文家們還得向現代詩人們學習”。④顯然,余光中試圖用現代詩的藝術精神革新散文,使它在現代主義的旗幟下蛻舊變新,成為現代文學大家族中新的成員。正是在這一文學理念指導下,余光中進行著自覺的散文創作實踐。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作為之江大學的畢業生,在大學階段,琦君有沒有受到外國文學的熏陶?這對她后來的文學創作有沒有影響?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她開始走上文學創作道路,在小說、詩歌等領域進行創作實驗,在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沖擊下,她的文學創作有沒有發生變化以及發生了哪些變化?還可以進一步研究,在此背景下,琦君和西方文學有沒有發生關系?如果有的話,是什么樣的關系,受到了哪些西方作家的影響?

除了上述幾方面之外,還有一些值得拓展的領域。

譬如,五四文學傳統對琦君創作的影響。五四文學傳統對臺灣當代文學產生了重大影響。1945年臺灣光復后從大陸陸續赴臺的作家,都是五四以后在新文學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胡適、臺靜農、謝冰瑩、林語堂、梁實秋、蘇雪林等作家更親身參與了五四新文學建設,直接把五四文學傳統傳播到臺灣。20世紀50年代以后臺灣文學中的人文主義精神,以及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等思潮,都與五四文學傳統有著密切的關系。琦君早在大陸時期就大量閱讀并接受了五四文學的影響。在20世紀50年代初她在臺灣文壇嶄露頭角,在她清新自然的創作中便呈現出這種影響。但她究竟是如何接受影響的?接受了哪些影響?尤其是作為一個女作家,她與五四以后現代女作家創作傳統有什么關聯?這些很值得深入研究和挖掘。一些學者注意到她與冰心創作的關系。她與冰心創作的聯系和區別到底在哪里?除了冰心以外,現代其她女作家如蕭紅、張愛玲等,有沒有對她的創作產生影響?在藝術表現方面,琦君常常采用兒童視角,很多現當代作家都擅長于這種藝術表現,如葉圣陶、冰心、蕭紅、林海音、白先勇等等,那么,琦君的獨創性又是什么?

再如,琦君作品中的地域文化書寫。浙江自古人文薈萃,魯迅、周作人、郁達夫、茅盾、王魯彥、許欽文、許杰、徐志摩、艾青、馮雪峰、柔石等浙江許多現代作家都有關于浙江的地域書寫。而從琦君的故鄉溫州也走出了不少當代作家,如張翎、陳河、張執任、吳玄、王手、哲貴、東君等,他們以獨特的視角和鮮明的個性,敘述著故土的故事和風情。琦君以溫州為中心的浙東地域書寫與她的那些同鄉作家之間有哪些聯系和區別?而那些區別之處就是琦君的文學創新的亮點所在。

還有,琦君在臺灣文學史上的地位,以及她對華文文學發展意義的研究。要擺脫個案研究的局限性,將研究對象放置在臺灣文學的發展脈絡、整體的中華文學背景中加以考察,這樣會更有利于厘清琦君文學的價值。

大陸對臺灣文學的研究已有40余年的歷史,翻開這部學術史,可以感受到幾代學者極為艱辛的努力以及取得的豐碩成果。然而,毋庸諱言,這一研究尚在發展過程中,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這里,既有研究觀念創新的問題,也有學術視野拓展的問題,更需要避免急功近利,對學術問題進行系統、深入、細致的梳理和思考,才能讓研究更有廣度、深度、厚度和力度,我們的學科就有可能得到更大的發展和更好的提升?;阽谂_灣文壇的地位和影響力,本文結合琦君的研究現狀提出了若干問題,希望可以窺一斑而見全豹,引發學界朋友思考,共同推動包括臺灣文學在內的華文文學研究不斷走向深入。

①林海音:《琦君一生兒愛好是天然》,見琦君《母親的菩提樹》,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頁。

②夏承燾:《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文學評論》1961年第6期。

③余光中:《左手的繆斯·后記》,《余光中集》第4卷,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頁。

④余光中:《剪掉散文的辮子》,《余光中選集》(三),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6頁。

猜你喜歡
散文作家文學
作家的畫
作家談寫作
作家現在時·智啊威
散文兩篇
散文兩章
我們需要文學
紙上的故土難離——雍措散文論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大作家們二十幾歲在做什么?
我與文學三十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