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合醫院改擴建設計策略研究

2022-02-25 02:42盧學森呂曉田
福建建筑 2022年1期
關鍵詞:秩序布局病房

盧學森 鄭 潔 呂曉田

(1.山東建筑大學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山東濟南 250000;2.同圓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濟南 250000;3.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編研中心 山東濟南 250000)

0 引言

醫院建設存在一定的周期性,且其建設周期與地區經濟及城市化進程密切相關。之前,我國經歷了一段高速的城市化發展時期,之后的發展狀態將由增量擴張轉向存量優化。同樣,醫院建設在經歷過一段時期的新院區建設之后,很多醫院在一定時期內將通過改擴建的方式進一步完善和提升。為此,研究醫院建筑改擴建的特點、規律,提出可行的設計策略,為醫院規劃建設提供具有現實意義的指導和建議,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1 醫院改擴建的實質:逐步更新

醫院之所以進行改擴建,是因為現有的建筑不能滿足當下的使用需求。例如建筑面積不能滿足增長的業務需求、房間布局不能滿足新的醫療流程、建筑空間不能滿足新的醫療設備或者建筑設備的安裝等。在實際工程案例當中,面臨的問題往往包含上述多個方面。所以既需要通過新建來增加業務用房,又需要考慮對有價值的原有用房改造利用,期間通過功能置換,使新建筑逐步替代原有建筑。通常先將新建筑建造起來,替代一部分現有的醫療功能,而后被替代的部分可以拆除,作為后續建筑的建設用地,再建設再替代,最終實現醫院建筑的整體更新[1]。

由于醫院在其所在區域的社會職能不可中斷、不可替代,所以改擴建的過程是逐步建設和和逐步替代,而非整體性的拆除和重建。

2 設計原則:尊重功能,著眼發展

醫院建筑的特點是功能性強,醫療流程作為硬性要求,滲透到院區規劃和建筑單體設計之中。從規劃的角度,建筑布局要遵循醫療功能區之間的關系要求;建筑內部各科室之間要按照醫療流程建立相應的聯系,相關科室需要形成必要的聯系——同層布置或相鄰布置,又或者需要設置物流系統或專用電梯;科室內部的房間布置和房間內部的功能布置同樣也需要遵循相應的醫療流程和專門的操作規范。所以,醫院設計必須尊重功能,應將滿足和實現醫療流程作為首要任務和前提條件。

另一方面,醫院建設有著自身特點。一座醫院往往會經歷多次的改擴建,不斷通過調整和擴展來實現新時期對醫院建筑的要求。所以醫院設計要著眼發展,無論規劃布局還是建筑單體設計,都要考慮未來改擴建的可能性,為其留有空間和余地。

再者,醫院改擴建設計還要考慮,在建設過程中,保證醫院功能的完整性和運營的連續性。醫院是一個復雜的功能集合體,必須有完整的功能配套才能實現就診、檢查、治療、保健、疾病防控等一些列醫療功能,功能單元的缺失,會導致醫院運轉的停滯。同時,要盡量降低改擴建施工對醫院的影響,以保證持續運營。

3 設計策略

改擴建是對醫院現有布局的一次調整,是對功能秩序的優化重構。在重構中,既要滿足當下的建設要求,又要著眼未來。因此,在改擴建設計中,在規劃層面和建筑層面,都要充分考慮“功能”和“發展”這兩個核心要素。

3.1 重構設計——以功能秩序為核心的設計策略

醫院的功能秩序可以理解為醫院內各功能區之間的相互關系。從建筑學的角度,綜合醫院是一個功能復雜的建筑群,各功能區塊之間需要按照醫療流程建立恰當的聯系,才能使醫院順暢運轉。這種秩序也可以理解為承載著不同功能的建筑之間形成的一種合理的布局關系。

醫院的功能秩序由外、內兩方面因素決定。

外部因素是指醫院所在地塊與城市的關系。設計首先應從外部因素入手,以確定正確的布局方向。外部因素包括:醫院在城市中的位置,被服務人群的主要來向,所臨接的城市道路情況、氣候和主導風向等。建筑師需要根據上述因素,決定醫院出入口的開設位置和醫院內各功能區的大體布局,以便讓醫院內部各功能區與城市外部環境合理的對接,讓醫院內不同的人流、物流、車流以及潔污流線順暢地連接城市,方便接診,避免對城市帶來不利影響。

內部因素主要是指受醫療流程所制約的醫院內部各功能區之間固有的相互關系,這是一個多層級的復雜關系。例如主體醫療區和科研、后勤、辦公之間的關系,醫療區內門急診、醫技、病房三者之間的關系,各功能科室之間的關系,以至于科室內部各細部功能之間的關系。建筑布局應當滿足醫療流程所提出的各種要求,為醫院內各功能區之間建立起良好的聯系,形成良好的功能秩序。

在醫院建筑改擴建的過程中,重構功能秩序是一個必然且必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單是老舊建筑得到更新,總體規模得到擴大,還有兩個重要任務需要借助功能秩序重構整合的契機去完成,這也是重構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3.1.1 重構功能秩序解決現狀布局中的既有問題

很多醫院經歷過多次的改擴建,這些建設中很多是以解燃眉之急為目的,很難保證每次都以長期規劃作為指導,便會累積下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涉及醫療流程給醫院運轉造成不便,有的涉及建筑規范給消防疏散造成隱患。醫院改擴建往往會經歷多輪次的建設,而其中某棟單體建筑的建設就可能將之后的建設帶入不同的道路,或者需要較大的成本才能調整建設思路。所以,改擴建設計要以重構功能秩序為出發點,梳理各種內部、外部設計條件,制定長遠規劃,將醫院建設帶入合理有序的發展道路。

例如某醫院(圖1),其現有院區歷經不同時期的發展建設,見縫插針的改擴建,使得院區擁擠不堪,多層建筑鋪滿用地,總體規模不大但是建筑密度很高,幾乎沒有騰挪的空間。建筑老舊且業務用房不足,屋頂加建、庭院加建存在安全隱患,缺少景觀綠地,院區環境欠佳。在新的設計中,將院區西南側職工宿舍區進行拆遷,作為一期門診醫技樓的建設用地,建成后,現狀門診樓功能遷出,可以拆除作為二期病房綜合樓的建設用地。通過建新拆舊和建筑間的功能置換,醫院形成了疏密有致的建筑形態;新建建筑與保留建筑經過整合,形成有序的功能布局;既增加了建筑面積提升了醫院的硬件水平,也增加了場地綠化改善了院區環境,是一次通過重構醫院功能秩序整體解決現狀困局的設計實踐。

圖1 重構新秩序代替舊秩序

3.1.2 以新的建筑形式構建新的功能秩序

當下的建筑技術今非昔比。目前的醫療技術、醫療理念和過去相比,也有很大進步。醫院建筑作為醫療技術和理念的承載體,在建筑體量、形態和布局上與過去都有很大不同。過去的醫院建筑受限于技術水平,建筑體量相對較小,布局相對松散。而目前的設計理念更傾向于相對集中的模式,多種相關科室集中在一兩棟大體量的建筑之內,不同建筑之間通過連廊建立聯系。這種便捷緊密的聯系,意味著更高的診療效率,同時也更好地為患者就診提供無障礙通行便利。

例如某醫院(圖2),在過去的布局中,醫療功能分布在多棟建筑內,之間聯系并不緊密。門診與病房兩棟主要建筑并列布置,沒有形成順暢的串聯關系,若干輔助功能也分散在周邊小建筑內。在新的設計中,使用醫院街,將新建的門診樓、病房樓以及現有病房樓進行串聯,形成集中緊密的布局,讓整個醫療流程在大樓內實現無縫接駁。在一期的新建病房綜合樓內,裙房中布置多個醫技科室,主樓為病房,將供應室、病房藥房、手術室、重癥監護室(ICU)、產房、新生兒監護室(NICU)、靜配中心、病房等相關功能科室容納于一棟建筑內,并利用豎向交通與豎向物流系統將其緊密串聯。手術室緊靠ICU,便于術后患者轉運;病房與手術室、ICU串聯,便于住院患者的治療;供應室與手術、產房串聯,便于輔料及手術器械的供給和處理;產房與手術室串聯,便于產房緊急情況的處理;病房藥房、靜配中心與病房串聯,便于藥品對病區的供給,患者餐廳與病房串聯,便于患者的日常生活。此次改擴建,通過新的建筑形式,構建了緊密的功能秩序,提升了診療效率,符合新時期醫療技術和醫療模式對于醫院建筑的要求。

圖2 以新的建筑形式構建新的功能秩序

3.2 動態設計——以建設過程為對象的設計策略

很多醫院都經歷過多次的改擴建。在醫院建筑的使用過程中,院方會提出新的使用要求,醫療模式、醫療流程會更新,醫療設備和建筑設備也在不斷發展。這使得一座醫院始終處在不斷的更替和發展建設當中。因此,建筑師需要以“動態的眼光”來看待醫院建設,也要以“動態設計”的思維和方法來應對醫院改擴建設計。

“動態設計”,要求建筑師對項目的整個實施過程做出詳細規劃,不僅為滿足當下需求而孤立的設計某一棟建筑,而是應對醫院的發展做出規劃,并在這個規劃的框架下,對近期、遠期的建筑和場地做出設計并為更遠的發展留有空間。也就是說,設計對象是醫院更新建設的整個過程,而不僅限于具體的建筑設計。

在設計實踐中,可以通過“整體規劃-分期實施”的方法來實現[2],也即對改擴建制定整體規劃方案,并制定分期實施計劃。值得強調的是,設計中的整體規劃也并非最終形態,它是對可預期的未來做出的規劃,它同樣是階段性的,需要是適宜改造和發展的。

制定整體規劃方案,需要深入分析現有用地條件和建筑功能布局等內部因素,以及城市環境等外部因素,按照預期的醫院規模來構建理想的規劃布局(不同規模的醫院往往適用不同的布局模式)。制定分期實施計劃,關鍵是要找到突破口,也就是要解決先期建設的用地問題——能否獲得醫院周邊地塊的使用權,還是利用醫院內部現有空地亦或是拆除現有次要建筑來獲得土地;同時要充分考慮院方的使用要求,先建設院方最需要擴建的部分,解決院方最為迫切的問題。先期建筑既要和醫院現狀保持必要的功能聯系,又必須能夠融入遠期的規劃布局。所以,設計過程往往基于雙向思維,一方面考慮著理想的規劃布局,另一方面考慮著現有條件和分步計劃,思維的兩端相互調整并相互靠近。

例如某醫院(圖3),建設方最初的需求只是建設一棟病房醫技綜合樓,而設計師幫助院方做了醫院整體的建設規劃,并從整體規劃的角度來確定一期綜合樓的建設位置和規模,這種以建設過程為對象的設計策略是對項目的全面論證,容易得到建設方的認可:首先建設一期綜合樓,之后進行建筑間的功能置換——西側原病房遷至新建病區,南側原門急診可遷至原病房樓,西南角原醫技樓可改為科研辦公,原門診樓可拆除作為二期門診醫技綜合樓的建設用地,之后可建設三期病房綜合樓。

圖3 某醫院分期建設示意圖

3.3 彈性設計——以適應性為目標的設計策略

彈性借指可變性。建筑在面對使用功能的調整時應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因為改擴建對于醫院建筑來說是普遍存在的。適應性是指建筑能夠適應使用功能的改變并作出調整的能力,建筑可以通過改建或者擴建來延續其生命周期,避免過早被廢棄或者推倒重建。彈性設計是一種適應性設計策略,讓建筑具有承載不同使用功能的可能性。建筑空間應當具備一定的通用性,以適應改建;同時,建筑空間也應當具備一定的可擴展性,以適應擴建。

(1)空間的通用性

具備通用性的建筑空間,一般需要滿足以下幾個要求:連續方整的建筑平面,合適的柱網尺度,合適的樓層高度,合理考慮荷載。

第一,建筑平面應當方整,樓梯、衛生間、設備管井等輔助空間應當布置在建筑外圍邊角,用來布置使用功能的區域應當連續、方整,便于劃分成不同的房間布局。

第二,確定合適的柱網尺度。首先需要研究醫院基本的功能操作和空間尺度,并以此作為基本單元。柱網尺度應當是基本單元恰當的倍數,讓柱網空間能夠很好的容納不同科室的基本空間?;镜目臻g尺度包括各科診室、檢查室、治療室的尺度,以及走廊、候診空間的尺度,以此為依據來確定建筑的柱網尺度。

第三,樓層高度滿足不同科室的使用要求,樓層荷載滿足除特殊設備外的一般科室的使用要求,也是空間通用的必要條件。

例如,某醫院門診綜合樓(圖4),采用模塊化的設計理念,6個模塊由醫院街串聯,樓電梯、衛生間等輔助功能均設置在科室模塊之間或者邊角,以保證模塊內部區域方整開闊,便于通過不同的劃分實現不同的功能布置,模塊間具有很好的空間通用性。通用空間的設計,是對未來不確定功能調整的前瞻設計,以增強建筑的功能適應性。

圖4 通用空間的設計應用

(2)空間的可擴展性

建筑擴建一般分為豎向增層和水平擴展兩種方式,其中豎向增層對既有建筑的現狀條件要求較為苛刻且施工對于既有建筑的持續使用影響較大。所以對于醫院建筑來說,豎向增層的擴展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與之相對,水平擴展則是較為實用的一種方式。

醫院建筑為了降低院內交叉感染,同時也為了避免人流交叉混亂,往往將每個科室設計為獨立的盡端,科室之間互不穿越,各門診、醫技科室又與主要的公共交通空間——“醫院街”相連,形成一種“枝干式”的平面布局。當建筑需要水平擴展時,可以將枝與干在各自的方向上進行延伸,具有較強的靈活性。所以,各個科室具有獨立可延伸的盡端,醫院街具有可與新建建筑相連的接入點,是醫院建筑具備可擴展性的關鍵;同時,從規劃的層面考慮,場地空間也要為建筑擴展留有余地。

如圖5醫院平面所示,門診醫技、病房、行政辦公等各自沿軸線發展,并通過連廊連接,形成網格式布局,是對枝干式布局的并聯擴展。醫院內各功能區在此布局下,均實現各自發展并形成緊密的聯系[3]。

圖5 空間擴展示意圖

4 結語

對于醫院建筑,改擴建是一種普遍而重要的建設方式。針對老院區的改擴建設計,應當把握方向,構建合理的功能秩序;針對新建項目,應當以發展為前提,為未來的改擴建創造條件??傊?,各種設計策略均是以理清功能秩序和適應發展建設為目標,值得設計師和建設方深入研究好好把握。

圖 片 來 源

圖1~圖4:作者自繪;

圖5:作者改繪。

猜你喜歡
秩序布局病房
更正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癥監護病房的實踐與探討
秩序與自由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孤獨與秩序
VR布局
2015 我們這樣布局在探索中尋找突破
Face++:布局刷臉生態
遏制違約頻發 重建藥采秩序
亂也是一種秩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