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老年宜居環境背景下的老住區公園提升改造研究
——以省老干局湖體改造以及周邊景觀修復提升為例

2022-02-25 02:42
福建建筑 2022年1期
關鍵詞:住區宜居座椅

莊 益

(福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0 引言

21世紀以來,中國已經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中國發達城市老住區中,生活的大多是老年人。

為貫徹《福州市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十三五”規劃》中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要求,福州市委市政府不斷在城市建設中開展“老年友好型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區”建設示范行動,以鞏固全國無障礙建設城市創建工作。結合福州市政府啟動新一輪城區水系治理的有利契機,沿福州水系周邊老住區環境隨之提升。

以老年人生活居多的老住區,由于建設年代較早,建筑標準較低,建設技術不如現在成熟,存在著部分房屋的建設質量偏低、無障礙設計缺失、綠化率不足和基礎設施不足等等問題[1]。特別是公共的景觀空間,也無法滿足人群日益提高的需求。如何在城市推進老住區的老年宜居環境,是城市建設中的重要關注點。

基于老年人生理及心理的特征以及老住區老年宜居環境的空間需求,本文以福州市“月亮湖”景觀提升工程為例,探究老年宜居環境的提升和改造策略;以“微更新”的工作方法,利用現有的空間資源,提升老住區的老年宜居環境,進一步提升城市綠地的水平。

1 項目概況

月亮湖公園位于福州市鼓樓區五四路段東側省老干局古田村大院內,與北側湖前河水系相聯通,屬于溫泉街道。月亮湖西側為省老干局,福建省老年大學,北側為福建省老年醫院,南側有福建老年報綜合樓、福建省老年機關體育協會,東側為古田村大院,是20世紀90年代建設的老住區,住區以老年人為主要對象。周邊以老年人活動機構為主。月亮湖公園的主要活動人群為老年朋友。

本次提升綠地范圍,總占地面積約0.53 hm2。周邊交通配套設施完善。地塊緊鄰城區,城區市民通過公共交通,基本可以在15 min內到達;社區道路完善,住區群眾可通過步行到達游玩。

2 關于建設老年宜居環境的思考

2.1 老年人的群體特征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首先面臨的是身體機能衰退,表現在對環境的各種感知能力降低:有聽力視力的下降,無法妥善處理外部環境信息。也有身體骨骼的衰退,使得身體對于通用人體工學不適應,腿腳不便利,無法適應環境的高差。同時身體的衰退伴隨著心理的變化,老年人普遍容易出現自卑、害怕孤獨、喪失安全感等心理問題。建設者應從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方面考慮,如何創造一個真正地適合老年人活動的空間,使其老有所樂[2]。

2.2 老年人需求的健康空間的特征

老年人參與戶外空間活動的最基本訴求是強身健體。但不同的老年人個體之間的差異又決定了他們會選擇不同形式的活動。因此,老年人需求的健康空間有著專業性和豐富性的要求。符合老年人的健康空間有以下特征:

(1)安全性高。根據老年人的生理尺度特點,將場地材料和配套的活動設施尺度進行調整。如設置安全防滑的步行空間,加裝座椅扶手,完善活動空間內的無障礙設施。

(2)可識別性強。由于老年人生理機能衰退,需要有高辨識度的空間,利用視覺來助于引導老年人開展相關活動。

(3)體驗感強。區別于傳統的綠化景觀,符合老年人需求的空間,應更加注重老年人對空間的體驗和感受,提供多樣化的公共活動,增加參與者的體驗以及成就感。容易到達的空間,也可以給予老人便利舒適的體驗感。

(4)適于社交。通過精細化的環境空間規劃,以及內部配套設施的完善,提供步移景異的活動場地,吸引老年人聚集交流,產生聯結。減少孤獨感,滿足老年人的關系需求。

(5)生態環境優良。生態環境密切影響在戶外場地活動的老年人。優良的生態環境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3 老年人在戶外活動的空間要素

2.3.1 步行空間

散步、健走是老人喜愛的戶外活動方式。老年人的身體機能衰退,步速緩慢,有些還需要輔助拐杖、輪椅等。因此營造舒適安全的步行空間,就要充分的考慮步行空間、尺度和材料。

步行的道路應該蜿蜒富有空間變化,不宜有太大的高差。適合老年人行走的坡度應小于5%,如果出現高差過大的情況,應設置停留的平臺、臺階以及無障礙坡道。并且設置明顯的入口引導和無障礙標識。

老年人舒適的步行距離約為150 m~400 m,應在這個范圍內合理布置座椅,以供休息。

老年人對步行空間的鋪設材料有著比較高的需求。鋪地的材質應防滑,平整、堅固。老年人更喜歡腳感舒適有彈性的地面。材料應整潔易于清理也有助于老年人在戶外空間的體驗。同時材料還應有良好的排水性能,避免老年人在雨天滑倒。

老年人的視覺功能下降,容易迷失或錯過路面上的信息。溫暖的顏色,也可以喚起老年人內心的幸福情緒。因此,可以在合適的區域,設置一些顏色明快標識或者鋪裝方式,起到提示和警醒的作用。

2.3.2 坐息空間

根據觀察和社會調查,筆者發現,在戶外活動中,老人們的活動通常有體育鍛煉、語言交流、歌曲切磋、放空冥想等。適當的增加座椅,有助于延長老年人們在戶外活動的時間。老年人們也更愿意在坐息空間充裕的場地進行活動。

注重人文關懷,提升老年人在戶外休憩的舒適性、安全性,是坐息空間設計時需要考慮的。

根據“邊界效應”座椅的位置一般安排在有依靠的區域(如大樹、擋墻、大片草坪)邊。有條件也可以把座椅設置在亭廊內,提供遮風、避雨、遮陽的休息場地。結合老年人開展活動的類型,可以布置座椅的布局采用圍合式、對坐式、劇院式等。

座椅的材質可以結合景觀需要,一般選用圓潤的石材并結合木質坐面,木質坐面可以提升夏日冬季使用的舒適性。

座椅高度是影響老年人使用的一個重要因素。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過矮的座椅不利于老人使用。適合老年人的座椅高度也因個體差異無法控制在標準內。因此戶外適老的座椅設計,一般把座椅高度控制在400 mm~500 mm這個標準范圍內。為提升老年人坐息的舒適性,可以為休息的座椅增加合適角度的靠背。在座椅周邊設置一些輔助老年人起立的扶手,也可增加室外設施對老年人的友好度。

2.3.3 庭園空間

老年人開展活動需要不同類型的活動空間。老年宜居環境的戶外空間,應根據場地條件以及使用需求,布置類型豐富的庭園空間。

庭園空間由地形、水體、園路、植物、建筑等圍合而成。庭園空間的類型可分為開敞庭園空間、閉合庭園空間和半閉合庭園空間。

開展不同活動類型的老年人,可以分別在不同的庭園空間內找到自己的歸屬感。開敞的庭園空間適合團體活動的老年人,如開展舞蹈、書畫活動;半閉合空間的庭園適合觀賞型的老年人活動。他們成為空間活動的的觀察者,但又保持獨立的空間;閉合的庭園空間適合老年人開展舒適的聊天交流、空間冥想等活動。

2.4 微更新是提升老年宜居環境的趨勢

微更新以可持續、有溫度、漸進明晰為切入點,對老舊住區的痛處對癥下藥,快準狠地完成老住區老年宜居環境的提升。達到既不用大動筋骨,就能煥發出蓬勃生機的效果。

微更新的工作方法利于統籌周邊群眾的活動需求。一般采用上位整體統籌定位,再針對一定范圍微整,更利于落實范圍內的需求收集。

區別于“拆、改、建”后打造成千園一面的尷尬局面,微更新的“留、改、拆”更利于保持特色文化。微更新可以保護原有的社區社群文化記憶不被掩蓋,同時又可以提升群眾使用品質。

老住區的更新面臨的一個重大難題,就是資金來源。改造資金主要源于政府財政撥款和補助,有限的資金也不適用于在場地內大動干戈。因此,有針對性的微更新,更利于改造成本的控制。

3 項目建設要素

3.1 打造安全舒適有吸引力的社區公園

園路布局與設施安全:場地內單獨規劃一條閉合的步行空間,保證參與社區公園活動的人群的交通安全。針對開放使用的親水空間,設置不同等級的安全防護欄桿,并且配套警示標志及救生設施。針對臺階、坡道等豎向變化的場地,設置的提示標識和扶手欄桿,以協助人員安全。場地內的鋪裝材料和面層的加工形式均考慮到安全防滑的因素。

舒適便捷的游園環境:結合居民的步行舒適距離,沿社區綠地邊界設置便捷的進出通道。環湖步行空間穿梭于林間,形成了步移景異的游覽空間。林蔭提供了舒適的步行空間。園路串連的不同功能空間內,布置了適合各類活動的坐息空間、體育設施、休閑廊架等。簡潔明了的標識系統,提供了明確游園路徑和社區公共服務點。

特色植物景觀的打造:社區公園綠化,立足于保存原有綠化基底,以展現精致舒適社區公園綠化為主旨,采用因地制宜、疏密有致,精細種植的方式。結合場地林蔭空間需求,保留了原有的南洋杉、榕樹、木棉、樹形桂花、假檳榔、大王椰子、紫薇等20世紀90年代種植的大樹。結合保留要求,策劃了以傳統園林植物“榕”“竹”“荷”為活動主題的空間。對于阻隔視線、長勢不佳的美麗針葵、灌木型桂花、叢生竹林等植被,采取就近遷移、原場地移植、修剪等措施。臨湖、開放活動空間,則以大樹、草坪工字式種植方式,保障游覽視覺通透。臨跌水、緩坡駁岸以花葉蘆竹、鳶尾、美人蕉、菖蒲、再力花、狐尾藻、旱傘草、千屈菜等,精致錯落的水生植物花鏡搭配,修飾駁岸、延展游賞視線。臨進出通道、半私密空間布置綠化組團節點,以紅楓、雞爪槭、茶梅、海桐、龜甲冬青結合置石,營造賓至如歸的組團氛圍。本次綠化的提升,彌補了原有植被缺乏季相變化的遺憾,拓展了水生植物對水體凈化的作用??傮w平面圖如圖1所示。

圖1 月亮湖公園總平面圖

3.2 立足微更新整理和利用原有環境及材料

充分考察原有場地的構筑物及老材料。確認保留及利用的構筑物,重新將空間進行組合,引導流線,運用于停留空間對景之處。

老構筑物及材料的應用,一方面形成場地的歸屬感以及認同感,另外一方面減少了垃圾,降低成本,體現生態環保的理念。

3.3 重塑場所精神,追求文化再生

將當地文化特色融入景觀空間,帶給老年人歸屬感[3]:即做足場地“月亮”文化,提升場地游線系統。將荷塘月色-清廉水塘、竹煙波月-才藝廣場、榕蔭月韻-靜心廣場、月明風清-健身廣場、月籠輕紗-舞誼廣場,形成若干個尺度適宜,亦動亦靜并帶有韻律的空間變化的公共活動空間,為老住區人員提供可選擇的活動空間,如圖2所示。

圖2 建成照片(榕蔭月韻、竹煙波月、月籠輕紗)

3.4 便民惠民,開辟公共活動空間

新增便民棧道,實現人車分離,同時滿足游人親水的游覽需求。

老年人群的活動形式,可以按照活動幅度分為動態、靜態趨向、靜態活動[4]。延伸策劃出以健康徒步、繪畫展示、棋技切磋、健身康體、曼妙舞姿、垂釣生活等活動與空間,形成多彩多元的便民景觀空間。

暖色系列的色譜會引起甜美感的心理聯想[5]。以高飽和低明度的紅色防滑透水混凝土路面,營造一種充滿熱情的氛圍,以滿足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的需求。

3.5 結合地勢高差,自然滲透內外景觀

南側社區綠地入口,通過結合人行道修復翻新,更新原有參差不齊的臺地,增加并明確入口流線,在休憩與湖體之間形成廣場空間,解決場地內使用者帶兒童老人自由活動的空間問題。

在敬老亭周邊,結合座椅和種植池的組合,化解高差。通過植物等景觀材料進行修飾,使得空間邊界明晰又相互滲透,形成變化靈動的空間序列。

4 建設老年宜居環境背景下的工程措施

4.1 生態優先的平面布置

場地活動空間的布局,均考慮到對原有植物的保留與利用。對于原有場地開辟的水池駁岸,針對其現有使用現狀及群眾使用需求,分別采取修復和提升措施。將現有的水泥硬質駁岸提升為對水系有凈化美化的軟駁岸,如圖3~圖4所示。

圖3 硬質駁岸提升前 圖4 軟質駁岸提升后

“以水為源,活水造園”,作為水系改造的布局理念。修復原有漏水垂直駁岸,新增完善人行交通的棧橋,如圖5~圖6所示。

圖5 垂直駁岸提升前 圖6 修復新增棧道提升后

通過合理調蓄聯動月亮湖內的水景與城市河道,通過綜合治理的手段,凈化湖內的水體,形成可控制的內外水循環,為月亮湖提供“源頭活水”,讓月亮湖的景觀水體共同參與到城市水體的代謝之中,如圖7所示。

圖7 營造荷塘月色的活水源頭

優美的植物景觀和水系,從視覺聽覺上為老住區的老年住戶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為老住區打造宜居環境,提升老年外出頻率,增加社區交流、提升幸福感、打造宜居環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2 海綿城市理念的應用

場地位于區域低洼地帶,經年受暴雨影響積水嚴重,地表徑流影響景觀效果和設施安全。本次微更新結合海綿城市的需求,場地選材主要以透水磚和透水混凝土為主,達到硬質面積的85%。同時,結合豎向設計,地形的設計充分考慮下凹綠地對于地表徑流的消解作用。設置生態植草溝,達到豐富場地,景觀化過濾水質的作用。

4.3 人性化的配套設施設計

為了提升老住區老年住戶的使用舒適性,進一步完善無障礙、適老性的休憩座椅、支撐設施、照明、引導設施,增設全覆蓋的監控系統。同時在小品設計上進行了人性化的考慮。

(1)座椅的設計

結合老年人的生理特征,所有的座椅設置了靠背及起身扶手。坐凳用材以竹木坐席與石材基礎相結合的形式。石材基礎滿足了戶外產品的耐久性,竹木座椅提供了室外就坐的舒適性。通過工程精細化設計,避免了安裝釘面外露給使用者造成的安全隱患和質量問題。采用先整體加工,再現場安裝的形式,減少了整體施工提升對于周邊住戶的影響。

(2)扶手的設計

配合臺階和無障礙坡道。場地設計了單側扶手供老年人上下臺階,接駁高差使用??紤]安裝便捷,扶手采用了鋼構與竹木扶手相結合的形式。為了達成景觀的統一性,對鋼構采用了木紋漆飾面的處理手法,如圖8所示。

圖8 座椅及扶手建成照片

(3)多用臨水護欄的設計

場地內的月亮湖是周邊老干局開展垂釣活動的的重要場地。項目更新訴求即包含保留并增加釣魚位。原有欄桿防護高度不足60 cm,更新的防護欄桿采用三段式鐵鏈防護,總防護高度達到110 cm。鐵鏈采用鎖扣形式固定,可在開展活動期間,打開滿足釣魚使用??紤]臨湖陽光充沛,從人性化角度考慮,在臨水護欄的立柱內設置直徑為40 cm的插傘孔,便于開展活動時,在欄桿上插入遮陽避雨的雨傘,避免設施占用釣魚位。

5 結語

為了提升老住區的老年宜居環境,應在老城區的提升改造中,根據場地特點和實際情況,因地制宜,一區多策,精細化設計,融入相關適老設施。同時,相關政府和部門應大力支持,保障老住區的相關社區公園配套達到適老且宜居的環境,提高老年人的居住生活水平,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充滿幸福。

猜你喜歡
住區宜居座椅
相約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匱”
宜居的海底城市
混合功能住區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影響初探
宜居大化
基于最小開發單元模型的住區緊湊度測算與評價
宜居星球
你愿意變成傘還是座椅
多功能環保座椅系列
住區適老化改造的困境與規劃管理對策
舊住區出入口景觀改造研究——以南京鎖金住區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