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氣質與青海映像:“西部歌王”王洛賓在青海的生活與創作

2022-02-26 22:15◇張
青海社會科學 2022年5期
關鍵詞:王洛賓青海民歌

◇張 璐 呂 暢

20世紀20年代韋伯(M .Weber,1864-1920)等社會學家從音樂歷史出發觀察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相互關系,音樂社會學應運而生,成為社會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文化運動后,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社會學研究方法開始進入中國。蔡元培最早對音樂與社會的關系做出具有科學遠見的思考:“求吾人對于音樂之感情,則關乎生理學、心理學、美學者也。求音樂所及于人群之影響,則關乎社會學與文化史者也?!雹俨淘啵骸丁匆魳冯s志〉發刊詞》,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1920年第1卷第1號。此后,中國音樂社會學不斷產生重要成果,在成為一種具有獨立價值的研究視角,漸漸形成自身方法論體系,并融入音樂學研究的各個領域之中。本文基于音樂社會學視域,探討著名民族音樂家王洛賓在青海的生活軌跡及青海多元文化對其創作的影響。

一、走進青海的“西部歌王”王洛賓

作為近代著名音樂家,王洛賓與青海的緣分來自整個中華民族的時運變遷。學習西洋音樂的王洛賓,因為走進青海,成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者與振興者。

(一)從“巴黎”到“大西北”

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中國的音樂學者開始更為迫切地思考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1924年,王光祈指出:“現在一面先行整理吾國古代音樂,一面辛勤采集民間流行謠樂,然后再用西洋音樂科學方法,把它制成一種國樂。這種國樂的責任,就再將中華民族的根本精神表現出來,使一般民眾聽了,無不手舞足蹈,立志向上?!雹偻豕馄恚骸稓W洲音樂進化論》,見《王光祈文集·音樂卷》,四川音樂學院、成都市溫江區人民政府編,巴蜀書社2009年第1版,第358頁。北京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1930年,王洛賓考入北平師范大學音樂系后,開始全面接受新思想與新音樂的洗禮,大學期間一直跟隨西學歸來者和外籍教師接受西方音樂訓練。西洋音樂所強調的抒情性,使得王洛賓熱衷于抒情敘事的表達方式,同時開始嘗試學堂樂歌“選曲填詞”的創作方法。

抗戰前夕,西北作為戰略緩沖區備受關注,中央政府加強了中原地區與青海河湟地區的聯系。少數受新思想熏陶的返鄉人感受到青海經濟文化的落后:“我們每每走到上海、天津的十字街頭時,看見一切近代化的生活表現,立刻使我們回想到窮苦可憐的西北,荒野蔽塞的邊地。同是中華民國的土地,同是中華民國的人民,其社會建設,生活享受,竟有如此懸殊者!”②李世軍:《我們怎樣走到新西北的路上?》,《新青?!?932年10月15日。1935年前后,受國民政府“新生活運動”的影響,青海河湟地區學生在《新青?!冯s志發表《青海青年今后努力的動向》③李世軍:《我們怎樣走到新西北的路上?》,《新青?!?932年10月15日。一文,號召青年守住“禮義廉恥”,革除頹廢消極的思想,樹立復興民族、振救國家的新精神和新生活理想?;诖藭r青海面臨的社會問題,作為一名從北平來到西部的青年,經受過新思想洗禮的王洛賓以服務、建設當時落后于時代的青海為目的,開始了自己的西部音樂生涯。

(二)從“抗戰教員”到“音樂教師”

“九一八”事變后,王洛賓參加丁玲領導的八路軍西北戰士服務團,開始投身抗日文化宣傳活動。正如呂驥在《論國防音樂》中所言:“音樂,也和教育、文學、戲劇以及其他的藝術一樣,要擔負起當年的緊急任務。不只要擔負起喚醒和推動全國未覺悟的民眾責任……也應當進一步積極地把全國民眾組織起來,把他們的抗敵意志轉化為實際行動?!雹苻D引自曾遂今:《從藝術的窗口看世界——音樂文化的價值理性思考》,中國文聯出版社2016年第1版,第124頁。這是當時多數愛國音樂家的共識,此時的王洛賓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積極投身于文藝工作者隊伍的抗戰工作之中。

1938年,王洛賓受黨組織委托,隨肖軍、塞克、朱星南等同志去新疆工作,因新疆軍閥盛世才阻撓,途中在蘭州滯留。這段時間,王洛賓參加西北抗戰劇團,同時在甘肅和青海展開抗日活動和自發的民間音樂搜集。同行的好友塞克對王洛賓的命運產生過重大影響。正是在塞克的鼓舞與帶領下,王洛賓做出了放棄巴黎求學之路,轉而尋找大西北最美歌謠的選擇。1939年1月他來到青海并在回族中學擔任音樂教師。⑤王海成:《王洛賓歌曲集》,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版,第4-25頁。這一階段的創作在王洛賓的藝術人生中,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地域特征,刻下了“青海印記”。

走進大西北后,王洛賓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青??箲鹦麄骱兔窀杷鸭ぷ?。1939年,他為青?;刈逯袑W創作《穆斯林青年進行曲》并在課堂教唱:“我們是青年人,中國的青年人。青年要領導著大眾向前進,用我們的熱血捍衛祖國,青年的穆斯林勇敢前進”,這段歌詞是當時回族青年學生最為熟知的抗戰宣傳口號。他組織成立抗戰劇團和兒童抗戰劇團,將塞克從延安寄來的抗日歌曲《大刀進行曲》(1937年,麥新曲)、《游擊隊歌》(1937年,賀綠汀曲)、《太行山上》(1938年,冼星海曲,桂聲濤詞),以及自己創作的《送郎西征》《我們的抗日遠征軍》《愛子孫更要愛我們中華》《戰馬歌》《沙漠之歌》《我們要保衛家鄉》《青海是個好地方》⑥馬忠國、羅源:《民國時期青海音樂史概述》,《青海師范大學學報》1986年4月。等作品唱遍青海的大街小巷與中小學堂,為推動青海全民抗日運動做出了巨大貢獻。除抗戰歌曲外,王洛賓還創作了贊揚青藏公路修筑工人的《筑路歌》,提倡珍惜糧食的《吃飯歌》,鼓勵老百姓勤儉節約的《織布歌》等等。①王海成:《王洛賓歌曲集》,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5頁。這些音樂活動和音樂作品表明王洛賓的音樂人生已經融入青海民眾的社會生活之中了。

社會角色從“抗戰教員”到“音樂教師”的轉變,意味著王洛賓已扎根青海?;谧园l的愛國熱情和青海人民對新思想的渴望,王洛賓將音樂功能化,以樂譜代替槍桿進行青海的抗戰教育,證明他已經完全融入這片熱土。青??谷瘴幕谕趼遒e的指導下引起前所未有的熱潮。音樂學家梁茂春在王洛賓編譯的《西北民歌集》中發現王洛賓1939年12月于青海記到:“他們的語言習俗雖然不同,可是他們歌曲中的意識,現在已經在抗戰建國的口號之下統一起來了,為了把他們的歌聲介紹給大家,特編譯了這本西北民歌,同時大家也可以在這里認識一下西北各族同胞的抗戰情緒?!蓖趼遒e好友張西洛先生曾說:“是‘民國’二十八年,隨全國慰勞團赴青海,在西寧晤及王洛賓兄,他是在青海領導西北歌詠運動的堅實分子……我愿把《西北民歌集》②《西北民歌集》是王洛賓未曾正式出版的作品集。2004年梁茂春先生在韓國探訪韓悠韓遺物時曾發現此書。參見梁茂春:《遙遠的地方傳奇多——〈王洛賓采訪錄整理后〉》,《歌唱藝術》2013年11月。介紹于全國同胞,這里可看見西北同胞對于民族保衛戰爭之無限熱情?!雹哿好海骸哆b遠的地方傳奇多——〈王洛賓采訪錄整理后〉》,《歌唱藝術》2013年11月。這不僅反映了青海獨特的民歌環境為王洛賓的提供了創作土壤,也反映了青海人民的質樸和自覺的愛國意識。

(三)從“采歌者”到“傳歌者”

文藝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思想性格,是一定社會環境和文化在藝術上的反映。王洛賓北平學習期間曾選修柯正和開設的“世界民謠”課程,他發現搜集整理的歌譜甚少,這為他大西北音樂搜集之行埋下了伏筆。雖然新疆時期是王洛賓創作的高峰期,但7年的青海生活使他成為一名民族音樂人??梢哉f,是青海多民族文化,為“西部歌王”提供了肥沃的民歌土壤。

“1939年11月—1941年3月在青海組織青??箲饎F,利用巡回演出的機會,記錄了蒙、藏、土、撒拉、回、漢民歌一百余首?!雹芰好海骸锻趼遒e與梁茂春的三封書信》,《歌唱藝術》2013年9月?!锻趼遒e歌曲選》中,在青海搜集和創作的民歌有17首。由于原生態民歌自身具有“口頭性”和“即興性”,在音樂流動的時空里每一次傳播都是各取所需、各自修改、各自潤飾加工的過程。加之,歌詞語言多為方言和俚語,對交通不便的青海來說,無形中加大了與中原主流文化交流的屏障 。王洛賓為了打破交流阻礙,在音樂創作中將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并置,使少數民族語言的襯詞與漢語配譯的歌詞相融合,塑造出風格獨特且文化統一的作品??梢哉f他是中國音樂“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并置”第一人。這樣的創作方式不僅滿足了社會政治和藝術的需要,在創作中也更多考慮到各民族的音樂聽眾,平衡了音樂創作的時代尺度和需求?!拔艺J為編寫一首兄弟民族的民歌,花費的創作精力,不次于創作一首新歌?!薄白髌分?,什么叫民族風格,什么叫民族氣質?民族語言本身即帶有民族氣質。在曲調中只要保留一點民族語言的線條及節奏,必然會反映出一定的民族氣質,說出了話題??傊?,這是我個人的見解,和多年來所追求的民族風格?!雹萘好海骸锻趼遒e與梁茂春的三封書信》,《歌唱藝術》2013年9月。王洛賓的音樂創作使青海民族文化在全國得到廣泛傳播,并形成了青海民歌的新范式。青海多元的民族文化、純凈的自然風景、淳樸的民風民俗通過他的音樂表達出來。同樣,因為他的音樂活動青海民眾的愛國熱情和抗戰決心進一步凝聚,青海民族文化也隨其音樂創作走出高原走向世界。

二、青海多元文化與王洛賓音樂創作

“社會音樂生產是人的社會行為中創造、產生音樂的行為活動過程。只有產生音樂的行為活動才能稱之為音樂生產,具有社會性的音樂生產才是社會音樂生產?!雹僭旖瘢骸兑魳飞鐣W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頁。青海歷史文化悠久,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歌與青海人民生活緊密聯系,是青海多元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王洛賓在青海的音樂創作,是在多民族文化和特殊區域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專業性的記錄和藝術性的創作活動,通過記錄、改編、創作三個階段完成,帶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和傳統民歌創作一樣,王洛賓的作品同樣是適應社會精神需要的產物。下面以王洛賓三首代表作為例,闡釋其創作在貼近社會、反映社會需求上的具體體現。

(一)河湟文化與《四季調》

河湟地區廣義上即今青海湟水流域及青海境內黃河南北兩岸、甘肅河州地區、甘南草原北部一帶,是中原地區與青藏少數民族聚居區的過渡地帶,也是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接壤之地;狹義上特指青海日月山以東,祁連山以南,西寧四區三縣、海東地區及青海海南、黃南等地,是最早的黃河流域人類活動地區之一。②趙曉花:《從華夏邊緣到民族邊疆:近代青海河違地區社會文化變遷研究》,陜西師范大學歷史系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經過歷史變遷,清代河湟地區最終形成以漢、藏傳佛教、穆斯林文化為基礎,漢、藏、回、蒙古、撒拉、土、東鄉、保安等少數民族融合發展的區域社會文化?!盎▋骸笔呛愉椅幕凶钪匾拿窀梵w裁。河湟地區少數民族交融為“花兒”提供了先天的地理環境,遼闊的高原和山川孕育出豪爽、粗狂、坦率的人物性格,它是人們在高原封閉的環境下滿足精神文化需要傳情與道情的方式。

1945年為慶??箲饎倮?,當時國民政府在西寧舉辦一場社火比賽,要求青海全軍參加,王洛賓擔任這場比賽的總指揮。這是一場震撼整個青海的音樂盛典。③王海成:《王洛賓歌曲集》,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頁。曾經在青海海東和甘肅民間遍訪當地“花兒王”,并感受過“花兒會”熱鬧場面的王洛賓也為這個活動專門創作了一首作品。歌曲采用“四季”的時序四段體分節歌的陳述方式,手法簡練,旋律優美,表現出粗獷、奔放的河湟特色,展示出河湟文化的干練和質樸。河湟地區雖處高原但以農耕為主,也稱為“川”區,農業的節氣支配著人們的基本生活。所以歌詞從春季到冬季的“四季體”表現出河湟民歌所處的四季分明的自然環境,體現了人們在季節變化時不同的精神面貌,歌詞中的很多元素展現出濃郁的地域風情。河湟民歌的傳統曲調,加上方言特色的唱詞和民間野曲的愛情表達,頓時唱響了西寧城,受到當地部隊和老百姓的喜愛。這首歌就是今天家喻戶曉的《花兒與少年》的雛形。

(二)草原文化與《在那遙遠的地方》

民歌是特定民族社會生活的產物,直接表現民族精神、性格,也是民族個性的印記。草原是青海自然環境重要的組成部分,王洛賓的主要創作地——金銀灘草原位于青海湖以北,祁連山以南的海北地區,主要以藏族、蒙古族為主。山歌產生在野外勞動和生活中,無拘無束地抒發內心情緒,是草原民歌最重要的音樂體裁。音樂寬廣、節拍自由、旋律起伏大、情感深沉,與高原綿延不接的風光完美結合。1939年6月6日,王洛賓參加青海湖“祭?!被顒?,與牧民在金銀灘草原上盡情放歌舞蹈,在自然且自由的環境下他深切地感受到藏族山歌體裁“勒(長調)”的獨特音樂魅力,將其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記錄游牧民族贊美情人、歌頌家鄉。在與梁茂春的信中,王洛賓寫道:“《在那遙遠的地方》一歌,在哈族民歌中并沒有這樣的結構。實事求是來說,應該是屬于創作的,是一年來的草原生活集(積)累用以寫成的?!雹倭好海骸锻趼遒e與梁茂春的三封書信》,《歌唱藝術》2013年9月。一望無際的遼闊草原成為這首作品的創作源泉,地域文化特色形成特有的音樂色彩符號。歌詞內容有情節有故事,如一幅聽覺效果豐富的動態畫卷。音樂氣息寬廣,遙遠且深遠,仿佛呼喚那位遠方的姑娘。每個樂句結尾的長音以寬廣的氣息將人的思緒帶往牧民自由自在的游牧生活中。旋律婉轉曲折,以歌詞“回頭留戀地張望”作為落腳點,表現出草原牧民深沉的情愫。

(三)絲路文化與《半個月亮爬上來》

青海是絲綢之路“南道”的必經之路,自長安出發經天水、臨夏,然后西北行至青海東部或過日月山、青海湖、柴達木盆地到達新疆。兩漢時期,漢武帝為保證絲路暢通,限制羌、胡南北交流,因而在青海東部設置金城郡、西??さ鹊胤叫姓芾頇C構。從此青海東部地區正式納入中原封建王朝的郡縣統治中,與中原的聯系日益密切。歷史以來,青海作為重要的經濟文化樞紐,廣泛吸納西域各地少數民族文化,奠定了多元文化基因。

1939年,王洛賓在西寧將河西走廊搜集到的維吾爾族民歌短曲《依拉拉,沙依格》改編成浪漫抒情的《半個月亮爬上來》。這首具有濃郁維吾爾族風情的作品至今常唱不衰。維吾爾族民歌以波斯-阿拉伯音樂體系為主兼采中國、歐洲兩個音樂體系?!栋雮€月亮爬上來》為變體的維吾爾族民歌調式,與青?!盎▋骸?、藏族民歌不同,王洛賓抓住維語重音后置的發音特點,讓富有裝飾性曲折細膩的旋律充滿民族性和藝術性。歌詞中“月亮”采用比興的手法借景抒情,“葡萄”保留了維吾爾族生態特色,“槐樹”是王洛賓在西寧居住地創作此歌時眼前的景色?!栋雮€月亮爬上來》經過王洛賓的加工潤色,使得原有民歌的鄉野氣息更加藝術化;游移性傳唱的局部性被他的創作廣泛化,逐漸被大眾傳唱;民族性的內心情愫更加外化??梢哉f,這首歌的創作與傳播就是青海多元民族文化與絲路文化融合的具體體現。

三、青海多元文化對王洛賓音樂創作的影響

對于“傳歌人”王洛賓而言,青海是他作為民族音樂人的起點。對于“抗戰宣傳員”王洛賓而言,青海是他從事抗戰教育的支撐點,是大西北抗戰精神的現實回響。對于“文化使者”王洛賓而言,青海生活在他的創作生涯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傊?,對于王洛賓而言,青海時期的生活與創作展示出他的愛國情懷,為他“西出陽關”筑基樹本,賦予他的創作深厚的人文內涵和精神內核。

(一)青海多元文化的凝聚性影響

青海作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明形成重要的支脈,對王洛賓的創作有深刻影響。青海是全國少數民族占比最高的省份之一,有著豐富深厚的文化內涵。作為中原與邊陲的過渡地帶,特定的文化地理環境以及多樣的少數民族文化和精神資源促成了青海復合式的經濟文化發展模式。而作為絲綢之路的樞紐地帶,青海以極大的凝聚力構建了帶有自身地域特色的東西匯流式社會類型。音樂的流動,文化的融合潛在地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西域旋律、游牧風格均在王洛賓“青海時期”作品中得到融合,反映出厚重的民族積淀與社會滲透。反之,青海人民在抗戰中表現出積極的民族意識和強大的凝聚力又強化了王洛賓音樂中鐵骨柔情的氣質。

王洛賓在青海時期的創作,除本土音樂外,未踏入新疆的他對維吾爾族民歌、哈薩克族民歌和烏孜別克族民歌作了不少改編創作。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些作品帶有濃郁的“青海印記”。這時的王洛賓已經在精神上成為真正的“青海人”,他的創作受到青海多元文化的凝聚性影響?!皬闹袊耖g音樂品種看,音樂分布的密集和多樣說明它與當地自然、社會、文化土壤中有很強共融性。人創造了民歌,民歌根據地理社會文化形成的傳統,反之傳統會影響人,塑造人的生活習性和文化品格?!雹賳探ㄖ校骸锻恋嘏c歌——傳統音樂文化及其地理歷史背景研究》,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頁。少數民族歌曲在青海范圍內相互融合、相互發展的過程中也有這些傳播上的特點。共同的宗教信仰是少數民族民歌傳播不可忽視的因素。比如,信仰佛教的藏族、土族,以及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撒拉族民歌中有很多旋律相通的“花兒”元素。再如,相似的地理環境和游牧生活方式孕育出各民族風格類似的“草原山歌”。又如,流行于整個大西北的音樂語匯上色彩紛呈,但風格和語言發音又極為相似的“西域歌曲”??傊?,青海多元文化的凝聚性為王洛賓提供一通百通的音樂考察便利,也讓他的民歌帶有一致的青海特色。

(二)青海人文地理環境的邊緣性影響

喬建中先生認為:“一個民間音樂儲存區的形成,需要具備兩個條件:地域的相對封閉性。無論是高原、盆地、山區,都因為有山脈形成的屏障而使外部文化難以侵入,自身文化也難以流出;離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遠,較難受到新文化潮流和異文化潮流的侵染?!雹趩探ㄖ校骸锻恋嘏c歌——傳統音樂文化及其地理歷史背景研究》,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278頁。青海特有的人文地理環境一定程度上的阻礙了古代這一地區的文化傳播,但這也為青海多元文化個性化儲存提供了環境基礎?!疤囟ǖ乩?、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下來并進而發展生產的先決條件,也是產生和形成不同種族、不同地區的文化傳統、文化面貌的重要基礎?!雹勖缇?、喬健中:《論漢族民歌近似色彩區的劃分》,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版,第9頁。在音樂傳播中,原始形態文化“口傳心授”傳播效果在較短時空具有模糊性,但傳播關系則清晰可見,音樂在雙方“近距離、面對面”的互動中容易交流、理解。正是走進青海腹地人民的生活之中所作的長期實地考察,使王洛賓能夠以最小的心理距離洞察到歌唱者非言語交流手段的音樂信息,為他在理解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感性認知上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幫助。同時,不可忽視的是實地考察所帶來的互動式交流?!耙怀姾汀被颉耙缓粢粦笔敲耖g音樂演出的常態,觀眾常常也是演出的參與者。王洛賓在采風中與當地群眾結下深厚友誼的同時,參與演出的過程也是感同身受的情感機制以及音樂情感和文化形象塑造的相互認可的過程。在王洛賓一個人的身上能夠體現出青海地區多元文化的不同面孔既不可思議,又絕非偶然。一方面得益于青海地區很好的人文地理環境與多民族個性保留,另一方面得益于王洛賓長期深入的“浸入式”采風活動。

(三)青海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影響

民族文化屬性有別,音樂交流相互接近但又不失各民族的獨立信仰與自我習性。豐富的地理環境和多樣的民族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相得益彰,賦予青海多元文化強大的包容性,成為區域文化形成與演進的穩定而又強烈的動力。歷史上的青海社會經濟在自我封閉的大格局中又因地理環境多樣形成各民族相對的“小封閉”,從而加強了與內地經濟文化的隔絕,形成天然的社會屏障。王洛賓曾說:“西北是各民族雜居的地方,語言多至十余種,在這種環境之下做歌詠工作,的確是有相當的困難,可是有時工作在困難的開展中,又感覺到容易,這是因為‘歌唱’在西北各族同胞的生活中,是必須的條件之一?!雹倭好海骸哆b遠的地方傳奇多——〈王洛賓采訪錄整理后〉》,《歌唱藝術》2013年11月。從社會發展來看青海被時間、空間“封閉”,被主流文化邊緣化。但在歷史觀照下,青海多元文化的包容性性內核突破時間、空間“封閉”,彰顯出永恒的生命力和無窮的創造力,克服封閉性的劣勢,成為文化包容性和開放性的自信源泉。正如清華大學錢易教授談到青海生態環境保護時所說:“青海的GDP不如內地,但是他們有很高的環境倫理觀,青海人愛惜三江源,不讓其受污染,因為他們的眼里是三江源下游的人民?!雹阱X易:《一生做好兩件事》,《人文清華》2020年3月4日。也正如王洛賓所言:“最好的歌、最美的旋律就在大西北的土地上,天邊有他最美好的歌,他要去尋找?!雹弁鹾3桑骸锻趼遒e歌曲集》,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頁。青海民歌中,“真、善、美”的人類共同主題格外真摯。在惡劣變化的生存環境下,宗教信仰、民族語言、生活習俗表現出的頑強生命力,激發出青海人民千百年來不屈不撓的在繁衍生息中追求生命真諦。

結 語

1937年,王洛賓自愿加入“西北戰地服務團”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從此與黨結緣。1938年,王洛賓第一次接受黨安排的工作,前往大西北宣傳抗日,服務邊疆。1939—1945年,王洛賓遵循黨的安排,在青海開展少數民族抗日宣傳活動,開啟新的音樂生涯,在青海為各族人民創作了大量音樂精品。1949—1958年,王洛賓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進軍新疆的軍隊文藝工作者,始終如一效力軍隊音樂活動、人民歌曲創作、少數民族音樂編創等工作。王洛賓在青海時期的創作兼具“符號性”和“時代性”,其創作融入了青海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青海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成果,彰顯了青海多元文化特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塑造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中華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個生動立體的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譜寫新篇章?!雹芰暯剑骸对谥袊穆撌淮?、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新華網》2021年12月14日。只有講好中國故事才能讓世界知道我們是誰,王洛賓的人生故事和他的音樂創作正是推動青海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優質載體。

猜你喜歡
王洛賓青海民歌
大美青海
“西部歌王”王洛賓和馬步芳的半世交往
“西部歌王”王洛賓和馬步芳的半世交往
民歌一樣的小溪(外二章)
藤縣水上民歌
青海行七首(錄二)
中呂 十二月帶堯民歌 十九大勝利閉幕
青海 管放相宜 漸入佳境
王洛賓
青?!瓣J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