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中后期士人仕途沉浮原因探析
——以姚勉為例

2022-03-02 08:00李芳方
關鍵詞:及第仕途科舉

李芳方

(湖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0)

宋代是科舉制度的繁榮期,通過科舉考試產生了一大批研習儒家經典與吏能之術的士大夫,他們成為統治階層的主要力量。南宋中后期,朝廷內憂外患,急需治國安邦之才,經由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士人階層,對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姚勉(1216—1262)生于南宋寧宗時期,長于儒學世家,仕于理宗朝,入仕前后有名師指導和僧友相助。然而姚勉科舉入仕之路并不順暢,多次參加發解考試不第,最后才以詞賦發解成功,雖狀元及第,卻并未仕至高官。姚勉的個人生活境遇與仕途沉浮,反映出南宋中后期一批愛國士人在家國危難時期的狀況,也是南宋走向衰亡的縮影。

一、姚勉仕途前進因素

姚勉生于南宋寧宗嘉定年間,仕于理宗朝,此時紀綱未振、人材未萃、民生未裕、邊備未堅,正是朝廷用人之際,“諸老殄瘁,宿望一空,名臣欲盡,來者誰繼?經費繁浩,大司農不能給,未免講求生財之說。人才乏少,見大夫無可使,未免參用喜事之人。諸公貴人,志得意滿,既取美官,又全美名而去。一二自好之士,方且棲遲偃仰,弓旌雖遣,翔而未集,使當饋有乏才之嘆,翹館無可賢之延”[1]。姚勉于寶祐元年(1253)狀元及第[2]848,其在狀元對策中提出的人才觀與安邦政策受到了理宗贊賞,“癸丑奉對大廷,有司第臣策在第四。陛下念其愚直,親擢以冠群才”[3]1。姚勉認為,“求天下之士以文,不若淑天下之士以道。以道而淑天下之士,正其心也;以文而求天下之士,蠱其心也”[3]49,因此,唯有那些胸懷治國大計之才方具捍衛邊陲之能力,否則就會出現“寇至則逃,敵去則舞,乘虜之退,則以為功,愚弄朝廷,希凱濃賞”[3]54等現象。朝中設立武科,本為求得韜略之才,然而事與愿違,長年以來,朝廷再未有如岳飛、韓世忠等一樣善于征戰沙場的武將,其原因就在于“貢薦額狹,選舉路艱,于是以武為捷徑,而求為右科之試。能誦兵法者,罕能兼騎射之習;能便弓馬者,罕能兼到筆之長”[3]62。在治國上,姚勉提倡文武分治,“能文者代課《七書》,能武者代執鞭弭”[3]62,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國家穩定??梢?,姚勉的殿試對策主張積極防御外敵入侵,提出選賢任能的用人觀,因而深得理宗賞識,這為他進入仕途、謀取光明前途奠定了基礎。

姚勉的家世為他科舉及第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條件。姚勉祖上有人以特奏名狀元和八行狀元及第,“高大父曰特奏狀元進賢府君,曾大父釋褐狀元黃州府君,大父曰汀州府君,考曰學正存齋先生”[3]563。高大父以特奏名狀元及第并非易事,“凡士貢于鄉而屢絀于禮部,或廷試所不錄者,積前后舉數,參其年而差等之,遇親策士則別籍其名以奏,徑許附試,故曰特奏名”[2]3609。又據《奕世狀元坊記》載:“特奏狀元進賢府君振,其子也。釋褐八行狀元黃州府君旦,其孫也,亦再驗矣。癸丑,勉又以六世孫叨賜狀元及第?!盵3]589八行科是當時宋統治者為了推行“稽古驗今”,改變當時“以文取士”科考政策而設立的科目,重在考察讀書人的品行與道德,姚勉曾祖父為八行科狀元。姚勉祖父于科舉路上踟躕十幾年,“獨惟大父窮老書窗,謾叨四舉之恩,莫遂一階之愿。留其簡冊,遺之子孫”[3]321,雖然沒有取得功名,但激發了后人在科舉路上不斷前進的斗志。姚勉父親時,家境逐漸衰敗,“傳到姚勉的父親居敬手里”,已是“屋數間,且瓦破不覆椽”[4]。其父為學正官員,俸祿不高,為了不影響姚勉科舉求學之路,傾盡所有幫助姚勉在學業上不斷精進,“鬻田而教子,損己以益人,為善孳孳,老益篤”[3]563??梢?,姚勉家族雖然不是名門望族,但畢竟是有功名的儒學世家,有著濃厚的文化氛圍,加上父親對姚勉求學的鼎力支持與敦敦教導,均對姚勉科舉之路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姚勉在求學路上也獲得樂雷發、范子堅、蔡抗三位名士的指導。樂雷發文才出眾,長于詩賦,“累舉不第,門人姚勉登科,以讓第疏上”[5],留下一段讓第美談,后理宗殿試樂雷發,雷發廷對萬言,以特科狀元及第。范子堅文筆非凡,姚勉所撰《祭師范石莊先生》載:“先生之學,出史入經;先生之文,周孔思情。振筆吐辭,藻絢華發……受恩罔極,報施未能”[3]556。蔡抗為姚勉的老師,“某伏自癸丑八月,拜別師門,今四閱年”,“某門小子,揣分有嚴,不敢僭申鈞閎大眷福祿來寧之問,惟是令似俯教判岳秘閣郎中”[3]307,又據《宋史·蔡抗傳》記載:“蔡抗字仲節,處士元定之孫。紹定二年進士……知樞密院事,拜參知政事”[2]12577。(1)據楊艷《朱子門人之蔡氏家族考》(《史林》2011年第1期72-76+188頁)考證,古代杭、抗通用,南宋遷都杭州后,蔡杭為避違,改名為“抗”。姚勉不僅能跟隨其學習儒學知識,還能通曉官場政事,有助于仕途升遷。

姚勉在狀元及第前還常去感山寺與僧人切磋詩文。他多次在文章里提到感山寺與寺里的友人,“到感山,尋雪山樵詩僧不遇,寄以詩”[3]136,他常前往感山寺,不僅喜歡與寺內友人切磋詩文,提高自己的才學,更是享受感山寺的那份安靜,找尋自己的精神寄托,“漢僧譯,晉僧講,梁魏至唐初僧始禪,猶未詩也。唐晚禪大盛,詩亦大盛。吾宋亦然。禪猶佛家事,禪而詩,骎骎歸于儒矣,故余每喜詩僧談”[3]423。在姚勉心中,佛學與儒學相聯系,通過潛心學習佛學亦能增進儒學;同時佛學中那份與世無爭的“清靜”與詩中的淡雅清靜亦有相通之處。感山寺僧人潛心佛學,不僅通曉佛經,且有較深的儒學文化修養,所作詩歌佳句連連,“余祗召過豐城,朋友餞之感山。見其境甚清,僧甚眾,意必有能詩僧也。主客分韻賦,遣送一韻入僧寮中,果有佳句出,則知山中僧皆能詩,俊上人其一也”[3]423-424。感山寺的僧人不僅是一心向佛之人,在入寺之前應曾經研習儒學,姚勉與他們的交游也有利于其學業的精進。

南宋中后期,朝廷面臨嚴重的內憂外患,統治者需要改變當時萎靡不振的朝政以挽救岌岌可危的南宋朝廷,因此寄希望于科舉取士以征得安邦治國之士,姚勉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深得理宗賞識而擢為狀元的。姚勉家族的文化氛圍和父親的鼎力支持,促使其堅持學業,最終得以科舉入仕。姚勉求學之路上相繼有三位名師教誨,特別是蔡杭為理宗朝高級官員,為姚勉言譽的同時,還能為其提供更多、更好的機會,姚勉與僧友的切磋提升了其學業能力,為其科舉及第奠定了基礎。

二、姚勉仕途蹇塞因素

姚勉雖狀元及第,但卻仕途蹇塞,始終未能仕至高官。

在宋代,家庭經濟狀況不佳始終是困擾士子求學和趕考的重要因素之一,“科舉之為士病也,豈不甚哉?蓋不惟工文患得之累其心也。文可以得矣,而貧無資者,常厄于就試之費。禮部、國子監,學在京師,四方之士有不遠數千里試焉。近且儉者,旅費不下三萬。不能儉者,不論遠者,或倍,或再倍也。士十七八無常產,居家養親,不給旦夕”[6]。姚勉在《豐城鄒君墓志銘》中對自己家庭的經濟狀況有所提示:“始某未第時,家徒四壁立,讀書聲與腹雷并作,過之者弗睨也,孰有以子妻之者”,“姚雖儒,貧也。屋數間且破,瓦不覆椽,日與天日相見,風旁雨上,何以處君女”[3]580。姚勉未及第前,經濟狀況上的困境使得他日常生活都無法維持,在科舉路上亦會受經濟所困。

宋代科舉考試以發解試、省試、殿試三級依次進行。姚勉從辛卯年(1231)就開始了漫長的科考生涯,“后此六年,在辛卯歲。予叨薦名,折翼而墜”[3]559,此時姚勉才15歲。姚勉此次參加的科目應為地方“童子科”[7],但沒有成功?!秹羯胶蓖鯉X碑記》中還有關于姚勉參加漕試的記載:“勉因試漕司不利,夜宿王祠”[3]592,姚勉能取得漕試資格,應是得自于其恩師蔡杭的推薦。另外,《豐城鄒君墓志銘》載:“明年丙午,某試鄉舉不中選,丁未游太學,復不遇”[3]580,即姚勉在1246年的鄉試與1247年的太學中均未取解成功。就在姚勉對科舉無望時,終于發解成功,姚勉有文章言及此事,說一位相士對他說:“子今雖不虧,然亦虧舉首矣。今年《春秋》作解頭,吾已屬之他人,子當詩賦薦”。后來姚勉果然以詞賦第二發解成功。[3]117

宋代地方解額不均,朝廷制定的固定解額制度延緩了經濟落后地區士子的及第,因此科舉及第后,姚勉深感自己所在地取解困難,于是“愿從第二人恩例,止受文林郎,而以承事郎至儒林四資,易增本州四名文解”[3]326。姚勉家鄉瑞州英才多困,多由于瑞州解額過少,“某生長瑞陽,瑞之貢額素狹,終場近三千人,而與貢之數僅八。六經而缺其二,詞賦二千余人而取其四,英才多困。職此之由,每歲大比,四散溢出,而試于諸路,于監,于漕,得雋者常數十人,則瑞亦不可謂無才之郡也。端平初,詔天下增貢額。江西諸郡,袁首增其二,洪繼增其三,瑞去天遠,獨不能請。瑞距臨江止九十里,終場人數相埒,而臨江貢士三十二人,多瑞三倍,此所以不能無不均之嘆也”[3]324。瑞州地方士子取解困難,這也是姚勉長期不第的原因之一。姚勉父親本可以因姚勉狀元及第而轉授官職,但他卻教導姚勉“當折資受官,乞增本州文解”,“增解事不可不力請,莫問做官,但須行好事”[3]324-326,其父愿以官易貢,也進一步證實瑞州解額缺少的現象。瑞州解額少與地理位置有關。臨江與瑞州同為江南西路所轄地,相距不遠,但是臨江有著水陸地理優勢,是江西貨物供應之地,“江西歲以筠、袁二州民戶苗米,令赴臨江軍輸納”[8]6179。而與臨江軍相鄰的瑞州,“筠,江西支郡。始者,市區寂寥,人物鮮少。近歲乃更昌大蕃富;共屬異布在險阻,樂歲粒米狼戾,而四方商賈不能至,囤倉之至白首而不發”[9]。由于兩地經濟狀況不同,造成臨江解額比瑞州多3倍的現象。此外,地方取解名額不均現象與宋代科舉制度實行固定解額有關。大中祥符二年(1010),禮部言:“準詔議定國子監、兩京及諸道州府軍監于五次解發舉人內,取一年最多者為數。今后解十之三,永為定式?!盵8]5540朝廷固定解額政策引發了地方取解矛盾的產生,因此宋統治者又對地方解額進行適當調控,但經濟落后地方的解額并沒有增加,如瑞州就沒有增加解額,這就使得瑞州士人科舉成功的難度大增。

姚勉狀元及第后數月,其父病逝,“寶祐癸丑十有一月十有五日沒”[3]563,姚勉不得不從京師回故里丁父憂,這意味著三年都得暫別官場,這也是影響姚勉仕途升遷的因素之一。

寶祐四年(1256),朝中發生“立石三學”之事?!岸〈笕云堇镦緣偈聶嘈冶R允升、董宋臣,因得寵于理宗,擢為殿中侍御史,在臺橫甚”[2]12529,遭到太學生的交相議論。丁大全利用臺諫彈劾太學生,導致太學生紛紛下獄,“丁大全為左諫議大夫,三學諸生叩閽言不可,帝為下詔禁戒,詔立石三學,去非獨不肯書名碑之下方。監察御史吳衍、翁應弼劾諸生下獄”[2]12677。此時,姚勉丁父憂剛結束,授予秘書省正子,“既偕某入京,至中途,三學上書言事,士皆以罪逐,累累滿道,參相久軒先生且去國”[3]583,聽聞此消息,姚勉怒批權奸,“三學上書言事,不過草茅之狂耳。要其本心,無非忠于為國。蓋自甲辰、乙巳年間,朝廷容養公論之氣至于此矣。平日容養而作成之,今乃痛加排抑,立石以戒方來,屏斥以懲既往,此二事蓋京、檜、侂、遠之時所為耳”[3]332,且上《丙辰封事》,提出“立中道以用天下之賢,獎直言以作天下之氣”[3]2,希望理宗能采納其意見,廣開言路。然“諸賢相繼去位,臺諫與士為仇,三學所斥逐諸生,累累滿道。景象如此,自知雖往亦決不能入其保社……抱疾歸家,杜門俟罪”[3]344。姚勉為人正直,敢于發出與朝堂不一樣的聲音,但在政治不清明的環境下,姚勉仕途受到嚴重影響,上封事后,他自知仕途坎坷,于是辭官歸隱山林,“某極貧,為貧固亦可仕,然決不敢枉道以信身。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也”[3]343。

寶祐六年(1258),“丁大全拜參知政事……以袁玠為九江制置副使,玠貪且刻,逮系漁湖土豪,督促輸錢甚急。土豪怒,盡以魚舟濟北來之兵?!盵2]13778消息傳到朝廷,引起太學生等士人不滿,“太學生陳宗、劉黻、黃鏞、曾唯、陳宜中、林則祖等六人,伏闕上書訟大全”[2]13778,最終,丁大全因瞞報戰事遭到罷相,“北兵渡江,大全匿報,幾誤國事,遂罷相,尋謫貴州”[10]。開慶元年(1259),“吳潛為左丞相兼樞密使,進封相國公”[2]867,吳潛為人正直,是理宗朝不可多得的良相,對敢與丁大全等奸臣斗爭的姚勉定是心生愛護,再加當時朝中缺乏像姚勉這樣敢言的良臣,“蓋自近年公道晦蝕,私意橫流,仁賢空虛,名節喪敗,忠嘉絕響,諛佞成風”[2]12519,于是姚勉的仕途出現了轉機,召為校書郎。此次被啟用后,姚勉先后擔任秘書省正字兼沂靖王府教授、校書郎兼太子舍人等職,在擔任秘書省正字期間,姚勉連上《庚申封事》,再次怒批奸相丁大全“欺蔽聰明,壅塞言路,敢于言者必加之竄……陛下知漁舟渡韃之罪起于袁玠,不知超擢用玠者非大全乎?”[3]9-10但是,吳潛入相不久即遭到貶黜,姚勉也因“指斥權奸,無所顧避,忤賈似道,諷孫附鳳,劾為吳潛黨,免歸,卒”[11]。

姚勉出身于貧寒儒學家庭,其家鄉瑞州經濟貧乏,解額缺少,延緩了姚勉入仕。姚勉及第后,剛授官就因丁父憂,只能暫離官場三年,丁父憂結束后,又因立石三學一事得罪權臣,歸隱山林。后吳潛入相,姚勉仕途出現轉機,但不久又因忤逆賈似道遭貶,再無入仕。姚勉為官時尚有稍許話語權,可與權奸抗爭,然而理宗朝權臣當道,理宗偏信貴戚近親,此種政治環境下姚勉仕途難免遭受打擊,停滯不前。

三、結論

南宋中后期戰爭不斷,急需安邦御侮之才。姚勉出身儒學世家,在父親引導與家庭環境影響下,少時就選擇了應舉道路;姚勉得到三位高學識老師的指導,不僅能學習經世儒學,還能通曉吏能之術,同時他還常前往感山寺與僧友互相切磋詩文,有利于學業的提升,這些因素皆促進了姚勉入仕。然而,姚勉科舉之路并不順暢,通過多次參加發解考試,才以詞賦取解成功,狀元及第同年丁父憂,三年后起復,聞立石三學之事,怒上《丙辰封事》,不愿與奸佞為伍,辭官回鄉。后來因吳潛的賞識而得以升遷,但因忤逆賈似道而罷官,再次歸隱山林,著書立說。姚勉仕途受到政治環境、家庭條件、丁憂制度等因素影響,官職徘徊不前,終沉于中下層官員,致使其失望、彷徨,最后歸隱山林,再無入仕。南宋中后期,政治不清明,如姚勉一般的有識之士皆難以發揮其才干,終至不能報效于朝廷,這也是導致南宋走向衰亡的原因之一。

猜你喜歡
及第仕途科舉
尚可喜墓“篆蓋”者仕途年代考
從《紅樓夢影》看顧太清對科舉仕途的思考
《朝野類要》入仕制度詞匯考釋
唐代科舉的投卷與薦舉之風
仕途劫
科舉干祿與語文辭書編纂
仕途恐懼癥
寧波與湖州府科舉狀元比較研究
“第”字的用法(漢字故事)
“先輩”辨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