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高寒草地草情診斷研究

2022-03-04 12:40王穗子張雅嫻樊江文張海燕
生態科學 2022年1期
關鍵詞:基準值覆蓋度三江

王穗子, 張雅嫻,2, 樊江文,*, 張海燕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高寒草地草情診斷研究

王穗子1, 張雅嫻1,2, 樊江文1,*, 張海燕1

1.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陸地表層格局與模擬院重點實驗室, 北京 100101 2. 西南民族大學青藏高原研究院, 成都 610041

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的實施對生態環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草地是該地區最主要的生態系統類型, 準確的草情診斷對該地區的生態穩定和畜牧業發展具重要意義, 可更好的指導三江源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發展?;陂L時間序列的遙感觀測資料和野外采樣數據, 通過構建草情診斷基準值, 結合草地覆蓋度和產草量的變化率, 根據加權求和計算出草情指數, 診斷分析三江源生態工程實施后草地植被生長變化狀況。結果表明: 自2005年工程實施后,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多年平均草情指數是3.47, 草情狀況較好, 空間上呈現西南向東北方向變好的格局。草情狀況極好、較好和中等的草地面積占比均顯著高于草情極差和較差的草地面積占比。12年間草情指數變異系數為12.47%, 草情年間變化呈現輕微波動。其中80.32%的草地草情狀況無顯著變化(> 0.05), 14.61%的草情狀況下降趨勢顯著, 5.07%的草地草情狀況上升趨勢顯著(<0.05)。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各園區的年均草情指數為黃河源園區(3.78)>長江源園區(3.61)>瀾滄江源園區(3.15), 草情狀況較好。三個園區2/3以上的草地的草情無顯著變化趨勢; 黃河源園區變化趨勢顯著變差的面積占比最高(17.74%), 瀾滄江源園區最低(13.49%); 變化趨勢顯著變好的面積占比最高的為長江源園區(6.46%), 最低的為瀾滄江源園區(3.46%)。自生態保護工程實施后, 草情呈現較好狀況, 但部分區域呈現下降的趨勢, 應繼續加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草情狀況的長期監測, 進行合理的草情診斷, 加大草情狀況較差區域的生態保護。

草情指數; 基準值; 遙感; 高寒草地; 三江源

0 前言

作為分布最廣泛的植被類型之一, 草地具有保持水土、凈化空氣、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防風固沙等功能[1-3]。我國草地資源極為豐富, 天然草地面積大, 總面積約為400×104km2, 占據世界草地面積的8%[4]和我國國土面積的41.7%[5]。草地生態系統是三江源地區最主要的生態系統類型, 其面積大約占源區總面積的65%, 且主要為高寒草地[6]。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三江源地區草地呈現持續退化狀態[7], 而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工程實施以來, 生態狀況有所好轉[8]。對草情進行監測, 及時掌握草地生長狀況, 并快速進行預測預警, 可以更好的指導三江源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發展。因此進行合理的草情診斷, 將對該地區的草地動態變化監測、畜牧業平衡分析、生態環境變化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9]。

草地地上生物量監測研究主要分為地面測量和遙感兩個主要方法[10]。目前有關部門對草情監測的手段, 主要以縣為單位逐月進行采樣并上報, 均是以點為單位, 但我國草地資源分布廣泛, 且空間異質性高, 極易受到地形、可獲得性和區域環境的影響, 使用傳統手段進行草地監測存在一定滯后性和不全面性[11]。遙感方法是基于植物冠葉的可見和近紅外波段的強光譜特征, 具有覆蓋范圍廣, 經濟實惠、重訪周期短等優點, 目前草地遙感監測比較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植被指數, 如NDVI[12]。綜合植被指數和野外采樣數據共同判斷草情狀況更具有科學性, 產草量和植被覆蓋度是度量和評價草地植被狀況的重要指標[13]。雖已有關于三江源草地覆蓋度或產草量的多年動態變化的研究[14,15], 但均僅闡述多年的覆蓋度/產草量動態變化, 無法明確闡釋草情的變化狀況(如草情呈現變好/變壞趨勢)。本研究試圖結合多年野外實測數據和遙感數據, 選擇三江源生態工程實施前5年的數據構建基準值, 通過分別計算生態工程實施后逐年產草量和植被覆蓋度的變化情況, 通過加權求和產草量和覆蓋度的變化率計算出草情指數, 進而綜合判斷生態工程實施后的草地生長變化情況。以期為生態工程實施后效果和大范圍的草情監測提供科學依據, 對政府進行區域規劃與決策具有重要作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三江源地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 介于東經89°45′—102°23′, 北緯31°39′—36°12′, 海拔2800—6564 m, 素有“中華水塔”之稱, 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 是高原生物多樣性最為集中的區域, 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啟動區, 是我國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16]。三江源區屬于典型高原大陸性氣候, 降水量集中且降水地域差異較大, 溫度日較差大但年較差小, 年均降水量262.2—772.8 mm, 年均氣溫-5.38—4.14℃, 年蒸發量為730—1700 mm[17]。行政區域包括果洛、海南、黃南、玉樹四個藏族自治州的21個縣, 以及格爾木市的唐古拉山鄉。源區總面積為36.3×104km2, 其中草地面積占三江源地區總面積1/2以上, 為20.3×104km2[18]。三江源地區草地類型主要為高寒草甸類和高寒草原類, 其面積分別為源區草地總面積的76.2 %和23.4 %(圖1, 圖2)。

圖1 研究區地理位置及采樣點示意圖

Figure 1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sampling points of the study area

圖2 三江源地區多年年降水(A)和年均溫(B)空間分布圖

Figure 2 The spatial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A) and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B) during 1990-2016

1.2 數據來源與處理

1.2.1 遙感數據

植被指數(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數據是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 MODIS-NDVI 16天合成產品(MOD13A1), 數據采集為2000—2016年, 空間分辨率為500 m。通過幾何校正、拼接、最大值合成(MVC)每年生長季的10期影像, 并根據劉紀遠等[19]提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LUCC)數據進行掩膜, 得到研究區2000—2016年每年的草地NDVI最大值合成影像。

1.2.2 野外采樣數據

于研究年限的每年7月中旬到8月中旬在三江源地區進行野外調查與采樣, 共251個樣地, 為了增加樣本的代表性, 每個樣地選擇3個間隔5 m的樣方(1 m × 1 m)(圖1)。采用標準收獲法將樣方內所有植物齊地面刈割, 裝進信封袋, 帶回室內在65 ℃下烘干至恒重進行稱重, 得到樣方內地上生物量干重。

1.2.3 草地產草量估算

根據Grubbs檢驗剔除異常值, 鑒于樣方的空間分布和草地類型的代表性, 最終有效數據為234個, 將數據集隨機劃分為構建經驗模型(67%,=157)和驗證(33%,=77)的數據集。將NDVI與地上生物量進行相關回歸分析, 建立的地面-遙感相結合的三江源產草量估算經驗模型, 計算2000-2016年的年均產草量。產草量估算經驗模型為:

=56.629×4.185NDVI(1)

其中,: 產草量干重, 單位為kg·hm-2。

根據預留的地上生物量數據來驗證該經驗模型的精度,2較高(0.69), 說明估計值和實測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且均方根誤差(344.37 kg·hm-2), 平均相對誤差(26.38%)和平均絕對誤差(207.39 kg·hm-2)相對較低。因此, 該草地產草量估算經驗模型的計算結果具有可信性。

1.2.4 草地覆蓋度

草地覆蓋度采用遙感方法計算, 得到2000—2016年草地覆蓋度。

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F為草地覆蓋度, NDVI和NDVI分別為區域內最小和最大的NDVI值。由于不可避免的存在噪聲, 故NDVI和NDVI取一定置信區間(5%—95%)內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1.3 分析方法

1.3.1 草情診斷基準值的構建

本研究選擇草地覆蓋度和草地產草量兩項指標構建草情診斷基準值。根據千年評估(MA)的理念, “基準年”并非某一個年份, 而是與本底調查相近的若干年份。選取多年數據構建基準值, 通過與基準值的比較, 使得草情診斷結果更具有科學性和可比性。國務院自2005年1月26日三江源工程批準《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 為了解三江源生態工程后草情變化狀況, 選取2000—2004年5年平均草地覆蓋度和草地產草量, 構建草情診斷的基準值。

1.3.2 草情指標分項診斷

通過與草地覆蓋度/草地產草量基準值進行比較, 計算每年草地覆蓋度/草地產草量變化率(公式3, 4), 從而判斷其變化程度, 并對草地覆蓋度/產草量變化率進行歸一化(表1)。在GIS軟件中使用標準差分類的方式對變化率進行分類, 變化率的劃分參考了青海省地方標準(DB63/T1342—2015)[20]。若產草量/覆蓋度變化率>15 %, 則表示植被生長狀況變化極好, 并歸一化賦值為5; 若變化率為5%—15%, 則表示植被生長狀況較好, 并歸一化賦值為4; 若變化率為-5%—5%, 則表示植被生長狀況一般, 并歸一化賦值為3; 若變化率為-5%—-15%, 則表示植被生長狀況較差, 并歸一化賦值為2; 若變化率為< -15%, 則表示植被生長狀況極差, 并歸一化賦值為1。

草地覆蓋度/產草量變化率公式如下:

C=(–C)/C×100% (3)

Y=(–Y)/Y×100% (4)

其中,C是草地覆蓋度變化率,是當年草地覆蓋率,C是草地覆蓋度基準值;Y為草地產草量變化率,是草地產草量,Y是草地產草量基準值。

1.3.3 草情綜合診斷分析

植被覆蓋度和生物量是衡量草原生產力大小的最主要的指標, 是描述草地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參數。結合草地覆蓋度變化率和草地產草量變化率來診斷和分析草情, 綜合判斷草地植被的生長情況。通過咨詢當地專家, 并結合三江源地區草地實際情況和相關文獻[21, 22], 確定草地覆蓋度變化率和草地產草量變化率權重各占50 %。通過草情綜合診斷公式(公式5)計算草情指數(grassland condition index, GCI), 并將草情指數劃分為5類, 分別是1、1—2、2—3、3—4、4—5, 代表草情狀況為極差、較差、中等、較好、極好。

草情綜合診斷公式如下:

GCI=0.5×C+0.5×Y(5)

其中, GCI為草情指數,C為草地覆蓋度變化率歸一化值,Y為草地產草量變化率歸一化值。

1.3.4 趨勢變化分析

草情綜合診斷長時間段的變化分析采用趨勢線分析法??臻g柵格數據以像元為單位, 基于ArcGIS軟件, 采用最小二乘法, 建立了2005—2016年草情指數的變化趨勢特征, 在ArcGIS軟件中運用標準差分類的方法對草情指數變化特征進行分類, 草情指數變化特征分類如表2所示, 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表1 基于遙感的草地覆蓋度/產草量變化程度歸一化表

表2 草情指數變化程度特征分類

其中, slope為變化趨勢,為年份,為總年數,y為第年的草情指數。Slope>0說明其變化趨勢是變好, 反之則表示變差。

1.3.5 草情變化波動性分析 草情變化的波動性采用變異系數來表示, 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為變異系數,為數據序列的標準差,為數據序列的平均值。

表3 草情變化波動性程度特征分類

2 結果與分析

2.1 三江源地區草情診斷基準值

本研究選取三江源地區2000—2004年5年平均草地產草量和草地覆蓋度, 作為三江源地區草情診斷的基準值。結果顯示, 2000—2004年三江源地區5年平均產草量為691.39 kg·hm-2, 空間分布呈現東南向西北方向逐漸降低的趨勢。2000—2004年5年平均草地覆蓋度為0.56, 空間分布同水熱分布格局相似, 也同樣呈現東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間分布格局(圖3)。

2.2 三江源地區草情指標分項診斷

以2016年為例, 2016年三江源地區產草量為708.41 kg·hm-2, 空間上呈現東南向西北方向逐漸降低。相比草地產草量基準值(即2000—2004年平均產草量), 2016年三江源地區產草量均值增加了2.08 %, 變化不大。其中東北部產草量明顯好轉, 西南部和東南部也有所好轉, 而中部地區產草量則顯著變差(圖4)。

2016年三江源地區平均草地覆蓋度為0.57, 由東南向西北方向逐漸降低。與草地覆蓋度基準值(即2000—2004年草地覆蓋度均值)相比, 2016年三江源草地覆蓋度均值增加了4.39 %。大部分地區覆蓋度呈好轉變化趨勢, 東南地區呈極度轉好狀況, 僅中部小范圍區域覆蓋度呈轉差趨勢(圖5)。

2.3 三江源地區草情綜合診斷

從全區草情診斷指數來看, 2016年三江源地區平均草情指數為3.16, 整體草情屬于較好??赡芘c三江源區生態建設工程的實施取得的生態成效, 草地生態狀況好轉有關。草情狀況極好的的草地面積占全區草地總面積21.08%, 主要分布于水熱條件好、海拔低的地區, 如東北部的共和縣、貴德縣、尖扎縣、同仁縣、貴南縣、澤庫縣、同德縣以及興??h東北部。草情狀況較好和中等的草地面積分別占26.50%和28.17%, 主要位于西部和西南部地區, 以及東部地區的中間區域。曲麻萊縣、瑪多縣北部、稱多縣西南部、達日縣東部草情狀況草情較差, 且曲麻萊縣和瑪多縣部分區域草情呈極差狀態(圖6)。黃河源園區、長江源園區和瀾滄江源園區絕大部分地區的草情狀況呈較好以上, 其草地面積占比分別為43.49%, 45.44%和45.94%。長江源園區草情狀況極差的草地面積占比相對最高, 為9.15%, 而瀾滄江的面積占比相對最低, 為3.07%。草情狀況呈現中等水平的草地面積占比最高的是瀾滄江源園區(31.68%), 其次分別為黃河源園區(28.33%)和長江源園區(25.01%)(圖7)。

圖3 三江源地區草地產草量(左)和覆蓋度(右)基準值

Figure 3 Reference value of grassland yield(left)and coverage(right) in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 Region

圖4 2016年三江源地區產草量(左)和產草量變化診斷(右)

Figure 4 Grassland yield (left) and diagnosis (right) at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 Region in 2016

圖5 2016年三江源地區覆蓋度(左)和覆蓋度變化診斷(右)

Figure 5 Grassland coverage (left) and diagnosis (right) at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 Region in 2016

2.4 近十年來三江源區域草情的動態變化

整個三江源地區2005-2016年的平均草情指數為3.47, 草情狀況較好, 從空間分布來看, 三江源地區呈現北部高南部低, 東北部高中南部低(圖8)。根據草情指數分級結果, 草情狀況較好和極好的草地, 其年均面積占比分別為25.66%和30.43%, 超過總草地面積的1/2; 草情狀況中等的草地面積年均占比為28.98%; 草情狀況較差和極差的草地面積占比很低, 12年平均面積占比分別為77%和2.03%, 草情狀況中等、較好和極好的草地面積占比顯著高于草情狀況較差和極差的草地面積占比(圖9)。從12年間草情指數的變化趨勢來看, 有74.52%的草地在2005—2016年中草情變化基本不變, 6.99%的草地草情輕度變好, 0.51%的草地明顯變好, 有16.90%的草地草情變化呈現輕度變差, 1.08%的草地呈現明顯變差。根據顯著性檢驗得到, 80.32%的草地草情變化不顯著(> 0.05), 14.61%的草地草情指數下降趨勢顯著(< 0.05), 5.07%的草地草情指數上升趨勢顯著(< 0.05)(圖10)。從草情指數的波動特征來看, 草情波動基本不變和劇烈波動的區域分別僅占總區域面積的6.30%和5.63%, 37.79%的草地處于明顯波動狀態, 50.28%的草地其草情變化處于輕微波動。東部和北部地區的草情指數波動較小, 處于基本不變和輕微波動的狀態; 而西南部和中部地區的草情指數波動明顯, 年際變化較大, 這與當地的自然背景特征和政府政策決策具有密切聯系(圖11)。

圖6 2016年三江源的草情狀況空間分布

Figure 6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assland condition at Three-River Headwater Region in 2016

圖7 2016年三江源草情狀況面積比

Figure 7 Ratio of grassland area in different condition

通過分析三江源國家公園的不同園區草情動態分析, 黃河源園區、長江源園區和瀾滄江源園區的多年平均草情指數分別為3.78, 3.61和3.14, 表明三個園區的草情狀況均較好。黃河、長江和瀾滄江分別有70.76%、64.18%和62.97%的草地草情變化趨勢<0。根據草情指數變化特征分類, 三個園區的草情變化趨勢主要以基本不變為主, 其中瀾滄江源園區草情基本不變的草地占比最高, 為76.16%。草情呈持續轉好變化的草地面積占比最高的是瀾滄江源園區(8.61%), 其次分別為長江源園區(7.60%)和黃河源園區(5.84%)。從3大園區草情變化的波動特征值看, 瀾滄江源園區絕大部分地區草情變化呈現明顯波動, 明顯波動的草地占瀾滄江源園區草地面積的62.73%。黃河源園區和長江源園區草情主要為輕微波動, 占各自園區草地面積的55.83%和48.65% (表3)。

3 討論與結論

本研究基于遙感和多年野外采樣數據對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進行草情診斷。首次在草地植被遙感監測研究中引入“草情指數(grassland condition index, GCI)”的概念, 通過選取多年平均產草量和平均草地覆蓋度作為草情診斷基準值, 來分析源區更大時間尺度的產草量和草地覆蓋度變化情況, 對產草量和草地覆蓋度變化率賦權重綜合計算草情指數, 進而診斷草地生長狀況, 可以更確切的表達出不同地理位置草地的變化情況, 更具科學性和可比性。

本研究選擇2000-2004年作為草情診斷基準值構建年份, 以探究三江源生態工程的實施對草情變化狀況的影響。結果表明, 以2016年三江源區草地草情診斷為例, 2016年三江源區產草量和草地覆蓋度分別增加2.08%和4.39%。2016年全區草情指數為3.16, 屬于草情狀態較好。其中東部地區草情指數為4—5, 草地生長狀況很好, 主要可能因為工程實施后, 生態移民、減少牲畜、退牧還草等措施, 減輕了該地區的載畜壓力, 草地理論載畜量有所提升, 而現實載畜量明顯下降[23, 24]。同時該地區水熱條件相對較好, 草地生產力較高, 自然承受和恢復能力也更強[25], 且農牧互補特色明顯, 較大面積的林地與灌叢也一定程度緩解了載畜壓力。曲麻萊縣、稱多縣西南部和瑪多縣北部部分區域草情指數< 2, 草地狀況很差, 表明黃河源區的草地退化較為嚴重。該地區大部分草地中度持續退化沙化, 自20世紀70年代草地面積退化比例高于70%, 是源區退化最為嚴重的區域[7], 主要是由于鼠害、氣候等原因, 其中曲麻萊縣遭受多年干旱, 加速了草地沙化[26]; 稱多縣草地上開采礦產和挖藥材, 屬于玉樹地震中受災區域, 生態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均造成了草地退化和沙化; 瑪多縣的鼠害嚴重, 在高原鼠兔危害嚴重的地方, 甚至達到了輕度沙漠化的水平[27]。

圖8 2005—2016年三江源的平均草情指數空間分布

Figure 8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CI at Three-River Headwater Region during 2005-2006

圖9 2005—2016年三江源的草情狀況平均面積占比

Figure 9 The ratio of GCI at Three-River Headwater Region during 2005-2006

圖10 三江源區2005—2016年草情狀況變化趨勢(左)和顯著性檢驗(右)圖

Figure 10 The change trend (left) and fluctuation (right) of GCI on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 Region from 2005 to 2016

圖11 三江源區2005—2016年草情狀況波動特征圖

Figure 11 The fluctuation of GCI on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 Region from 2005 to 2016

表3 三江源地區草情指數波動特征面積占比(%)

2005—2016年三江源區年均草情指數為3.47, 草情狀況良好, 草情狀況較差的草地面積所占比例均值僅為7.46 %。且12年間草情指數變異系數較小, 年際變幅不大, 草情狀況較為穩定。溫度增加使得高原植被生長季延長, 進而提高了生產力[28]。同時三江源地區的人工降雨措施的實施, 以及氣候變暖趨勢下水分條件的改善均有助于植被的恢復。三江源國家公園雖然有較多區域的草情變化呈下降趨勢(slope < 0), 但變化不顯著, 多年平均草情指數較高, 草情呈現較好狀態。其中黃河源園區的多年平均草情指數最高(3.78)且變化波動相對較小。草地草情變化趨勢呈現空間差異性, 可能由于高寒草地不同地區的群落處于不同的演替階段, 其恢復的能力也不盡相同。如屬于成熟期的生態系統, 生態結構完整系統穩定, 但其生產能力不高; 屬于成長期的生態系統穩定性較差, 但生產力能力較強[29]。如瀾滄江園區呈現顯著波動的面積占比最高, 同時草情呈變好趨勢的面積占比也為最高。在草地恢復的過程中會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響, 環境因素會在更廣的范圍內決定物種的分布, 三江源東部地區水熱條件相對更好, 草情更趨于變好且穩定性更高。草皮層受到侵蝕后, 會加重水土流失, 加之冬春季大風, 風濕作用會加劇禿斑裸地擴大與連接, 造成“黑土灘”, 這些區域的草地草皮層的恢復過程更為艱難和緩慢。

三江源地區的草情狀況總體呈現整體較好的狀態, 并且絕大部分地區無顯著變化趨勢。草情狀況較好的地區主要集中于東部, 主要是因為氣候變化的影響和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自2005年開始,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一期、二期工程相繼實施, 三江源區草地地上生物量和覆蓋度呈逐漸恢復趨勢, 草地生態系統功能也逐步增強, 水源涵養功能也進一步提升, 水源涵養服務增加趨勢自西向東呈遞增[8, 30]。氣候也呈現增溫速率有所減緩, 降水量增加, 濕潤系數上升的趨勢。

[1] DONG Shikui, SHANG Zhanhuan, GAO Jixi, et al. Enhancing sustainability of grassland ecosystems through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grazing management in an era of climate change on Qinghai-Tibetan Plateau[J]. Agriculture Ecosystem and Environment, 2020,287: 106684.

[2] HU Zhongmin, LI Shenggong, GUO Qun, et al. A synthesis of the effect of grazing exclusion on carbon dynamics in grasslands in China[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16, 22: 1385–1393.

[3] EDWARDS K R, KUCERA T. Management effects on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ecosystem processes and services in a nutrient-poor wet grassland[J]. Plant Ecology, 2019, 220(11): 1009–1020.

[4] PRENTICE I C, SYKES M T, LAUTENSCHLAGER M, et al. Modeling global vegetation patterns and terrestrial carbon storage at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J].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Letters, 1993, 3 (3): 67–76.

[5] KANG Le, HAN Xingguo, ZHANG Zhibin, et al. Grassland ecosystems in China: Review of current knowledge and research advancement[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Biological Sciences, 2007, 362(1482): 997–1008.

[6] LIU Naijing, YANG Yaping, YAO Ling, et al. A regionalized study on the spatial temporal changes of grassland cover in the Three River Headwaters Region from 2000 to 2016[J]. Sustainability, 2018, 10 (0): 3539.

[7] 劉紀遠, 徐新良, 邵全琴. 近30年來青海三江源地區草地退化的時空特征[J]. 地理學報, 2008, 63 (4): 364–376.

[8] 李迪強, 溫琰茂. 三江源區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分析及保育[J]. 生態科學, 2006, 1: 67–71.

[9] XU Bin, YANG Xiuchun, TAO Weiguo, et al. MODIS-based remote-sensing monitoring of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China's grassland vegetation growt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13, 34 (11): 3867–3878.

[10] LIANG Tiangang, YANG Shuxia, FENG Qisheng, et al. Multi-factor modeling of above-ground biomass in alpine grassland: a case study in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s Region, China[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6, 186: 164–172.

[11] LU Dengsheng. The potential and challenge of remote sensing-based biomass estim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6, 27 (7): 1297–1328.

[12] LI Feng, ZENG Yuan, LI Xiaosong, et al. Remote sensing based monitoring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vegetation activity in China from 1982 to 2009[J].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 2014, 57 (8): 1800–1806.

[13] 杜玉娥, 劉寶康, 郭正剛. 基于MODIS的青藏高原牧草生長季草地生物量動態[J]. 草業科學, 2011, 28 (6): 1117–1123.

[14] 樊江文, 邵全琴, 劉紀遠, 等. 1988-2005年三江源草地產草量變化動態分析[J]. 草地學報, 2010, 18(1): 5–10.

[15] 肖桐, 王昌佐, 馮敏, 等. 2000–2011年青海三江源地區草地覆蓋度的動態變化特征[J]. 草地學報, 2014, 22 (1): 39–45.

[16] 劉紀遠, 邵全琴, 樊江文. 三江源生態工程的生態成效評估與啟示[J]. 自然雜志, 2013, 35 (1): 40–46.

[17] 易湘生, 尹衍雨, 李國勝,等.青海三江源地區近50年來的氣溫變化[J]. 地理學報, 2011, 66 (11): 1451–1465.

[18] 樊江文, 邵全琴, 王軍邦, 等. 三江源草地載畜壓力時空動態分析[J]. 中國草地學報, 2011, 33 (3): 64–72.

[19] LIU Jiyuan, DENG Xiangzheng.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methodologies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cess of LUCC[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0, 55 (14): 1354–1362.

[20] DB63/T1342-2015, 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生態效果評估技術規范[S].

[21] 張雅嫻, 樊江文, 曹巍, 等. 2006-2013年三江源草地產草量的時空動態變化及其對降水的響應[J]. 草業學報, 2017, 26(10): 10-19.

[22] ZHANG Liangxia, FAN Jiangwen, ZHOU Decheng, et 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program reduced grazing pressure in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s Region, China[J]. Rangeland Ecology & Management, 2017, 70: 540–548.

[23] 張良俠, 樊江文, 邵全琴,等.生態工程前后三江源草地產草量與載畜壓力的變化分析[J]. 草業學報, 2014, 23 (5): 116–123.

[24] 張雅嫻, 樊江文, 張海燕, 等. 關于季節放牧地月適宜載畜量計算方法的探討[J]. 草業科學, 2018, 35(5): 1308–1314.

[25] 郭濼, 黃琪, 李冬冬. 黃河源頭地區土地覆蓋的時空變化特征[J]. 生態科學, 2013, 1: 98–103.

[26] 達吉. 關于曲麻萊草地生態保護和建設的思考[J]. 中國畜禽種業, 2013, 11: 6–8.

[27] 李曉英, 姚正毅, 王宏偉, 等. 鼠類對瑪多縣草地表層土壤的影響及沙漠化作用[J]. 草地學報, 2017, 25 (1): 213–216.

[28] Wang Siyuan, Zhang Bin, Yang Qichun, et al. Responses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to phenological dynamic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China[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17, 232: 235–246.

[29] 張永超. 退化高寒草甸恢復過程中植物群落變化特征及其機制[D]. 蘭州: 蘭州大學, 2015.

[30] WANG Suizi, FAN Jiangwen, LI Yuzhe, et al. Dynamic response of water retention to grazing activity on grassland over the Three River Headwaters region[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19, 286: 106662.

The study of diagnosis of alpine grassland condition in the Sanjiangyuan Nature Reserve

WANG Suizi1, ZHANG Yaxian1,2, FAN Jiangwen1,*, ZHANG Haiyan1

1. Key Laboratory of Land Surface Pattern and Simulation,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Institute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pine grasslands are the main ecosystem type in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s Region, China. Accurately monitoring of the condition of grassland is important in guiding th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maintaining the balance of grassland ecosystem.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cientific evaluate the grassland condition. Bas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and field sampling data, this paper firstly calculated the average grassland coverage and yield of 5 years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co-Project as the reference value of grassland condition, and then based on the weighted sum of grassland coverage and yield changes, the grassland condition index (GCI) was calculated to diagnose the growth status of grassland vegetation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co-Projec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average GCI was 3.47 in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 Region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co-Project. It had a good grassland condition, showing a pattern of getting better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 The proportion of area with excellent, better and medium grass condition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with worse grass condition (<0.05). The fluctuation of the GCI during 2005-2016 was relatively small, with a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12.47%. 80.32% of the grassland showed no significant change (>0.05), 14.61%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line trend, and 5.07%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trend (<0.05). The grassland in the Sanjiangyuan National Park was in good condition. The annual average GCI from high to low was the Yellow River Source Park (3.78), Yangtze River Source Park (3.61), and Lancang River Source Park (3.1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GCI of the grasslands above 2/3 in the three parks. The area with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GCI of the Yellow River Source Park had the highest proportion (17.74%), and the Lancang River Source Park had the lowest (13.49%). The highest percentage of GCI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rea was the Yangtze River Source Park (6.46%), and the lowest was the Lancang River Source Park (3.46%).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co-Protection, grassland has shown good conditions, but some areas have shown a downward trend. We should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long-term monitoring of grassland condition in Sanjiangyuan Nature Reserve, conduct reasonable grassland condition diagnosis, and increase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areas with poor grass conditions.

grassland condition index; reference value; remote sensing; alpine grassland; Three-River Headwaters Region

10.14108/j.cnki.1008-8873.2022.01.012

王穗子, 張雅嫻, 樊江文, 等.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高寒草地草情診斷研究[J]. 生態科學, 2022, 41(1): 100–109.

WANG Suizi, ZHANG Yaxian, FAN Jiangwen, et al. The study of diagnosis of alpine grassland condition in the Sanjiangyuan Nature Reserve[J]. Ecological Science, 2022, 41(1): 100–109.

S812

A

1008-8873(2022)01-100-10

2020-05-16;

2020-06-19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項目(2019QZKK0608);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20M670427);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7YFC0506505)

王穗子(1990—), 女, 四川巴中人, 博士, 特別研究助理, 主要從事生態系統監測與評估, E-mail: wangsz.16b@igsnrr.ac.cn

樊江文, 男, 博士, 研究員, 主要從事草地生態學, E-mail: fanjw@igsnrr.ac.cn

猜你喜歡
基準值覆蓋度三江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植被覆蓋度變化遙感監測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綜述(三)
——標準銜接中常見問題及分析
它們的家鄉——“三江源”
八步沙林場防沙治沙區植被覆蓋度時空演變分析
基于NDVI的晉州市植被覆蓋信息提取
遼寧省地表蒸散發及其受植被覆蓋度影響研究
基于5G用戶體驗的業務質量優化模型研究及其應用
基于加權模糊C-均值聚類的鍋爐運行參數基準值建模
一種基于改進差分的測井數據可逆變長碼壓縮方法
三江并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