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新編麻栗坡特別區地志資料點注(之二)

2022-03-13 14:02田景春
文山學院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麻栗坡界碑改組

田景春

(文山學院 人文與傳媒學院,云南 文山 663099)

點校說明:

一、《新編麻栗坡特別區地志資料》系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根據云南省政府采訪邊地資料的指令,由當時的麻栗坡對汛督辦署派人搜集整理匯編而成,共分上、中、下三卷,較為全面地反映了晚清民國時期麻栗坡地區的自然環境、民族種類及習俗、政治、經濟、教育以及文化遺跡等方面的情形。

二、底本系由陳鐘書等修,鄧昌麒纂:《新編麻栗坡地志資料》,1964年云南大學復抄云南省圖書館傳抄1947年稿本。

三、該資料復件藏于文山州地志辦,為手抄繁體字直排版,點校時改為簡體字橫排版。

四、為忠實于原文之意,在點校中一般未作文字改動,如下情況除外:(1)涉及到民族的稱呼,當時的統治者大多使用蔑視性的“犭”旁,點校時均使用當今規范名稱,或者去除“犭”旁。(2)原文中明顯是對前面的人或事進行解釋的內容,使用圓括弧+楷體字表示,如“一個星保夜晴(雨后天明但見一二星)”。(3)根據上下文意思,可以判定該字明顯是錯誤的,則以頁下注的方式予以說明。

五、對明顯是脫文、訛文者,用圓括?。ǎ俗⒂诤?。對行文中無法辨析、不能增補的脫文,用缺虛號“□”標識。

六、原文中涉及時間紀年有兩種,一是清代之事,使用當時的皇帝年號紀年;二是使用中華民國紀年。為便于閱讀,部分清朝皇帝年號紀年后附注了公元紀年,用圓括弧標識;中華民國紀年之后則未附注。

新編麻栗坡特別區地志資料 下卷

麻栗坡第一區

一、名稱。清乾隆初辟時原名新草房街,后嘉慶時江、湖、川、黔人來此經商,以四面坡上均有麻栗樹,故名曰麻栗坡街。

二、沿革。古為牛羊土司屬地,清乾隆時改為東安里,麻栗坡所屬南油、磨山、東油、三半甲,清制設開化鎮左營都司。中法會訂條約以后,以麻栗坡設副督辦,管轄六對汛,兵額一百名。民國紀元三年,改為麻栗坡對汛特別區。

三、位置。在滇省之東南隅,據黑河盤龍江之下流游。

四、區域疆界。民國三年,中央改組為特別第一區,歸督辦直轄,東以(與)攀汛區馬安山為界,南與天保汛區伙山為界,西與馬關縣屬南溫河為界,北與西疇涼水井山脈為界,此為督署直轄第一區。其余所屬六汛區另條詳注。

五、面積。東西八十里,南北五十五里,面積約二千二百方里。

六、戶口。以第一區計三千七百三十一戶,共一萬六千三百三十六丁口。

七、土地平均每方里計占五人余。

統計特別七區,平均土地每方里約計五人余。

八、形勢。僻居邊隅,僅(緊)接法越,強鄰覬覦,素以河口、麻栗坡為滇南門戶,對內與文、西、馬各縣及河口督辦有唇齒相依,對外有山川之連帶,西南之屏藩,邊疆之重鎮也。自滇越鐵路一通,臥榻之前他人鼾睡,現在道路崎嶇,交通不便,務祈當局修明政事,平治道路,為補救之法耳。

九、民族種類。一區漢多夷少,漢族占十分之六,儂人占十分之二,瑤、仆兩種共占十分之一,土僚、苗人共占十分之一。

十、風俗交通。開辟較遠,漢族較他區尤多,文物風教與內地相等,至于各種夷族各從其類宗教,現已促進。本區多屬高山窮谷,道途紛歧,雖遞年修葺,尚未實力平治,交通尤多不便。本區人士漸已進化,常往省會鄰縣交往。

十一、禮教。在前崇尚孔教,尊崇舊時典禮,若貢生、增生、生員之類早已發達。至改良學校,已遵新章禮樂。

十二、氣候。麻栗坡素稱極邊瘴鄉,常居華氏表六十四五度,炎至九十五六度,晴則炎熱,遇雨則為早秋。

十三、鄉鎮保甲。本區共有二鎮一鄉,麻栗鎮有十四保、一百零五甲;大平(坪)鎮有十二保、一百一十七甲;大興鄉有十二保、一百甲。

十四、學校。本區麻栗鎮本街初級中學一校,高級一校,初級一校,保立國民學校十校;大興鄉中心學校一校,中心分校二校,保立國民學校七校;大平(坪)鎮簡師學校一校,初級一校,保立國民學校十四校。

十五、土產。山茶、竹麻、草果、篾帽、草紙,均屬出口。

茅坪第二區

一、沿革。清光緒十年(1884)以前原屬安南領土,十一年中法議和以后歸附版圖,更其名曰歸仁里,糧賦上納馬關,今上麻栗坡。

二、對汛之緣起。清光緒二十二年中法會勘訂界以后,以懷遠前營后哨改組為茅坪對汛,以此山巔與法越箐門遙對,其山之巔一片荒郊,茅坪即以此建汛署,故曰茅坪對汛,設汛兵三十名。民國紀元改組,為加設汛兵二十名,紀元二年調六名改編督署巡緝隊,現額四十四名。

三、區域。民國三年,中央規定改組為特別第二區,東與玉皇閣都竜大山為界,南與法越為界,西與河口督辦屬之老卡山脈為界,北與馬關屬之京竹坪為界。

四、面積。東西五十五里,南北四十里,共一千一百余方里。

五、戶口。八百二十八戶,計三千四百六十七丁口。

六、土地平均每方里計占三人余。

七、民族種類。在未附版時為越南黃土司屬地,本區多苗類,自附版圖以后,漢人前往報墾開荒,占十分之二,苗人占十分之四,擺夷、那基占十分之二,儂人占十分之三。①

八、風俗交通。那基、擺夷風俗同玉(皇閣)汛,至苗人、儂人各從其類風俗。該區亦屬高山箐林,道路狹小,交通困難,只與馬關、麻栗坡通往來。

九、禮教。除那基、擺夷兩類讀書識字,但仍崇尚越南禮教。其苗類、瑤人向不讀書,只知耕作衣食而已。

十、氣候。高度與玉(皇閣)汛同等,溫帶,常在華氏表四十七八度,炎至七十七八度。氣候溫暖,四季如春。

十一、界碑交涉。由第二段天浪一號界碑起,至南箐六號界碑止,計界碑六塊。與箐門法屯二花官交涉,中法汛相距十五里。

十二、鄉鎮保甲。本區為保華鄉一鄉,有十二保、七十九甲。

十三、學校。本區保華鄉中心學校二校,保立國民學校三校。

十四、土產。柏木棺材、杉木棺材,現已山空,所產無幾。

玉皇閣第三區

一、沿革。清光緒十年(1884)以前原屬越南領土,越人以其山最高,迷信神佛,故于此修玉皇閣一座。十一年中法訂約以后,南山七社地方始劃入中國版圖,更其名曰歸仁里,賦稅上納馬關,現上麻栗坡。

二、對汛之緣起。清光緒二十三年分設五對汛,后清宣統元年,滇督錫良以茅坪一汛直對法屯菁門,又對法屯漫美,均為中法要塞,茅坪一汛恒有鞭長莫及之勢,奏準添設玉皇閣汛,即以倒塌玉皇閣地址建設汛署,因之得名。汛兵額改組同上,紀元改組,添設汛兵二十名,紀元二年調汛兵六名,改編督署巡緝隊,現額四十四名。

三、區域。民國三年規定改組為特別第三區,東與天保汛老君山脈為界,南與法越為界,西與茅坪汛馬拷水頭為界,北至京竹林為界。

四、面積。東西七十五里,南北二十六里,共一千零五十余方里。

五、戶口。七百九十三戶,計二千五百零一丁口。

六、土地平均每方里計占三人余。

七、民族種類。在未附版時為越南邊界黃土司屬地,土司乃那基人,其類甚多,占十分之四,擺夷占十分之二,漢人自附版后前往報墾開荒,占十分之二,苗人占十分之二。

八、風俗交通。那基、擺夷言語相通不學,迷信鬼神,凡人病不服藥,只請師孃白馬送鬼求神,男女訂婚以唱歌意愿為約。(那)基、(擺)夷種田而食,苗、瑤種山而食。均屬高山大箐,道路紛歧,交通不便,與馬關、麻栗坡通商往來。

九、禮教。那基、擺夷兩類為土司貴族,向來讀書識字,附版后一切風俗習慣尚崇越南禮教,雖于都竜市場設學施教,然未普及?,F已推行多校改良風俗,可期進化。

十、氣候。高度占海面一千九百零英尺,常在華氏表五十三四度至七十五六度,地方溫暖,四季如春。

十一、界碑交涉。由南松第二段七號界碑起至茅草坪十號界碑止,共界碑三塊,與漫美法屯二花官交涉,中法汛相距十五里。

十二、鄉鎮保甲。本區有玉汛鎮一鎮,有十保、有九十甲。

十三、學校。本區玉汛鎮中心學校一校,保立國民學校四校。

十四、土產。檳榔、柏木樹材、杉木杉材,均已山空,所產無幾。都竜銅礦在清代至民國開采三次,礦物豐富,因礦師化效不力,均無成效,若能設法聘良師開采,可望發達。

來不及思考更多,她急忙往回跑,她得告訴姜祈,讓他小心一點才行!接連跑下兩層樓,雷染君的步伐卻逐漸遲疑下來。不行……她不能去找姜祈。她躲了他這么久,這一找豈非前功盡棄?

天保第四區

一、沿革。清光緒十年(1884)以前,船頭本屬越南領土猛洞下村。十一年中法訂約以后,十三年清廷派唐、周兩欽差初勘草界,以中越邊界之天保大山脈為界,故中汛訂以天保,法汛訂以龍潭。二十二年中法復會勘定界,箐門劃歸法國,掉(調)船頭劃歸中國,故設汛時移于船頭,仍訂為天保對汛。

二、對汛之緣起。清光緒二十二年立碑定界以后,二十三年以懷遠前營前哨改組為天保對汛,額設汛兵三十名。民國紀元改組,添設汛兵二十名,紀元二年調六名改編督署巡緝隊,現額四十四名。

三、區域。民國三年,中央規定改組為特別第四區,東與攀汛綠水河為界,南與法越為界,西與玉皇閣汛屬老君山脈為界,北與馬關縣界為界。

四、面積。東西一百二十里,南北二十五里,共一千余方里。

五、戶口。四百八十九戶,計一千八百九十丁口。

六、土地平均計每方里占二人。

七、民族種類。本區為六汛第(地)瘴鄉,人煙稀罕,故漢人最少。船頭街多系兩廣商人,其余高地乃漢人所居,占十分之三,苗人占十分之五,瑤人占十分之二。

九、禮教。在清時原為邊地,禮教不通。自入中國版圖,奈屬極邊瘴鄉,又多屬苗類,文物禮教尚未施化,現已開創學校,力求進展文教。

十、氣候。計高海面一千許英尺,為炎熱帶,極邊瘴鄉,常居華氏表七十七八度至百零度,風恒僅西南來,熱多溫少。

十一、界碑交涉。由二段老寨丫口第十一號界碑起,至新巖三段一號界碑止,共界碑十塊,與清水河法屯二花官交涉,中法汛相距五里。

十二、鄉鎮保甲。本區有猛茨鄉一鄉,有八保、有七十二甲。

十三、學校。本區中心學校二校,保立國民學校二校。

十四、土產。竹麻、竹筍。

攀枝花第五區

一、沿革。清時原屬安平廳東安里,清嘉道時設扣攬把總汛官一員,中法戰爭議和以后始②設對汛。

二、對汛之緣起。清光緒二十二年立碑定界,二十三年以懷遠前營左哨官改組對汛,汛兵三十名,于巖頭大山腰有攀枝花樹一株,就樹左建設汛署,因樹得名。民國紀元改組,加設汛兵二十名,紀元二年調兵六名改編督署巡緝隊,現額四十四名。

三、區域。民國三年,中央規定改組為特別第五區,東與董汛屬關稿大山梁為界,南與法越為界,西與天保汛綠水河丫口為界,北與西疇竜溝山嶺為界。

四、面積。東西一百四十里,南北三十里,共二千一百余方里。

五、戶口。共計二千一百八十七戶,計一萬一千零七十一丁口。

六、土地平均每方里計占五人。

七、民族種類。漢人占十分之四,土人占十分之二,儂人占十分之二,苗人占十分之一③。

八、風俗交通。本區漢夷雜處,語言各類,互不通曉,以漢話為通俗言語。與麻栗坡、西疇均相距百里,概屬高山大坡,有八布大河間隔,遇夏秋水漲,行人裹足,交通不便。此處山多田少,編茅為屋,與他鄉人不相往來。

九、禮教。前清時此間多屬夷類人民,只知自耕而食,自織為衣,讀書識字者罕有。其人婚喪禮各從其教,與內(地)禮教懸殊?,F已開學校促進文教。

十、氣候。汛署居于陡坡山腰下三里許八布大河,熱帶,常在華氏表七十二度至九十度零,風從西南來,夏熱冬寒,稍有瘴毒。

十一、界碑交涉。由三段新巖天然第一號界碑起至茅山卡第十號界碑止,原對巖腳法屯二花官交涉,只距五里許。清光緒二十八年,巖腳法屯官裁撤,改對官壩法屯二花官,相距六十里。

十二、物產。茶葉(著名店子茶)、橘子(著名八布橘)、荔枝、棉花、甘蔗。

十三、古跡。清道光時代中越爭界,兩國派員于大卡魁英山腰挖梅花壕二十余丈修筑碉壘,至今屋址猶在。三江河巖百丈巖中不知何代何故插有金箭一枝,人久都見,清宣統二年被人取去。犀牛堡:土人云堡下濫灘,三十五年有似牛大吼之聲。古靈洞:汛西龍潭有洞名古靈洞,內有天生石著神像。

十四、百壽人。陶楊氏,先浪人,苗族,現年一百零六歲;陸陳氏,八豆人,儂族,現年一百一十歲;王陶氏,歪人,苗族,現年一百歲;王四,揆步人,苗族,現年一百二十歲;韋吳氏,南江人,儂族,現年一百歲;李大,那粟人,瑤族,現年一百歲。

十五、鄉鎮保甲。本區慶云鄉七保、七十甲;嶺南鄉八保、八十六甲;楊萬鄉七保、七十甲。

十六、學校。本區慶云鄉中心學校一校,保立國民學校五校;嶺南鄉中心學校一校,國民學校一校;楊萬鄉中心學校一校,保立國民學校三校。

董干第六區

一、沿革。在清時原為開化府安平廳東安里,此地多屬苗、倮、仆類民族,無官設教,該地土著各類人相與會約,恭請廣南儂土司分枝一部分來治理一切。清咸豐同治時,始改土歸流升科,改為內地風教,糧賦完納清開化安平廳,現改組納西疇縣,今改納麻督。

二、對汛之緣起。清光緒二十一年中法立碑定界以后,二十三年以懷遠前營右哨官改組董干對汛,汛兵三十名,于董干兩街當中建設汛署。民國紀元改組,加設汛兵二十名。紀元二年調汛兵六名改編督署巡緝隊,現額四十四名。

三、區域。民國三年,中央規定改組為特別第六區,東與廣南縣南利河為界,南與法越大卡山脈為界,西與攀(枝花)汛關稿山脈為界,北至苦竹壩山脈為界,原為普元、馬桑兩甲。

四、面積。東西一百三十五里,南北六十里,共四千零五十余方里。

五、戶口。四千八百六十六戶,計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丁口。

六、土地平均每方里計占八人余。

七、民族種類。漢人占十分之五,倮人占十分之二,苗人占十分之一,瑤人、格倮共占十分之一,儂人占十分之一。

八、風俗交通。本區漢夷雜處,語言各類,互不通曉,以漢話為通俗言語。東與廣南接界,南與法越接,西疇均屬石巖,大山斷絕,道途崎嶇,交通不便。惟此區漢族尤多,文物風教較田(蓬)汛進化。惟此處多石山懸巖,氣候太寒,只產玉麥,田最少,故人民多以種山地玉麥(又名包谷,即玉蜀黍)為食,文教稍進,人民與內地略通往來。

九、禮教。在前清咸同以來,已講求讀書識字,生員、增生之類(已有),惟其夷族仍各崇其宗教,漢族婚喪禮俗與內地略同。

十、氣候。高度與田蓬相等,居滇南東部,溫帶,常在華氏表四十五六度至七十五六度,風恒從東西來,四季如春,多霧雨,終年不脫帽。

十一、界碑交涉。由三段銃散卡十一號界碑起,至竜戛十七號界交田蓬汛界止,計界碑八塊,與普榜法屯二花官交涉,中法汛相距六十五里。如有重要件,與同文法屯三花官交涉,中法汛相距九十里。

十二、鄉鎮保甲。本區五鄉,董利鄉有八保、有八十甲;馬浪鄉有十保、有八十三甲;官渡鄉有八保、有九十三甲;古竹鄉有九保、有七十甲;者林鄉有七保、有六十甲。

十三、學校。本區董利鄉簡師一校,中心學校一校,中心分校一校,保立國民學校二校;馬浪鄉中心學校一校,中心分校二校,保立國民學校五校;官渡鄉中心學校三校,保立國民學校五校;古竹鄉中心學校一校,中心分校一校,保立國民學校四校;者林鄉中心學校一校,中心分校一校,保立國民學校四校。

十四、土產。草果。

田蓬第七區

一、沿革。于清光緒十年(1884)以前,田蓬八寨地方原屬越南與滇桂交界之處,自議和立約訂界以后,田蓬始劃入中國版圖,糧賦完納廣南寶寧縣,今上納麻栗坡。

二、對汛之緣起。于清光緒二十二年立碑定界以后,二十三年以懷遠前營前哨官改組田蓬對汛,于田蓬街建設汛署,汛兵三十名。民國紀元改組,加設汛兵二十名,紀元二年調兵六名改編督署巡緝隊,現額四十四名。

三、區域。民國三年,中央規定改組特別第七區,東與廣西鎮邊縣白屯山為界,南與法越南為界,西與西疇普梅河為界,北與寶寧屬木倫營山脈為界。

四、面積(原文缺)。

五、戶口。二千七百二十四戶,計一萬一千五百四十一丁口。

六、土地平均每方里計占三人余。

七、民族種類。漢人占十分之二,土人占十分之三,倮人占十分之三,苗人占十分之一,儂人占十分之一。

八、風俗交通。本區與法越、桂邊接界,漢夷雜處,語言各類,互不通曉,方言紛歧,以漢話為通俗言語。郎恒街每年廢(農)歷三月二十日趕風流街,男女大唱而還。凡屬夷類病不服藥,崇巫送鬼,為七區所罕見。東接桂邊,南連法越,西與文山西疇交界,均屬崇山峻嶺,道途崎嶇,交通不便,除本地土著夷族類外,至若湘、川人來此經商從戎落籍者漸已有之。其本地土著編茅為屋,自耕而食,自織為衣,與他方人老死不相往來。

九、禮教。本區多夷類,各崇其夷類宗教,婚喪禮俗與內地懸殊,現已于該區開創學校,漸次進化。

十、氣候。計高海面二千七百余英尺,地居滇南東部,溫帶,常在華氏表四十八九度至七十五度,四季如春,日炎如初夏,稍陰如早春,風恒從西南來,終年不脫帽。

十一、界碑交涉。由三段龍潭十八號界碑起,二十四號至龍蘭交廣西界止,中法汛相距只四里許,與法上蓬法官交涉。

十二、植物土產。產茶油、棉花、冬栗、八角、茶葉。冬栗味甚甘,其余無甚特產。

十三、鄉鎮保甲。本區共有一鎮四鄉,田蓬鎮有六保、有四十九甲;崇普鄉有六保、七十六甲;金禾鄉有六保、有四十五甲;才利鄉有六保、有六十四甲;上鎢鄉有六保、有五十甲。

十四、學校。本區田蓬鎮有中心學校一校,保立國民學校二校;崇普鄉中心學校一校,保立國民學校二校;金禾鄉中心學校一校,中心分校一校,保立學校三校;才利鄉中心學校一校,保立學校三校;上鎢鄉中心學校一校,國民學校三校。

注釋:

① 原文如此,但總和為十分之十一,明顯有誤。

② 原文作“如”,據文意改。

③ 原文如此??偤筒蛔闶种?。

猜你喜歡
麻栗坡界碑改組
列寧晚年著作《我們怎樣改組工農檢察院》的黨內監督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精神成長的10塊界碑(3)
精神成長的10塊界碑(1)
精神成長的10塊界碑(2)
云南馬關—麻栗坡地區早寒武世地層的識別及意義
麻栗坡祖母綠
醉美麻栗坡情系祖母綠
中共六屆五中全會改組中央考析
新中國成立初期社團治理的范例——一九五○年中國紅十字會的協商改組
泰王批準內閣改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